李宏賓
年輕的時候,我非常喜歡讀書。但我生不逢時,正趕上“文化大革命”運動。在10年的文化浩劫中,全國上下掀起了鋪天蓋地的批斗之風。學校停課鬧革命,社會上很多文化名人玉碎珠沉……那時,新華書店的圖書種類屈指可數,書架上擺放的圖書數量也有限。一位文友提醒我說,新華書店買不到的書,去廢品收購站可能找到。于是,我去了幾次廢品收購站尋找想要買的書。經過翻騰舊書堆,還真的找到了我喜歡的。如柳青的《創業史》,楊沫的《青春之歌》,托爾斯泰的《復活》,巴爾扎克的《高老頭》……雖然這些舊書有些霉味,不像新書散發著清爽的墨香。但書中精彩的故事,哲理的箴言,嚴謹的邏輯,美感的意識……拓寬了我的人生視野。
通過讀《創業史》,我感覺到這部作品全面深刻地展現了中國廣大農民的歷史命運和生活道路。同時,揭示了梁生寶一家三代人,在舊社會創業失敗的根源。使讀者認識到舊社會的農民只有勞苦史、饑餓史和屈辱史……而中國農民只有緊跟共產黨走社會主義道路,才能有真正的創業史。
在瀏覽《青春之歌》時,看到知識青年林道靜投身革命洪流之中的壯舉,我很受感動。她為追求真理獻身革命的精神,綻放出動人的青春光彩,感染著很多的年輕人。同時,給當代的青年做出了榜樣。
而《復活》的作者,運用傳奇之筆描寫了聶赫留朵夫為馬絲洛娃奔走伸冤。他上訴失敗后,卻陪同她去西伯利亞流放……聶赫留朵夫的行為讓馬絲洛娃很感動,他們重新相愛。而馬絲洛娃為了不損害聶赫留朵夫的名譽與地位,最終拒絕和他結婚。這樣,他與她的戀情就達到了精神和道德上的“復活”。通過閱讀作品的情節,不難看出托爾斯泰對當時的國家制度、教會制度、社會制度和經濟制度的激烈批判。
在巴爾扎克的《高老頭》中,作者從不同的生活側面,藝術地塑造出不同類型的人物形象。尤其是拜金主義成風,對事情只講金錢和個人利益的社會,使退休的面條商人高里奧老頭被兩個進入上流社會的親生女兒遺棄。他最終醒悟了:女兒們沒有真愛過他,她們愛的是自己的金錢。最后,高老頭伴著貧窮、孤獨走完了人生之路。這個故事,換一個角度看:高老頭真摯的父愛也反襯出金錢敗壞人心到了令人觸目驚心的地步,非常有現實意義。

幾十年過去了,這些書的內容依然充實著我的心靈。雖然,從廢品收購站買的書有些傳借丟了。但我的書架上,至今還保存著從廢品收購站買的《創業史》。每天有書相伴,我不感到寂寞。
“文化大革命”結束之后,新華書店圖書架上的經典書籍琳瑯滿目。當時,書店的門前車水馬龍,購書者需要排長隊。這期間,我不僅有計劃地選購了一些中外文學名著,同時,還選購了歷史、哲學、美學、邏輯學等方面的書。在閱讀過程中,我發現有很多國外的專家、學者對我們國家的經典《道德經》評價頗高。如1946年,梁思成先生曾作為聯合國總部建筑選址委員會的中國代表出訪美國。他特別訪問了世界現代著名的建筑大師賴特。當賴特得知梁思成要向他學習建筑理論時,就快速地揮手說:“回去!最好的建筑理論在中國。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辈⒎Q贊老子的這段話是“最好的建筑理論”。賴特還把老子的這段名言,寫在他創辦的校園墻壁上作為校訓。再如德國的哲學家萊布尼茲閱讀了《道德經》之后,他根據老子的陰陽學說提出了二進位的思想,并為老子的學說起了一個洋名:辯證法。從此,老子被推到了“辯證法之父”的位置……所以,我也選購了一些博大精深的圣賢之作。這樣的國學典籍,給我的陋室又添加了書香的暖意。
現在,我想買喜歡的書不用去書店了,而是“網購”。從廢品收購站—新華書店—網上購書,這個變化的過程,證明了社會的進步。而不變的是吸取中外名著、先賢佳作智慧的精華,是我不變的人生目標。所有反映科技、文體、教育、衛生、藝術等領域的書籍都是文化長河中的支流。這些支流,最終都要融入到文化長河之中,匯成知識的海洋。
最初,我讀書應該是自覺的,那時,年輕氣盛有些炫耀;到了壯年時,我讀書是為了變得聰明;現在,讀書應該說是一種習慣。每讀一本好書,都是我的心靈和古今智者精神上相結合的過程。這種過程,讓我能理智地對待復雜的事情。通過讀書,我學會了提筆寫些短文,在報紙雜志及官網平臺上發表。這樣伴隨著書香度人生,在夕陽的余暉中發揮余熱,煩惱遠離,寂寞消失,我深感快樂。
責編:潘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