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天波 劉德國 張頡鴻 鄭宇翔 侯振海
肩袖損傷(rotator cuff tear,RCT)是導致肩關節疼痛、活動受限最常見的原因,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研究表明,RCT 的發病率可達13%~32%,與人的年齡增長密切相關[2]。盡管肩關節鏡手術的發展改善了RCT 修復的臨床療效,但術后腱-骨結合部難以恢復正常的組織結構,肩袖再次撕裂的發生率仍居高不下,如何促進腱-骨界面愈合、增加其生物學強度,一直是運動醫學的研究熱點[3]。Kartogenin(KGN)最早在骨關節炎軟骨修復研究中發現,是一種人工合成的低水溶性小分子雜環類化合物,具有誘導內源性間充質干細胞成軟骨分化的特性,且無需添加外源性種子細胞和支架,在再生醫學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4-6]。但目前有關KGN 促進RCT 中腱-骨愈合的研究尚不多見。因此,本研究通過纖維蛋白構建KGN 釋放體系,并通過小鼠RCT 修復模型探究KGN對腱-骨愈合的作用及機制。
1.1 實驗動物 選取12 周齡雄性C57BL/6j 野生型小鼠72 只,體重25~30 g,購自廣東南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許可證號:SCXK(粵)2022-0062。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通過(批準文號:DW20210325-53),所有動物實驗操作均遵循3R 原則。
1.2 主要試劑及儀器 KGN 粉劑(貨號:S765802)購自美國Sigma-Aldrich 公司;二甲基亞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貨號:D8371)、蘇木素-伊紅染液(貨號:G1120)、阿爾新藍染液(貨號:G1560)、天狼星紅染液(貨號:G1472)均購自中國Solarbio 公司;纖維蛋白封閉劑(貨號:80FZ00M3-7)購自美國OMRIX Biopharmaceuticals 公司;Trizol 裂解液(貨號:15596-026)購自美國Invitrogen 公司;腱調蛋白(tenomodulin,TNMD)一抗(貨號:ab203676)、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AA(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AA,PDGFAA)一抗(貨號:ab203911)、Y 染色體性別決定區盒轉錄因子9(sexdeterming region of Y chromosome box transcription factor 9,SOX9)一抗(貨號:ab185966)、SP7 轉錄因子(SP7 transcription factor,SP7)一抗(貨號:ab22552)及兔二抗(貨號:ab6702)均購自英國Abcam 公司;PCR 引物由中國上海生工合成;Evo M-MLV 反轉錄試劑盒Ⅱ(貨號:AG11728)、Evo M-MLV 一步法qRT-PCR 試劑盒(貨號:AG11732)均購自中國Accurate Biology 公司。Waters2695 液相色譜儀購自美國Waters 公司;CKX31 級雙目生物顯微鏡購自日本OLYMPUS公司;KR4i大容量冷凍離心機購自美國Thermo Fisher Scientific 公司;Leica EM UC7 冷凍超薄切片機購自德國徠卡公司;ABI 7500實時熒光定量PCR 購自美國Applied Biosystems 公司。
1.3 KGN 釋放體系的構建和體外檢測 參考文獻[7]構建KGN 釋放體系。將250 mg KGN 溶解于16.7 μL DMSO 溶液,制成KGN 原液;將纖維蛋白封閉劑置于37 ℃水浴加熱10 min,使其充分融化;將上述16.7 μL KGN 原液加入233.3 μL 纖維蛋白封閉劑中,充分混勻,制成纖維蛋白-KGN 釋放體系。直接將不含KGN的16.7 μL DMSO 加入233.3 μL 的纖維蛋白封閉劑中,建立纖維蛋白空載體系作為對照。為了模擬體內環境中KGN 在纖維蛋白體系中的釋放情況,向制備好的纖維蛋白-KGN 釋放體系中加入凝血酶5 μL,形成凝膠狀的KGN 釋放體系,浸泡于含有10%FBS 的0.5 mL PBS 中,37 ℃搖床孵育,每24 h 更換1 次浸泡液,并用高效液相色譜法檢測KGN 體外釋放效率。
1.4 小鼠模型的構建及分組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小鼠分為KGN 組和對照組,每組36 只。構建肩袖損傷修復小鼠模型,每只小鼠均接受單側岡上肌腱分離和經骨修復,對照組在腱-骨修復部位應用纖維蛋白空載體系,KGN 組在腱-骨修復部位應用纖維蛋白-KGN 釋放體系。單側岡上肌修復術參考文獻[8],具體操作如下:使用1%戊巴比妥鈉腹腔注射麻醉小鼠;切開皮膚后,辨認并抬高肩峰,分離三角肌,暴露肩袖肌腱;分離岡上肌,雙縫線穿過岡上肌腱,然后將岡上肌從其在肱骨頭上的附著點分離,并使用解剖刀輕輕摩擦附著點;使用30G 針交叉鉆孔,穿過先前備好的縫線;在重新附著肌腱前,在腱-骨界面涂抹按照上述1.3 中的方法構建的250 μL 纖維蛋白-KGN 釋放體系(KGN 組)或250 μL 的纖維蛋白空載體系(對照組),等待10 s 使體系在體內凝血酶的作用下凝固,然后使用縫線固定KGN 釋放體系,通過在肱骨近端皮質橋上打結縫合肌腱;逐層關閉切口,皮下注射0.05 mg/kg 丁丙諾啡止痛。術后皮下注射抗生素3 d,籠養,期間保證小鼠可在飼養環境中自由活動,術后4 周使用CO2處死小鼠并進行后續檢測。
1.5 小鼠肩關節中TNMD、PDGFAA、SOX9、SP7 mRNA相對表達水平檢測 采用qRT-PCR 法。小鼠處死后,解剖肩關節,取肌腱及周圍的骨和軟骨組織,加入Trizol裂解,并在液氮中超聲破碎組織。依次加入氯仿、異丙醇提取組織總RNA,并使用75%乙醇洗滌RNA 沉淀。使用反轉錄試劑盒合成cDNA,使用qRT-PCR 試劑盒檢測肌腱重塑和成熟基因。反應體系:2×SYBR Green Mix 10 μL,上下游引物各0.4 μL,cDNA 2 μL,ddH2O 7.2 μL,共20 μL。反應條件:95 ℃預變性3 min,隨后95 ℃5 s 變性,60 ℃30 s 擴增,共循環40 次。以甘油醛-3-磷酸脫氫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為內參,使用2-ΔΔCt法計算目的基因相對表達水平。qRT-PCR 引物序列見表1。

表1 qRT-PCR 引物序列
1.6 小鼠肩關節TNMD、PDGFAA、SOX9、SP7 蛋白表達檢測 采用免疫組化染色。小鼠處死后解剖暴露肩部,去除多余組織,保留肱骨、肩胛骨、4 個相連的肩袖肌腱單位和喙肩弓,使用10%中性甲醛浸泡固定。依次使用乙醇梯度脫水、二甲苯透明、石蠟包埋,將蠟塊切成5~8 μm 的薄片,45 ℃烘干。將切片置于二甲苯中脫蠟,然后使用高濃度到低濃度的乙醇梯度復水。使用3%H2O2孵育5~10 min,5%山羊血清孵育10 min封閉抗原。分別滴加TNMD、PDGFAA、SOX9、SP7 一抗工作液孵育2 h,然后滴加兔二抗工作液孵育30 min。滴加辣根酶標記的鏈霉卵白素工作液,按照1 mL PBS+50 μL DAB 顯色液A+50 μL DAB 顯色液B 充分混勻配制DAB 顯色劑工作液,滴加到切片上室溫顯色5~15 min。使用蒸餾水充分沖洗,蘇木素輕度復染、脫水、透明、封片,鏡下觀察并采集影像。
1.7 小鼠肩關節組織學觀察 按照上述方法進行切片處理。采用HE 染色及阿爾新藍染色觀察纖維軟骨面積時,使用蘇木素染色10 min,蒸餾水洗去浮色后滴加伊紅染色1 min,蒸餾水沖洗后阿爾新藍染色10 min,沖洗、快速脫水、透明,中性樹膠封固,鏡下觀察并采集影像。采用天狼星紅染色觀察膠原纖維密度時,使用天狼星紅染色10 min 后,沖洗、快速脫水、透明,中性樹膠封固、鏡下觀察結果。
1.8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5.0 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KGN 體外釋放結果 KGN-纖維蛋白體系中的KGN 可釋放5 d,以前3 天為主,可釋放(85.72±0.88)mg,占釋放體系中KGN 總量的34.29%,見表2;釋放量隨時間遞減,見圖1。

圖1 釋放體系中KGN 總量百分比隨時間變化的折線圖

表2 KGN 體外釋放實驗結果
2.2 KGN 對小鼠肩關節中TNMD、PDGFAA、SOX9、SP7 mRNA 相對表達水平的影響 與對照組比較,KGN組小鼠肩關節中TNMD、PDGFAA、SOX9、SP7 mRNA相對表達水平均上調,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1),見圖2。

圖2 兩組小鼠肩關節中TNMD、PDGFAA、SOX9、SP7 mRNA 相對表達水平比較
2.3 KGN 對小鼠肩關節中TNMD、PDGFAA、SOX9、SP7 蛋白表達的影響 與對照組比較,KGN 組小鼠腱-骨界面TNMD、PDGFAA、SOX9、SP7 蛋白表達增加,表明使用KGN 可上調腱-骨界面與肌腱、軟骨和骨重塑相關的關鍵蛋白在組織局部的表達,見圖3(插頁)。
2.4 KGN 對腱-骨愈合端膠原纖維和纖維軟骨生成的影響 術后4 周,HE 染色和阿爾新藍染色顯示,KGN組小鼠纖維軟骨面積較對照組減小,見圖4(插頁);天狼星紅染色顯示,KGN 組小鼠膠原纖維密度較對照組增加,見圖5(插頁)。結果表明,KGN 的使用抑制腱-骨愈合端纖維軟骨的生成、促進膠原纖維的生成。

圖4 KGN 對小鼠腱-骨愈合端纖維軟骨生成的影響(A:對照組;B:KGN 組)

圖5 KGN 對小鼠腱-骨愈合端膠原纖維的影響(A:對照組;B:KGN 組)
肩袖損傷修復后的腱-骨愈合對于臨床醫生和科研人員均具有一定的挑戰性。盡管已研發多種生物材料、器械和術式以促進腱-骨愈合,但患者愈合失敗的風險仍高達60%[9-10]。RCT 修復并非恢復生理狀態下的腱-骨連接,而是以一種瘢痕介導的方式愈合,從肌腱過渡到未鈣化的纖維軟骨,再到鈣化的纖維軟骨,最后過渡到骨[11]。因此,改善腱-骨愈合的主要目標為減少修復部位未成熟的纖維、血管和組織,并重建肌腱附著點。既往研究通過動物RCT 模型檢驗了多種生物學強化方法,但大多通過添加生長因子以加速或加強肩袖修復,如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轉化生長因子等,已被證實可改善小鼠或大鼠肩袖修復術后的組織學和生物力學特性[12-16],但目前,該類方法的效果仍然有限。研究表明,KGN 可誘導間充質干細胞和肌腱干細胞向軟骨分化,因而具有保護軟骨、促進微骨折愈合、修補全層軟骨缺損的潛力[6,17],這在RCT 修復的腱-骨愈合過程中至關重要。因此,本研究構建纖維蛋白-KGN 釋放體系,探究其促進肩袖損傷修復小鼠模型腱-骨愈合的作用及機制,以期通過KGN 的軟骨誘導能力,更好地恢復肩袖的生理結構、強度和功能。
本研究構建的纖維蛋白-KGN 釋放體系可釋放5 d,前3 天可釋放總量的34.29%,具有較高的釋放效率。在肩袖損傷修復小鼠模型中,將纖維蛋白-KGN釋放體系應用于腱-骨界面處,在4 周后修復的腱-骨界面的膠原纖維組織得到改善,KGN 可促進愈合處的結締組織微結構成熟。這與此前報道的注射KGN-富血小板血漿(platelet-rich plasma,PRP)的兩項研究結果相一致[7,18],研究發現KGN-PRP 組的肌腱移植物從骨隧道中的拔出強度顯著高于PRP 組和0.9%氯化鈉溶液對照組,KGN-PRP 注射治療的動物腱-骨界面有排列良好的膠原纖維和成熟的軟骨細胞,而PRP 和0.9%氯化鈉溶液處理的肌腱膠原纖維組織較少、軟骨細胞缺乏。與其他模型研究的結果一致,本研究發現應用KGN 可導致軟骨形成、肌腱調節和成骨相關的基因和蛋白表達增加,提示KGN 可能促進骨生成、血管生成和肌腱的重塑與成熟。
與既往研究相反[19-20],本研究發現,在KGN 處理的肩袖修復中,阿爾新藍染色區域變小,纖維軟骨生成減少。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可能是:(1)本研究使用的模型不同于該研究使用的跟腱穿孔活檢模型,而是完全切斷岡上肌腱在肱骨上的附著,模擬了急性全層岡上肌撕裂,如果不進行手術修復,幾乎沒有內在的愈合能力,在固有愈合能力較低的組織中,可能需要KGN 刺激外源性祖細胞以實現軟骨生成,而跟腱具有更大的愈合潛力,因此修復部位有豐富的祖細胞[21]。(2)有證據表明,KGN 發揮治療作用的分子機制具有組織特異性,在關節軟骨中,KGN 可上轉化生長因子-β/Smads 通路的表達[22],但在人真皮成纖維細胞中,KGN 通過激活Smad4/5 通路增加Ⅰ型膠原的合成[23],對于KGN 在肩袖發揮作用的分子機制尚需進一步的深入探索。(3)在本研究中,組織切片染色顯示,與對照組相比,KGN 治療導致愈合末端的細胞密度略有下降,祖細胞數量的減少可能導致KGN 無法誘導形成軟骨樣組織。因此,計劃在接下來的研究中,進一步對KGN 促進RCT 修復后腱-骨愈合的分子通路進行挖掘,同時嘗試補充局部祖細胞,進一步促進KGN 對局部愈合的療效。
綜上所述,纖維蛋白負載KGN 可以促進肩袖損傷修復小鼠模型腱-骨愈合。應用KGN 可導致軟骨形成、肌腱調節和成骨相關的基因和蛋白表達增加,提示KGN 可能促進骨生成、血管生成和肌腱的重塑與成熟。KGN 的使用可促進腱-骨愈合端膠原纖維生成、抑制纖維軟骨的生成,關于其分子機制,有待于未來的研究進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