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善富 王瑩麟 程鵬飛 郝熙冬 許錄平

摘? 要:新工科大學生將在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發揮關鍵作用,對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提出更高的要求。當前科技寫作課程在新工科大學中普遍存在因重視程度不夠、課程內容取舍不當、教學模式傳統單一等問題導致學生學習態度消極、書面表達能力較弱、學術不端現象頻發。該文針對性地從提高課程地位、優化課程內容、改革教學方法三個方面提出改革措施,構建以實用為導向的科技寫作教學內容和模式,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實現學生邏輯思維和書面表達能力的根本性提高,以期提升課程整體教學效果。
關鍵詞:新工科;科技寫作;改革;內容優化;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4)04-0135-04
Abstract: The students in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will act dominant role in implementing the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Higher requirements are put forward for cultivating the practical ability and engineering innovation ability of students. The problems of lacking enough attention, defective content, and boring teaching mode i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writing course lead to negative learning attitude, weak written expression capability, and academic misconduct occurring of students. Therefore, this work proposes three reforming metho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mproving the course status, optimizing the course content, and changing the teaching mode, constructing the practical-oriented teaching content and mod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writing course, and give play to the guiding role of teachers. The purpose is to cultivate the logical thinking and written expression abilities of students, and therefore to improve the overall teaching quality of the course.
Keywords: 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writing; reforming;? content optimizing; teaching method
為主動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支撐服務“中國制造2025”等國家戰略,更具實用性、交叉性與綜合性的“新工科”應運而生。新工科與產業發展聯系密切,旨在培養未來新興產業和新經濟需要的實踐能力強、創新能力強、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1]。新工科大學生作為未來中國產業轉型升級的主力軍,對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2]。然而,受傳統觀念和模式的影響,新工科教育仍多將精力放在科技知識的傳授上,對科技素質的培養關注度不夠高。學生不能將學到的知識進行有效的吸收與轉化,對學科思想及研究方法掌握不到位,綜合運用能力較弱[3-4],尤其體現在大學生科技競賽申報書撰寫、課程設計、本科畢業設計等文字書寫環節[5]。另外,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在讀研深造或參加工作后起草技術合同和撰寫專利過程中才意識到書面表達能力的不足。因此,大學階段科技寫作課程的改革與優化尤為必要,通過講授科技論文寫作的方式和方法,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表達能力,使學生能夠根據學科的要求點進行文獻搜集、閱讀和分析、提煉要點。科技寫作能力是當代新工科大學生應該具備的一項基本素質,對科技寫作課程的優化與改革可有效提高中英文科技文體寫作技能,對大學學習、畢業論文撰寫及今后讀研深造或工作具有積極的引導作用,對同類型課程的優化具有良好的參考價值。
一? 科技寫作課程存在的問題
當前新工科大學在科技寫作課程中出現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 課程重視不足
當前我國新工科大學都普遍開設了科技寫作課程,但課程更側重于對研究生進行科技寫作能力的培養,對本科階段教學沒有給予足夠重視[3]。教育部本科教學評估專家組在2017年秋季對清華大學的反饋意見中就曾提到,清華大學的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寫作能力有所欠缺[6]。另外,以筆者所在單位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為例,僅在2020年10月就獲批10個教育部和14個省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是新工科重點建設單位。但對于本科科技寫作課程重視程度仍然不足,目前只有少數“錢學森實驗班”將其作為通識教育核心課,設置在第7學期,為32學時/2學分,這一階段正是學生準備研究生入學考試或尋找就業機會的時間,導致課程整體教學效果不佳,而對于其他班級卻僅將科技寫作課程設為本科通識教育選修課來實施。這就導致大部分本科生在畢業設計之前沒有自主完成過科技寫作,更有甚者不會利用搜索引擎查閱最基本的中英文文獻,導致在最后的畢業設計環節疲于應對,草草完成畢業論文的撰寫,質量堪憂,甚至出現學術不端問題[7]。另外,學生對科技寫作課程重視不足,認為只有愿意繼續讀研深造的學生需要進行科技寫作,而對于直接選擇就業的學生價值不大,致使不少學生雖然選修了科技寫作課程也只是為湊學分,寫作態度不端正,作風不嚴謹,不能認識到利用科技寫作課程提升邏輯思維和書面表達能力對后續生涯的意義和作用。此外,用人單位反映不少畢業生起草的技術合同和撰寫的專利內容空洞、條理不清、行文不通和缺乏必要的分析與歸納,這對畢業生未來的工作與晉升造成很大障礙。
(二)? 教學內容缺乏針對性
本科科技寫作課程教學在我國高等院校中普遍起步較晚,自成體系又行之有效的指導教材數量少,教學內容缺乏針對性,無法適應現代新工科教學需要。以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經典教材《科技寫作》為例,全書涉及近40個文體,如此多的內容在32個有限課時中是難以完成的。為此,從事科技寫作教學課程的教師需要對內容進行取舍,根據自己的科學研究經驗臨時編寫教材,不可避免地出現內容多而雜、針對性不強或者受限于課時僅對個別文體進行講授的取舍不當問題。除此之外,當前科技寫作課程內容多偏重于寫作理論,而對新工科大學生更加實用的文獻檢索、文獻管理、數據處理軟件使用等內容涉及較少,課程的動手實踐性不足,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 教學模式傳統單一
受傳統教學思維的限制,當前科技寫作課程仍沿用老式教學模式,即“以教師為中心”的PPT課件演示和講授的方式,講解科技寫作理論。課程針對少數寫作案例進行分析,歸納出寫作技巧,再與講解的寫作理論互相印證。課后學生模仿案例并結合寫作方法進行主題寫作,由授課老師對學生寫作內容進行批改和點評。課程采用的教學模式單一,課程枯燥無味,阻礙學生的思考主動性和思維多樣性,導致學生態度消極,寫作技能整體提升效果不佳。
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養不僅要求學生具備豐富的知識,同時注重對所學知識的實踐應用能力。根據上述分析,當前的科技寫作課程為學生提供的養分與新工科人才的培養目標相距甚遠,亟需對課程進行有針對性的改革和優化,在有限課時的條件下授予學生對未來深造或就業更具實際意義的教學內容,采用多元化教學模式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以達到新工科人才培養目標。
二? 科技寫作課程改革建議
科技寫作課程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課程,通過對課程定位、教學內容、教學方式三方面的改革與優化,有針對性地解決課程中存在的上述三個問題,構建以實用為導向的科技寫作教學模式(圖1),著力提升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使其更加符合新工科人才培養目標。
(一)? 提高課程地位
教學管理部門首先應充分認識到科技寫作課程對提升新工科大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的價值,對樹立學生學術誠信的重要性,將科技寫作課程設為新工科大學生的通識教育核心課。將課程統一安排在第5學期,課時量不低于32學時,與專業課程的學習同步進行,為學生練習應用創造相對寬松的環境,便于學生利用課程所學的文獻搜索、解讀等技能加深對專業課程的理解,拓寬研究視野。通過與其他專業課程的反向作用,激勵對科技寫作的興趣和動力,為學生邊學邊用創造條件。此外,通過該課程學習,也為學生參加創新應用類競賽申報書的撰寫、開題報告及畢業論文的撰寫奠定良好的基礎,避免學術不端現象的發生。另一方面,教師在課堂上應通過實例說明,讓學生們充分認識到學習科技寫作課程在日后讀研深造或就業過程中的價值,讓學生從主觀上重視科技寫作課程,調動學習積極性,而不只是為了湊學分。
(二)? 優化課程內容
新工科的實用性、交叉性與綜合性對課程講授內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在有限課時下選取對學生未來深造或就業更具實際意義的教學內容,同時精確掌握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力求做到學以致用,建議教學內容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
1? 將文獻檢索與科技寫作融合
當前社會處于信息爆炸時代,快速準確獲取有效信息對新工科大學生來說至關重要。雖然很多高校專門開設了文獻檢索通識教育選修課,然而目前廣泛存在的問題大多集中在課程內容冗長不精。以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數據庫資源為例,常用的中文數據庫就包括CNKI(中國知網)、萬方、維普等多種數據庫資源,英文有Elsevier、Springer、Wiley、ACS、RSC和IEEE等。不同數據庫檢索方式不盡相同,如果面面俱到,反而會使學生感到不知所措,失去對文獻檢索的動力,學完課程仍然沒有掌握文獻檢索的基本技能。建議在科技寫作課程中加入4個課時的文獻檢索教學內容,選擇實用且能基本滿足當前大學生需求的中文數據庫“CNKI(中國知網)”和英文檢索工具“Web of Science”進行重點講解,將兩種文獻檢索的核心方法和關鍵技巧深入簡出地向學生展示,使學生熟練掌握這兩種文獻檢索方法。在此基礎上,當利用其他數據庫或檢索工具進行文獻檢索時,學生完全可以憑借以上兩種檢索方式的經驗來完成,為本科階段的文獻調研類課程作業及畢業設計的文獻綜述部分奠定堅實的基礎。
2? 以期刊論文寫作作為課程重點
雖然科技寫作包含多種文體,但期刊論文最具代表性且涵蓋面更廣,一篇期刊論文一般包括標題(Title)、摘要(Abstract)、關鍵詞(Keywords)、引言(Introduction)、實驗(Experiment)、結果與討論(Results and Discussion)、結論(Conclusion)、參考文獻(References)和支撐信息(Supporting Information)九個部分。每個部分都各有特點,都要求以高度凝練的文字表述對應內容,主次分明,使讀者能夠快速獲取論文關鍵信息,這需要作者具有極強的前后邏輯思維和文字表達能力,需要對每個部分的寫作方式進行針對性講解。以上各部分之間相互獨立又互相關聯,層層遞進,建議每個部分都至少用2個課時來講授,并通過案例剖析和布置作業的方式使學生充分掌握每個部分的寫作方法和技巧,注重對學生邏輯思維的培養。其他文體如學位論文、發明專利等雖然在寫作方式上與期刊論文有區別,但考慮到科技論文寫作課程主要面向低年級學生,因此建議在教學中適當增加該部分內容,與期刊論文寫作方式進行對比教學,僅需介紹學位論文和專利的基本寫作方法和撰寫格式即可。大量經驗表明在熟練掌握期刊論文寫作方法之后,對其他文體的寫作也會得心應手。
3? 將文獻管理和數據處理軟件教學納為重點講解內容
新工科大學生主要以實驗學科為主,在觸及科研領域之初對文獻管理軟件和數據處理軟件的涉獵很少,沒有文獻管理的意識。使用文獻管理軟件,可將不斷積累的文獻進行有效管理,無須花費更多的精力去查找某一特定文獻。當前NoteExpress、Endnote等文獻管理軟件已經在科研工作者之間得到了廣泛應用。建議將國產軟件NoteExpress推薦給學生,并講授軟件常用的功能,以方便學生管理文獻。此外,建議將制圖計算軟件Origin進行重點講解,包括簡單的二維折線圖、柱狀圖、三維立體圖形的制作,力圖將實驗數據以精美圖形的方式展示出來,這對科技報告和學術論文的撰寫也至關重要。所謂“一圖勝千言”,指的就是將實驗得到的數據以圖形的形式清晰明了地展示給讀者,這對新工科大學而言非常重要。
以上科技寫作內容優化的主旨是在有限課時下,縮小教學范圍,增加所講內容的深度和對軟件使用的精度,以實用為目的,力爭做到學生所學即能所用。
(三)? 改革教學方法
建議新工科背景下的科技論文寫作課程將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授課模式與“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結合起來,以學以致用為宗旨,淡化課程理論的傳授,突出教師的引導作用,強化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建議將文獻檢索和軟件教學部分的課程在計算機房進行教學,如無法滿足該教學條件,也可嘗試要求學生自帶計算機,以個人或小組為單位進行聯機操作。教師根據典型案例,演示文獻檢索和軟件使用方法和技巧,同時讓學生跟著教師的思路和步驟同步進行操作,及時解決課堂中學生遇到的難點問題,增強與學生之間的課堂互動。另外,在課堂預留部分時間讓學生及時消化所學知識,并根據教師指定主題利用“CNKI(中國知網)”和“Web of Science”進行文獻檢索,并使用NoteExpress軟件對檢索的文獻進行分類管理;根據教師提供的實驗數據模板,自行利用Origin軟件繪制數據圖形,并引導學生互評互改,輔以教師點評,進一步鞏固課堂知識,提高應用能力。對于期刊論文寫作部分,建議采取講授案例結合實踐寫作的教學模式。重點講述期刊各部分的寫作要求,分析典型案例的寫作特點和技巧,并根據教師給定主題,在每部分課程后讓學生完成一定篇幅要求的主題寫作作業,調動學生的寫作積極性,教師對每位學生的寫作作業進行詳細點評并給出修改意見,逐點擊破,促使學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期刊論文的每部分寫作,進而為更多科技文體的寫作奠定基礎。
三? 結束語
新工科背景下對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分析了當前科技寫作課程在新工科大學中存在的重視程度不夠、課程內容取舍不當和教學模式傳統單一的三個問題,并針對性地從課程定位、課程內容、教學方法三個方面提出了改革措施。一是建議提高課程地位,將課程設為通識教育核心課,注重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二是建議對課程內容進行優化,將文獻檢索與科技寫作融合,重點講授期刊論文寫作,并加入文獻管理和數據處理軟件教學,力爭做到學生所學即能所用;三是建議改革教學方法,淡化課程理論的傳授,突出教師的引導作用,強化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通過科技寫作課程內容優化與改革,力圖實現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的顯著提升,為其后續繼續深造或工作奠定堅實基礎,從而使課程更加符合新工科大學的人才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 張望.新工科背景下的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J].課程教育研究,2020(7):18.
[2] 汪孟夏.新工科背景下理工科大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山東工會論壇,2021,27(5):26-35.
[3] 彭志偉,張元波,徐斌,等.研究生科技寫作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高教學刊,2021,7(31):150-153.
[4] 孟艷艷,賈長洪,劉萌.新工科背景下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研究[J].高教學刊,2021(3):152-155.
[5] 龐磊,王晨旭.高校本科生“科技寫作”課程教學內容期望調查研究[J].大學教育,2015(2):138-140.
[6] 鄧耿,李成晴,蘇芃.通識教育課程中的能力培養——清華大學“寫作與溝通”課程探索[J].通識教育評論,2019(1):88-97.
[7] 薛東齊,萬然,杜南山.文獻檢索與科技寫作的融合教學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20(31):280-281.
基金項目:陜西省高等教育學會2021年高等教育科學研究項目“面向新工科的探測制導與控制技術一流專業建設”(XGH21060);陜西省本科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大類招生下探測制導與控制技術一流專業建設研究與實踐”(21BY024)
第一作者簡介:孫善富(1992-),男,漢族,山東德州人,博士,華山準聘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柔性電子。
*通信作者:王瑩麟(1988-),女,漢族,吉林通化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氣體傳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