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以溫州泰順非遺土陶文化為切入點,深入分析面臨技藝傳承困難、知名度不高等困境,泰順縣及社會各界如何推動小眾非遺土陶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發展。通過實地調研和問卷調查等方法,全面剖析了泰順土陶文化的傳承現狀、發展困境,并提出了針對性的對策與建議,以期實現泰順土陶文化的可持續傳承與發展。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力度的不斷加大,一系列相關法律出臺,為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法律保障。在此背景下,各地政府也紛紛響應,出臺了一系列支持非遺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包括稅收優惠、資金扶持以及數字化保護等舉措。泰順縣,位于浙江省溫州市,作為擁有豐富非遺文化資源的地區之一,其在非遺土陶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方面,進行了諸多有益的探索與實踐。
泰順土陶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現狀
歷史淵源。泰順土陶文化的文字記載可追溯到清代,清代泰順史料《分疆錄》就有此記載:“洪口碗,大安陶”。泰順縣大安鄉大丘坪村的手工制陶技藝,始于宋代,興于明清,清至民國年間境內制陶作坊有20多處,主要分布于大安鄉的大丘坪、柳埠、花坪頭等村,村民們除了種地外,基本從事制陶,所制作的產品大到水缸、腌缸、酒缸、米缸,小到茶壺。
發展現狀。近年來,大丘坪村依托豐富的旅游文化資源,大力挖掘土陶文化的內涵與價值,開展“尋找大安民間藝人”“探尋大安文化”等活動,建立了大安文化人才庫、非遺文化資料庫等。為了讓土陶文化成為鄉村振興的源頭活水,政府以打造“土陶小鎮、大美大安”為工作重點,全力開展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全力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以文化帶動美麗鄉村建設和鄉村旅游發展,始終遵循“高定位、巧布局、顯特色、出亮點”的要求,推進非遺文化旅游和農業觀光旅游業的發展。
泰順土陶文化發展面臨的困境
傳承人老齡化。在傳統手工藝的傳承歷程中,師徒制一直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隨著現代化步伐的加快,年輕一代對于傳統手工藝的熱情日益消退,這將加劇傳承人隊伍的老齡化趨勢。據調查,僅有54.79%的受訪者表示曾聽說過溫州泰順土陶,這一比例暗示了公眾對土陶文化認知的不足,進而影響了年輕一代對土陶技藝的學習和傳承。
技藝失傳風險。從老一代非遺傳承人楊宗尾的口中了解到,隨著資深手藝人的相繼離場,泰順獨特的土陶制作技藝面臨失傳的風險。這種風險不僅威脅到土陶技藝的多樣性,也對土陶文化的傳承構成了挑戰。
傳承方式有限。喀什土陶、龍泉青瓷和景德鎮陶瓷在保持傳統工藝的同時,都成功地融入了現代元素,推出了符合現代審美和需求的新產品。這種創新不僅讓傳統工藝煥發新生,也吸引了更多年輕消費者。相比之下,泰順土陶技藝的傳承主要依賴于口頭傳授和示范,這限制了技藝傳承的廣度和深度。同時,泰順土陶在傳統與現代的結合上較為欠缺,產品創新不足,難以滿足市場的多樣化需求。
市場定位不明確。泰順土陶正面臨著在傳統韻味與現代風尚、藝術美感與實用功能之間尋求恰當市場定位的挑戰,旨在迎合多元化消費者的不同需求。通過問卷調查分析發現,高達59.28%的受訪者表達了對那些設計精美、價格合理且兼具高度實用性的土陶產品的購買意愿,這一數據無疑揭示了市場對于泰順土陶產品的積極需求潛力。
市場認知度不足。泰順土陶在品牌建設和市場推廣方面相對薄弱。喀什土陶憑借其獨特的民族特色和文化背景,龍泉青瓷以其歷史淵源和藝術價值,景德鎮陶瓷則依靠其規模和工藝多樣性,都已經形成了強大的品牌效應和較高的市場認知度,而泰順土陶的品牌建設投入和成效不夠顯著,導致其在更廣闊的市場中缺乏足夠的影響力。
文旅融合度低。文旅融合可以為非遺項目的發展提供新的發展空間。景德鎮,作為江西的陶瓷之都,通過巧妙融合旅游業,成功開發出了一系列富有文化底蘊的旅游產品,這一舉措極大地吸引了游客的目光,顯著增強了當地文化的傳播力與影響力。相比之下,泰順土陶在文化旅游領域的探索尚顯淺薄,未能充分挖掘并利用其豐富的土陶文化資源來打造獨特的旅游產品,從而錯失了提升本土文化知名度及促進經濟收益增長的寶貴機遇。
泰順土陶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政府助力培育土陶技藝傳承人。在政府的鼎力扶持下,泰順縣積極采取行動,致力于傳承與發展大丘坪村的土陶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此,泰順縣計劃創建一系列專注于土陶文化傳承的機構,旨在通過組織各類面向年輕群體的活動,激發他們對泰順土陶的濃厚興趣,并激勵他們投身于傳統手工藝的學習與傳承中。
以南山齋順陶研究所為例,該所在政府的引導下,成為土陶文化傳承的重要陣地。在這里,土陶傳承人曾煥念親自指導游客體驗土陶制作的全過程,從取土、拌土到拉坯等各個環節,讓年輕人在親身實踐中感受土陶文化的獨特魅力。
此外,大安鄉也積極響應政府號召,依托非遺工坊這一平臺,組織國家級、省市級非遺傳承人深入兒童之家和學校,開展了一系列別開生面的主題活動,如“百名青少年學非遺”“小小傳承人培育計劃”以及“大師進課堂”等,旨在培養新一代的非遺傳承人,讓土陶文化在年輕一代中得以延續。
與此同時,泰順縣還不斷完善和推廣“帶薪學徒”制度,為年輕人提供學習傳統手工藝的機會和平臺。以張甜清為例,他正是這一制度的受益者,通過這一制度,他不僅掌握了精湛的手藝,還成為技藝高超的師傅,并創辦了泰順縣張甜清米塑工作室,免費培養了6位學徒,為土陶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借助線下路徑傳承土陶文化。深入挖掘土陶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內涵。根據傳統制作工藝和歷史故事,設計并制作一系列精美的宣傳冊、海報等,并在人流密集區或各大高校內分發宣傳,展示土陶的獨特魅力和價值。
文旅結合推廣。在旅游景點、文化街區等人流密集區域開設土陶相關店鋪吸引游客購買。同時,定期舉辦土陶展覽、文化講座等活動,以互動式體驗增強消費者對土陶文化的認知和興趣。同時,與當地文化機構、旅游景點建立合作關系,共同推廣土陶文化。
保護陶土資源。泰順土陶的原材料主要取自于泰順縣大安鄉大丘坪村,大丘坪村擁有豐富、優質的陶泥原材料。對于泰順土陶所需的陶土資源,應采取合理開采的方式,注意環境保護和生態恢復,減少對自然環境的破壞,避免過度開采導致資源枯竭。這需要制定科學的開采計劃,并嚴格監督執行。同時可以建立陶土資源儲備庫,對優質的陶土資源進行保護性儲備,以備不時之需。
拓寬線上渠道發揚土陶文化。借助移動社交媒體的強大客戶黏性與顛覆性的信息檢索習慣以提升泰順土陶文化的全球影響力。通過在微博、知乎、微信等國內主流社交媒體平臺上精心策劃并發布一系列內容豐富、引人入勝的內容——涵蓋土陶產品的精美展示、匠心獨具的制作過程揭秘以及蘊含深厚底蘊的文化故事,最大幅度提升泰順土陶的品牌曝光度與認知度。
積極開拓國際市場,于Facebook、Twitter、LinkedIn、Pinterest及Instagram等海外知名社交媒體平臺上注冊并精心運營企業官方賬號,構建具有鮮明特色的土陶品牌形象,實施精準的社會化營銷策略,進一步拓寬泰順土陶的國際知名度與影響力。
在線上銷售領域,積極擁抱數字化趨勢,于淘寶、拼多多、1688等國內主流電商平臺設立土陶產品專區,為消費者提供便捷、高效的在線購物體驗。此外,依托阿里巴巴國際站等數字化出口貿易平臺,精心打造融合大丘坪土陶文化精髓與西方審美特色的海外貿易網站,以吸引并服務更廣泛的國際消費群體。
在短視頻營銷方面,深入布局bilibili、抖音及TikTok等熱門短視頻平臺,攜手高校學子及社會專業人才,共同創作既貼合時代特征又符合海外受眾口味的短視頻內容,生動展現土陶與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同時,積極尋求與具有廣泛影響力的網紅或意見領袖合作,邀請他們親身體驗泰順土陶文化,并通過他們的社交平臺分享給廣大粉絲,以此提升泰順土陶的品牌知名度與美譽度。
探索打造土陶IP創新之路。設立土陶IP文創館。通過廣泛征集與精心收藏當地土陶工藝品,以及與藝術家們的深度合作,匯集一系列珍貴展品在文創館內展出,為訪客呈現土陶藝術的獨特魅力。同時攜手周爾橋、林允博、張甜清等文藝鄉賢創辦的工作室,開發一系列富有土陶特色的文創產品。這些產品可以涵蓋土陶餐具、附著土陶紋樣的服飾、土陶制作的日用品等多個領域,旨在滿足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并進行廣泛銷售與推廣。
在服飾設計中,可以將魚紋、鳥紋、云紋等經典土陶紋樣印制或繡入服飾中,賦予服飾以獨特的藝術美感。精心挑選黃、紅、黑等土陶代表顏色,以及模仿土陶質感的設計元素,如粗糙的表面、泥土的氣息等,讓服飾在保持實用性的同時,也兼具裝飾性與藝術感。
美食與土陶文化的巧妙融合。利用土陶的多種用途,如制作茶具、盛鹽裝酒等,結合大丘坪鄉的特色食品,如九層糕、米面層等泰順美食,共同打造獨特的美食體驗方式,讓游客在品嘗美食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土陶文化的獨特魅力。
利用土陶豐富文旅體驗。在泰順縣民宿中增添土陶文化元素,對于發展泰順縣非遺土陶文化旅游產業具有重要意義。創新利用古民居內的堆疊土陶,將其改造成觀賞魚缸、鮮花綠植容器等實用物品,或者作為裝飾品擺設在家中。同時,可以充分利用零碎或形狀奇特的陶片,通過創意擺放與粘貼搭建,創作出山水盆景、動物造型等藝術作品,為民宿增添一份別樣的藝術氛圍。
泰順土陶文化作為浙江省溫州市泰順縣的重要非遺文化資源,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獨特的藝術魅力,但也遭遇傳承人老齡化、技藝失傳、市場定位模糊和品牌建設不足等挑戰。為了推動泰順土陶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需要實施加大宣傳力度、提升制作技藝水平、推動產品創新與發展、加強人才培養和傳承工作以及加強政策支持與資金投入等措施。通過這些措施的實施,可以形成泰順土陶文化傳承與發展的良好氛圍和機制,推動泰順土陶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和繁榮。同時,泰順土陶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也將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和文化產業的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和活力。
在未來的發展中,泰順縣應繼續加強對泰順土陶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工作,深入挖掘其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推動其與現代社會的融合與創新發展。同時,應加強與社會各界的合作與交流,共同推動泰順土陶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事業不斷向前發展。
(作者單位:浙江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