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聯網+”背景下,殘疾人幫扶模式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速普及和應用,數字化、智能化手段已逐漸融入各行各業,為殘疾人幫扶提供了更加便捷和高效的路徑。利用互聯網平臺,不僅能夠擴大幫扶信息的傳播范圍,還可以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實現個性化、多樣化的服務形式。互聯網技術的創新使得殘疾人幫扶模式從傳統的線下支持向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轉變,這不僅促進了殘疾人的社會參與與融合,更為社會的包容性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殘疾人口基數大,現有幫扶機構數量遠遠不足
以H市為例,截至2023年底,全市約5.6萬名持證殘疾人,而殘疾人康復機構僅有15家。由數據對比可得,現有的幫扶機構數量不足,殘疾人幫扶事業存在巨大的需求缺口。
●現有殘疾人幫扶應用軟件存在弊端
1.應用軟件設計弊端:營利性使部分軟件難以從殘疾人的角度出發提供有效幫助,且這些軟件因開發年代久遠或未應用新興科技導致信息傳遞滯后。局限性使軟件只針對某一類型的殘障人士群體,涵蓋領域少。交互性弱,現有軟件以供求方為主導,忽略了求助者需求。
2.服務質量參差不齊:專業人員不足,服務質量不統一;因市場監管不完善而出現負面新聞;現有軟件難以提供高效優質的幫助,用戶體驗感差。

●線上與線下幫扶存在信息、資源割裂
目前,線上幫扶平臺主要為殘疾人提供學習資源、就業信息、生活指導等,而線下幫扶以康復、療養、托管服務為主。H市線上幫扶平臺為殘疾人聯合會,但信息更新慢,以政策性文件為主,招聘、求職欄目內容少。線下幫扶機構主要有H市城區殘疾人托養所、W區殘疾人托養中心以及各縣、區、街道的殘疾人之家,主要提供康復、療養、休閑娛樂等服務。兩者之間存在信息、資源的割裂,導致兩者不能有機結合。
●殘疾人就業難,信息共享平臺建設不完備
在“互聯網+”背景下,H市推動殘疾人就業,致力于將“互聯網+”科學技術運用于殘疾人就業領域,并依托“互聯網+”信息技術,為殘障人士提供廣泛的就業思路。但由于互聯網信息共享平臺建設不完備,殘疾人作為弱勢群體,難以獲取有效的就業信息和就業優惠政策,這給殘疾人就業帶來極大不便。
●智慧幫扶平臺及移動終端的應用
1.云端服務:通過專家、家庭醫生、專業看護人員、專職志愿者等的入駐,為殘疾人提供線上免費幫助。對于需要的殘疾人,配備“一對一”志愿者進行長期關注,提供多樣化、全方位的幫助。系統全程監督記錄志愿者的服務,確保優質服務。
2.一鍵呼叫:設計一款APP,提供語音和視頻的端到端呼叫中心云服務,確保呼叫電話三分鐘內響應,由專人接線,辨別所需幫助,以最快速度給予幫助。
3.健康追蹤:接入多款健康檢測設備,動態管理與監測用戶的健康數據;智能生成健康報告,針對報告內容生成個性化幫扶方案,落實精準幫扶,有效預防安全隱患和意外事故。
4.全程定位:通過GPS系統精準定位殘疾人需要幫助的地點,智能監測現場情況,緊急情況打開報警位置的現場視頻,及時同步發生的事件。
5.社會助力:開設愛心人士捐贈通道,匯聚社會力量與物資,統一接收捐贈物資項目,并及時反饋捐助者物流信息、去向和后續進展。還有殘疾人制作的手工產品出售,所得收入用于幫扶事業中。
●衍生產品及移動終端
1.穿戴式智能終端:產品包括智能手環、智能手表、智能戒指等,為無法操作APP的人群提供簡易直接的幫助。求助者可以通過以上產品直接呼叫求助。
2.固定式智能終端:面對無親屬在身旁照顧的殘疾人,固定式智能終端設備可提供全程監控、康復輔助、日常提醒等服務。
3.無意識接觸式智能終端:產品適用于家庭安裝。通過無線通信技術和傳感器分析用戶的活動軌跡,如果跟蹤到用戶長時間無行動軌跡或軌跡異常,智能終端可自動報警。
●建立多層次的人才培養體系
一方面,H市的高等院校開設殘疾人幫扶相關專業課程,為未來從業者提供系統的理論教育,幫助他們深刻理解幫扶工作的原則、方法和倫理。另一方面,職業培訓機構通過提供技能強化課程來彌補實踐操作方面的不足。在職業教育的基礎上,建立與殘疾人幫扶服務相配套的職業資格認證體系也是提升從業者專業化水平的關鍵。對從業人員進行定期的資格認定,不僅能確保他們符合行業標準,還能提升幫扶工作的規范性和質量。
●加強信息技術培訓
H市開展信息技術基礎培訓,為從業人員普及互聯網、物聯網和云計算等基礎知識,使其理解并掌握這些技術的基本原理和應用方法,以便適應日常工作中的信息化需求。通過夯實基礎技能,從業人員可以更靈活地運用數字工具,提升服務響應速度與操作熟練度。在此基礎上,應針對具體應用場景提供專項技術培訓,使從業人員能夠熟練掌握信息技術手段,從而有效提高服務的效率與質量。
●強化跨學科合作
通過多學科融合,H市將社會工作、康復醫學和信息技術等多個學科領域的知識與技能有機結合,培養具備跨學科視角的綜合型人才。此外,強化實踐教學與實習環節對于理論知識的應用和技能的熟練掌握至關重要。高等院校可與職業培訓機構與殘疾人幫扶機構、社區服務中心等建立合作關系,增加實踐教學和實習的機會,讓學生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積累經驗。
●提升服務意識與溝通能力
H市著力提升從業人員的人文素養,增加其同理心和責任感,使其更加注重殘疾人需求并對殘疾人生活處境保持敏銳的感知。例如,某院校聯合殘疾人幫扶機構,開設“人文關懷與社會工作”課程,通過豐富的案例分析與社會實踐活動,幫助從業者深入理解殘疾人的困境與需求,培養他們在工作中運用同理心和社會責任感。這類教育不僅增強了從業人員的服務意識,也能使其更好地理解和回應殘疾人群體的獨特需求。
溝通技巧培訓則進一步提升了幫扶工作的專業性和針對性。通過模擬訓練、案例分析等方式,從業人員可以系統地學習如何在不同情境下與殘疾人及其家屬進行有效溝通。這種培訓幫助他們掌握語言表達的技巧、非語言溝通的要領,確保服務對象能夠清晰理解信息,切實提高了服務的準確性與有效性,為殘疾人提供了更加人性化和周到的幫扶。
●鼓勵創新與實踐
培養從業者的創新意識,相關部門和教育機構組織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和競賽,激勵從業者運用創新思維為幫扶工作提出新穎的方案。例如,H市開展的“殘疾人幫扶創新創業大賽”,為院校學生和從業者提供了一個展示和實踐創意的平臺,參與者可以在比賽中設計出切實可行的幫扶項目,通過實際操作提升創新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能。這種競賽不僅激發了參與者的創新潛力,也為幫扶工作提供了可持續的新思路。此外,為支持創新實踐,高校和相關部門應提供適當的平臺和機會,推動參與者將創意付諸實踐。通過開放資源和實習項目,參與者可在真實情境中應用自己的創新方案,從而提升對幫扶工作的理解與投入。
本文通過對H市殘疾人幫扶事業發展現狀的分析,探索“互聯網+”背景下的殘疾人幫扶模式,利用“互聯網+”思維打造智慧幫扶平臺,提供實時、快捷、高效、智能化的幫扶服務,并提出培養服務殘疾人的人才模式的策略。希望全社會關愛殘疾人,幫助實現殘疾人自我獨立,推動殘疾人事業高效發展。

[本文系2023年浙江省和湖州師范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愛幫幫”殘疾人公益幫扶項目》(S202310347135X)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 湖州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