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林 彭小忠 陳開偉 蔡杰



作者簡介:王玉林,碩士研究生,副主任醫師,研究方向:脊柱微創介入治療。
【摘要】目的 分析改良經脊柱內椎間孔鏡系統(TESSYS)技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效果及安全性,為臨床提供參考。方法 選取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柳州市工人醫院收治的18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90例。觀察組患者給予改良TESSYS技術治療,對照組患者給予經皮椎間孔鏡(PTED)治療。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手術情況、腰椎活動度、視覺模擬量表(VAS)疼痛評分、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ODI)評分、日本骨科協會(JOA)評分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觀察組患者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切口長度短于對照組,手術時間、臥床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均P<0.05)。術后1個月,兩組患者腰椎曲度、腰屈曲范圍及腰背肌后伸活動度均大于術前,且觀察組均大于對照組(均P<0.05)。術后3個月,兩組患者VAS疼痛評分、ODI評分均低于術前,JOA評分均高于術前,且觀察組VAS疼痛評分、ODI評分均低于對照組,JOA評分高于對照組(均P<0.05)。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總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與PTED治療相比,改良TESSYS技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效果更好,可縮短手術時間,減少出血量,改善患者腰椎疼痛癥狀,更利于促進腰椎功能恢復,且安全性較高。
【關鍵詞】改良經脊柱內椎間孔鏡系統技術;經皮椎間孔鏡;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功能;并發癥
【中圖分類號】R681.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4.01.0066.04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4.01.022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脊柱外科常見疾病,主要是由腰椎組織中髓核突出壓迫神經或纖維環破裂所致,主要表現為腰腿部疼痛、坐骨神經痛等,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1]。目前保守治療及手術治療均是腰椎間盤突出癥的主要治療方法,保守治療多通過針灸、推拿及功能鍛煉等方法緩解患者腰腿疼痛癥狀,但難以根治、復發率較高[2]。隨著微創技術的不斷發展,經皮椎間孔鏡(PTED)因創口小、 術后恢復快等優勢被廣泛用于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中,但也有研究顯示,PTED無法摘除椎間盤,術后仍有一定的復發風險[3]。而改良經脊柱內椎間孔鏡系統(TESSYS)技術作為臨床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新型手術方式,通過逐步擴大椎間孔,拓寬手術操作范圍,使髓核鉗可直達病灶部位,取出病變髓核,解除神經根壓迫,提高治療效果,但關于其安全性的報道較少[4]。基于此,本研究進一步探討改良TESSYS技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效果及安全性,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柳州市工人醫院收治的18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90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49例,女性41例;年齡25~78歲,平均年齡(51.45±10.27)歲;病變部位L3~L4 37例,L4~L5 29例,L5~S1 24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53例,女性37例;年齡22~82歲,平均年齡(52.13±10.67)歲;病變部位:L3~L4 41例,L4~L5 27例,L5~S1 2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柳州市工人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符合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診斷標準[5];②椎管或神經根管無明顯狹窄;③年齡≥18歲;④椎間盤突出高度≥50%。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的心、腦及肺等重要器官功能異常者;②非首次進行腰部手術治療者;③合并凝血功能障礙者;④合并代謝性骨疾病或骨質疏松者;⑤伴有認知功能障礙者。
1.2 手術方法 所有患者均由同一組醫生進行手術,對照組患者給予PTED治療。取患者側臥位,腰部輕微向后凸出。依據椎間盤傾斜角度,距離中心11~14 cm處放置定位針確定進針點,作0.7~0.8 cm切口。通過移動式C形臂X射線機(西門子醫療有限公司,國械注進20193060388,型號:Cios Spin)確定導針位置后進行常規腰椎穿刺,到達椎間盤后部,將工作管道放置于上下椎弓連線點,在椎間孔鏡(杰醫醫療器械有限責任公司,國械注進20163062585,型號:FS7347171O)引導下用生理鹽水反復沖洗突出部位,清理局部軟組織,清除變性的藍染髓核。神經根減壓后緩慢退出椎間孔鏡,縫合切口。觀察組患者給予改良TESSYS技術治療,患者取俯臥位,通過C形臂X線機明確穿刺點后,經椎間孔使用18號穿刺針進入椎間盤,注入1~3 mL造影劑——碘海醇注射液[揚子江藥業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70326,規格:50 mL∶15 g(按碘計)]觀察椎間盤破裂情況。作1 cm切口并置入導絲及擴張套管,逐漸擴張操作通道后置入直徑為7.5 mm的擴張導管,連接椎間孔鏡系統。術中及時使用生理鹽水沖洗創口以保障手術視野清晰,采用髓核鉗摘除突出的椎間盤。常規止血后撤離內鏡,縫合切口。所有患者術后給予抗感染、鎮痛及消腫等對癥治療。術后隨訪6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于術后1個月評價兩組患者療效。顯效:恢復正?;顒?,腰腿疼痛癥狀消失;有效:基本恢復正?;顒樱棘F腰腿疼痛癥狀;無效:無法進行正?;顒?,上述癥狀未得到改善甚至加重[6]。②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手術指標包括切口長度、手術時間、出血量(采用稱重法測量)、臥床時間(患者意識清醒狀態下于床緣呈90°端坐,進行小幅度踢腿活動至少3 min后,無明顯不適即可下床循序進行站立、行走等活動)及住院時間(出院標準:可站立、簡單活動且無切口感染)。③比較兩組患者腰椎活動度。于術前及術后1個月采用移動式X射線診斷設備[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型號:ARCADIS Varic]測量腰椎曲度、腰屈曲范圍,采用多關節等速肌力測試訓練系統(美國Biodex公司,型號:System 4 Pro)檢測腰背肌后伸活動度。④比較兩組患者視覺模擬量表(VAS)疼痛、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ODI)及日本骨科協會(JOA)評分。于術前和術后3個月評估兩組患者疼痛情況及功能障礙情況,VAS疼痛評分范圍0~10分,得分越高則疼痛越嚴重[7]。ODI包括疼痛強度、步行、站立、社會活動等項目,最高分為45分,分數越高則功能障礙越嚴重[8]。JOA包括主觀癥狀、臨床體征、日?;顒邮芟薅?、膀胱功能等項目,最高分為29分,分數越高則功能障礙越輕[9]。⑤比較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并發癥包括硬脊膜撕裂、脊髓高壓癥、椎間隙感染及殘存髓核。并發癥總發生率=各項并發癥發生例數之和/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計量資料以(x)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 觀察組患者切口長度短于對照組,手術時間、臥床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腰椎活動度比較 術前,兩組患者腰椎活動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個月,兩組患者腰椎曲度、腰屈曲范圍及腰背肌后伸活動度均大于術前,且觀察組均大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VAS疼痛、ODI及JOA評分比較 術前,兩組患者VAS疼痛評分、ODI評分及JOA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術后3個月,兩組患者VAS疼痛評分、ODI評分均低于術前,JOA評分均高于術前,且觀察組VAS疼痛評分、ODI評分均低于對照組,JOA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2.5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3 討論
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伴有腰痛、下肢放射性疼痛及腰椎活動度減少等癥狀,嚴重者可出現肌肉萎縮,甚至大小便失禁,給患者造成較大的生理及心理負擔[10]。臨床多以手術治療為主,PTED經椎間孔自然間隙或椎板間隙入路,微創性良好;而改良TESSYS技術可更有效地治療腰椎管狹窄癥,但用于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是否可獲得同等療效仍需進一步探討[11]。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切口長度短于對照組,手術時間、臥床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出血量少于對照組,這提示改良TESSYS技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效果更為顯著,促進患者術后恢復。分析原因,常規PTED通過連接內窺鏡放大椎管內組織圖像,直接解除椎間盤組織對神經根的壓迫,達到治療效果[12]。而改良TESSYS技術在患者腰椎解剖結構基礎上擴大椎間孔,以維持患者脊柱結構和生物力學的完整性與穩定性,在椎管內直接摘除突出髓核,修復破裂的纖維組織,由外向內減輕病變部位神經根壓力,手術效果更佳[13]。另外,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1個月,兩組患者腰椎曲度、腰屈曲范圍及腰背肌后伸活動度均大于術前,且觀察組均大于對照組;術后3個月,兩組患者VAS疼痛評分、ODI評分均低于術前,JOA評分均高于術前,且觀察組VAS疼痛評分、ODI評分均低于對照組,JOA評分高于對照組。這表明改良TESSYS技術可進一步減輕疼痛程度,更利于促進患者脊柱功能恢復。分析原因,改良TESSYS技術不會對腰背部椎旁肌肉和棘間韌帶造成損傷,創傷較小,疼痛程度較輕,患者恢復較快[14]。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這提示改良TESSYS技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更為安全可靠。分析原因,改良TESSYS技術手術創傷小,但視野范圍更佳,無需切斷正常肌肉組織和韌帶,患者脊柱完整性更好,可減少并發癥[15]。
綜上所述,改良TESSYS技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顯著,可明顯縮短手術時間,減少出血量,改善患者腰椎疼痛相關癥狀,更利于促進患者腰椎功能恢復,且安全性較高。
參考文獻
李水霞,劉博,王紅,等.腰椎間盤突出癥三年流行病學特征及圍手術期護理[J].現代實用醫學, 2021, 33(10): 1348-1349.
王永勝,陳有,倪文璐,等.保守治療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坐骨神經直徑及下肢痛的影響[J].頸腰痛雜志, 2020, 41(2): 216-218.
楊書情,張世民,吳冠男,等.兩種不同入路經皮椎間孔鏡技術治療高位腰椎間盤突出癥[J].中國骨傷, 2020, 33(7): 621-627.
徐寅強,邢順民,方良勤,等.改良經皮椎間孔鏡TESSYS技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分析[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 2021, 36(7): 729-731.
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脊柱外科學組,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骨科康復學組.腰椎間盤突出癥診療指南[J].中華骨科雜志, 2020, 40(8): 477-487.
中華醫學會疼痛學分會脊柱源性疼痛學組.腰椎間盤突出癥診療中國疼痛專家共識[J].中國疼痛醫學雜志, 2020, 26(1): 2-6.
嚴廣斌.視覺模擬評分法[J/CD].中華關節外科雜志(電子版), 2014, 8(2): 273.
程繼偉,王振林,劉偉,等. 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的改良及信度和效度檢驗[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 2017, 27(3): 235-241.
孫兵,車曉明.日本骨科協會評估治療(JOA評分)[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 2012, 28(6): 623.
歸燕華,秦玲,歸承瑩.社區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康復認知現況及相關因素分析[J].老年醫學與保健, 2019, 25(5): 670-672.
承澤煒,陸敏萱,宋冬.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方案與意義[J].大醫生, 2023, 8(8): 127-130.
李霞,劉志鵬,趙海泉,等. PTED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對患者疼痛和腰椎功能的影響及彌散張量成像的評估價值[J].河北醫藥, 2022, 44(15): 2292-2295.
張鋮,蔣海濤,戴健,等. TESSYS術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療效,腰椎結構參數及運動功能的影響[J].貴州醫科大學學報, 2020, 45(12): 1474-1478, 1483.
王春虎,莫南文,莫方良.經皮椎間孔鏡TESSYS術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腰椎結構參數、運動功能的影響探究[J].河北醫科大學學報, 2021, 24(12): 1426-1431.
孫金子,馬俊萍,楊福生,等. 脊柱內鏡下TESSYS技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研究[J]. 中國疼痛醫學雜志, 2018, 24(1): 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