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深入探討了明清民居磚雕藝術在現代建筑中的應用及其與文旅景觀建設的融合路徑。通過對相應裝飾構件應用部位的描述及元素與工藝的分析,揭示了磚雕藝術在烘托傳統建筑文化氛圍與營造多元化風格中的獨特作用。文章表明,通過磚雕藝術的活化利用,可以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地方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將文旅宣傳納入校園教育,是強化文旅融合宣傳陣地的有效策略。在實踐層面,以金華市寺平古村為例,展示了磚雕藝術與文旅景觀融合的生動實踐,為其他地區提供了可借鑒的模式。
金華市寺平古村作為婺派建筑的典型代表村落,在近現代古建筑史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其建筑樣式與內部裝飾都極具地方特色,尤以結構、木雕與磚雕為最。寺平古村民居中的磚雕藝術,以其精美的裝飾性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廣泛應用于建筑的各個部位,不僅提升了建筑的美觀度,還通過裝飾元素和工藝的巧妙運用,賦予了建筑豐富的象征意義。
寺平古村磚雕應用部位與裝飾
應用部位。寺平古村的磚雕多裝飾于外墻、大門、邊門、石窗與屋宇瓦當等。細部從門樓、門罩、墻體到屋頂,幾乎無處不在。大門是寺平古村磚雕藝術的重要展現舞臺,采用浮雕樣式,花樣精美,線腳細膩清晰;邊門次之,但多數門戶裝飾亦較為豐富;外墻石窗也安排了較多磚石雕刻,與建筑整體外立面效果協調統一;屋頂的磚雕則多用于脊飾、瓦當、馬頭墻等。
裝飾元素。大門裝飾多采用浮雕牌樓門式樣,由下至上,仿鼓磴、立柱、中檻、雀替、橫梁、額枋、平板枋、匾額、檐椽、斗拱、屋脊等構件清晰可見,且裝飾層數較多,僅雀替與橫梁以上部分最多可見十多層;邊門裝飾與大門相比層次較少,但裝飾效果卻絲毫不弱;浮雕裝飾圖案多見動物鳥獸、植物、人物故事、卐字文、回紋、云紋、纏枝紋等,個別位置亦可見類似書卷、花瓶、別樣幾何圖案等裝飾;其出奇部分在外墻石窗,為與整體協調亦會采用浮雕牌樓樣式,精致細致,開間內做窗口,窗檐部做樓頂,且有垂花,細部裝飾也有,多為卐字、回紋及云紋等,屋檐部做斗拱裝飾與荷葉瓦當,獨具匠心;屋頂部分尤以五間花軒最具特色,屋檐上部裝飾作欄桿狀,且有鏤空,細部有銅錢紋飾與蝠紋,整體中間做圓雕葫蘆,具納福之意,延瓦片至下做石斗拱裝飾,斗拱之下為瓦當滴水,細部可見植物紋飾。
裝飾工藝。寺平古村磚雕的工藝精細且多樣,包括浮雕、透雕、圓雕、線刻等多種手法,據其他資料記載,寺平古村磚亦可能并非“雕刻”,而是由“模制”工藝制成。注重平面構成和空間層次,常常使用陰刻和陽刻相結合的方式,創造出明暗對比強烈、立體感豐富的藝術效果。整體空間塑造更注重整體與局部的統一,以大門為例,屋頂結構相對獨立,與馬頭墻遙相呼應。
磚雕藝術在現代建筑中起到的作用
寺平古村民居磚雕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它是金華地域人文、經濟、社會、文化的集合。磚雕的工藝、雕刻技法、豐富的題材均體現了金華人營造技藝的智慧結晶。這些經驗的積累對現代建筑設計有很多的啟示。通過對磚雕藝術在不同部位的應用,以及其豐富的裝飾元素和精妙的工藝進行深入研究,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磚雕藝術在建筑裝飾中的藝術價值和文化意義。這些研究將為現代建筑裝飾提供豐富的靈感,同時也為文旅景觀建設中如何活化利用傳統磚雕藝術,提供了理論依據與實踐參考。
首先,磚雕在現代建筑中可作為文化符號的載體,能夠營造出富有歷史底蘊的氛圍。通過對明清磚雕元素的直接引用,可以展現出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延續。
其次,磚雕藝術的融入能夠豐富現代建筑的形態語言。在現代建筑中,磚雕不再局限于傳統建筑的固定位置,而是可以被靈活運用到各種空間中,如墻面、地面、樓梯乃至室內家具。設計師可以根據建筑的功能和空間特性,創新性地將磚雕元素融入設計,創造出既具有現代審美又富含傳統韻味的建筑形態。這種結合,使得現代建筑在形式上既保持了時代感,又不失文化根基的沉淀。
最后,磚雕藝術的活化利用有助于地方文化的傳承與推廣。在文旅景觀建設中,磚雕被賦予新的角色,成為講述地方故事、傳播地域文化的重要媒介。例如,通過舉辦磚雕藝術展覽、工藝品市場,或者在旅游紀念品中融入磚雕元素,既能讓游客在游覽過程中欣賞到精美的磚雕藝術,又能讓他們通過購買和分享,將地方文化帶回家,從而推動地方文化的傳播與傳承。
此外,將磚雕藝術融入現代教育,是加強文旅融合的有效策略。在學校教育中,磚雕藝術可以作為藝術與歷史教育的一部分,通過實地考察、課堂學習、體驗制作等方式,讓學生在實踐中了解和欣賞磚雕藝術。
傳統磚雕藝術與文旅景觀建設的融合路徑
傳統磚雕元素的直接應用,豐富旅游景觀形態設計。在現代文旅景觀建設中,明清民居磚雕藝術的直接應用是豐富景觀形態設計的關鍵手段。通過借鑒和提煉傳統磚雕的元素,設計師不僅能賦予建筑和景觀獨特的地域特色,還能營造出濃郁的歷史文化氛圍,使游客在體驗中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以下是磚雕元素在旅游景觀設計中的應用方式:
主題性景觀構建。將寺平古村磚雕中的典型圖案,如“九獅戲球”“鯉魚躍龍門”等,作為主題性景觀創作元素,可以營造出富有寓意的場景。將“鯉魚躍龍門”圖案融入水景設計中,寓意吉祥如意,為游客帶來視覺與心靈的雙重享受。
建筑元素的再生。將磚雕元素融入新建文旅建筑的設計中,如門樓、廊柱、馬頭墻等,以磚雕的形態、花紋和色彩,構建具有傳統韻味的建筑形態。這類建筑往往成為景觀中的焦點,吸引游客駐足欣賞。
光影互動裝置。利用磚雕的立體感和透雕技藝,設計具有光影效果的互動裝置。光線透過磚雕,形成有趣的光影效果,增加了景觀的趣味性,也展示了磚雕藝術的動態美。
磚雕元素的現代化演繹。將傳統磚雕元素與現代設計手法結合,如通過玻璃、金屬等現代材料,重新詮釋磚雕的線條和圖案,創造出既符合現代審美又不失文化內涵的景觀設計。
文化符號宣傳與當代旅游需求重構,完善基礎配套。在現代文旅景觀建設中,文化符號的宣傳與當代旅游需求的重構是至關重要的環節。通過深入了解游客的需求,將明清民居磚雕藝術這樣的文化符號與現代審美和體驗相結合,不僅可以豐富旅游景觀的內涵,還能提升旅游服務的質量,從而完善基礎配套設施。
文化符號的傳播是提升旅游吸引力的關鍵。在寺平古村這樣的歷史村落中,磚雕藝術是其最獨特的文化標識。通過設計吸引人的宣傳材料,比如明信片、旅游手冊,或者利用數字化手段,如社交媒體、旅游APP,將精美的磚雕藝術以高清圖片、3D模型甚至虛擬現實的形式展示給潛在游客,可以引發他們對古村的濃厚興趣。同時,定期舉辦磚雕藝術節、工作坊等活動,邀請游客參與,有助于讓更多人了解并欣賞磚雕藝術的魅力,進而吸引更多游客前來體驗。
完善基礎配套設施是保障游客舒適度的必要條件。寺平古村在發展文旅產業的同時,需要同步提升住宿、餐飲、交通等基礎設施,確保游客在欣賞磚雕藝術的同時,享受便利的旅游服務。例如,推出特色民宿,將磚雕元素融入室內設計,使游客在住宿中也能感受到傳統文化的氣息;在重要景點附近增設餐飲點,提供當地特色美食,讓游客在味覺上也能體驗到文化的味道;優化交通網絡,設置便捷的停車場,提供免費或低價的接駁服務。
除此之外,教育是傳承和推廣磚雕藝術的重要手段。在寺平古村或周邊學校,可以設立磚雕藝術教育基地,讓孩子們在課程中了解磚雕的歷史和技藝,激發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保護意識。同時,將教育活動與旅游體驗相結合,使游客在參觀古村落的同時,也能學習到磚雕藝術的知識,增強他們對磚雕藝術的理解和欣賞能力。
文旅宣傳進校園,完善文旅融合宣傳陣地
隨著文旅融合的深入發展,教育陣地的拓展與利用成為增強文旅宣傳效果的關鍵。將明清民居磚雕藝術的傳播與校園教育相結合,不僅可以提升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也能培養新一代對磚雕藝術的熱愛,從而形成有效的文旅融合宣傳陣地。以下將以金華市寺平古村為例,探討如何通過校園教育推廣磚雕藝術,促進地方文化傳承與旅游經濟的協同發展。
組織實地考察和體驗活動,使學生在實踐中感受磚雕藝術。學校可以定期組織學生參觀寺平古村,實地欣賞精美的磚雕作品,感受古村落的韻味。在專業人員的引導下,學生可以深入理解磚雕藝術與古村落建筑的關系,以及磚雕在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這些直觀的體驗有助于增強學生對磚雕藝術的感知,激發他們對傳統文化的尊重。
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可設立磚雕藝術展示區,展示地方特色磚雕作品,并定期舉辦磚雕藝術展覽。這些展覽可以是學生創作的作品,也可以是專業藝術家的作品。通過展覽,校園成為傳播磚雕藝術的窗口,讓更多人了解和欣賞磚雕藝術。
將磚雕藝術教育與地方旅游宣傳相結合,學生可以作為傳播者,將所學的磚雕知識分享給更多人。例如,學生可以參與制作關于磚雕藝術的宣傳資料,或是在旅游節期間擔任義務講解員,擴大磚雕藝術的影響力。這樣一來,校園不僅成為磚雕藝術的教育基地,也成為文旅宣傳的重要陣地。
通過文旅宣傳進校園,我們可以有效地將磚雕藝術的傳播與教育相結合,培養新一代的文化傳承者和地方旅游的推廣者。這不僅有利于磚雕藝術的活化傳承,也有助于提升地方旅游的吸引力,從而實現文旅融合的長遠發展。在金華市寺平古村磚雕藝術與文旅景觀融合的實踐中,校園教育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其他地區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
基金項目:浙江省金華市社科聯重點項目“明清民居磚雕藝術傳承與文旅景觀建設融合探究——以金華市寺平古村為例”(ZD202315)。
(作者單位:浙江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