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瑜
摘? 要:地方文化資源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語文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交集的橋梁,在語文課堂上合理利用地方文化資源,對提高語文課堂的實效性有重要作用。福建省閩侯縣特殊教育學校充分挖掘、整合地方文化資源,積極開發語文校本課程,以智力障礙學生為中心,充分利用家庭、校園、社區等資源促進學生適應當地生活的需要,提高培智語文課堂教學實效,讓學生體驗生活、感受生活,為學習生活語文提供豐富多彩的地方教育教學資源。
關鍵詞:特殊教育;培智語文;地方文化
《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6年版)》(以下簡稱《標準》)指出,生活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應充分挖掘本地區的自然風光、文化遺產、風俗民情等,豐富生活語文課程的教育教學資源。《標準》的這一闡述,說明了在生活語文課程資源中融入地方文化資源的必要性。為此,學校要因地制宜,緊扣《標準》要求,把了解地方文化作為培智語文課堂的一個重要教學目標。通過課堂內外地方文化知識的不斷傳輸,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了解傳統文化、家鄉風貌、民風民俗,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為融入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如何有效利用地方文化資源為特殊教育教學所用,是特殊教育工作者應該探求的方向。福建省閩侯縣特殊教育學校(以下統稱“我校”)堅持“科研興校”與“特色辦校”相得益彰,依據《標準》要求,以學生為主體,以生活為核心,以地方文化資源為延伸,開發與實施地方校本課程,促進學校和教師專業的發展,以及每名智力障礙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為此,我校從挖掘閩侯縣地方文化資源至整合、利用,開發了適合學生的生活語文校本課程,能夠提高培智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一、著眼地方文化資源,開發適性的校本課程
《標準》指出,生活語文是培智學校學生學習應用語言文字的重要載體,也是培智學校學生發展思維、改善功能、學習文化知識和形成生活技能的基礎。但是地域的差異性、學生的特殊性局限了培智語文課堂的拓展,適性的生活語文校本課程可以作為特殊教育學校課程的有效補充。特殊教育學校的教育教學應該以學生的生活為核心,而地方文化資源則是勞動人民生活方式的最直接體現,是祖祖輩輩生活與勞動智慧的結晶,閃耀著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光芒。因此,合理利用地方文化資源開發適性的校本課程,是提高培智學校語文課堂實效性的有力保障。
例如,閩侯素有“八閩首邑”之稱,人文底蘊深厚、自然風光秀麗、風俗民情獨特,地方文化資源可謂豐富多彩。教師要立足學生學情,挖掘可行性的地方文化資源。王維《雜詩三首(其二)》中說:“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為了讓學生能基本了解自己的家鄉,按照《標準》要求,我校以“家鄉的風光”“家鄉的特產”“家鄉的美食”為主題設計了生活語文校本課程單元內容。“家鄉的風光”主題挑選了閩侯最具代表性的景點,包括閩侯縣博物館、福建省曇石山遺址博物館、福建旗山國家森林公園、閩越水鎮、雪峰寺、三疊井森林公園、五虎山、十八重溪風景名勝區作為課程內容;“家鄉的特產”主題以頗負盛名的各鄉鎮特產,如白沙鎮的橄欖、荊溪鎮的荔枝、洋里鄉的苦橘、鴻尾鄉的臍橙、上街鎮的茉莉花、大湖鄉的雪峰茶、南通鎮的金魚、甘蔗街道的甘蔗作為課程內容;“家鄉的美食”主題圍繞閩侯傳統美食,如甘蔗鎮的鍋邊、上街鎮的馬蹄糕、荊溪鎮的糍粑、尚干鎮的元宵、南嶼鎮的酸棗糕、廷坪鄉的草花粿、小箬鄉的禮餅、洋里鄉的芋面作為課程內容。以上三個方面的校本課程內容極具地方特色,這些適性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增加了培智語文課程的地方元素,豐富了培智語文課程的趣味性,滿足了不同智力障礙程度學生的個性發展需求。這樣的生活語文課堂,既能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又能讓學生有熱愛家鄉的情感體驗,從而達到認知家鄉、感知家鄉,融入環境、融入社會的目的。
二、利用地方文化資源,構建開放的語文課堂
培智語文課程應該具有開放性,要依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生活環境,充分利用一切教育資源、社區資源和信息資源,實現課程的生活化、社會化、多元化。開放性是指重視教學內容、教學時空的開放性。校本課程是教學內容開放性的直接體現,地方文化資源則是教學時空開放性的有效平臺。在培智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以下方式達到課程的開放性,切實提高教學實效。
1. “請進來”——校本課程進課堂
培智語文課堂上使用的以地方文化資源為依托編寫的校本課程內容,可以充分體現生活語文課程工具性、人文性、生活性的學科特點。那么如何在培智語文課堂中“請進”校本課程呢?筆者認為可以采取以下兩種方式:一是針對地域的差異性和教學空間的局限性,在教學的拓展延伸環節選擇與語文教材內容相符的校本課程內容作為有效補充;二是針對語文學科的生活性特點,課堂上要充分利用校本課程內容創設生活實踐活動,創造性地開展與學科相關的各類活動,讓學生在不同的場景下學習語文,并學會運用語文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首先,以生為本,有效利用語文校本課程內容改革常規培智語文課堂教學,完成常態語文教學的基礎上,在拓展環節選擇校本課程,在開闊學生眼界的同時,也給語文課堂增添了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有效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果。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培智學校義務教育實驗教科書·生活語文》(以下統稱“人教版教材”)五年級上冊《神州謠》這篇課文時,學生從教師的講解中對祖國幅員遼闊、山川秀美、民族團結有了初步了解,但是由于認知水平的局限性,對于文本賦予的情感沒有強烈的感知力。為此,教師可以以校本課程為補充,讓學生認識自己家鄉的風光,進一步了解祖國山河的壯美,感受祖國的偉大。教師參照校本課程提供的教學內容——三疊井森林公園、福建旗山國家森林公園、十八重溪風景名勝區,挖掘適合本單元學習的地方資源,以拍照片、錄視頻等方式記錄這些地方風光,并制作成課件在課堂上展示。學生對在課堂上欣賞到自己家鄉的風光表現得很興奮,注意力被吸引了。教師要善于抓住這一契機,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既讓學生感受家鄉的秀麗風光,又要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達成本單元語文教學目標。
其次,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直觀教學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構建開放性的培智語文課堂不僅要做到彈性處理校本課程內容,還要為學生通過感知、體驗、參與等多種方式進行語言文字學習創造條件。以教材文本為主線、校本課程為助力,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加深對教材文本的理解、對本地區風土人情的體驗,切實落實培智語文課程的生活性。例如,在教學人教版教材四年級上冊《重陽節》、四年級下冊《元宵節》等有關傳統節日的課文時,教師可以結合校本課程“家鄉的美食”開展閩侯特色傳統美食“元宵圓”“冬至米時”“清明粿”等活動。在授課的基礎上給學生創造動手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通過接觸、觀察、模仿,豐富其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從中了解傳統美食的制作過程。在接下來的敘述制作環節,學生便能形成一定的表象,在課堂上自然有“話”可說了。這樣的開放性課堂,不僅能讓學生感受傳統美食的魅力,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還能提高其動手操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使語文課堂的實效性得以充分展現。
2. “走出去”——語文課堂出校園
語文實踐是學生習得語文知識、提高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校、家庭、社區的語文教育資源,為學生拓展學習空間、增加實踐機會,促進學生不斷積累和豐富生活語言及經驗,提高生活語文的綜合應用能力。這就要求培智語文課堂不應該只局限于校內,還可以選擇周邊合適的地方資源,構建開放性和多元化的生活語文課堂。例如,在教學人教版教材五年級上冊《秋天》這篇課文時,由于地域的差別,秋景秋收也不同,根據學生的學情和生活的環境,當學生學習完課文內容,對秋天有一定的認知后,教師可以以校本課程作為延伸,設計綜合性學習內容。閩侯地方資源豐富,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可以選擇最近且最具代表性的“閩都民俗園”作為綜合性學習場所,改變傳統的校內語文課堂教學模式,構建校外開放性課堂。學生可以在古色古香的民俗館里了解傳統文化,在風光秀麗的公園里感受秋意盎然,在金黃稻浪的田野里體驗秋收的快樂。教師精心備課,讓學生在藍天白云下的青草地上讀秋天的書、吟秋天的詩、唱秋天的童謠……在這樣直觀、新穎的語文課堂上,學生通過視覺、聽覺、觸覺等各種感官了解了秋天的景色、秋天的收獲,在輕松、愉悅的環境里接受新知識,同時在與同伴的溝通和教師的交流中提高了運用語言文字、適應社會的能力,事半功倍,提高了語文課堂教學實效。
綜合性學習是培智語文課程學習領域目標之一,要求學生能結合生活語文的學習,參與社區生活,在學習活動中要體現開放性和多元化。社區資源是地方文化資源中豐富且容易利用的教育教學資源。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好社區資源,設計適性的語文課堂,帶領學生走出校園、走入社區,讓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在社區活動中得以發展。例如,在教學人教版教材三年級上冊《我生活的小區》這篇課文后,教師可以設計“我生活的小區”綜合性活動課,把語文課堂“搬到”社區。教師按照《標準》中的目標要求“熟悉社區環境,認識社區中常見的文字標識;體驗社區生活,能就感興趣的內容與他人交談”設計“我能認——認識小區標識”和“我會說——介紹小區”活動,讓學生在社區活動中實現語文知識向技能遷移,讓培智語文課程的生活性特點落地。這樣的課堂設計既提高了培智語文課堂教學的質量,又促進學生與社區的接觸,從而真正認識自己生活的社區。
三、依托地方文化資源,發展豐富的語言能力
如何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是培智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針對學生有不同程度的語言發展障礙這一現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探索有效的方式進行功能補償、開發言語潛能,從而提高培智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由于童謠具有篇幅短小、內容易懂、節奏感強、趣味性強的特點,讀起來朗朗上口,容易激發學生的美感、愉悅感。因此,童謠的反復吟誦與傳唱可以矯正發音,提升語言表達的連貫性,成為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有力手段。
閩侯民間童謠根植于鄉村沃土,飄蕩在田園阡陌、溪流山川,內容豐富,種類繁多,有鮮明的閩侯地方文化特色。在培智語文課堂上依托這一地方文化資源,根據學情選擇一些膾炙人口又易于理解的地方童謠編輯成冊,引入低年級生活語文課堂,創設語文課堂教學新形式,既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和形式,又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例如,童謠《十二月水果歌》:“正月蜀逨瓜子嗑,二月白蔗擺滿街,三月枇杷出好世,四月楊梅紅妮妮,五月桃仔紅又紅,六月荔枝會惹人……”這首童謠描述了家鄉不同季節盛產的不同水果,形象、生動地表達出十二種水果的外形特點。作為本地特產,學生對這些水果比較熟悉,但由于語言發展障礙,他們可能只會說出水果名稱,不會描述其外形特點,更不懂得表達情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配以插圖或視頻,從視覺和聽覺上刺激學生的感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通過有節奏的反復吟唱,形成了記憶,加深了對家鄉水果的認知。思想上有積累,加之強化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便逐漸豐富了。又如,童謠《月光光》:“月光光,照池塘,騎竹馬,過洪塘。洪塘水深難得渡,娘子撐船來接郎。”這首童謠短短數行,字里行間充滿了鄉間美好意境。學校大部分學生來自農村,小時候經常會聽著父輩或祖輩哼唱這些童謠入眠,有時家人之間也會利用童謠做一些互動游戲。雖然學生對這類童謠是耳熟能詳的,但是由于自身發音缺陷或并未深入吟唱,經常咬字不清。在設計教學時,教師可以聯系學生實際的農村生活經歷創設情境,勾起美好回憶,讓學生在此基礎上進行朗讀訓練,調動學生高漲的學習熱情。基礎較好的學生有模有樣地朗誦,基礎稍差的學生也能跟隨節奏跟讀,語言表達能力都得到不同層次的發展。
童謠作為民間文學之一,是地方文化資源中的寶藏。在培智語文課堂中引入地方童謠,既能夠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能夠引領學生回歸生活本真,進一步了解家鄉的風土人情。
總之,探索、構建地方文化課程是對國家、地方統一課程的補充,是為了滿足全體學生個性化發展的有效途徑。教師開發、整合地方文化資源要滿足學生的實際發展需要,考慮學生的實際能力,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立足本校本土,穩步推進。教師充分利用、整合地方文化資源,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本土文化的認同,還能幫助他們更好地與他人溝通交流,改善人際關系,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培養他們熱愛家鄉的情感,提高其社會適應的能力,為融入社會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徐敏. 特教學校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策略探討[J]. 現代特殊教育,2018(1):77-78.
[2]黃力凡. 關于培智學校語文教學生活化課堂的實踐思考[J]. 當代家庭教育,2023(18):246-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