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倘若總結當代日本華文文學創作,必定會說到日本華文女作家協會首任會長華純女士,她以其創作的實績和精干的組織能力,推動了日本當代華文文學創作的繁榮與發展。出生于干部家庭的華純女士,她有著大家閨秀的溫文爾雅,自費留學的自謀生路,再婚成家的人生遭際,讓她有了小家碧玉的精干堅韌,在華純女士的文學追求中,可以見出其大家閨秀與小家碧玉個性的融會。
華純女士的第一部散文集《絲的誘惑》出版于2009年,獲得首屆中山杯全球華文文學優秀散文獎。華純女士將其第二部散文集冠名為《灼灼其華》(文匯出版社2024年5月出版),此語出自《詩經·周南·桃夭》,是新娘出嫁時唱的賀新婚的歌?!疤抑藏?,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碧一ㄊ㈤_,艷麗茂盛;姑娘出嫁,家庭和美。華純女士以桃花盛開的艷麗茂盛為其散文集命名,恰如其分地表達了該散文集的豐富蘊含。華純女士的本名張菁菁,“菁菁”形容草木繁茂之狀,從草木繁茂,到桃花盛開,蘊含著其人生的發展與創作的豐富。華純女士的散文集《灼灼其華》,華而有實,華而有魅,華而有思,真實描述其經歷過的人生,真切營構散文的篇章結構,真摯表述其人生的所思所想。俯拾即是,不取諸鄰;碧桃滿樹,風日水濱,形成其自然纖秾的散文風格。
1986年離開上海赴日本留學的華純女士,已在日本生活了38年了。如果她綸起頭發、穿起和服、登上木屐,低眉垂眼,低聲細語,就儼然是一位日本大和撫子;如果她和女友們聚首聊天談笑風生,她總是笑聲最亮花枝亂顫,就仍然是一位華夏江南女子。她講茶道、寫俳句、學插花,她接受了日本文化的精致和美;她讀唐詩、說宋詞、學國畫,她傳承中華傳統的博大精深。華純女士是中日文化傳播和交流的使者,她1998年出版的處女作長篇小說《沙漠風云》,以日本治沙專家遠山正瑛在中國治沙為原型。她的中篇小說《茉莉小姐的紅手帕》,以東渡扶桑的中國男子和日本風塵女之間的惺惺相惜為故事。她的短篇小說《Good-bye》,以嫁給日本建筑師為妻的中國女子的情感糾葛為故事。她的散文集《絲的誘惑》觸摸日本人的精神空間,探視中日文化的交流,華純女士的文學創作融匯了中日文化的傳統。
在這部散文集中,華純女士栩栩如生地描述其在日本的所見所聞:她赴鐮倉,與紫陽花相遇;她去森町,踏上楓紅之路。她去伊賀上野,訪松尾芭蕉誕生之地;她去橫濱,參觀花藝大展;她去德富蘆花公園,觀石黑亞矢子的“百貓夜行”畫展。她由東京的大雪,喚起2011年日本大地震的記憶;她追記日本大地震,表達日本是其舍不得遠走高飛的第二故鄉;她描述提前退休河崎先生的歸鄉種田,為生命尋找一種生活方式。她描述早稻田大學舉辦作家大會,期望作家們討論人類的文學主題,迎來文藝復興的時代;她悼念日本著名作家立松和平,贊賞他以關注環境污染問題、描摹社會現實的行動派作家著稱。她講述藤澤市為聶耳立紀念碑,每年自發舉行追思活動;她悼念大江健三郎先生去世,推崇這位日本戰后民主主義的旗手和偉大作家。華純女士將大江健三郎視為“是一個讓人們能更好地認識和理解日本文化和社會現實的復雜性和多樣性的作家”,其實華純女士也是這樣一位作家,她在對于其生活了38年的日本所見所聞的描述中,介紹與推崇日本優秀文化傳統,推進中日文化的發展與交流。
在這部散文集中,華純女士津津樂道地描述其游程的見聞感受:她描述尼泊爾的旅游,在飛機上觀望氣勢磅礴的珠穆拉瑪主峰;她回憶在蘇黎世轉機飛往荷蘭,護照的失而復得,咬冰凍冰激凌斷了門牙。她追記在上海田子坊參加詩歌朗誦會,美美地揮霍了一把舊時光的浮光掠影;她記敘去英國參加女兒倫敦藝術大學的畢業典禮,參觀莎士比亞誕生地斯特拉特福小鎮。她描述受邀去滄州參加文化主題活動,品河間驢肉火燒大飽口福;她到“蒸籠味坊”吃東北鐵鍋燉與辣白菜,牽動了心中的一份依戀。她賀冬之“樂”,去異國他鄉的單行或結伴而游,透過空間改變生命的質量。她記錄中國臺北之行,一半是舌尖之旅,一半是舊地重游;她在上海參加曹家侄女的婚禮,感受十里洋場遺風猶存,然而實質卻發生了變化。華純女士的這些記游散文,以身臨其境的筆觸生動描述其游程,在對于自然美景的描繪中,尤其凸顯人文意蘊和文化內涵,呈現出其游記的內蘊和詩意。
在這部散文集中,華純女士真摯坦誠地描述自我遭際與友朋情誼:她自述與文學的結緣,小學五年級閱讀世界名著,追述小說《沙漠風云》的創作、散文集《絲的誘惑》的出版。2021年,她決定重拾花道之夢,拜渡邊玉梅為師,更決意改變蝸居生活,增加戶外健身運動,增加插花學藝課程。她回憶受邀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舉辦華語文學座談會,演講《關于俳句和漢俳的雙語創作》。她描述來到潘耀明先生的故鄉泉州,贊賞潘耀明先生畢生為弘揚中華文化、推動旅游文學作出卓越貢獻。她追悼笑里藏“道”的幽默作家吳玲瑤,認為她依然會活在那些經典的讓人難忘的幽默作品中。她悼念馬六甲華教元老林源瑞先生,追憶他講解馬六甲華人歷史如數家珍。她追思菲律賓華裔作家吳新鈿,讓傳統中華文化在海外保留住游子心中的一塊綠地。她敬賀復旦大學陸士清教授九十華誕,致敬這位世界華文文學研究的先行者、開拓者。她講述著名學者給追求過她卻已早逝的日本學生掃墓,演繹了一幕異國師生戀的悲情故事。她評說吳民民的創作風格和意識流,認為達到了日本華文文學甚至是全球海外華文文學的一個高峰。華純女士的這些自敘散文,語言平實生動,感情真摯而溫婉,常常有一些真切感人的細節,呈現出雋永含蓄感人至深的境界。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華純女士的這些散文像走出冬日風雪的一株桃樹,枝頭綻開了一朵朵粉紅色的桃花,在鄉野田疇靜靜地綻放,在都會旮旯里悄悄地綻開,不搔首弄姿,不故作多情,她默默咀嚼著經歷了冬日風雪摧殘的苦痛,她靜靜舔舐著歲月留下的傷痕,呈現出經歷過歲月歷練后的沉穩與思考。散文集《灼灼其華》華而有實,她描述其真實的經歷與人生,無論是在日本的所見所聞,還是游程中的見聞感受,抑或自我遭際與友朋情誼,她都實實在在地寫來,不夸飾,不雕琢,就像一株桃花自自然然地綻放。散文集《灼灼其華》華而有魅,她精心營構作品的篇章,或生動描述其在日本的所見所聞,或細致描述其經歷的游程,或自如地回憶其自我遭際與友朋情誼,她常常在見聞描述中馳騁暢想,常常在歷程記游中引經據典,常常在人生追憶中抒發真情,呈現其散文的獨特魅力。散文集《灼灼其華》華而有思,她在敘事寫人中常常表述其深入的思考,她將記游者的掠影與學者的睿智融為一體,她將記述者的描述與人生的感悟融會貫通,她將追憶者的追憶與歷史的反思交織交匯,閱讀其散文總能給人以共鳴與啟迪。華純的這些散文寫得流暢,寫得矜持,她不是大江大河似的波濤洶涌,卻如小河小溪般的自然流暢清澈婉轉,讀者隨著這條小河小溪,可以觀賞到綺麗清秀別樣的風景。
我更傾向于將華純女士的這些散文比擬為日本繽紛的櫻花,有大家閨秀的端莊;比擬為滬上亭亭玉立的玉蘭花,有小家碧玉的婉約,在迎接春天到來的時刻,在樹葉尚未張開之時,便用足全力讓生命盡情地綻放。讓生命盡情地綻放,這也可視作華純女士人生生命與散文創作的追求。閱讀華純女士的散文集《灼灼其華》,可以觀照她豐富的人生與深入的思考,可以帶來蘊含在灼灼其華中生命的感悟與人生的啟迪。
(作者系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文學博士、博士生導師,文學評論家、詩人、小說家、散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