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簡·奧斯汀的《傲慢與偏見》在英美文學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整部小說的人物語言展現出極強的文學藝術語言張力。人物對話的語言設計充滿了文學語言的技巧性,包括反諷、幽默、含蓄等特征。本文通過深入剖析《傲慢與偏見》中的人物語言藝術特點,探討其在推動小說故事情節發展、映射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具體表現
[關鍵詞] 簡·奧斯汀" 《傲慢與偏見》" 人物語言" 藝術特征
[中圖分類號] I10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7-2881(2024)36-0019-04
英國極負盛名的女作家簡·奧斯汀的長篇小說《傲慢與偏見》,在整個英美文學史上有著空前的影響力。在這部小說中,她用細膩的文學筆觸深刻地描繪出英國鄉村生活的美麗畫卷,圍繞伊麗莎白和達西這兩位主人翁愛情故事展開,充分體現了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期英國社會的現實[1]。學界普遍認為簡·奧斯汀具備爐火純青的語言駕馭能力,她能夠巧妙地運用人物語言藝術,將平淡樸實的日常生活刻畫得栩栩如生,同時激發讀者的內在的深思和想象。小說人物的語言藝術是作品最真實的底色,也是作家和讀者之間溝通的橋梁。人物設定所呈現的語言藝術特點,能夠讓讀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內心世界,這是《傲慢與偏見》這篇小說經久不衰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通過剖析簡·奧斯汀在《傲慢與偏見》中對獨特語言風格技巧的運用,讓讀者能夠深刻體會到當時英國社會的人文風貌,同時對研究英美文學創作提供有益參考。
一、《傲慢與偏見》中人物語言的反諷藝術
1.反諷的類型與表現
1.1言語反諷
簡·奧斯汀在《傲慢與偏見》這部小說中,對語言的獨特運用是其中最大的亮點。反諷是日常生活中一種常見的語言表達方式,簡·奧斯汀在這部小說中運用反諷的語言特色十分明顯,讓人物對話內容更加生動形象。例如,在男女主人翁伊麗莎白與達西的對話中反諷的語言技巧運用就十分常見,作品在對話描寫中安排大量反諷語言,讓這兩個小說人物的性格特點、心理活動和所處的社會階層等表達得更加生動形象。當達西第一次向伊麗莎白求婚的時候,他的語氣中充滿了他對伊麗莎白不同階層的傲慢和偏見,他一邊向美麗的伊麗莎白表達內心對她的愛慕之情,一邊卻又對她的家庭背景和階層出身表現出極大的不屑,甚至有作為上流階層的傲慢。伊麗莎白卻諷刺道:“你即便是用盡一切辦法,也無法打動我的心,使我接受你的求婚。”這句話中,伊麗莎白顯然是在反諷達西,就算你自詡為尊貴的上流階層,看不上我的平民出身,但是這并不能打動我,諷刺著達西淺薄的認知和對真愛的不尊重。從表面上看來,是伊麗莎白拒絕了達西的求婚,而這背后的深意是對當時社會的階層偏見下的愛情觀的深刻批判和諷刺[2]。
班納特先生也是言語反諷的高手。他對自己的妻子班納特太太常常使用反諷的話語。班納特太太總是熱衷于為女兒們尋找富有的丈夫,頭腦簡單且虛榮。班納特先生雖然無奈,但也會用反諷來調侃她。比如他會說:“你真是個了不起的母親,總是為女兒們的未來操碎了心,可惜你的智慧總是用錯了地方。”這種言語反諷既表現出班納特先生對妻子行為的不滿,又帶有一種幽默的調侃,讓讀者在閱讀中感受到他的無奈和對妻子的微妙態度。
1.2情境反諷
反諷語言在故事情節中的運用,可以讓人物形象更加具體生動,也能更加吸引讀者的關注,使得讀者對故事情節充滿想象。在《傲慢與偏見》的很多情節中,反諷的語言特點突出了人物情感和矛盾,這種語言描述往往讓讀者回味悠長。例如,伊麗莎白剛開始的時候對達西也同樣充滿了偏見,她認為達西跟她的階層不同,他是一個非常傲慢無禮的家伙。但是,從接下來的故事情節看來,她逐漸有了改觀,達西原來是一位善良、有愛心且相當正直的紳士。這種人物形象和認知上的反差,從文學語言角度來說屬于情境反諷。伊麗莎白認定了自己已經看清了達西的真實面目,但是后來卻不顧門第懸殊的差距,向達西表達了真誠之愛。達西傲慢的態度與之后對伊麗莎白真切的愛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樣情境反諷的描寫手法,不僅是書中人物故事情感變換的生動描寫,也間接隱晦地表達了對當時社會各個階層之間保守思想的諷刺。
2.反諷語言藝術刻畫人物性格并推動故事情節發展
2.1刻畫人物性格的反諷
伊麗莎白反諷語言風格特殊的設定,讓她的人物性格體現出聰明、機智、口齒伶俐等特點,也說明她實際上是一位自尊自愛的女士。達西對她種種傲慢與偏見的態度并沒有讓她屈服,她機智地通過語言的反諷來維護自己的尊嚴。例如,在一次舞會上,達西一直對伊麗莎白展現出不屑的態度,伊麗莎白卻聰明地通過與朋友的對話內容,來反諷她對達西的不滿[3]。達西處處體現出作為貴族階層的優越感,而對伊麗莎白始終充滿了偏見,但是卻又對伊麗莎白表達愛意。伊麗莎白如此聰明機智,但被威科姆的花言巧語所蒙騙,并且還相信了他對達西編造的謠言,讓達西對她產生了強烈的思想偏見。因此,她拒絕了達西的求婚,加深了對達西的誤解。但是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達西意識到自己的“傲慢”,他改變了自己的態度,伊麗莎白也最終接受了達西。簡·奧斯汀通過這樣反諷的語言和情境的設定,無疑是對當時所謂上流階層淺薄無知的辛辣諷刺。反諷的語言描寫手法可以通過帶有反差感的語言,把人物性格刻畫得更加鮮明,能夠讓讀者更好地深入了解故事背后作者想要表達的價值觀,以及作者內心真實的想法。
2.2塑造人物性格的反諷
凱瑟琳夫人在《傲慢與偏見》中的人物形象也非常突出,她是一位自負而又專橫獨斷的女人,并且自私又毫無智慧可言。她總是喜歡說教他人,又愛聽一些奉承她的話,容易沉醉在別人的阿諛奉承之中。但凡哪里有一些人吵架,或者有其他糾紛的事情時,她都要自告奮勇地去“調節”,還要把那些人罵得狗血淋頭,作品通過前后情節語言的反諷,將凱瑟琳的小人形象描繪得鮮活而又深刻。當凱瑟琳愛上達西的時候,她對伊麗莎白的態度非常惡劣,而且言語間充滿了傲慢無禮。
簡·奧斯汀通過幽默式的反諷語言描寫,以及故事情節的前后呼應,讓讀者腦海中有了關于凱瑟琳尖酸刻薄的畫面感。凱瑟琳試圖在達西面前詆毀伊麗莎白,反而讓達西得知了伊麗莎白的心意,這重新燃起了達西對伊麗莎白的愛意,促使他再次準備求婚。兩位原本對彼此心意一無所知的人,因凱瑟琳的干預而相互明白了對方的心跡,最終收獲了幸福。這恰恰是對凱瑟琳自以為是的巧妙反諷。所以伊麗莎白才會戲稱凱瑟琳夫人“幫了大忙”,因為她總是熱衷于“助人”。這與前文所展現的凱瑟琳夫人形象相契合,無論何事,她都熱衷于插手其中。這里充滿了冷幽默色彩的反諷,對于讀者來說十分具有吸引力。
2.3推動故事情節發展
班納特先生對太太的戲謔,柯林斯矯揉造作的通信,以及班納特太太膚淺的對話,無不彰顯簡·奧斯汀諷刺手法的精妙。這些語言與行為構建了作品幽默風趣的基調,營造出濃厚的喜劇氛圍。班納特太太被描繪成一位缺乏智慧、情緒多變且見識短淺的婦人。簡·奧斯汀巧妙利用行為與語言的反差,突顯其愚蠢,帶給讀者閱讀的快感。例如,班納特太太聽聞富有少爺遷入鄰近莊園,便滿心認為這對女兒是絕佳機遇,甚至向賓利先生提及。班納特先生反諷她:“你比女兒們都迷人,賓利或許會看上你。”而她卻渾然不覺,還自我陶醉于往昔美貌。此外,她一心促成伊麗莎白與柯林斯的婚事,被拒后仍喋喋不休,直至威廉爵士帶來柯林斯婚訊,她又心生不滿。弟弟來訪談及時尚,她瞬間忘卻煩惱,情緒轉變之快,盡顯其喜怒無常,簡·奧斯汀的諷刺之意躍然紙上。
二、《傲慢與偏見》中人物語言幽默含蓄的藝術
1.夸張的幽默語言藝術
對于文藝復興之后的英美文學來說,除了典型的反諷語言表述風格之外,英式幽默一度被學界認為是英國文學語言最有代表性的“靈魂”,幽默的語言表現方式是英國文學的重要特征之一。顯然在簡·奧斯汀的《傲慢與偏見》這部小說中,英式幽默同樣為文章的內容、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的深刻描繪起到了重要渲染作用。這些幽默的語言表達不僅讓小說內容更加生活化,而且也增強了對讀者的吸引力[4]。
簡·奧斯汀在人物對話的設計中,依據人物性格自身的特點,采用了夸張的手法來營造出幽默的效果。例如,故事中班納特太太在描述賓利先生的時候,她的語言描寫就十分夸張,她總是奉承地說:“賓利先生是世界上最英俊、最富有、最善良的紳士,他簡直是上帝賜給我們家的禮物!”當讀者讀到這句話的時候,班納特太太虛榮、膚淺的形象躍然紙上,那種急切想把女兒嫁出去,攀附上流社會的那種淺薄的思想讓人對她感到十分厭惡。小說通過幽默的語言表達,從側面把班納特太太的性格、形象刻畫出來,而不是通過大量語言描寫她是怎樣的性格。夏洛特和伊麗莎白的對話也同樣充滿了黑色幽默,夏洛特表示“對于女人來說,沒有婚姻就像沒有了陽光,哪怕是和一個不那么愛的人結婚,也好過孤獨終老”。這里顯然太夸張了,夏洛特的婚姻觀顯然與伊麗莎白截然不同,簡·奧斯汀以一種略帶自嘲的幽默語言描寫,來襯托伊麗莎白內心對真愛的堅定和執著。同時,也讓讀者通過這段夸張的語言描寫,跳出故事本身,思考有關婚姻和真愛這個話題的真諦。
2.詼諧的幽默語言藝術
詼諧的英式幽默也是書中較為常見的一種語言表達方式,小說通過詼諧幽默的對話描寫,把人物角色的態度和心理展現出來,讓讀者讀到這些句子的時候,仿佛能夠看到精彩的畫面,從而對小說的故事情節和作者的情感表達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例如,伊麗莎白和達西之間時常會出現很多幽默詼諧的對話,當達西對她表示好感并且接近她的時候,聰明機靈的伊麗莎白詼諧地說道:“達西先生,您今天怎么突然對我們這些小人物的話題感興趣了呢?是不是太陽從西邊出來了呢?”伊麗莎白通過這種詼諧幽默的語言表達,緩解了她和達西之間的尷尬,也同時拉近了他們之間的距離。
班納特先生的語言一貫是詼諧幽默的,他和伊麗莎白之間的交流就像是親密的朋友一樣,面對班納特太太很多荒唐而令人反感的行為時,班納特先生風趣幽默地說:“伊麗莎白,你要是個男人,一定是個了不起的政治家,可惜你是個女人,只能在家里和你的母親斗智斗勇了。”這樣幽默的對話充分體現出了班納特先生對伊麗莎白的偏愛,也體現出他個人的人物性格特點。班納特先生對女兒們的婚姻有著清晰的價值觀,尊重女兒們自己的意愿和想法。
3.幽默藝術對人物塑造和情節的影響
伊麗莎白作為《傲慢與偏見》的女主人公,她性格聰明活潑、自尊自愛,她的語言表達俏皮可愛、風趣幽默。她的幽默并非低俗的挖苦諷刺,而是充分展現了她思想上的智慧。面對不同的人物,伊麗莎白總用輕松幽默的語言巧妙地應對。無論是面對絮絮叨叨的母親,還是“傲慢無禮”的達西,她都用幽默的語言輕松地化解了矛盾,展現出她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并且她聰明靈動的人物形象也更加令讀者印象深刻。班納特先生的幽默詼諧和他妻子對待生活和幾個女兒婚姻的價值觀截然不同,他善于通過詼諧幽默的語言來化解和班納特太太之間可能爆發的矛盾,看起來玩世不恭的樣子,但其實充滿了與人相處的生活智慧和哲學,這和威科姆的花言巧語完全不同。威科姆是一個巧言令色的人,但是深刻地懂得人性,總是用花言巧語來包裝出一個正面的人設,甚至連伊麗莎白都欺瞞,但是最后卻帶著她最小的妹妹私奔了。簡·奧斯汀通過這些生動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節的設置,加上豐富的語言藝術表達技巧,讓讀者內心產生無限的想象,不僅有深刻的心理共鳴,也有更多深層次的哲學思考。
4.人物語言的含蓄表達藝術
一部經典的小說作品,語言結構和表達方式必定是豐富多元的。在《傲慢與偏見》的小說作品中,簡·奧斯汀從未拘泥于一種語言描寫方式,而是依據不同的人物性格、不同的故事情節,采用差異化的語言描寫手法,讓故事內容更加具有層次感,而且人物角色有著自己的語言習慣和特點,就像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語言習慣,這一點在這部小說中體現得較為顯著。每個人物的語言描寫采用符合其人物形象塑造的方式來表達,能讓讀者清晰地記住每個人物的特征,這樣故事內容就顯得更加飽滿,越發吸引讀者,這是一部好的小說作品最迷人的地方[5]。例如,達西對賓利姐妹的一些行為就明顯有含蓄的批評。賓利姐妹虛榮、傲慢,達西雖然和賓利是朋友,但他對賓利姐妹的行為并不認同,他會通過一些含蓄的話語來暗示自己的不滿。比如,當賓利姐妹在背后說簡的壞話時,達西會說:“我們不應該輕易地對別人下結論,也許我們看到的只是表面現象。”這種含蓄的批評既維護了自己的風度,又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5.含蓄藝術對人物關系和情節發展的意義
伊麗莎白和達西的關系是故事情節發展的主線,簡·奧斯汀通過含蓄的語言表達對維持人物關系的平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們二人無論是家庭出身、社會地位,還是性格特點,都存在很大的差異。采用直白簡單的語言表達方式,不僅會引起矛盾沖突,而且還和人物形象設定不符。達西含蓄的語言表達可以給伊麗莎白足夠的空間去了解他真實的性格,而伊麗莎白的回應同樣是含蓄的,這種細膩含蓄的語言表達方式,在兩個原本有巨大矛盾沖突的人物之間形成了一種平衡。從簡·奧斯汀在《傲慢與偏見》的人物語言表達設定看來,她并不偏好過于直白露骨的語言表達,這也是英美文學一個重要的代表性特征。通過幽默、含蓄、反諷的語言表達,能夠推動故事情節自然而然地過渡,而不是大開大合、簡單粗暴地描繪,使得人物塑造缺乏藝術性,也同時脫離了現實的生活實際[6]。
由于人物語言的含蓄性,情節發展呈現出漸進式的特點。伊麗莎白和達西之間感情的發展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他們的含蓄表達使得每一個情節的推進都像是在解開一個個謎團。讀者需要仔細品味他們的對話和行為,才能理解情節的發展方向。這種漸進式的發展讓情節更加富有層次感,也增強了讀者閱讀的期待感。
在社交情節方面,含蓄的語言也使得社交關系的變化是逐步的。例如,在社交場合中,人物之間的關系從陌生到熟悉,從互相尊重到互相欣賞或者互相厭惡,這些變化都是通過含蓄的語言交流逐漸實現的。這種漸進式的情節發展符合當時社會的社交禮儀和人們的心理狀態。
三、結語
簡·奧斯汀的《傲慢與偏見》這部小說之所以擁有如此高的文學價值,不僅是因為其中形象飽滿的人物角色設定,而且還因為其中語言藝術的描寫手法對推進故事發展、塑造人物形象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反諷、幽默、含蓄的語言風格相互交融,形成了這部小說作品獨有的文學藝術魅力,把當時的社會背景和現實生活直白、生動地呈現在讀者眼前。這部小說的語言藝術價值極高,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海內外讀者,為后世文學的創作提供了寶貴的借鑒,也為學界研究英美語言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參考文獻
[1] 劉星辰.《傲慢與偏見》中的言語轉述探析[J].英語廣場,2023(8).
[2] 蔡萍.言語行為理論的《傲慢與偏見》作品反諷探究[J].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8).
[3] 簡·奧斯汀.傲慢與偏見[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6
[4] 柴卓.合作原則視角下的會話含義分析——以《傲慢與偏見》為例[J].英語廣場,2022(9).
[5] 葛艷萍.針對《傲慢與偏見》語言風格的研究[J].今古文創,2021(38).
[6] 郭海燕.《傲慢與偏見》中幽默反諷表達方式的研究[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1(1).
(特約編輯 楊"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