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以安徽金寨縣大灣村為例,探討在生態保護的前提下如何有效開發茶文化旅游資源。通過分析當地自然環境、文化特色和現有旅游資源,提出一系列可持續發展的策略與路徑,旨在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同時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生態旅游與鄉村振興的雙贏。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日益增長,生態旅游逐漸成為熱門選擇。茶文化旅游作為一種融合了自然景觀、歷史文化及傳統技藝體驗的新型旅游形式,正受到越來越多游客的喜愛。安徽金寨縣大灣村作為著名的茶葉產地之一,擁有豐富的茶文化資源和優越的自然條件,具備發展茶文化旅游的巨大潛力。
大灣村概況及其茶文化資源
地理環境與自然資源。大灣村位于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境內,地處大別山腹地,海拔800米左右,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壤肥沃,非常適合茶樹生長。這里不僅有連綿起伏的山脈,還有清澈見底的小溪流經其間,構成了美麗的田園風光畫卷。
人文歷史與茶文化傳承。大灣村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是徽派建筑風格的重要代表區域之一。當地居民世代種茶制茶,形成了獨特的茶俗文化。每年春季采茶時節,村民們都會舉行盛大的祭茶儀式,祈求豐收;傳統的手工炒茶技藝也被完整保留下來,并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當前茶文化旅游開發現狀
基礎設施薄弱,制約旅游發展的瓶頸。大灣村的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成為制約其茶文化旅游發展的首要因素。雖然近年來交通條件有所改善,但通往大灣村的道路仍較為狹窄,且部分路段維護不善,游客在前往過程中可能遭遇不便,存在安全隱患。此外,住宿條件也是一大短板。當前,大灣村的住宿設施多為家庭旅館或農家樂,雖然能提供基本的住宿服務,但在舒適度、衛生條件及服務質量上與現代化酒店相比仍有較大差距,難以滿足中高端游客的需求。
產品單一化,缺乏多元化吸引力。大灣村的茶文化旅游產品目前主要集中于茶葉銷售,缺乏多樣化的旅游商品和服務項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市場吸引力。游客在大灣村的體驗往往局限于參觀茶園、品嘗茶葉等基本活動,缺乏深度體驗和互動環節。例如,缺少與茶文化相關的手工藝品制作、茶藝表演、茶文化講座等豐富多彩的體驗項目,使得游客的停留時間和消費意愿受限。同時,旅游商品的種類也相對單一,缺乏具有地方特色的紀念品和伴手禮,很難激發游客的購買欲望。
品牌知名度低,市場認知度有待提升。相較于其他知名的茶鄉,如福建武夷山、云南普洱等地,大灣村的品牌影響力相對較小,市場認知度不高,主要歸因于大灣村在品牌建設和宣傳推廣方面的不足。缺乏系統的品牌策劃和有效的市場推廣策略,使得大灣村的茶文化旅游資源未能得到廣泛傳播和認可。此外,大灣村在茶文化故事的挖掘和講述上不夠深入,沒有充分展現其獨特的茶文化魅力和歷史底蘊,影響在旅游市場中的競爭力和吸引力。
環境保護壓力,可持續發展面臨挑戰。隨著茶文化旅游產業的逐步發展,大灣村面臨著日益嚴峻的環境保護壓力。一方面,旅游業的快速增長導致生態環境破壞和自然資源過度消耗,如茶園過度開發、垃圾處理不當等問題。另一方面,游客數量的增加也對當地生態系統造成干擾,如野生動物棲息地的破壞、水源污染等。因此,如何在推動茶文化旅游發展的同時,保護好當地的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成為大灣村面臨的重要課題。
生態背景下的茶文化旅游開發路徑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交通是旅游業發展的基石。為了確保游客能夠便捷、安全地到達大灣村景區,需要加大對公路等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提升道路等級,拓寬路面,增設安全設施如防護欄和指示牌,提高行車安全性,增強游客的旅行體驗。引入公共交通系統,如觀光巴士或電瓶車服務,減少私家車的使用頻率,有效緩解交通擁堵問題,降低環境污染,同時為游客提供更加環保、舒適的游覽方式。為了滿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大灣村可以新建或改造一批符合環保標準的農家樂和民宿客棧。這些住宿設施應注重與自然環境和諧共生,采用本地材料,保留傳統建筑風格,配備現代化居住設施,提供舒適的服務。例如,利用當地石材和木材建造房屋,體現地方特色,減少運輸成本和碳排放。此外,加強對食品安全的管理,保持食材的新鮮和衛生,以保障游客的飲食健康,讓每一位游客都能享受到安全、美味的餐飲體驗。在景區內設置完善的公共服務設施對于提升整體服務水平至關重要。公共廁所采用無害化處理技術,保證環境衛生;停車場需合理規劃布局,避免對周邊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并盡量選擇生態友好型地面材料,如透水磚。游客中心則要成為信息和服務的樞紐,提供詳細的旅游信息、票務服務、急救藥品等。
豐富旅游產品體系。為了吸引更多游客,大灣村可以結合自身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點,精心設計多條不同主題的游覽路線。例如,“茶馬古道徒步游”可以讓游客沿著古老的商道行走,體驗古代茶馬互市的歷史文化,感受昔日的繁華與變遷;“茶園觀光采摘體驗”為游客提供親手采摘茶葉的機會,讓他們親身感受茶農的辛勤勞動,深入了解茶文化的魅力。此外,推出“紅色記憶之旅”,帶領游客參觀革命遺址,緬懷先烈,傳承紅色精神;或是“生態養生之旅”,讓游客在青山綠水間享受大自然的饋贈,放松身心。
舉辦豐富多彩的茶文化節慶活動是提升游客參與度的重要手段。例如,春季可以舉辦“春茶開園節”,邀請游客共同見證新茶采摘的第一時刻。秋季則有“秋茶品鑒會”,通過專業的茶葉品鑒活動,讓游客品嘗到不同品種、不同年份的優質茶葉。期間,還可以安排茶藝表演、茶文化講座等活動,使游客不僅能欣賞到精湛的茶藝技藝,還能學習到豐富的茶文化知識,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茶文化的內涵。基于大灣村獨特的傳統文化元素,開發一系列具有紀念意義的手工藝品和食品包裝等文創產品,既能增加游客的購物欲望,又能傳播地方文化。例如,設計帶有茶葉圖案的抱枕、茶杯、茶葉盒等實用且美觀的產品,既體現大灣村的特色,又適合游客將其作為紀念品帶回家。同時,以當地茶葉為原料制作小吃或禮品套裝,如茶香糕點、茶味糖果等,讓游客將大灣村的味道也一并帶走。這些文創產品的推出增加了旅游收入,提升了游客的滿意度和回頭率,進一步促進大灣村茶文化旅游品牌的建設和發展。
強化品牌營銷推廣。提煉大灣村的賣點,如綠色有機茶葉、紅色文化遺址等,塑造鮮明的品牌個性。通過統一的品牌標識、宣傳口號和視覺形象,可以有效地傳達大灣村的核心價值和特色。例如,“大灣茶韻,綠意傳承”這樣的宣傳口號,突出當地優質的茶葉資源,強調了傳統文化的延續。設計一套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視覺系統,包括標志、包裝和宣傳材料,使游客一眼就能識別并記住大灣村的獨特魅力。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利用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短視頻等社交媒體平臺,可以為大灣村提供廣闊的傳播空間。如定期發布高質量的內容,如茶園風光、制茶工藝、民俗活動等,吸引用戶關注和互動。同時,積極參加國內外各類展會、旅游交易會等活動,展示大灣村的魅力與潛力,擴大線下影響力。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吸引更多游客的關注,形成良好的口碑效應。此外,與旅游博主、網紅合作,邀請他們親身體驗并分享,進一步擴大宣傳范圍。與其他著名茶區建立友好關系,開展多方面的合作交流,共同舉辦研討會、培訓課程等活動,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技術,促進資源共享和市場拓展。例如,聯合推出跨區域的茶文化旅游線路,實現客源互送;組織茶藝師交流活動,提升服務水平。通過這些合作交流,大灣村能吸收外部優秀經驗,將自身的特色文化傳播出去,增強品牌的國際影響力。
注重生態保護措施。保護大灣村的生態環境,需要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引導農民采用科學種植方法,減少農藥和化肥的使用量,是保證土壤質量和水資源安全的關鍵步驟。鼓勵茶農使用有機肥替代化學肥料,并推廣生物防治技術來控制病蟲害,提高茶葉的品質和安全性,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通過培訓和技術支持,幫助農戶掌握這些環保型農業實踐,促進可持續農業發展。在旅游景區內,設置足夠的垃圾桶,并明確標識可回收物、廚余垃圾和其他廢棄物等不同類別,方便游客分類投放。同時,加強宣傳教育,通過宣傳冊、標識牌等方式向游客普及垃圾分類知識,培養他們良好的環保習慣。建立完善的垃圾分類處理系統,包括定期清運、分類處理設施等,讓所有垃圾都能得到妥善處置,避免污染當地環境。倡導低碳出行理念對于維護大灣村的清新空氣和優美環境意義重大。積極鼓勵游客選擇步行或自行車等低碳出行方式游覽。為此,提供自行車租賃服務,在主要景點之間設置專用步行道,并完善相關基礎設施,如休息區、指示牌等。加強對景區內空氣質量和其他環境指標的監測,及時調整管理措施以應對潛在問題,保證生態環境持續改善。通過這些舉措,讓游客享受更健康的旅行體驗,也為子孫后代留下一片綠水青山。
綜上所述,在生態背景下合理規劃和發展茶文化旅游,是大灣村實現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也是推動地方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必然選擇。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豐富旅游產品體系、強化品牌營銷推廣以及注重生態保護措施,可以全面提升大灣村茶文化旅游的吸引力和競爭力,真正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贏。隨著更多政策支持和社會資本投入,相信大灣村將逐步成長為一個集休閑度假、文化交流于一體的綜合性旅游目的地。
基金項目:基于生態視角下安徽茶文化旅游發展路徑探究(WCY2201)。
(作者單位:淮南聯合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