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工智能素養教育已成為圖書館高質量發展和智慧化轉型的重要議題。文章系統梳理了人工智能素養的核心概念,提出以智能知識與技能、智能態度與情感、價值觀和智能倫理為基礎的多維概念框架,并結合“計劃、獲取、判斷和交流”的過程模型,探索人工智能素養教育的動態實踐路徑。研究表明,圖書館應通過跨學科協作與情境化教育,夯實公眾的技術能力與倫理意識,推動服務模式的創新。由此進一步提出了一系列服務策略,如引入倫理課程、加強技能培訓與交互設計等,以提升人工智能技術在圖書館場景中的應用效果。
關鍵詞:人工智能素養教育;圖書館;服務設計策略
中圖分類號:G25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24079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Improvement Strategies of Librar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iteracy Education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 technologies, AI literacy education has become a crucial focus for librarie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nd intelligent transformation.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reviews the core components of AI literacy, proposing a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ual framework encompassing knowledge and skills, attitudes and emotions, values, and ethics. It integrates a process model featuring “planning, acquiring, evaluating, and communicating” to explore dynamic pathways for AI literacy education.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libraries should leverage inter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and contextualized education to enhance technical competence and ethical awareness among the public, thereby driving service innovation. The study further proposes service strategies, such as introducing ethics-focused courses, strengthening skills training, and optimizing interactive designs to improve AI applications in library contexts.
Key Word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iteracy education; library; service design strategy
圖書館不僅承擔著社會信息樞紐和公共教育的雙重職能,更是公共教育的主要平臺。在信息技術發展飛躍進入人工智能階段之時,人工智能素養教育也逐漸成為了圖書館的工作重點之一。我國圖書館在高質量發展的大環境驅動下經歷了信息化至數字化的發展歷程,并在數智技術爆發式增長的今天正式迎來了智慧化的新浪潮。如今的圖書館區別于傳統的圖書館,以更精準的個人需求定位、更便捷的智慧服務為特征服務于社會。圖書館的智慧化發展以物理環境、知識環境和智能環境為背景,依托成熟的知識管理技術和服務管理經驗,并在此基礎上延拓對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數智技術的應用,通過新興技術手段的合理運用和信息管理理念的理論革新為圖書館智慧發展賦能。產業智能化與數字革命相互依存,人工智能的時代伴隨信息技術的突破及應用悄然來臨。早在1972年就有學者敏銳捕捉到了人工智能是未來社會的發展核心,提出了“人工智能素養(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iteracy)”一詞,但在當時并未引起廣泛關注;直到2018年,人工智能素養才再次進入大眾視野,成為研究熱點[1]。
1" "圖書館人工智能素養的研究現狀
在人工智能技術迅猛發展的背景下,圖書館作為知識傳播和社會教育的核心場所,正在經歷深刻的轉型。這一轉型不僅體現在服務方式的智能化升級,還表現在圖書館更加致力于促進公眾人工智能素養教育和社會技術融合發展。人工智能素養作為一種綜合性能力,涉及技術應用、批判性思維、倫理意識和社會責任等多個維度,其培養不僅關乎個體適應數字化環境的能力,也對社會整體的技術創新和文化發展具有深遠影響[2-3]。然而,由于人工智能素養是新興議題,目前仍在多個方面存在分歧。各類研究框架和理論模型在不同情境下側重點各異,尚未形成統一的認知。
就概念演化而言,人工智能素養經歷了從技術性能力到社會適應性能力的擴展,其定義被廣泛討論。人工智能素養常被認為是能力的集合,如是使個人能夠批判性評估人工智能技術并有效溝通與協作的能力,強調素養是多種與人工智能相關能力的綜合體[3],或被視為是理解、評估和應用人工智能概念以解析現實問題的能力[2]。這些定義主要集中在技術性能力的培養上,反映出學者們對人工智能素養在實際應用中功能性的關注。自2023年起,關于人工智能素養的研究迎來小高潮,研究論文數量猛增、研究視角不斷豐富,社會技術適應也成為了研究的新的切入點,并進一步定義了人工智能素養的內涵。如Pinski和Benlian提出了“社會技術能力”的概念,也涉及涵蓋了人機交互知識與經驗[4];Weber等結合布魯姆分類法,將人工智能素養區分為面向使用者、創造者和評估者的層次性能力,體現出在不同應用場景中角色的多樣性[5]。此外,人工智能素養與信息素養息息相關,常被認為是信息素養的延伸。從信息到人工智能的發展過程體現了社會需求和數字技術的演變。與信息素養相比,人工智能素養不僅包括理解技術的能力,還涉及對技術進行批判性評估的能力,以及在技術使用中體現社會責任和倫理關懷的意識[6-7]。這種觀點為圖書館在人工智能素養教育中的定位提供了重要參考,通過技術與人文相結合可促進公眾對人工智能技術的批判性認知,進一步強化使用人工智能技術時公眾應有的責任意識。
在教育實踐中,人工智能素養教育已在K12教育和高等教育中取得一定成效。楊鴻武等開發了以STEM教育為背景的人工智能素養框架,通過項目活動促進學生對人工智能的理解和應用能力[8]。Eguchi等則針對日本學生設計了結合文化敏感性的人工智能課程,以提升其倫理意識[9]。Mertala等認為,學生對人工智能的理解差異較大,尤其對數據在訓練模型中的作用認知不足,因此建議在課程中探討技術原理[10]。Zhang等則指出,K12學生已具備基本人工智能理解能力,并能夠依據倫理標準進行技術評估[11]。此外,Ng等的研究通過數字故事寫作(DSW)證明,這種方式可以幫助學生將人工智能知識應用于現實問題[12]。在高等教育領域,Kong等評估了不同學術背景學生的人工智能素養課程,證實課程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13]。此外,基于翻轉課堂與項目式學習的人工智能課程進一步強化了學生對技術與倫理的理解[14]。Wilton等則強調,教育工作者應接受人工智能素養培訓以提升對工具的應用能力,并加強對潛在偏見的理解和控制[15]。
在圖書館領域,人工智能素養研究仍然處于起步階段。宰冰欣等基于LibGuide調研發現,國外高校圖書館已從人工智能知識、信息使用和倫理等角度逐步構建人工智能素養教育模型,但缺乏具體實踐路徑[16]。王蕾提出的“支持賦能”服務框架,則為圖書館如何開展人工智能素養教育提供了參考[17]。然而這些研究主要聚焦于高校場景,對公共圖書館和專業圖書館中的人工智能素養教育關注較少。龔芙蓉探討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對高校圖書館人工智能素養的影響,提出需進一步關注技術對圖書館功能的潛在革新[18]。李楠等則通過素養連續統評價體系,嘗試對高校學生的人工智能素養進行系統化評估[19]。盡管現有研究在人工智能素養的知識、技能、態度與倫理維度提出了諸多理論框架和概念模型,但實際操作中的具體實施路徑、應用場景及成效評估的研究仍顯不足。
人工智能素養教育是圖書館技術時代發展的重點,推動社會教育職能拓展與服務模式創新。圖書館應跨學科合作,整合資源構建系統化方案,將技術與人文結合,融入倫理教育,培養公眾批判思維與社會責任。通過理論與實踐結合,圖書館在服務創新與技術人文融合中發揮重要作用。
2" "圖書館人工智能素養教育的實踐依據
當前,人工智能素養研究尚處于發展階段,其理論框架的構建與實踐路徑的探索均是備受關注的重要議題。在此背景下,人工智能素養概念框架和過程模型的提出分別從理論和實踐兩個維度為人工智能素養的學術研究與實際應用提供了必要支撐。
2.1" " 人工智能(AI)素養的概念基礎
人工智能素養概念框架的構建基于理論完善與社會實踐的雙重需求。當前,人工智能素養的定義和內涵在學術界尚未達成統一,而人工智能的跨學科特性進一步增加了研究的復雜性。人工智能素養不僅包括知識和技能,還涉及態度、價值觀及倫理等多維度內容。因此,提出一個結構化的框架,不僅有助于彌補現有理論中的空白,為研究提供明確方向,同時也為實踐應用中的教育課程設計和評價體系開發奠定基礎。社會技術環境的快速演進使公眾對人工智能技術的認知和應用需求日益增加。與此同時,技術應用中的倫理風險和價值沖突也對公眾的技術接受與適應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人工智能素養概念框架試圖回應這一挑戰,通過對素養核心維度的科學劃分,推動公眾在技術應用中形成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黃如花和馮婕提出,人工智能素養是數字素養的有機組成部分,并將數字素養劃分為信息、社會、倫理、遷移和目標五個維度[20]。這一觀點明確了人工智能素養與數字素養的內在聯系,認為兩者共同構成了應對當代信息化挑戰的基礎能力。在這一框架下,人工智能素養不僅體現為技術能力的延展,更是社會倫理意識和價值導向的重要反映。
針對特定人群的研究揭示了人工智能素養的多樣性和復雜性。Kim等基于K12階段的人工智能課程調研提出了由AI知識、AI技能和AI態度構成的三維框架,強調了基礎教育階段知識傳授、技能培養與態度塑造并重的重要性[21]。Kong等通過高中生核心素養項目評估,提出了認知、情感和社會文化構成的素養框架,進一步擴展了人工智能素養的內涵,表明其不僅涉及技術能力,還融入了更為廣泛的社會和文化背景[22]。艾倫則基于教育三維目標,結合具體特征構建了K12學生的人工智能素養框架,涵蓋人與工具、人與自己、人與社會三個層面,進一步展示了人工智能素養在不同層次上的表現形式[23]。在高等教育階段,Kong等通過人工智能素養課程研究,將素養框架細化為AI識別、AI道德、AI理解和AI應用四個維度[13]。隨后,其團隊在后續研究中擴展了這一框架,加入識別、理解與認知、應用與實踐、評估、創造和道德等多維度,為高等教育階段人工智能素養的培養提供了理論依據,同時揭示了人工智能素養在不同應用場景中的復雜性和多樣性[24]。
在尋求普適性框架方面,Ng等通過文獻綜述提出了人工智能素養的四大構成要素:認識與理解、應用與實踐、評估與創造,以及道德[1]。這一框架幾乎涵蓋了人工智能素養的所有關鍵方面,為進一步研究提供了廣泛適用的理論指導。Almatrafi等在梳理相關研究后,也提出了識別、理解與認知、應用與實踐、評估、創造以及以道德為導向的六大核心要素,試圖全面囊括人工智能素養的各個層面[25]。此外,鄭勤華等基于加涅學習結果分類理論構建了智能素養框架,包括智能知識、能力、思維、應用與態度五個維度,進一步豐富了智能素養的理論基礎[26]。在特定領域的研究中,王蕾從圖書館語境出發,提出了由認知能力、應用能力和延展能力構成的人工智能素養框架,強調了人工智能素養在專業領域中的實踐價值[17](見表1)。
人工智能素養的核心概念已從多維視角得到廣泛探討,不同研究群體和視角雖側重點各異,但核心要素高度一致,通常包含知識技能、道德意識、社會責任及實踐能力等關鍵維度,并依據研究背景和目標群體調整細節。總體而言,人工智能素養框架需具備多維性、適應性與靈活性,以應對社會與技術環境的快速變遷,并提供情境化的可操作指導。
2.2" " 基于SKAVE模型的圖書館人工智能素養概念框架
通過對現有理論的梳理,并以21世紀技能評價與教學項目(ATC21S)中的 KSAVE 模型為理論基礎,本文認為人工智能素養概念框架應當從知識(Knowledge)、技能(Skill)、態度(Attitude)、價值觀(Values)和倫理道德(Ethics)出發,分解歸納整合人工智能素養的核心要素[27]。其中,知識與技能涵蓋了對人工智能基礎知識的掌握與實踐操作能力,是個體在技術環境中生存和發展的基本保障;態度與情感則關注個體對人工智能的接受度與批判性認知,強調以積極和理性的視角應對技術變革;價值觀和倫理維度則從更高層次關注技術使用中的社會責任感與道德意識,以規范技術應用的邊界并促進技術與人文精神的融合。綜合各類理論基礎并結合人工智能技術的特性,本概念框架具備了理論上的科學性、系統性和實踐適應性。通過分析這些核心要素,力圖全面闡釋數智時代人工智能素養的多維構成,并探討其在實際應用中的意義和挑戰。
(1)智能知識與技能
智能知識與技能是人工智能素養的核心基礎,涵蓋了個體識別、認識和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知識,以及掌握和應用人工智能工具的基礎技能。具體來說,基礎知識包括對人工智能原理、算法機制及其社會應用的基本認知;基礎技能則包括利用人工智能進行文本生成、數據分析和任務自動化的能力。在此基礎上,高階技能著眼于個體高階思維能力的培養,如高效提問、邏輯推斷、批判性思維與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高階技能能夠幫助個體在復雜環境中通過人工智能優化決策和創新。以ChatGPT為例,當用戶面對信息冗余或任務復雜化的場景時,掌握有效的提問和引導技能是高效使用人工智能的關鍵。此外,高階技能的培養不僅提升了個體對人工智能技術的熟練度,還對推動人工智能在人類生產生活中的深度應用起到重要作用。但這一維度的挑戰在于技術更新迭代的速度遠超個體知識與技能更新的速度,因此需要動態學習能力作為支撐。
(2)智能態度與情感
人工智能技術的迅猛發展對個體已有的學習和工作習慣帶來了深遠影響。以生成式人工智能為例,諸如ChatGPT、MidJourney等新技術的引入,不僅改變了個體的學習方式,還挑戰了傳統知識獲取的模式。在此過程中,積極、開放且具有批判性的智能態度顯得尤為重要。正如目前的大眾研究表明,大多數人對人工智能技術持好奇且積極的態度,尤其在教育與辦公場景中,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被廣泛用于數據分析、內容創作和高效協作。然而也有部分個體對人工智能工具的使用持消極態度,認為其可能威脅傳統就業崗位或帶來倫理風險。因此,智能態度不僅指個體對人工智能技術的接納程度,還涉及如何在批判性思維的引導下理性對待人工智能技術。
在情感層面,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能夠為個體帶來積極的反饋體驗。如當用戶利用AI完成復雜任務或實現創造性目標時,其自我效能感和價值感得以提升,從而進一步促進個人創造力的釋放。這種積極的情感體驗不僅能夠激發學習興趣,還能增強個體對人工智能的信任度和適應能力。
(3)價值觀
人工智能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得價值觀問題成為人工智能素養的重要維度之一。目前,圍繞人工智能的價值觀爭論主要集中在技術發展的方向性問題上。一方面,技術加速主義者主張人工智能應盡可能自由發展,以促進社會的顛覆性創新;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對齊主義者則強調人工智能的目標和行為需要符合人類的核心價值觀與利益,認為人類有限的理性能力決定了人工智能的行為規范需要嚴格控制[28]。這一維度的核心問題在于,個體和社會該如何在價值觀的引導下,既能夠最大化人工智能的潛在價值,又能夠控制其帶來的倫理和社會風險。如在教育場景中,人工智能技術如何在提升學習效率的同時,避免對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削弱?在工作場景中,如何通過合理設計讓人工智能的應用促進個體發展而非取代就業崗位?這些問題需要在價值觀框架指導下進行深度探討。
(4)智能倫理
智能倫理是人工智能素養的重要保障維度,它強調在人工智能的使用過程中,個體和社會應當遵循一定的道德和倫理規范。人工智能的普及加速了信息流通的速度,也帶來了信息濫用、隱私泄露和數據偏見等潛在問題。如何確保公眾在使用人工智能工具時能夠自覺遵守學術倫理、維護信息安全、避免侵犯他人權益,是智能倫理的重要議題。在教育和科研領域,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可信度和使用規范也成為智能倫理的關鍵問題。如學生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完成學術任務時,應如何區分原創性和人工智能輔助的邊界?如何避免學術不端行為的發生?這些問題都需要通過智能倫理的教育和規范加以引導。
智能知識與技能、智能態度與情感、價值觀以及智能倫理是數智時代人工智能素養的四大核心要素。它們不僅是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的基礎,更是應對其潛在風險的保障。這一框架強調了多維度、多層次的培養目標,旨在為人工智能素養的研究和實踐提供系統性和指導性參考。
2.3" " 圖書館人工智能素養的活動過程
人工智能過程模型旨在進一步探索人工智能素養從理論到實踐的轉化機制。與概念框架的宏觀視角不同,過程模型聚焦于實踐邏輯的具體實現,意在揭示人工智能素養的動態運作過程,以實現理論的應用價值。過程模型的構建旨在彌補當前素養研究中理論與實踐脫節的不足,同時為圖書館等場景提供指導性路徑,使人工智能技術能夠更有效地融入公共服務。該模型基于信息素養過程模型,結合人工智能特性,提出計劃、獲取、判斷和交流四環節的動態機制,強調素養的漸進提升。從明確需求、獲取信息,到智能判斷與知識共享,體現了技術操作性與公眾素養在多元情境中的適應與提升。
從信息素養邁入人工智能素養,圖書館需要適應時代、滿足需求、提升價值。厘清圖書館中的人工智能素養過程有助于更好的進行人工智能素養教育。以信息素養過程模型為基礎,可以將信息活動的實踐劃分為“計劃、獲取、判斷和交流”四個主要過程[29]。Matteson和Gersch在此基礎上繼續發展,提出了基于教育目標的信息素養基本過程模型。他們根據教育的最終目的將計劃、獲取、判斷和溝通四步內容擴充并明確了每一步的教育目的:計劃期需要明確人們的信息需求、厘清人們需要信息的原因;獲取期則需要搜尋信息;判斷期需要解讀并評估信息;交流期需要使用信息、溝通分享信息、創造信息、理解與人們使用的信息相關的法規與倫理道德[30]。人工智能顛覆了圖書館傳統信息模式,將單一的“ 搜索式” 轉變為“ 交互式” 。根據對話階段與寫作水平,參觀者的人智交互模式可分為四類:惰性接收型(低獲取低互動)、搜索依賴型(高獲取低互動或低獲取高互動)以及最為理想的高效型(高獲取高互動)。高獲取高互動模式通過共享調節與思辨創造,實現人工智能工具的深度利用與創新[31]。
根據信息素養過程模型和已總結的人工智能素養概念框架,本文提出了人工智能素養過程模型(見圖1),該模型詳細闡釋了圖書館中的人工智能素養教育如何通過多個層面影響和推動圖書館服務設計的創新與優化。首先,人工智能素養教育在圖書館中承擔著雙重任務:一方面,通過提升工作人員和來訪者的智能知識與技能,使他們能夠更有效地利用AI工具,賦能圖書館的人工智能活動;另一方面,通過強化智能倫理與價值觀,使參與者在使用AI技術時能夠更好地遵循道德規范,從而為智能活動提供倫理上的保障與引導。
其次,在模型的核心部分,人工智能活動由一系列相互關聯的環節組成。根據信息素養活動的“計劃、獲取、判斷和交流”四過程,人工智能活動包括了智能需求的提出、信息的智能獲取、智能判斷的執行以及智能交流的進行,且由于人工智能自生成式的學習范式,在人智交互的同時,個體與AI二者產生信息互換,加強了人工智能信息獲取。這一循環過程反映了人工智能在圖書館實際應用中的動態運作機制。在此過程中,人工智能素養教育所提升的知識與技能使得參與者能夠更準確地識別需求、更高效地獲取信息并做出合理的判斷,最終通過智能交流提升合作與溝通的效果。同時,智能倫理與價值觀的強化為這一過程注入了道德和價值判斷的維度,確保智能活動在符合倫理標準的前提下進行。此外,智能態度與情感作為驅動因素,推動著整個智能活動的循環。這意味著,參與者對人工智能的積極態度與信任感將顯著影響他們參與AI活動的深度與廣度。最終,通過這一模型的有效運作,圖書館能夠實現共享協作與創新創造的高階思維目標,使服務設計更具前瞻性和用戶導向性,成為數智時代圖書館智能化服務發展的重要支撐。
人工智能素養概念框架與過程模型相輔相成,共同構建從理論到實踐的完整體系。概念框架明確“培養什么”,提供核心要素和理論依據;過程模型聚焦“如何培養”,設計提升路徑和操作流程。框架要素貫穿過程模型各環節,為實踐提供目標指引;過程模型通過動態反饋優化框架內容與結構。兩者結合,不僅實現理論向實踐的轉化,還為人工智能素養的持續發展提供多層次支持。
3" "圖書館人工智能素養服務改進策略
隨著智能工具的快速發展,人機高效協作成為熱點議題。人工智能為復雜思維和高階認知能力的培養提供支持,但也帶來了信息安全與倫理挑戰。因此,構建應對數智環境風險的人工智能素養實踐體系至關重要。探索技術最佳應用場景、提升協作能力、制定風險緩解策略,已成為數智時代人工智能活動中的核心問題。
蔡迎春等從參與者的教育角度出發,提出建構跨學科知識體系、建構能力與實際運用和強調道德擔當是高校圖書館AI素養教育的三大實施路徑[32],但對于圖書館管理層面的服務設計及平臺建構略有欠缺。王蕾認為應以信息素養教育提升認知能力、以多化空間服務提升應用能力、以閱讀推廣為手段提升人工智能的延展能力[17]。此觀點過于籠統,缺乏具體切實有效的實施建議。本文從人工智能素養概念框架出發,依據其過程模型提出如下三點建議(見圖2)。
(1)強調認知站位,強化智能倫理與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從工作模式的迭代更新到層出不窮的學術爭端,人工智能對于社會的沖擊不言而喻。人工智能放大了個體話語權的同時,仍存在缺乏情感關懷和人際關系理解的先天劣勢,各類顯性或隱性的思想滲透更是防不勝防。認知是實踐之本,在李楠等構建的智能素養指標體系里智能倫理和意識占有很高的權重[19]。人工智能素養培養需以人類價值觀為核心,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和人文思維是AI廣泛應用的必要補充。在圖書館可開發AI倫理與價值觀相關課程,聚焦數據隱私、算法公平、AI偏見、學術道德等議題,通過案例分析和討論,提升參與者的倫理意識和價值觀認知。同時,圖書館可制定AI使用倫理規范與指南,確保技術應用符合社會責任與道德標準,包括數據處理透明性、用戶隱私保護及應急處理方案。目前英美高校在生成式AI工具規范方面走在前列,如斯坦福、普林斯頓、耶魯及加州州立大學長灘分校等已發布具體技術指南,為圖書館提供了借鑒范例。儲節旺和杜秀秀以扎根理論分析了各所大學出臺的ChatGPT使用指南,總結針對使用引用和學術不端的規則包含了“承認說明、使用說明、引用說明、學術不端定義、構成學術不端情況、學術不端處理”[33]。
(2)建立多元情境,夯實智能知識、鍛煉實踐智能技能。知識與技能確保參與者能夠正常進行人工智能實踐的前置條件,通過高效集成智能資源、進行科普性教育培訓、社會聯動等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參與者的人工智能素養[34]。實操而言,圖書館可定期舉辦AI技能相關的培訓和工作坊,使圖書館員和來訪者掌握基本的AI概念、工具使用和應用技巧。這些培訓應覆蓋數據處理、自然語言處理、機器學習等AI核心領域,并結合實際應用場景,提升參與者的實踐能力。還可以搭建在線學習平臺,提供豐富的AI課程資源,包括視頻教程、在線測評和互動練習,幫助用戶在工作和學習中不斷更新和深化他們的AI知識與技能。圖書館可通過調研、用戶訪談等方法,幫助用戶識別和提出具體的智能需求,并制定相應的服務解決方案。可以積極應用和優化各類AI工具與平臺,如智能搜索引擎、自動推薦系統、數據分析平臺等,幫助用戶獲取信息和資源。還可以開發和推廣自助式的AI服務平臺,使用戶能夠在圖書館內外輕松使用這些工具。
(3)促進正向內驅,強調人智情感反饋、培養高級思維。應用人工智能技術的目的應是引導參與者以道德為準批判性接納信息、與人工智能進行有效互動[35],進而達成深度理解、高效使用、共享協作、創造創新的高級思維。積極建立圖書館與用戶之間的智能交流機制,如通過AI客服系統、互動問答平臺等,收集用戶反饋并持續優化圖書館服務設計。同時,鼓勵參與者間進行經驗分享和合作,共享知識和資源推動創新,滿足個體的尊重及自我實現的需求、形成積極的情緒反饋,以提高AI活動的整體效率。圖書館可利用閑置空間舉辦AI展示會、創新大賽、用戶分享會等活動,展示AI在圖書館服務中的成功案例和應用效果,激發個體對AI的興趣與信任。以用戶調研、情感分析等方式了解用戶對AI服務的態度和情感,針對性地調整服務設計和用戶界面,提升參與者在使用AI技術時的滿意度和信任感。設立AI創新實驗室或項目,支持圖書館員和用戶在實際操作中進行AI技術的創新應用,進一步推動圖書館服務設計的變革與提升。如美國羅德島大學早在2018年即決定在原有創客空間基礎上改建成立了人工智能實驗室,并定期舉辦有關編程、機器人技術改進、智慧城市等社會相關問題的學習研討,重視跨學科學習協作與創新思維培養[36]。
4" "結語
人工智能素養教育已成為圖書館高質量發展與智慧化轉型的關鍵議題。本文基于智能知識與技能、智能態度與情感、價值觀和智能倫理四個維度,構建了人工智能素養的概念框架,并結合“計劃、獲取、判斷、交流”的過程模型,提出了動態教育實踐路徑,為圖書館在智能化場景中的應用提供系統指導。在知識與技能方面,建議通過培訓和資源整合提升公眾基礎能力;在態度與價值觀層面,倡導人文關懷與社會責任教育,培養批判性思維與倫理意識;智能倫理強調技術使用的道德規范,保障可持續性與社會適應性。通過動態過程模型,圖書館服務得以從信息素養向人工智能素養全面升級。本文還提出跨學科協作、情境化教育和智能交互優化的策略,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推動人工智能素養教育的普及和深化。然而,現有框架的實操性與評估標準尚待完善,不同類型圖書館在資源與需求上存在差異,需因地制宜制定教育策略。未來需持續探索教育模式,驗證框架有效性,推動圖書館在智能化時代更好服務社會發展。
參考文獻:
[1]" NG D T K,LEUNG J K L,CHU S K W,et al.Conceptualizing AI literacy: An exploratory review[J].Computers and Education:Artificial Intelligence,2021,2:100041.
[2]" KONG S C,Zhang G.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design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iteracy programmes for educated citizens[C]//Conference proceedings(English paper)of the 25th Global Chinese Conference on Computers in Education(GCCCE 2021). Centre for Learning,Teaching and Technology,The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Hong Kong,2021:11-15.
[3]" LONG D,MAGERKO B.What is AI Literacy?Competencies and Design Considerations[C]//Proceedings of the 2020 CHI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New York,NY,USA: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2020:1-16.
[4]" PINSKI M,BENLIAN A.AI Literacy-Towards Measuring Human Competency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C]//Proceedings of the Annual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Scopus,2023:165-174.
[5]" WEBER P,PINSKI M,BAUM L.Toward an Objective Measurement of AI Literacy[J/OL].PACIS 2023 Proceedings,2023.https://aisel.aisnet.org/pacis2023/60.
[6]" WANG X,LI X,HUANG J.Junior High Schoo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iteracy:Connotation,Evaluation and Promotion Strategy[J].Open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2023,11(5):33-49.
[7]" WANG B,RAU P L P,YUAN T.Measuring user competence in us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iteracy scale[J].Behaviour amp;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23,42(9):1324-1337.
[8]" 楊鴻武,張笛,郭威彤.STEM背景下人工智能素養框架的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22,43(4):26-32.
[9]" EGUCHI A,OKADA H,MUTO Y.Contextualizing AI Education for K-12 Students to Enhance Their Learning of AI Literacy Through Culturally Responsive Approaches[J].KI - Künstliche Intelligenz,2021,35(2):153-161.
[10]" MERTALA P,FAGERLUND J,CALDERON O.Finnish 5th and 6th grade students’pre-instructional conception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AI literacy education[J].Computers and Education:Artificial Intelligence,2022,3:100095.
[11]" ZHANG H,LEE I,ALI S,et al.Integrating Ethics and Career Futures with Technical Learning to Promote AI Literacy f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An Exploratory Stud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Education,2023,33(2):290-324.
[12]" NG D T K,LUO W,CHAN H M Y,et al.Using digital story writing as a pedagogy to develop AI literacy among primary students[J].Computers and Education:Artificial Intelligence,2022,3:100054.
[13]" KONG S C,MAN-YIN CHEUNG W,ZHANG G.Evaluation of a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iteracy course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with diverse study backgrounds[J].Computers and Education:Artificial Intelligence,2021,2:100026.
[14]" KONG S C,ZHANG G,CHEUNG M Y.Pedagogical Delivery and Feedback for a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iteracy Programme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with Diverse Academic Backgrounds:Flipped Classroom Learning Approach with Project-based Learning[J].2022,22(1):8-14.
[15]" Wilton L,Ip S,Sharma M,et al.Where is the AI?AI literacy for educators[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Education.Cham: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2022:180-188.
[16]" 宰冰欣,葉蘭,胡燕菘.國外高校圖書館人工智能素養教育調查研究——基于人工智能LibGuide的分析[J].大學圖書館學報,2024,42(4):58-68.
[17]" 王蕾.高校圖書館人工智能素養服務的探索與研究[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24(4):26-32.
[18]" 龔芙蓉.ChatGPT類生成式AI對高校圖書館數字素養教育的影響探析[J].圖書情報知識,2023,40(5):97-106,156.
[19]" 李楠,劉申奧,吉久明.連續統視域下高校學生智能素養評價體系構建[J/OL].情報理論與實踐,1-13[2024-10-20].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Mw9fkKjKljph_h1y1wBRe8Rgv9DcHxbBd_SnTXifg4OImfwIbe_Xlq4N8ovzsIX
WM1ap_UG-JRkxmnb8Z0_WPWX8M3i6vgFlUygPc6qcxFi695MQ1z5dv-IkiopxSjMNfZvR9JgXdEhzCTu9yfG92LkDDQFz_
elEhw3oO9D8LWiS9Cllb8gW22zVGonx_HD5amp;uniplatform=NZKPTamp;language=CHS.
[20]" 黃如花,馮婕.國際數字素養與技能框架的內容分析[J].圖書與情報,2022(3):73-83.
[21]" KIM S,JANG Y,KIM W,et al.Why and What to Teach:AI Curriculum for Elementary School[J].Proceedings of the AAAI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2021,35(17):15569-15576.
[22] KONG S C,CHEUNG W M Y,TSANG O.Evaluating a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iteracy programme for empowering and developing concepts,literacy and ethical awareness in senior secondary students[J].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2023,28(4):4703-4724.
[23]" 艾倫.做智能化社會的合格公民——探討智能化時代人工智能教育的核心素養[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8(8):1-14.
[24]" KONG S C,CHEUNG W M Y,ZHANG G.Evaluating a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iteracy Programme for Developing University Students’Conceptual Understanding,Literacy,Empowerment and Ethical Awareness[J].Educational Technology amp; Society,2023,26(1):16-30.
[25]" ALMATRAFI O,JOHRI A,LEE H.A systematic review of AI literacy conceptualization,constructs,and implementation and assessment efforts(2019-2023)[J].Computers and Education Open,2024,6:100173.
[26]" 鄭勤華,覃夢媛,李爽.人機協同時代智能素養的理論模型研究[J].復旦教育論壇,2021,19(1):52-59.
[27]" 陳紅君,于海波.ATC21S項目中“協作問題解決”能力測試的指標、任務及啟示[J].外國中小學教育,2019(2):1-8.
[28]" 閆坤如.人工智能體價值對齊的分布式路徑探賾[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4):131-139.
[29]" SMITH C L,MATTESON M L.Information Literacy in the Age of Machines that Learn:Desiderata for Machines that Teach[J].Libri,2018,68(2):71-84.
[30]" MATTESON M L,GERSCH B.Information literacy instruction in public libraries[J].Journal of Information Literacy,2020,
14(2):71-95.
[31]" 汪靖,陳恬妮,楊玉芹.思維與調節的融合共創:生成式人工智能支持的人智交互過程與模式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24(8):45-55.
[32]" 蔡迎春,張靜蓓,虞晨琳,等.數智時代的人工智能素養:內涵、框架與實施路徑[J].中國圖書館學報,2024,50(4):71-84.
[33]" 儲節旺,杜秀秀.英美大學ChatGPT使用規定對我國高校圖書館的啟示[J].圖書情報工作,2024,68(5):42-53.
[34]" 張靜蓓,虞晨琳,蔡迎春.人工智能素養教育:全球進展與展望[J].圖書情報知識,2024,41(3):15-26.
[35]" CIAMPA K,WOLFE Z M,BRONSTEIN B.CHATGPT in education:Transforming digital literacy practices[J].Journal of Adolescent amp; Adult Literacy,2023,67(3):186-195.
[36]" 夏晶.美國高校圖書館人工智能實驗室實踐與啟示——以美國羅德島大學圖書館為例[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20(3):68-73.
作者簡介:戴逸君(1993-),女,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博物館體驗設計、具身認知等;周武忠(1963-),男,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東方設計學、設計歷史與理論、鄉村振興設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