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75年,帝王紀年是光緒元年,這一年的清朝朝堂上爆發了一場關于海防、塞防的大辯論,這一場辯論的過程及其結果,注定會永遠影響著華夏故園。今天讀到這一段歷史,仍然讓我感到心驚肉跳,吐舌連連。
那時的中國可謂百孔千瘡,內憂外患。在東南,日本人侵入臺灣。在西北,由英、俄等外國侵略勢力扶植的阿古柏殖民政權,已經統治了南疆以及包括烏魯木齊在內的北疆廣大地區,沙俄帝國主義乘亂出兵強占了伊犁。到1871年,清軍在新疆僅保持了哈密、巴里坤至吉木薩爾一線,西北邊防岌岌可危。
這是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時任陜甘總督、欽差大臣的左宗棠一再上書朝廷,力主出兵收復新疆。他痛感到事已緊急,刻不容緩,一邊向朝廷申述必須西征的理由和方法,一邊積極地籌劃著準備工作,命令跟隨他征戰多年的湘軍休整待命。而這個時候,李鴻章公開站出來反對出兵新疆的主張,他認為,自從乾隆帝平定新疆后,每年駐防要花軍費數百萬兩,簡直是個無底洞,現在又要全力供給西征軍,更是失策。當時英國人為了永久控制新疆,一面暗中扶持阿古柏政權,一面向李鴻章進言,要清政府允許阿古柏獨立成為中國的藩屬國,讓中國停止西征,集中錢糧籌辦海防。李鴻章居然在朝堂上賣力地鼓吹英國侵略者的這一主張,李鴻章說,海防、西征,難以兼顧,“新疆不復,于肌體元氣無傷”,而海疆不防,則是心腹之患,他的結論是,要停止西征,“即勻作海防之餉”。左宗棠反對李鴻章此說,他認為,“東則海防,西則塞防,二者并重”,他據理力爭道,“陜甘剛剛平定,不乘此機及時收回過去失去的國土,而是把它割棄讓其另外建立一個國家,這是自找麻煩。萬一阿古柏政權不能守住新疆,不是西被英國人吞并,就是北被俄國人吞并。這等于坐在家里把國土送給別人”,新疆如失,“不但無益于海防,而且會挫傷國威,造成禍亂”,左宗棠的結論是,西征的兵員不可減少,軍餉要照常開支。這就是海防、塞防兩方對立爭論的要點。
就爭論雙方的勢力而言,李鴻章一派似乎人多勢眾,李鴻章帶頭一鼓噪,朝廷內外“邊疆無用”“得不償失”的論調甚囂塵上,刑部尚書崇實甚至上奏本說,新疆即使收復,也是“萬里窮荒,何益于事”。連沈葆楨、郭嵩燾這樣的洋務派重臣對李鴻章的意見都大致認可。面對洶涌的反對聲浪,左宗棠意志堅定,他的申辯則得到了軍機大臣、總理各國事務大臣文祥的支持。
針鋒相對到了這一步,新疆是捍衛,是丟棄,已在千鈞一發之際。接下來就看慈禧太后如何決斷了。
1875年的朝堂上,四歲的載湉入承大統,是為光緒皇帝,慈禧順理成章地開始了她的第二次聽政。慈禧這一年四十歲,到了“不惑之年”,對權力的嗜好,讓她雄心勃勃,她有第一次垂簾聽政的經驗,使得她在大臣之間的激烈爭吵聲中保持不昏頭,有足夠的自信,冷靜以對。慈禧召見了左宗棠,面對左宗棠收復新疆的建議,她詢問道:“需時幾何?”左宗棠答:“剿撫兼施,一了百了,得五年時間。”慈禧太后對左宗棠所說“一了百了”四個字很愛聽,最終決定武力收復新疆,并把征戰新疆的任務交給了左宗棠,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關外剿匪事宜”,授予他籌兵、籌餉和指揮軍隊的全權。
試想想,如果這個時候慈禧心智糊涂,聽從了李鴻章一派的意見,后果會有多么可怕!
左宗棠督師西北,最棘手的就是籌措兵餉。新疆遠在邊陲,黃沙千里,要保證行軍打仗,轉運糧餉,籌集經費是左宗棠最操心也是著力最多的事,這一切必須得到最高當政者的支持。從史料看,慈禧對西征的支持是不遺余力的,還真有用人不疑的氣魄。光緒元年6月16日,詔命左宗棠“一意西征,迅圖規復各城,為一勞永逸計”。6月21日,就詔令四川、山西及江海、江漢、粵漢三關欠解協餉,按期撥解,這一紙詔令協餉總額48萬兩。
西征的捷報和西征軍缺糧缺錢的告急文書是同時到達京城的。9月24日,朝廷再次詔令:各省將欠解西征的協餉于一年內先行各提解一半,其余一半仍隨每月應繳協餉陸續分解。同時下令,各省應解協餉自本年始,月清月款,不準絲毫再有蒂欠。此份詔令還有一個“補充規定”:“不得因現有海防撥餉,將西征各餉籍詞拖欠”。這句話是說給李鴻章等“放棄新疆派”聽的,這一點地球人都知道。
光緒二年(1876年)2月1日,朝廷下旨:“因西征餉需緊迫,準左宗棠借洋款一千萬兩,命沈葆楨速行籌議,奏明辦理。”當時兩江總督沈葆楨是反對借洋款辦西征的。3月2日,沈葆楨奏復:“西征借用洋款,耗息太多,海關部庫均受其害,應于各省關移緩就急。”3月8日,李鴻章乘機致書沈葆楨,請沈勸阻左宗棠西進,“免得因西北而牽及東南。”李鴻章明白,詔書是慈禧御批的,他不敢上書反對,就給沈葆楨去信,對左宗棠的西征橫加阻攔。一直相持到3月26日,經過周旋協調,朝廷下詔:“以大軍西進,餉事甚殷,命戶部于庫存四成洋稅項下撥給二百萬兩,各省應解西征協餉提前撥解三百萬兩,并準左宗棠借用洋款五百萬兩,以足千萬之數。”想方設法滿足左宗棠一千萬兩款項的要求,看來,慈禧的耳朵根子不軟,而且是力排眾議支持西征。她挺左宗棠的態度很堅定,措施也有力。
8月18日,農歷六月二十九日,西征湘軍經過一系列血戰,攻克烏魯木齊,后又乘勢克復馬納斯城,至此,北疆回到祖國的懷抱。光緒三年4月,西征大軍揮師向南,進軍達坂城,開始了規復南疆的戰斗。此后大軍經過連番苦戰,先后克達坂、托克遜、吐魯番,殖民政權頭目阿古柏眼看大勢已去,絕望自殺,阿古柏的兩個兒子相互殘殺,其勢力現出各自為戰之狀。
大軍一路西征,糧草軍餉也一路相隨。5月4日,清廷又發布詔令:各省關將本年應解西征軍餉迅速提前合解四百萬兩,余皆解八成以上。為了強化執行力度,發現有官員提解西征軍餉不力的,慈禧懲一儆百。9月11日,以應解西征餉銀不遵部章,革山西布政司林壽圖職。因為供應西征軍餉不給力而革除了山西省省長的職務,這是殺雞給猴看,對全國省部級官員而言,震動不小。
這一年的12月21日,西征大軍攻克葉爾羌,在俘虜堆中查出有英國人、印度人、阿拉伯人,還有“洋操教頭”。想一想,如果一年前李鴻章就知道阿古柏殖民武裝里還有洋人,豈不嚇得尿褲子?
1878年1月2日(光緒三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西征大軍攻克和田。至此,整個新疆,除被沙俄占領的伊犁地區外,全部收復。3月15日,朝廷大賞西征將官,晉左宗棠為二等侯、劉錦堂晉二等男,余虎恩、譚拔萃等150余人均升賞有加,軍機大臣亦分別加恩。慈禧對左宗棠及其西征軍的支持,可謂有始有終。
沙俄侵占伊犁是1871年(同治十年)事。那年夏天,沙俄乘阿古柏勢力伸入南疆之際,出兵侵略伊犁,當地人民拼死抵抗50多天,最終落敗。侵略軍占領了伊犁地區的寧遠、惠遠等九城,并悍然宣布,“伊犁永歸俄轄”。此后,清政府多次命伊犁將軍榮全赴伊犁,與俄方交涉。要求俄歸還伊犁,俄置之不理。有幾次,俄甚至傲慢地提出,重新劃分中俄邊界,并賠償俄方的損失。榮全的每次交涉都失敗而歸。1879年5月,徹底消滅了阿古柏侵略勢力之后的左宗棠,以帶病之軀,冒著盛夏酷暑,抬著棺材出關,誓與沙俄侵略軍決一死戰。1880年6月15日,左宗棠親率大軍抵達哈密,并積極部署防務。以左宗棠的威名及其率領的“百戰湘軍”為后盾,清政府代表塔爾巴哈臺參贊大臣升泰來到伊犁,與俄方代表商討歸還伊犁的收交辦法,雙方換文,伊犁將軍金順帶兵進駐伊犁。被沙俄強占11年的伊犁,終于回到祖國的懷抱。這一天是1882年3月22日,帝王紀年光緒八年二月四日。一個英國外交官評論說:“中國已迫使俄國做出了它從未做過的事,把業已吞下去的領土又吐出來了。”
閱讀這一段歷史,令我想起當下頗為耳熟能詳的一句話:“領土的最終回歸,靠的不是外交官的嘴,而是士兵手中的槍。”
左宗棠以古稀之年,力排眾議,親率大軍深入不毛之地,歷經坎坷,終于取得了收復新疆的偉大勝利。這個勝利意義重大,恢復了祖國的統一,沉重打擊了英、俄帝國主義妄圖分割、侵占新疆的狼子野心。左宗棠是一位了不起的民族英雄,他的功績永垂史冊。
看到網上有一種說法,說是“左宗棠憑一己之力收回了新疆”,這話不夠準確。完整地看西征的準備,西征的整個過程,就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如果沒有清朝當政者慈禧太后以及軍機大臣、總理各國事務大臣文祥等人的信任和鼎力支持,左宗棠要想完成統一新疆的偉業,是不可能的。光緒元年,左宗棠是陜甘總督、欽差大臣,單憑他的“一己之力”干不了這么大的事,虎門銷煙的林則徐也是欽差大臣。左宗棠率領將士們在西征戰場上浴血奮戰,擁有當政者地位和權力的慈禧態度明確、措施堅定地支持,這樣的合力就體現了國家意志。要完成收復領土這樣的大業,必須要有堅強的國家意志。
在贊頌左宗棠收復新疆功績的詩詞中,要數楊昌浚的一首七絕最有名:
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
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
這里順便說一說楊昌浚的事。楊昌浚以鎮壓太平天國運動起家,先后任衢州知府、布政使、浙江巡撫等職。在他任職浙江期間,他的治下杭州市余杭縣發生了一件楊乃武與葛畢氏(民間稱之小白菜)的冤案。制造冤案的始作俑者應是余杭知縣劉錫彤,而杭州知府、寧波知府、嘉興知縣等官員官官相護,楊昌浚被候補知縣鄭錫滜蒙蔽了,支持了下屬們對楊乃武案件的誤決。朝廷根據在京的浙江籍官員們的反應,將此案發回重審,被浙江省官員頂回。最后朝廷下旨調此案件進京,由刑部會審,方使楊乃武、葛畢氏案得以沉冤昭雪。慈禧太后了解案情后勃然大怒,懲處了對冤案負有責任的官員大大小小共九人,其中,楊昌浚所受的處分是“革職回籍”。浙江巡撫,是統轄浙江省軍政、文教、司法大權的封疆大吏,如此含金量的官帽被慈禧太后擼掉了。開除公職,取消工資待遇,這個處分比較嚴厲。此事至少能說明一點,慈禧太后對官吏隊伍也是敢抓敢管的,追究責任嚴肅,殺伐果決。
楊昌浚遭革職的時間是光緒三年二月十六日。其時,左宗棠正在西征前線,他與楊昌浚曾經共過事,對楊的主體認知比較正面,于是向朝廷力薦楊昌浚,建議讓他參與到收復新疆的工作中來。次年,朝廷答應了左宗棠的要求,任用楊昌浚幫辦甘肅、新疆善后事宜,賞四品頂戴。慈禧很給左宗棠面子,在重新起用楊昌浚的過程中,拿捏也是比較恰當的,浙江巡撫的頂戴是從二品。
后來的事實證明,左宗棠推薦楊昌浚是知人之舉,楊昌浚在西征的征途上做出了貢獻。楊昌浚那一首“大將籌邊”的七絕膾炙人口,至今傳頌不衰,就著這一點,左宗棠值了。
慈禧太后曾經影響了中國歷史的進程,對她的評價也應該實事求是,功是功,過是過。在長達47年的時間內,她是清朝廷的實際掌權者,這中間,她也做出過不少清醒、明智的決策。譬如,她旗幟鮮明地支持左宗棠收復新疆,就應該得到充分肯定。但是當她發動戊戌政變,開始了第三次訓政以后,就越來越昏聵了,慈禧太后傾盡一國之力以維護自己的奢靡生活,竭力阻礙國人自發的救亡圖存運動,對外喪權辱國,屈膝投降,等等。她的那些所作所為加重了民族災難,加快了清王朝的覆滅,加速了中國社會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的進程。
作者簡介:
吉光,1956年10月出生,江蘇海安人。1982年畢業于江蘇師范學院(今蘇大)歷史系,曾任團縣委書記、鎮黨委書記、縣委宣傳部副部長等職。與同事校注的韓國鈞的自傳《永憶錄》由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發行,該著獲2020年度江蘇省政府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三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