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婷玉 翟亞欽
【摘要】胃癌(gastric carcinoma,GC)是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是我國第三大常見癌癥死亡原因。胃癌的治療是以外科為主的綜合治療,早期胃癌治愈率較高,然而我國早期胃癌占比低,發現時患者多為中晚期,單純手術的療效提升并不明顯,患者不僅生存率低,生活質量也會受到明顯影響。中醫藥治療是胃癌綜合治療的一部分,中醫藥治療具有減輕放化療副反應、降低并發癥,控制腫瘤的復發轉移等作用,可以提高胃癌的治療有效率,延長患者生存期,提高生存質量。以下將對胃癌的中醫藥治療方面進行闡述,以期為胃癌的中醫藥治療提供參考。
【關鍵詞】胃癌;中醫藥;研究進展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treatment of gastric cancer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V Tingyu, ZHAI Yaqin
Hebei North University, Zhangjiakou, Hebei 075000, China
【Abstract】Gastric cancer (gastric carcinoma, GC)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malignant tumors and the third most common cause of cancer death in China. The treatment of gastric cancer is a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based on surgery, and the cure rate of early gastric cancer is high, but the proportion of early gastric cancer in China is low, and most of the patients are in the middle and advanced stages when they are found, and the efficacy of simple surgery is not obvious, and the survival rate of patients is not only low, but also the quality of life will b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treatment is a part of the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of gastric cancer, which has the functions of reducing the side effects of radiotherapy and chemotherapy, reducing complications, and controlling tumor recurrence and metastasis, which can improve the treatment efficiency of gastric cancer, prolong the survival of patient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The following will explain the aspects of TCM treatment of gastric cancer,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CM treatment of gastric cancer.
【Key Words】Gastric Carcinom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earch Progress; Treat
胃癌(gastric carcinoma,GC)是指發生于胃黏膜上皮細胞的惡性腫瘤。據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統計,2020年胃癌已經是世界上第五大常見癌癥和第四大常見癌癥相關死亡的原因,發病人數達109萬,死亡人數達77萬[1]。而在我國,胃癌發病率位列惡性腫瘤發病率的第3位,每年新發病例達40~50萬人,同時胃癌也是我國第三大常見癌癥死亡原因,死亡人數達37.4萬[2],胃癌嚴重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健康,已成為我國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
目前臨床上對于胃癌的治療是以外科為主的綜合治療,早期胃癌首選手術切除,早期胃癌的5年生存率可達90%以上[3]。然而對于中晚期胃癌,單純手術的療效提升不明顯,總體5年生存率不足50%[4]。近年來,隨著中醫藥相關臨床科研實踐不斷完善,中醫藥在防治胃癌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在改善晚期胃癌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期等方面效果顯著[5]。研究顯示,中醫藥可以減輕放化療副反應、降低術后并發癥,可以調控腫瘤免疫,控制腫瘤的復發、轉移[6-7]。在治療上,中醫與西醫互為補充,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期。本文將論述中醫藥治療胃癌的研究進展。
胃癌在傳統醫學中沒有相同的病名,類似的記載有“胃脘痛”“胃積”“反胃”“伏梁”等。《素問·腹中論》中記載“帝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此為何病 可治不 岐伯曰:病名曰伏梁”。《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中提出了胃反的病名,“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脈緊而澀,其病難治”,《至真要大論》中言:“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甚則嘔吐,膈咽不通。”其與胃癌有類似之處。
《內經·素問》中言“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這是對脾胃功能的描述。《諸病源候論·積聚病諸候》中提到了外邪、飲食不調等是導致積聚的重要因素,“積聚者,……受于風邪,搏于臟腑之氣所為也”“積聚固結者,……重因飲食不節,寒溫不調,……若久即成癥。”《景岳全書·積聚》中指出:“凡脾腎不足及虛弱失調之人,多有積聚之病”,提出脾腎虛弱、正氣不足可致積聚。
現代醫家認為胃癌的病因較為復雜。俞森權等[8]總結龐德湘教授治療胃癌的經驗認為胃癌是全身屬虛,局部屬實的復雜病癥,多屬正氣不足,邪氣內干。潘敏求教授[9]將惡性腫瘤的病因病機歸為“瘀、毒、虛”3個方面,即“多因致病,因虛致癌,癌毒致病,因癌致虛,虛實夾雜”。楊金坤教授 則[10]認為胃癌是以“脾虛”為病本,“毒聚”(“頑痰、瘀血、寒濕”等邪實)為病標,基本病機為“脾虛毒聚”。
因此,根據中醫古籍對本病的認識,結合現代醫學研究,總結胃癌的病因。本病關鍵在于正氣不足,在此基礎上受到外感六淫、內傷七情、飲食失調等因素干擾,導致臟腑功能失調,氣、痰、濕、熱、瘀、毒等互相搏結,日久積聚成塊。胃癌的基本病機是本虛標實、虛實夾雜。在治療上除了理氣活血、化痰除濕、清熱解毒抗癌外,還應注意扶助正氣、顧護脾胃。
臨床上胃癌的中醫證型分類并沒有統一的標準。許玲等[11]通過分析49篇論文,總結出胃癌的14種分型,其中最常見的是脾胃虛寒型、瘀毒內阻型、胃熱傷陰型和肝胃不和型。黃美琴等[12]通過分析153例進展期胃癌患者,將中醫證型分為了脾胃虛損、氣血虧虛、氣滯血瘀、胃熱陰虛、痰濕凝結、肝胃不和6種。盧偉等[13]總結周仲瑛教授治療胃癌經驗,將胃癌分為肝胃不和、濕熱中阻、痰氣瘀阻、瘀毒內蘊、脾胃虛弱及氣陰兩虛6大證型。各醫家對胃癌的辨證分型有著獨到的見解,想要形成統一共識,則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
古人治療多以改善臨床癥狀為主。《內經》有載“郁者達之”“結者散之”之法。《醫林繩墨》謂:“人以脾胃為主,而治病以健脾為先”。張景岳在《景岳全書》中記載:“凡積聚之治,如經之云者,亦既盡矣。然總其要,不過四法,曰攻,曰消,曰散,曰補四者而已。”這對積聚這類疾病的治法作了高度的概括。
現代醫家對本病的治法也多有研究和創新。樸炳奎教授認為脾腎虛損是胃癌發病的基礎,臟腑失調,肝胃不和,氣滯血瘀,痰濕結聚,最終導致癌瘤的發生,治療上應以健脾補腎為主,以化痰散結、疏肝和胃、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為標[14]。金一順等[15]總結了郁仁存教授治療胃癌的經驗與原則,指出扶正固本是基礎,疏肝理氣是重點,清熱解毒是保障,活血化瘀增強抗癌效果,要中西醫聯合治療,且預防勝于治療。周仲瑛教授[13]認為治療胃癌務必以“消癌解毒,扶正祛邪”為首要。
5.1 中藥專方與中成藥治療
各醫家在中醫辨證論治的基礎上結合多年的臨床經驗,根據胃癌患者病因病機的不同,運用不同的內服方藥或中成藥來緩解癥狀,提高患者的生存壽命和生存質量。劉嘉等[16]發現中醫藥可應用于胃癌患者的圍手術期、放療和化療等全過程,可提高綜合療效,減少放化療的不良反應,提高患者的免疫力,減輕臨床癥狀及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樊江麗等[17]研究發現胃復方(黃芪20g,黨參15g,白術10g,茯苓10g,香附10g,郁金10g,蘇木10g,莪術10g,重樓9g,半枝蓮10g,女貞子 10g,菟絲子10g,炒麥芽15g,炒谷芽15g,雞內金9g,甘草5g)能改善中晚期脾虛瘀毒型胃癌患者的生活質量,減輕化療所致的骨髓抑制及消化道反應。由此可知,中醫藥能有效改善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5.2 針灸治療
針刺治療具有疏通經絡、調和氣血的作用。吳靜等[18]研究發現,溫針灸結合穴位按摩可改善胃癌術后患者胃腸激素水平,促進術后胃腸道功能的恢復,縮短住院治療時間,調節機體免疫,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沈明[19]發現,在西醫常規治療基礎上給予針灸治療胃癌手術后胃癱,可提高臨床療效(97.14% vs 77.14%,P<0.05),降低并發癥(2.86% vs 22.86%, P<0.05),縮短治療時間((8.55±2.36)d vs (15.69±2.69)d,P<0.05)。《扁鵲心書》中提出“大病宜灸”。吁佳等[20]研究發現,健脾和胃艾灸治療中晚期胃癌脾胃虛寒證,能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90.0%vs72.5%)(P<0.05),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改善患者的抑郁、焦慮狀態。由此可知,針灸治療可起到提高臨床療效和生活質量的作用。
5.3 中藥灌腸和穴位注射
中藥保留灌腸是臨床常用的外治法之一,它可以使藥物直達病所,提高藥物的利用率,降低藥物對其他器官的損害,避免癌癥病人對口服藥物的不耐受,減少不良反應。
胃癌的發病與正氣虧虛,臟腑功能失調,氣、痰、濕、熱、瘀、毒等互相搏結密切相關。治療時應該從整體出發,著重調理正氣虛弱,癌毒侵襲的狀態,恢復正氣的抗邪功能和脾胃運化的功能,兼顧理氣活血、化痰除濕、清熱解毒抗癌等方面。中醫藥具有減輕放化療毒副作用,提高機體的免疫力和耐受力的作用,可以緩解晚期癌癥病人的痛苦。從長遠來看,中西醫結合將是治療胃癌的必然趨勢。但目前有關中藥治療胃癌的相關研究質量較低,證據等級不足,因此提高中醫藥臨床研究質量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佚名.世界癌癥日:乳腺癌超肺癌成全球第一大癌[J].臨床研究,2021,29(2):4.
[2] 劉宗超,李哲軒,張陽,等.2020全球癌癥統計報告解讀[J].腫瘤綜合治療電子雜志,2021,7(2):1-14.
[3] 胡世友.胃癌治療新進展[J].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15,26(5):623-624.
[4]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胃癌診療規范(2018年版)[J].中華消化病與影像雜志(電子版),2019,9(3): 118-144.
[5] 侯文沛,楊燕.中醫藥治療中晚期胃癌的優勢與療效機制[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9,28(6):677-680.
[6] 董智平,張靜喆.中醫治療胃癌研究進展[J].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2019,25(2):206-209.
[7] 陳希琦,解廣東,榮寶海,等.中醫藥調控胃癌免疫細胞的研究進展[J].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2022, 28(3):425-428.
[8] 俞森權,陳冬,龐德湘.龐德湘教授氣血津液辨證之胃癌化療應用初探[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16, 40(11):829-831.
[9] 劉佳琴,杜小艷,潘敏求.潘敏求治療胃癌經驗[J].湖南中醫雜志,2017,33(4):22-24.
[10] 黃立萍,余達,李虹,等.楊金坤教授治療胃癌臨床經驗淺談[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17,41(9):747-751.
[11] 許玲,孫大志,施俊,等.胃癌中醫證型分類的文獻研究[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4(6):203-205.
[12] 黃美琴,丁罡,高志生,等.154例進展期胃癌中醫證型研究分析[J].遼寧中醫雜志,2016,43(6):1241-1242.
[13] 盧偉,沈政潔,程海波.運用癌毒病機理論辨治胃癌的探析[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6,32(2):101-103.
[14] 林飛.樸炳奎調補脾腎法治療胃癌學術經驗[J].北京中醫藥,2017,36(1):49-50.
[15] 金一順.郁仁存教授治療胃癌經驗[J].光明中醫,2017,32(24):3536-3539.
[16] 劉嘉,趙慶年,喬鑫,等.抗胃癌中成藥的研究進展[J].腫瘤藥學,2015,5(6):410-413.
[17] 樊江麗,李東芳,焦蕉,等.胃復方聯合化療對中晚期脾虛瘀毒型胃癌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醫雜志,2015,56(2):120-123.
[18] 吳靜,張昊,毛菲.溫針灸結合穴位按摩對胃癌患者術后血清胃泌素、胃動素及胃腸功能的影響[J].中國臨床研究,2021,34(2):232-235.
[19] 沈明.中西醫結合治療胃癌手術后胃癱的效果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22,17(2):185-187.
[20] 吁佳,肖紅,涂陽林,等.健脾和胃艾灸治療胃癌中晚期脾胃虛寒證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21,19(14):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