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勝男 師萌 高敬文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的重大命題。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既內蘊實踐的賦能助力,又強調理論的守正創新。黨的新聞工作自創始之日起就與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立場、觀點、方法構成了精神紐帶的關系,展現出與其他新聞模式不同的精神樣貌。本研究以2022年12月10日至2023年11月10日發表在中文媒體和學術網站上的全數據為基礎,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和構建新聞學自主知識體系相關研究進行梳理、總結與分析。
*業界總量及分類
在數據平臺上,以主題和關鍵詞檢索的方式,搜集到“習近平論國際傳播”共309篇,其中主流媒體及相關網站91篇,社交媒體218篇;“習近平論調查研究”共486篇,其中主流媒體及網站81篇,社交媒體405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相關文章共22973篇,其中主流媒體及網站報道10094篇,社交媒體12879篇;“媒體社會責任”共3719篇,主流媒體及網站報道2578篇,社交媒體共有1141篇;“中國特色新聞學”共859篇,主流媒體及網站報道377篇,社交媒體482篇;“新聞學知識體系”共223篇,主流媒體及網站報道90篇,社交媒體133篇。
2023年,業界關于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和中國特色新聞學的報道持續增長,無論是習近平總書記論新聞工作,還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抑或媒體社會責任,皆是如此。2023年六大主題的主流媒體及社交媒體的報道量比2022年的4140篇呈現井噴式增長。媒體社會責任報告連續第十年發布。2023年,從中央新聞單位到縣級融媒體中心超500家媒體發布報告,發布媒體數量比上年增加百余家。媒體社會責任報告工作開展10年來,媒體社會責任報告制度建設不斷完善,各級各類新聞媒體社會責任意識不斷強化,參與報告的媒體越來越多,有力推進了新時代新聞事業發展和新聞隊伍建設。
*學界總量及分類
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或“中國特色新聞學”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檢索得到學術論文231篇,碩博士論文20篇,以“新聞學”和“知識體系”等第二組關鍵詞,共獲得文獻24篇,經過對非研究文獻篩選,并增補未檢索到的相關研究論文后,共得到文獻331篇。本年度新聞傳播學界關于國際傳播的研究成果持續繁榮,將國際傳播領域的研究單列,以“國際傳播”為關鍵詞,檢索得到學術論文931篇,碩博士論文77篇。
一、研究總體情況
得益于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領域的學者著述、學術期刊、研究項目、學術會議以及課程思政所提供的全方位支撐,2023年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學術研究呈現出一派繁榮、與時俱進的特點。
(1)馬新觀研究領域的重要學者。丁柏銓、陳力丹、胡正榮、王潤澤、張濤甫、楊保軍、鄧紹根、高金萍、朱清河、吳鋒10位學者成為2023年度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學術論文矩陣的主力軍,貢獻了88篇相關研究。這些學者一方面從經典出發回溯馬克思主義的新聞思想;一方面從文獻出發描摹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的歷程,圍繞黨和國家領導人、重要新聞工作者、重要論述展開研究,視野寬廣,研究精深,使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與時俱進,吸納全球新聞傳播學的有益養分,有了再造中國新聞傳播學的學術自覺。
(2)重要學術期刊。2023年度新聞傳播學重要學術期刊廣泛開設了《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和《新聞傳播學自主知識體系建構》的相關專欄及專題特稿。《新聞與傳播研究》《新聞大學》《現代傳播》《全球傳媒學刊》《新聞記者》《新聞界》《新聞愛好者》等期刊開設了《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黨的二十大研究專題》等欄目。《新聞與傳播研究》《國際新聞界》《當代傳播》《新聞與寫作》開設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和“新聞傳播學自主知識體系”相關專題研究。《傳媒觀察》《青年記者》分別設有《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深化研究》《馬恩列論新聞》專欄,《現代傳播》設有“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相關專題特稿。本年度新聞傳播學重要學術期刊共刊發82篇馬新觀及相關論文。此外,《中國社會科學報》也刊發多篇“自主知識體系建構”專題特稿。馬新觀研究論文數量再創新高。
(3)重要研究項目。重要研究項目的立項亦體現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的不斷深化和創新探索。2023年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中,有兩項涉及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國家社科基金一般和青年項目共有18項,4項國家社科后期資助項目。關于國際傳播的國家社科項目共計42項:9項重大和重點項目,31項一般和青年項目,以及2項后期資助項目。
(4)重要學術著作。進入新時代,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步入新的階段,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回應全面開放條件下新聞輿論領域的重大命題,并在意識形態領域服務于中國式現代化的建設。中國人民大學鄭保衛教授所著《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及其中國化研究》一書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中國傳媒大學嚴怡寧教授所撰寫的《世界體系轉型與中國國際傳播新趨勢》由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
(5)重要課程思政項目。2023年,教育部“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計劃專項”中設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研究專項,已納入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由教育部高等學校新聞傳播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組織,教育部、中央宣傳部、中國記協大力協同推動,中國傳媒大學主辦的中國新聞傳播大講堂已實施四年。
(6)重要學術會議。2023年度全國各高校延續已有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主題學術會議的傳統,老中青三代學者熱情參與,深度交流。較之往年,本年度學術會議主旨范圍廣,選題多元。以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深圳大學等為代表,本年度組織19場有代表性的學術會議。
二、2023年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熱點分析
通過運用基于深度學習的客觀分析方法,本研究對本年度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新聞學自主知識體系建構等相關研究成果進行了處理與分析。
將每篇論文的內容先用BERT向量化,再用HDBSCAN自動聚類,并用t-SNE降維生成二維散點研究主題分布圖,查看發現,結果不同于以往年度報告中提及的本領域研究主題相對集中的情況,本年度研究呈現出更加豐富與多維的特點。正如李白的《古風五十九首(其一)》中描述的盛況:“群才屬休明,乘運共躍鱗。文質相炳煥,眾星羅秋旻。”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領域正是在與新時代呼應中,堅守著馬克思主義魂脈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脈。再將上述自動聚類中的每一類對應的多篇論文摘要用ChatGPT進行自動總結,并經過人工訂正得到30多個研究主題。對相關研究主題進行初步分析,可見歷史類研究依然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的基礎,并持續受到關注。“習近平關于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論述與中國新聞業的實踐創新”等主題成為當前研究的重點。作為熱點的學科建設相關研究對于理解當代中國新聞傳播學科的特性及其影響力至關重要。意識形態安全、新聞倫理和國際傳播的新形勢等關鍵議題也成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本年度首次出現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及習近平關于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論述的文獻計量分析”這一主題,這標志著在本系列報告的歷年影響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正呈現出一種新趨勢:運用客觀、定量、數據驅動的方法來深入地分析和理解。
基于以上發現,我們對2023年度的研究成果進行了更深入的綜合分析,并總結出以下六個方面:
(一)強根固魂: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經典研究
2023年度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經典研究在原典編譯與研讀方面持續深入,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經典研究考據、確立學術規范奠定重要基礎。《傳媒觀察》開設《馬新觀經典論著深化研究》專欄,《青年記者》開設《讀馬恩列原典》欄目,刊載原著編譯與相關中譯文考證等一系列研究成果。中國早期譯介缺乏對原典的追溯,影響到馬克思學說面向的完整性(李斌,季為民)。因此,對經典著作的研讀,應返回到歷史情境中梳理其基本思想,并通過原著文字的核查與研讀,形成新的研究維度(陳力丹等)。
(二)行穩致遠: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歷程
2023年度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歷程研究沿著理論、實踐、價值三大面向展開。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與黨性相呼應,構成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術語(王潤澤)。研究中國共產黨新聞史和新政策史,就需要深入考察“人民”這一重要概念(韓立新,康依笛)。延安時期,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遵循的是一種朝向“人民”的闡釋脈絡(陳佳怡,張濤甫)。從實踐上看,“全黨辦報”使黨報真正成為“集體的組織者”(李海波),《晉綏日報》的發行經驗是對“群眾辦報”思想的系統深化(吳鋒,楊曉萍)。進入新時代,“全黨辦報”理念的傳承與創新具體體現在“全媒體傳播體系”的構建與實踐中(胡雪蓮,秦利國),媒介共享則是人民性實現的新形態(宋建武,張喆喆)。在中國式現代化的目標下,加強黨的領導、堅持黨管媒體是社會主義新聞事業始終充滿活力的基本前提與根本保障(朱清河),而闡明中國式現代化新聞傳播事業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現實邏輯及三者之間的有機統一,具有重要的理論闡釋價值與實踐指導意義(鄧紹根,游丹怡)。回望中國共產黨新聞思想百余年形成與發展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鄭保衛)。
2023年黨的新聞事業相關紀念有毛澤東誕辰130周年、《新華日報》創刊85周年。學界召開了毛澤東新聞思想研究的學術會議,《傳媒觀察》推出了《新華日報報史研究》專欄,有關成果從深廣的社會視野和歷史視域揭示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中國化進程。
(三)理論引領: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與新聞學自主知識體系
要在擺脫依附性知識生產不利情境的基礎上,建立起新聞傳播學自主知識體系(張濤甫,姜華),關鍵在于辯證地分析其中的學術性、思想性與開放性三重關系(胡正榮,王天瑞)。當代中國新聞學自主知識體系構建的關鍵在于能否把新聞活動領域的客觀問題轉化為高質量的“學術問題”,從而形成“問題體系”。其中,自主的新聞學概念體系是知識體系建構的根本保證,新聞實踐觀念則是構建當代中國新聞學自主知識體系的重要基礎(楊保軍)。在中國新聞學理論創新方面,應追求“以實踐理念”形態不斷回應實踐需求(張壘,王妍)。以深化在地研究范式、構建“跨文化”研究能力、堅持問題導向三個理論路向(王志,張翼鵬),對西方自由主義新聞學理論基石的“第四權力”等概念集群做出批判性回應(周燦華,蔡浩明),從而拓展馬新觀的概念外延,并逐步實現“新聞觀”與“傳播觀”的跨界融合(張勇峰)。
(四)立足中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與中國新聞事業實踐研究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新時代需要正視新聞輿論中意識形態風險挑戰的現實存在,把意識形態安全建設擺到重要位置(沈正賦)。其中,網絡空間主流思想輿論工作是黨在意識形態領域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袁婷婷,王巖),以馬克思主義包括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指導,確保網絡意識形態領導力,才能從根本上確保意識形態安全(丁柏銓)。在具體策略上,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必須以建設全媒體傳播體系為重要抓手,在問題意識、基礎理論和工作路徑三方面尋求突破與進展(張志安,龔沈希等),并通過話語創新和傳播體系再造,實現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與傳播的雙重強化(張濤甫)。
(五)放眼世界:新時代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研究
“著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習近平關于國際傳播的重要論述為做好國際傳播工作提出了根本指引和明確要求。歷史上,對外英語廣播的開辦是中共國際宣傳真正起步的重要標志(梁德學,馬凌)。站在國際交往的新起點,中華原典“朋”文化為世界不同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契機(袁麗媛,施宇),以中庸、和合與天下為核心理念的中華文明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形成了平臺世界主義視域下中華文明國際傳播的認識基礎(史安斌,朱泓宇)。在此,建立中國國際傳播自主知識體系不僅要在“以中國為方法”的語境之下開展“一帶一路”倡議的相關傳播研究(姬德強,閆伯維),同時應從國際輿論關于人類命運共同體報道的現實考察出發,探索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全球傳播路徑與策略(高金萍),同時以戰略傳播理念為內涵、以中華文化為基石、以增強國際傳播效能為旨歸,構建中國特色國際傳播戰略體系(陳虹,秦靜),并在理清媒介、平臺和受眾變遷規律的基礎上,探索中國國際話語權建構的新路徑(姜飛)。
(六)體用貫通:習近平文化思想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把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擺在治國理政的重要位置。2023年10月7日至8日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首次提出習近平文化思想這個重要概念。習近平文化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豐富發展,是對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重大創新。習近平總書記對于馬克思主義新聞價值觀理論上的中國化推進,已成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不斷中國化時代化的重要里程碑(郝雨,李娟)。
2023年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既做了歷時性的梳理,又回應了實踐中的需要,進一步增強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適用性和說服力。中國新聞傳播學自主知識體系建構不僅是中國共產黨百余年新聞實踐積累在理論建設上的必然要求,也是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指導當代中國新聞實踐的現實需要。“立足中國土,回到馬克思”,必然要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引領和統攝。而學術體系的形成,需要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下,以中國大地為根基,以中國經驗為依據,回答全球重要命題,具備人類命運共同體胸襟,知行合一,學思踐悟一體。
[本文為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百年中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話語的歷史建構與實踐研究”(20&ZD323)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劉勝男、師萌、高敬文均為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生(上海 200433)。
編校:董方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