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宋時期的士大夫階層構成了北宋社會政治的中堅力量。土地政策的變化、經濟的發展帶來的社會階層的升降和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崇文抑武國策的確立,科舉制度的完善、取士人數增加、宋學的發展等為士大夫階層的崛起和其在政治舞臺上發揮積極作用提供了條件。
士通常是指古代讀書人,士人憑借知識進入政權體系成為“士大夫”“官吏”,形成我國古代的特殊群體:士大夫階層。正如錢穆先生所指出,宋代是“士大夫階層之新覺醒”時期,在宋朝尤其是北宋,士大夫階層在思想觀念及社會地位上均發生顯著變化,廣泛參與政治,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發揮重要作用。文章將結合北宋社會變革的時代背景,分析北宋士大夫階層崛起的原因。
北宋經濟制度和社會階層的變化
北宋士大夫階層的崛起,首先離不開北宋有別于他朝的經濟制度。宋代是中國商品經濟發展的高峰時期。據史料記載,北宋時期,百姓可以隨意進行商品買賣,這種買賣不僅體現在生活物品上,還體現在土地上,無論身份貴賤,均可進行土地買賣(如圖1所示)。
土地流轉速度的提高,反映到政治上便是地主階級內部各階層之間升降沉浮頻繁,政治、經濟地位極不穩定,士庶的界限基本消失,庶族地主逐漸崛起。隨之而來的是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當時盛行的觀念是不論身份高低貴賤,均可參加科舉考試,進而在上層社會中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與抱負,這便增加了下層百姓通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的機會。
經濟制度的變換引起大眾思想觀念的變化,人們通過科舉考試進入上層政治舞臺,促進了依靠科舉出仕的文人庶族地主的崛起,他們構成了北宋時期的士大夫階層,并在此基礎上逐步發展壯大,成為北宋時期社會變革的中堅力量。
北宋“崇文抑武”“以文治國”的國策
經濟條件作為北宋時期士大夫階層崛起的經濟基礎是必不可少的,而士大夫階層崛起與北宋時期的國策也是必不可分的。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如圖2所示)制定了“崇文抑武”“以文治國”的國策,以及一系列優待士大夫的措施,這在一定程度上為士大夫階層的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首先,“杯酒釋兵權”“興文教、抑武事”。公元960年,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兵變、黃袍加身,建立宋政權,史稱北宋。鑒于五代十國時期各國兵戎相見、武將奪權的事實,公元961年,趙匡胤在一場酒宴中勸誡大臣“釋去兵權,擇便好田宅,市之,為子孫立永久之業”,隔天大臣們便告病假,釋兵權。由此宋太祖收歸兵權,開始重用文官,確立了“興文教、抑武事”的國策。在這一背景下,北宋逐漸形成了以文官為主的官僚體系,壯大了士大夫隊伍,促進了士大夫階層的進一步發展。
其次,“宰相須用讀書人”。據《續資治通鑒長編》記載,翰林學士竇儀解答太祖對“乾德”年號的疑問時,告知太祖“此必蜀物,昔偽蜀王衍有此號,當是其歲所鑄也”,于是太祖嘆道“宰相須用讀書人”,認為文官對其治理國家更有幫助。此說法被宋代士大夫們極力渲染,借此提高了宋代士大夫的地位,促使北宋時期士大夫階層發展壯大。
宋太祖趙匡胤在肯定文人價值的同時“欲令武將讀書”,并提出“以文代武”,認為任用文官儒士能夠治理好國家。宋代各位皇帝均以“好文”著稱,這為北宋時期士大夫階層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寬松優越的政治環境。在統治者的支持和帶領下,北宋朝著“文治”的方向越走越遠。這樣的社會環境,促進了北宋士大夫階層的崛起。
最后,“不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者”。宋人葉夢得在其《避暑錄話》中記載了關于宋太祖碑誓的真實性,王夫之在《宋論》中亦有相關記載。這都證明了碑誓的重要性,且碑誓一次又一次提高了北宋時期士大夫階層的地位,給予士大夫一種護身符,士大夫也因此敢于參政、議政。由此北宋士大夫階層擁有了不同于他朝士大夫階層的政治地位與思想觀念。
北宋初期“崇文抑武”的政治措施,對士大夫階層的發展極為有利,提高了士大夫階層的地位,促進了士大夫階層的發展,使得北宋形成了一個以士大夫階層為中心的文人政治局面。
北宋發展完善的科舉制度
隋煬帝創進士科標志著科舉制度正式形成,即一種憑借考試成績的高低來選拔人才的制度就此誕生,意味著文人將在國家政治治理中占據重要位置。科舉考試創立后,士人大多投身科舉,以求入仕,至此中國文官政治逐步形成。北宋時期發展完善的科舉考試制度,進一步擴大了士人數量,促進了士大夫階層的崛起與壯大。
首先,北宋科舉考試科目更加完善且有增多。宋朝諸科內容更加豐富,包括經科、禮科、史科、傳科、法科等科目。諸科豐富的內容,擴大了參加科舉考試者的知識儲備,促進了士人思想觀念的變化。宋哲宗設立“宏詞科”,宋徽宗改為“詞學兼茂科”,統稱為詞科。詞科即專為朝廷選拔代言人才的科目。而詞科出身的文學家擴充了士大夫階層的隊伍。北宋時期豐富的科舉考試形式,擴大了參加科舉者的知識儲備,提高了士人的能力,進而皇帝對于士大夫階層持較為尊重的態度,這提高了士大夫階層的地位。
其次,北宋科舉考試制度增加了防止舞弊的措施。為打破當時權貴對科舉考試的壟斷,為底層考生提供一條比較公平的翻身之路,北宋時期制定了封彌法、謄錄法、鎖院制、別頭試四種制度來保障考試的公平公正,增加了優秀士人晉升的機會。
歐陽修在《歐陽修全集》中記載:“不問東西南北之人,盡聚諸路貢士,混合為一,而惟才是擇。又糊名謄錄而考之,使主司莫知為何方之人,誰氏之子,不得有所憎愛薄厚于其間。故議者謂國家科場之制……其無情如造化,至公如權衡,祖宗以來不可易之制也。”北宋的科舉考試保證公平公正,尤其通過糊名法、謄錄法等方式,更使科舉考試顯得“無情”。正因科舉之“無情”,才為讀書人提供了一條入仕的途徑,增加了中舉名額,壯大了士人隊伍,促進了北宋士大夫階層的崛起。北宋科舉考試場景圖(如圖3所示)。
最后,北宋科舉考試錄取人數增加。宋人洪邁在《容齋隨筆》中提到“國朝自太平興國以來,以科舉羅天下士,士之以策名列前者,或不十年而至公輔”,這說明北宋時期科舉考試錄取之廣。通過整理蕭源錦先生所著《狀元史話》一書中的數據,現將中國歷代科舉中舉人數(如表1所示)以及北宋時期各統治者在位期間中舉人數(如表2所示)加以統計并比較。
由表可知,宋代科舉取士人數在中國古代各個朝代中最多;北宋時期,中舉人數基本上呈現增長的趨勢。
總而言之,北宋時期通過科舉入仕的群體比較龐大,這些登科之士,基本上都有機會擔任官僚,進入國家行政體系,促進士大夫階層發展壯大。這一時期,以中舉者為代表的士大夫階層活躍在政治舞臺上,為國家的治理建言獻策,積極推進一系列改革,促進了北宋社會的變革。同時,其帶來的社會變革又為其發展提供了優越的平臺,進一步使其發展壯大。
宋學精神的興起
宋學精神包括懷疑精神、獨立精神、創造精神、開拓精神和內求精神等。其中獨立精神對士大夫階層的影響較大。獨立精神突出表現在不畏政治,敢于堅持自己的觀點。由此士大夫階層形成了一種強烈的主人翁意識,廣泛參與政治,這使得北宋時期的士大夫階層表現出異于他朝士大夫的特征。北宋士大夫階層不僅僅是一個文化群體,還是一個政治群體,推動社會變革。在宋學精神的指導下,北宋時期的士大夫階層積極進行改革,通過在政治上的作為,北宋士大夫階層擁有了更高的社會地位,更加壯大。
正如柳詒徵先生所說:“蓋宋之政治,士大夫之政治也。政治之純出于士大夫之手者,惟宋為然。宦寺雖為禍而亦不多,而政黨政治之風,亦開于宋。”這說明宋朝形成了異于其他朝代的“士大夫階層”,構成了不同于其他朝代的“士大夫政治”。
北宋士大夫階層的崛起,不僅表現在政治地位上,而且表現在思想觀念上。
在社會地位上,在北宋“以文治國”國策與發達的科舉制度的影響下,士大夫階層隊伍迅速壯大,使得其在社會中享有極高的政治地位,且北宋時期士大夫比任何時候都更加奉行“治國平天下”的儒家精神,他們積極上書言事、評判歷史、參與政治,有一種強烈的主人翁意識。
在思想觀念上,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北宋時期士大夫階層表現出“憂國憂民”的民本思想,反映了當時士大夫階層極高的精神境界。北宋時期士大夫“以天下為己任”,將自己的命運與國家的興衰綁定在一起,凸顯出了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
在北宋時期獨特的社會背景下,以文人為主體的士大夫階層迅速發展壯大,乃至“崛起”。士大夫階層在社會變革中貢獻出了極大的力量,促進了北宋的發展。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北宋士大夫階層的崛起離不開其特定的社會環境,宋朝能夠成為我國古代經濟發達、學術繁榮的朝代,與士大夫階層所表現出來的行為與思想特質密不可分。
(作者單位:西華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