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茹
目前,手術乃普外科疾病比較重要的一種干預方式,能夠抑制疾病進展,減輕患者痛苦[1]。但由于麻醉、器官暴露、失血等各種因素影響,容易造成術后手術部位的應激反應,本研究以腹部手術患者為例,腹部手術患者由于腸道暴露過久、術中操作刺激、麻醉、切口疼痛等因素影響,易引起胃腸功能障礙,常表現為腹脹、腹痛、腸鳴音消失、惡心、嘔吐,不僅會引起黏膜屏障受損和應激性胃腸黏膜病變,增加患者生理痛苦,還會加重其心理負擔,影響整體預后情況[2]。因此,護理人員需通過科學、有效護理盡早恢復患者胃腸功能[3]。常規護理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照顧到患者的術后健康狀況,促進胃腸道蠕動,緩解腹脹、腹痛等癥狀,但手術引起的疼痛感會影響患者的預后和配合度,且常規護理下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時間長、腹脹狀況難以緩解,患者容易產生抵觸情緒,故需注重術后疼痛干預[4,5],也需要增加中醫護理手段。因此,針對普外科手術后患者應用有效的護理干預,最大限度緩解其術后的各種身體不適狀況十分必要。
中醫護理療法是在中和學術思想指導下采取的一系列中醫干預措施。中和學術的主要思想認為:“中和是機體陰陽平衡穩態的基本態勢,中和是中醫臨床遣方用藥診療所追求的最高佳境”。如果說 “陰陽平衡 ”是機體穩態哲學層面的概念,那么“中和”就是人體健康的精氣神穩態的具體描述[6]。通過中醫護理手段可以從根本上調理患者術后的身體狀態,臨床已有多數研究證實中醫綜合護理模式療效顯著,對于普外科手術患者術后疼痛,包括術后生活質量都能夠有明顯的改善作用。
本研究旨在分析中和醫派指導下中醫護理療法對普外科護理服務質量的影響,因此以腹部手術為例,選取2013年1月—2013年6月100例商丘市中醫院普外科行腹部手術患者,用中醫護理措施進行干預,比較2組患者的術后胃腸恢復情況、脹氣情況、疼痛評分、滿意度評分及生活質量評分。
1.1 一般資料將2023年 1月—2023年 6月在商丘市中醫院普外科行腹部手術的10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各50例 ,觀察組中男32 例,女18例;年齡 21~70歲 ,平均年齡(39.7土3.86)歲 。對照組中男28例,女22例;年齡 20~71歲 ,平均年齡(40.2±4.15)歲。2組患者一般資料經檢驗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的倫理審查。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手術適應證;②全身麻醉;③意識清醒,能夠理解問卷內容,具有一定理解、溝通能力;④簽署書面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術后胃癱者;②胃腸道惡性腫瘤者;③有凝血機制障礙者;④術前合并呼吸衰竭、肺部感染者或全身性感染者;⑤對治療、護理極其不配合者;⑤術前存在嚴重營養不良者;⑥有精神疾病史,認知功能障礙者;⑦傳染性疾病者;⑧哺乳期婦女。
1.3 方法
1.3.1 對照組常規護理。環境管理、病情觀察與基礎護理。首先,環境管理作為一個主要方面,應將溫度控制在24 ℃左右,同時還應保持濕度應將其控制在50%左右,在保持外科患者病房通風的同時定期消毒,保證外科患者的管理質量。其次,做好術前準備以及心理護理,在術前對外科患者進行生命體征和狀態的監測,術后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患者傷口愈合程度及心理健康。最后,所有術后患者應使用抗生素1~2 d,術后6 h內保持仰臥位,隨時檢查患者的呼吸,在患者意識恢復及生命狀態穩定后,采用半坐臥位,防止腹部傷口緊繃造成疼痛感,可用鎮痛藥止痛;術后10 h 可適當口服生理鹽水,每次 20 ml,待肛門排氣后,以易消化、低鈉、低脂、高蛋白、高維生素流質飲食為主,隨后過渡至半流質飲食,以清淡為宜;進行日常補液,術后 1 d,鼓勵患者下床活動,進行抬腿、擴胸、足背屈伸等運動,根據患者恢復情況和耐受程度每日逐漸增加活動量。對于患者術后不安緊張焦慮等情緒,給予一定的心理疏導和安慰,調節患者的心理狀況。
1.3.2 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配合中醫綜合護理。①情志調節。針對心腎不交型者,多表現出惶恐不安的情況,需積極安慰和鼓勵,介紹治愈成功的案例,以增強其自信心,提高依從性;針對心虛膽怯型者,以焦慮、抑郁、恐懼與失望為主,需鼓勵其傾訴,同時用溫暖的語言寬慰患者,教會其如何調整情緒,如:暗示療法和音樂療法等。②中藥湯劑治療。術后患者多氣血虛,選擇茯苓、黃芪、當歸等中藥,以水煎煮成湯劑,于早晚餐后分服,1劑/d,以起到補氣養血的作用。③耳穴埋籽。一般選擇心、神門、腎和交感,同時根據患者病情狀況合理選穴。④按摩護理,首先熱敷患者腹部,沿著上腹部順胃的方向用大小魚際緊貼體表順時針按摩,腹部下陷1 cm 為宜,力度適中,避開創口。 揉動、點按患者合谷和足三里,手法由輕到重,以患者有痛、脹、麻、酸感為度,3次/d。⑤飲食調護。要求患者食用高纖維的流食,避免大便干結。囑患者切勿進食肥甘厚味的食物,可多食用一些新鮮果蔬,多飲溫開水,確保排便順暢。
1.4 觀察指標①胃腸功能恢復情況:記錄2組術后腸鳴音恢復時間、首次排氣時間和首次排便時間。②腹脹評分:按照腹脹程度劃分為4級,每個等級對應計分:無腹脹0分,輕微腹脹2分,中度腹脹3分,重度腹脹4分。分別于術后24 h、48 h、72 h進行測定。③術后疼痛程度:用視覺模擬評分(VAS)評估,總分10分,得分越高,疼痛感就越劇烈。④調查滿意度:于患者出院時進行:調查結果采取百分制。不滿意≤74分,一般 75~90分,滿意≥91分。滿意度=(一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⑤生活質量:用生活質量量表(SF-36)對2組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估。

2.1 胃腸功能恢復情況觀察組術后腸鳴音恢復時間、首次排氣時間和首次排便時間均較對照組短(P<0.05)。見表1。
2.2 腹脹評分2組患者腹脹評分隨時間的延長呈下降趨勢,觀察組術后 24~72 h 各時間點評分均較對照組低(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腹脹評分對比 (分,
2.3 VAS評分觀察組術后第1天、第2天和第3天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VAS評分對比 (分,
2.4 滿意度觀察組滿意度(98.0%)比對照組(82.0%)高(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滿意度對比 (例,%)
2.5 生活質量觀察組生活質量各項評分都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2組患者生活質量對比 (分,
現代醫學認為,只要是手術,就會造成患者的應激,同時在外科麻醉等因素加持下,必定影響胃腸功能,手術創傷和麻醉等均可能引起腸麻痹,進而導致胃腸動力的不足[7]。尤其是腹部手術,對胃腸功能干擾最大,腹部手術涉及各個臟腑,在手術過程中難免牽涉到胃腸組織,從而導致胃腸道的應激[8]。腹部手術患者手術面積皮膚暴露的時間相對較長,再加上麻醉藥物的使用對機體體溫調節功能產生一定影響、手術創傷引起的機體應激反應,這些因素均可導致患者術中、術后出現寒顫、低體溫等并發癥[9,10]。過度的應激反應、并發癥發生均會對患者手術效果、術后康復等產生明顯影響[10,11]。因此對腹部手術患者而言,術后護理也至關重要[12,13]。一項良好的護理服務,能夠減少術后并發癥發生,加速術后恢復[14]。常規護理僅是機械護理操作,根據醫囑進行被動護理,已無法滿足臨床需求[15]。尤其是腹部手術患者,因術后疼痛,不愿意配合康復訓練,導致胃腸道功能無法得到及時恢復,影響預后,因此優化術后疼痛干預意義重大[16]。在癥狀上,患者一般以腸鳴音減弱或消失、肛門排氣排便延遲、腹痛腹脹、惡心嘔吐等為主要表現,這些癥狀雖然于性命無憂,然而卻加重了患者痛苦,同時對其心理造成較大負擔,不利于患者術后康復[17]。在腹部手術后,充分應用不同的、有循證證據的手段可以加快胃腸功能盡早恢復,從而促進患者正常進食功能的恢復,預防腸粘連、水電解質紊亂等并發癥的發生,這對于患者術后生理和心理的全面康復有非常關鍵的意義[18]。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在術后胃腸功能紊亂干預中有一定收效,通過圍術期的飲食管理、腸道準備管理等方案能夠一定程度上縮短患者胃腸道功能紊亂的時間,然而整體收效一般,對于部分患者而言可能并不奏效,其排氣、排便時間依然延遲較久[19]。
中和是機體陰陽平衡穩態的基本態勢,中和是中醫臨床遣方用藥診療所追求的最高佳境。中和更能在人體氣血層面和心理層面闡釋機體的生理、病理。因此,中醫養生要訣是:上善,中和,下暢。臨床學術觀點:扶正祛邪益中和、存正抑邪助中和、護正防邪固中和。多年來,臨床經過不懈探索,在促進腹部手術患者術后胃腸道功能的恢復方面累積了大量實踐經驗,其中,中醫特色療法的優勢逐漸得到廣泛重視。中醫認為,無論腹腔鏡手術抑或開腹手術,都是金刃損傷人體組織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人體正氣受損,加上術中體液的丟失,容易耗氣傷陰,導致機體氣血不足,影響脾胃的升降功能,進而影響臟腑運化。“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血液載氣,氣推血行[20]。腹部手術可損耗氣血津液,使其正常生理功能有礙,從而導致氣滯血瘀,影響疾病痊愈。因此,術中失血、脾胃不和、痰濕不化為腹部手術患者術后發生胃腸功能紊亂之要因。
中醫在促進胃腸功能方面可采取措施較多,主要包括中藥內服和中醫適宜技術外治,如針灸、穴位貼敷、中藥保留灌腸、中藥調護、艾灸、穴位按摩、耳穴壓豆等等。本研究采用了情志調節、中藥湯劑、穴位按摩和飲食護理的方式對患者進行干預,中醫認為人的情志對于身體的健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當患者因為術后的并發癥產生焦慮不安的情緒時,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患者的情志健康,不利于傷口的恢復。中藥湯劑選用黃芪等補氣養血的藥材,調節術中失血、脾胃不和等。所謂穴位按摩,即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之下,通過手法對人體體表特定穴位或部位進行直接作用,在神經感覺傳導下,由表及里,深入體內,通過局部刺激發揮防病和治病之效。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穴。中醫認為經絡向內屬臟腑,向外表于肢節。胃經屬胃,主治胃腸道疾病。腧穴是人體經絡之氣在體表輸注之部位,足三里屬于足陽明胃經合穴,是治療胃病的重要腧穴,可見足三里和胃腸疾病關系密切。通過按摩刺激足三里,能夠達到調理中氣、扶正培元、和胃消滯的目的,可幫助脾胃運化。
本研究結果顯示,在術后腸鳴音恢復時間、首次排氣時間和首次排便時間等方面,觀察組均較對照組更優,這提示通過中醫護理手段能夠進一步加快胃腸道功能的康復。在腹脹癥狀和胃腸道癥狀評分方面,觀察組術后 24 h、48 h、72 h 評分更優,表明中醫護理手段還對患者腹脹等腸道癥狀的改善有一定輔助作用。觀察組疼痛評分明顯降低,提示中醫護理手段對于降低腹部手術后疼痛有一定作用。觀察組的滿意度明顯優于對照組,提示患者對于中醫護理手段的認可度。觀察組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提示中醫護理手段的參與提高了患者的術后生活質量。綜上,可知,中醫護理手段能明顯提高腹部手術患者的護理服務質量。由此可知,在中和醫派指導下的中醫護理手段對護理服務質量有明顯的提高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