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廷友
摘? 要:開展革命文化教育是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革命文化進教材、入課堂、滲透在學生頭腦中,已經是當前各學科教學的重要課題。基于歷史教學與革命文化之間的密切聯系,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落實革命文化教育至關重要。初中生作為學習、繼承與發揚革命文化的中堅力量,理應了解與認同革命文化,牢筑文化根基,在革命文化中汲取智慧力量,使其成為推動自身積極進取的重要支撐。為了幫助學生理解革命文化,使其更好地繼承與發揚,發展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文章就革命文化教育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落實路徑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初中歷史;革命文化;革命精神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加強革命文化教育,有利于豐富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認知,培育學生良好的思想品質,使學生受到革命文化中艱苦奮斗、有抱負、有理想的精神感染與熏陶,增強責任意識和社會擔當,這也是立德樹人、文化強國的重要基礎。但近年來出現了很多與革命文化相反的逆音、雜音,使教師不得不重新審視革命文化教育的價值。與此同時,一線教育工作者更應當關注現象背后隱藏的更深層次的問題,特別是教育教學中缺失的革命文化教育問題。
一、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落實革命文化教育的可行性
1. 學科優勢:革命文化是歷史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近代的歷史是中國人民爭取民族解放、民族獨立的艱苦奮斗史。中國共產黨面對外來入侵與國內封建統治的無情壓迫,積極探索更適合國情的光明道路,緊密團結并依靠群眾,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創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標志著中華民族徹底結束了屈辱歷史,維護了民族尊嚴與主權。革命的勝利并非一蹴而就,中國共產黨在奪取革命勝利的過程中,帶領各族人民艱苦奮斗,浴血奮戰,英勇斗爭,用鮮血和生命捍衛了國家領土主權。革命文化正是在革命斗爭歷史中形成的重要歷史文化遺產,凝聚了中國共產黨人與革命群眾的革命意志、革命精神和革命作風,是一筆不朽的精神財富。毫無疑問,這些文化財富是中國近代史不可或缺的教學內容,也是革命文化教育必須要學習的內容。
2. 政策支持:詳細規劃革命文化進中小學課程
教育部印發的《革命傳統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是首個對中小學革命傳統教育進行系統規劃的文件,更為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了重要依據。其對革命文化教育進中小學課程教材在總體目標、主題內容、載體形式、學科安排等各方面進行了全面規劃與詳細設計。就初中歷史教學而言,提出了革命文化教育的注意事項。不難看出,革命文化教育受重視程度越來越高,而初中歷史學科與革命文化教育間的內在聯系,也使其成為了革命文化教育的重要載體,是當前初中歷史教學不可或缺的一環。
3. 教學需要:革命文化教育現狀不容樂觀
現階段,部分教師在歷史教學中開始有意識地挖掘并開展革命文化教育,嘗試引入各類形式的革命文化資源。但是,由于教師并未準確把握革命文化教育的內涵與價值,導致引入的資源類型單一,且未能契合初中生的認知特點,存在按部就班、照本宣科的教學情況。還有部分教師將教材中的革命文化資源進行單純地理論講解,學生的學習體驗感較差,無法產生情感共鳴,更無法凸顯革命文化在立德樹人方面的獨特價值。另外,在多元文化與海量信息的沖擊下,不同的思想文化正以各種形式影響著心智尚未成熟的初中生,他們極有可能被不良思想引導。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加強革命文化教育就顯得至關重要。如何有效開展革命文化教育,領會革命精神,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是當前初中歷史教師面臨的重要問題。
二、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落實革命文化教育的路徑
1. 歷史與情境:還原歷史情境,了解革命歷史
情境教學法主要是一種能夠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教學模式。革命文化中包含的很多內容距離現今社會較為久遠,是對過去事件的記錄,學生無法親身經歷,對于革命文化中的很多知識點、歷史事件不能窺其全貌,有效理解。情境教學法集合了學生的歷史學習訴求與革命歷史,讓學生置身其中,感受與領悟,如語言情境、問題情境、故事情境、表演情境等,都有利于還原歷史情境,讓學生了解革命歷史。
例如,在教學統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歷史》八年級上冊(以下統稱“教材”)“從九一八事變到西安事變”這節課時,教師可以創設問題情境,即通過設置有效的提問,引發學生思考,促進其歷史思維的發展。結合本節課的歷史教學內容,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抗日英雄趙一曼寫給兒子的家書《希望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而犧牲的》的朗誦音頻和圖片。隨后,教師提出問題:趙一曼為何要寫這封家書?她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寫的?猜想她是懷著何種心情寫的?能夠看出她怎樣的情懷?一封家書引發的不同問題,引領學生的思緒回到那個戰亂的年代,革命先烈為了民族獨立、抗日救國,犧牲小我。家書中“反滿抗日的斗爭”“為國而犧牲”等字眼,無不浸入了革命先烈英勇無畏、甘愿為祖國奉獻的偉大精神,以及他們通過家書教育后輩要為祖國奮斗的高尚品質。如此一來,問題情境教學讓學生身臨其境,相較于教師平鋪直敘的簡單口述,學生的收獲更大,感觸更深。
又如,教材“七七事變與全民族抗戰”這節課中有很多插圖,不僅充實了教學內容,還能讓學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與記憶。教師可以充分發揮這些插圖的作用,將其與革命文化教育聯系起來。在“南京大屠殺”子標題下的插圖分別是《戰火中的南京》《日軍活埋南京和平居民》《日軍把南京青年當作刀靶練習刺殺》《日軍“殺人比賽”新聞報道》都真實再現了南京大屠殺中日軍慘無人道的行徑。借此,教師可以通過呈現影視劇中的片段(如《南京!南京!》)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直觀感受日軍的殘暴行徑,以及當時南京人民遭受的地獄般的經歷,也讓學生在潛意識中不斷提醒自己,勿忘國恥,厚植家國情懷。
通過創設教學情境,還原歷史,讓學生的印象更深刻,觸動更大。初中歷史革命文化教育以情境創設的方式推進,使學生仿佛置身于真實的革命年代,看到了浴血奮戰的革命先烈,體會到了家仇國恨之下無數仁人志士前赴后繼、無私奉獻的崇高革命精神與品質,讓學生在情境中感受歷史,激活情感。
2. 細節與探究:搭建細節支架,把握歷史邏輯
在初中歷史革命文化教育中,無論是教師對革命文化教育的初步嘗試,還是流于形式的革命文化教育,都無法彰顯革命文化的內涵,導致學生的革命文化學習體驗感并不強烈。通過挖掘更多歷史細節充盈課堂教學,學生能夠更真切地貼近歷史,并在革命文化教育的背景下進一步在各類探究中把握歷史邏輯,感受革命人物形象,領會革命人物精神。
例如,教材中的“中國共產黨誕生”這節課旨在讓學生了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來龍去脈。黨史教育也是革命文化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要在黨史教育中做到學史明理。通過總體把握學情可以發現,很多學生對于中國共產黨的知識只是略知一二,知識都是零碎的、片斷的,認識并不全面,不成體系。為了順利推進教學,滲透革命文化教育,教師可以通過呈現更多歷史細節,帶領學生在理性探究中了解中國共產黨人信仰的力量。
細節1:毛澤東、李大釗與陳獨秀三人在同一時代背景下的處境。
教師通過播放紀錄片《重生》的節選片段,讓學生在更廣闊的歷史空間下了解19歲的列兵毛澤東、23歲的學生李大釗與33歲的安徽都督府秘書長陳獨秀,在同樣的歷史節點做出的選擇,激發他們對歷史人物命運的興趣。三人的命運與國家命運緊密聯系,他們焦慮、茫然,不知動蕩不安的日子如何結束,也不知道怎樣才能拯救中國社會的困境?教師讓學生思考: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是什么?
細節2:毛澤東在夜校給工人講課。
教師通過呈現《建黨偉業》片段,還原工人夜校上課的情境。通過以小見大的形式與學生對話:為什么工人們要來夜校上課?他們白天的工作很勞累,又為何還愿意來聽課呢?毛澤東講了什么?所講內容在當時有何影響?與當時特定的社會背景有何關聯?通過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思考:馬克思主義為何能得到中國工人階級的廣泛響應。通過一系列問題幫助學生解決認知難點。
細節3:南陳北李,相約建黨。
教師呈現影片《開天辟地》中李大釗與陳獨秀在馬車中的對話片段。通過觀察與聆聽,學生仿佛在兩人身邊,聽到了他們對政治局勢的分析,提取其中的有效信息,感受中國共產黨人對初心的堅守與實踐。
細節4:中共一大參會代表的年齡、身份、經歷。
教師通過挖掘中共一大參會代表的年齡、身份、經歷等信息,指導學生分析歷史人物,讓他們思考中共一大代表的年齡、身份、經歷有怎樣的特征,感受他們的青春熱血,緊扣主線“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
細節5:兩個一百年。
站在兩個一百年的交會點,我們每個人都是時代的見證者。28年的不懈奮斗,那批滿懷激情熱血的人帶領中國人民從苦難中重生,并讓學生暢想2049年的中國,再次重申:無論我們走多遠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此時,學生的歷史責任感、使命感已悄然生成。
教師以細節為支架,通過對細節的剖析,帶領學生圍繞“中國共產黨誕生”這條主線,囊括重要的歷史史實、重要人物補充細節,幫助學生厘清歷史時間線,搭建體系化的知識脈絡,由零碎到整體、由模糊到具體、由理解到完成,在細節處把握歷史邏輯,感知歷史溫度,增強學習體驗,革命文化教育水到渠成。
3. 故事與分享:講好革命故事,激活學生情感
很多學生認為歷史枯燥難學,這也阻礙了革命文化教育的進程,導致學生無法深刻理解革命精神,了解革命事件的始末與重要意義。究其原因,教師在革命文化教育中應當選取更符合初中生心理的教學方式。相較于枯燥的文字解說,講好革命故事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無論是在課堂導入環節還是教學過程中,通過講述革命故事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在短時間內忘卻知識性的歷史內容,領會故事要義。教師在潛移默化中將歷史知識中蘊含的革命元素挖掘并呈現出來,幫助學生理解。
例如,教材中的“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這節課作為革命文化教育的重要內容,可以讓學生掌握有關的歷史知識,并在革命文化教育中有所收獲。為此,教師可以通過講故事的方式讓教學更具體、簡單。與長征有關的歷史故事有很多,如《豐碑》《金色的魚鉤》《雞毛信》等,為了加深學生的印象,增強其學習體驗,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課下搜集一些與長征有關的故事,在課堂上分享交流。通過講故事的方式滲透革命文化教育,活躍歷史課堂氛圍,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幫助他們理解學習任務,總結歷史知識。在正式教學之前,教師還可以呈現一些影視片段,如《四渡赤水》,這是一部以長征為背景的影片,其中激烈的戰爭場面更能引發學生的思考:同學們,紅軍為什么要進行長征?順勢導入教學,讓學生掌握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歷史背景,同時有效進行了革命文化教育。教師根據學生分享的革命歷史故事進行簡要說明,并在此基礎上就長征途中的重大歷史事件繼續補充。最后,師生共同思考遵義會議的歷史地位、紅軍長征的歷史意義。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師以革命故事為切入點,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順利推進教學。由此可見,講好革命故事對落實革命文化教育有重要助力。
三、結束語
初中歷史課堂呼吁革命文化教育,喚醒學生內心潛在的精神力量,使其擁有更純粹、更豐富、更理想的精神世界。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必須深刻把握與鉆研教材中隱含的革命因素,從而設計更符合初中生認知、更契合初中歷史教學的落實路徑,讓學生感受革命文化、理解革命文化,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參考文獻:
[1]馬曉翠. 初中歷史課程實施革命傳統教育研究[D]. 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22.
[2]黃慶華. 紅色文化資源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開發和運用初探[J]. 中學教學參考,2020(1):78-79.
[3]徐紅磊. 如何在歷史教學中培養文化自信[J].河南教育(基教版),2023(5):79-80.
[4]胡波,李志先. 初中歷史統編教材落實革命文化教育路徑例談:以八年級上冊為例[J]. 中學歷史教學,2023(9):6-9.
[5]梅天宇. 初中歷史學科德育實踐研究:以革命文化教育為例[D].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23.
[6]郭曉靜. 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革命文化教育[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