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喻 楊金海 王 肖
(湖南工業大學商學院 湖南 株洲 412007)
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牢守農保農業協同發展。”明確了農保與農業相互助力的可靠關系與發展方針,提出我國農保下一階段高質量發展的具體路徑,這意味著我國的農業保險已進入發展新階段,步入高速高質發展階段。農業作為第一產業,其產業本身就存在著極大的不穩定性。農業因其天然特征,往往對自然災害的應對能力弱,災后恢復和維護功能缺乏,同時又不能靈活處理市場變動,極易導致產量低下、品質不足。水稻為1 年生草本植物,同時受氣候、水質、降雨、溫度等自然原因以及市場產量、市場價額等社會因素影響,水稻作為農作物的典型代表頗具討論和參考價值。
近年來我國區域性自然災害頻發,其中又以河南、湖南等水稻種植大省受災程度較為嚴重,華南地區自2020 年以來水稻產量縮減率超過10%,在如此嚴峻的農作收成情況下,我國水稻種植收益仍然能保持逐年一個百分點左右的上升率,得益于上述地區水稻投保的普及以及農業保險較為完善的入保體系和理賠流程。農業保險的普及、發展、升級、創新直接影響我國以水稻種植為主的農業收益,二者的聯系已形成相輔相成、協同發展的態勢,針對性的研究討論愈發具備理論和現實上的雙重意義。
2.1 我國農業保險的發展現狀。我國的農業保險發展長期以來都受到國家政府的高度重視,中央一號文件曾提出要積極發展農業保險和再保險。國務院常務會議對于農保的重視以及二十大中提出的農業保險升級方針均有利于推動我國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有利于實現我國農業保險從保障成本飛躍到保障收入,有利于增強農戶種植工作的信心和主動性。同時《農業保險條例》的出臺也標志著我國農業保險進入一個更加規范、透明、公平的時代。該條例的實施,促進了農業保險供給側改革持續深化和規范農業保險經營,提升了農保服務效率和質量,保障了農業與農業保險現代化的高質量發展。
截至2023 年的數據顯示:我國主要農作物農產品的保險覆蓋率超過80%,農業保險保費收入超過1 219 億元,同比增長率近20%,農保規模也已超過1 000 億。我國農業保險的發展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看:一是農保覆蓋規模,從最早試點的5 個省到如今的鄉鎮市省乃至自治區、經濟區的全國覆蓋,在地域區間上做到了從點到面,全方位多角度的規模程度。享受國家中央保費補貼的險種也擴大到了16 大類,開展農業保險業務的公司數量也實現了6 家到25 家的質變[1];二是風險保障功能的進化。目前我國農保的風險保障規模位居亞洲第一,全球第二。農業保險的風險規避能從農戶得到種子作用到農作收成甚至是農作物銷售市場,風險保障大幅度升級,保障功能水平不斷提高。
2.2 水稻農作種植的發展現狀。我國自2014 年起開始啟用品種審定的綠色通道和聯合體試驗渠道,至2016 年通過省級核定的水稻品種就超過了551 種,之后逐年的增長率都穩定在10%以上。2023 年我國水稻播種面積已基本穩定,全國早稻總產量2 833.7 萬t,同比增長0.8%。其實從2020 年開始,我國水稻種植在保證產量穩定增長的情況下開始實施種植面積的削減。2023 年我國水稻播種面積為473.31 萬hm2,同比2022 年減少了2.19 萬hm2,下降0.5%。如湖南、江西這樣的水稻種植大省都開始調整種植結構,播種面積分別減少1.8 萬hm2和0.8 萬hm2,下降1.5%和0.7%。水稻種植面積的逐年減少也意味著我國水稻農作種植進入舍量求質的新階段,通過新一代種植養育技術的投入增加畝產值,同時還能減少培育成本、人力成本和維護成本。但更多產量的水稻集中在單畝種植單位中也就說明水稻農作種植的風險更加集中,受災后的損失將更加嚴重。此時便需要農業保險在其中充分發揮預災防災、災后維護、風險分攤的作用。
2.3 農業保險升級助力農業穩定發展。農業保險作為社會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借助科學的調查方法,獲取相關的數據資料,加以整理和分析研究,用以反映農業發展的規模、水平、結構、效益。根據中國農業統計年鑒的數據報告,到2020 年為止,農業保險在農業發展上的經濟投入已達到1 192 億元,相比往年同期增長26.3%,在農保龐大的資金助力下,2020 年的農業總產值達到了71 748.23 億元的峰值。從2020 年開始,我國自然災害的發生頻率以及影響程度近乎為往年的3 倍,即使面對天然的劣勢,農業保險仍然選擇不斷加大對農業的持續投資,也正是在農保極大力度的助力下,我國農業能保持每年2%左右的產值增長率。農業發展在如今似乎已經離不開農保的助力,二者協同發展的產業模式和優化節奏已經基本成型。截至2020 年,農業保險已經為1.52 億農戶提供了農業種植的風險分攤和農作保障。從農戶投保開始,農業保險就展開全方位流程的風險保護措施。農戶的農種檢測、種植方式、土質變化到災害預防、育苗保護、成活干預甚至是災后維護、損失理賠等均有專項負責人員協助工作,確保農戶得到最高的農作物成活率和最好的農作物品質產量。以湖南省為例,針對疫情期間的春耕水稻種植,省農村農業廳聯合湖南銀保監局展開了拓展保障、提高效能、優化機制3 個方面的風險保障措施,滿足了農戶多元化的風險保障需求,切實保障了農戶的基本收益。
3.1 農戶保險意識薄弱。從事務農事業的農民農戶作為農業保險最重要的需求方,對農業保險發展升級的助力不可忽視。然而,就目前我國農業保險的農戶投保情況來看,大部分農戶的投保意識并不強。其中原因無外乎三點:首先是文化素質的缺乏,從事務農的大多為年齡較大的老人長輩,對保險的認知還停留在非常淺顯的層面,不愿投保甚至質疑保險的存在;其次是保險宣傳的不足,許多保險機構在對外宣傳時并沒能讓外界理解保險的內核,只是一味的當作業績任務來完成;最后便是從投保到理賠的循環不完善,大部分農戶都是由村委會統一進行投保,這就導致各農戶對理賠規則等了解不夠,對后續工作產生阻礙,進一步削弱了農戶的投保意識[2]。
3.2 國家政策投入不足。近年來隨著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持續深化,國家財政在教育、水利、基礎建設和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支出不斷增大,導致農業保險和農業發展的持續性投入力度不夠。自2020 年起,我國農業保險補貼的金額增長就在逐年減少,補貼類型也在一直縮減。農業保險的補貼越少,農戶在進行農作時要承受的風險就越多,農業保險補貼額度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農戶的農作收益。我國地域遼闊,地形復雜多樣,氣候區域性強,這就使得我國農作種類繁多。但我國農業種植的政策補貼卻非常單一,以水稻為例,我國華南地區種植的水稻就接近100 種分類,不同分類的水稻種植成本和培育成本大相徑庭,然而農業補貼卻是按照水稻科大類統一進行的補貼。
3.3 保險行業與農業的社會偏見普遍。不管是農保行業的高質量發展還是農業種植的升級進步都離不開社會和市場的參與。但目前我國農保行業與農業的從業率都在不斷下降,其中不乏社會偏見的作祟。大眾對于二者的態度仍然處于輕視和鄙夷的狀態,從事兩種行業的人員大多并不愿意長期以此謀生,未從事保險和農業的人員心態往往隨波逐流,應屆生在選擇工作時又經常將二者作為最后的備選[3]。社會偏見在人們心中的根深蒂固嚴重影響了農保行業和農業人才的培養,極大地制約了這兩個行業的快速發展。
3.4 農保與水稻種植的科技結合匱乏。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進步,越來越多的行業開展科技化轉型,保險行業和農業的協同發展同樣離不開科技應用的加持。但礙于許多現實條件問題,科技在農保與水稻種植結合中的應用深度和力度明顯匱乏。首先,技術創新在兩個行業自生中的反饋程度還不具體,想要利用到二者的有效結合中更是難度加大。其次,目前科技改造產業的成本巨大,無法保障改造后能得到頗具有力的收益,后續的技術維護及更新更是一筆不小的行業開支。最后就是農戶以及保險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高低不齊,信息獲取的準確性和及時性得不到保障,即使將創新科技套用到二者結合過程中也無法發揮價值和功效。
3.5 法律保障制度不完善。各行各業能否擁有長遠的發展道路往往離不開法律保障制度的支撐,農業以及農保產業也不例外,擁有足夠的法律政策保護,才能維護行業發展的穩定。目前來看,我國農業保險更多是屬于一種政策性保險,以國家政策為導向,缺乏法律法規的有效支撐。該情況會導致許多非法分子或違法的保險機構采取謊報災情、虛假投保、惡意提高保費賠償等不當手段來騙取農保補貼金,使得負責后續善后工作的部門在缺乏精細判斷的情況下進行理賠,從而使我國農業保險行業和農業的發展結合受到嚴重影響[4]。
4.1 調整保險宣傳力度與方向。我國農業保險的主要銷售對象是從事務農工作的農戶,農戶是否具備健全的保險意識直接影響到我國農業保險與農作種植共同進步的節奏。提高農戶的保險意識離不開合適的保險宣傳力度,保險宣傳應從兩個角度來看待,即力度和方向。首先,太輕的宣傳力度往往起不到有效傳播的效果,過重的宣傳力度又容易讓受眾群體感到厭煩,結果適得其反。故在進行保險宣傳時應結合客體的實際情況來開展,根據銷售對象的投保情況、經濟狀態來決定宣傳力度。其次就是宣傳方向,實施保險宣傳時應將重心放到價值觀建立上,而非視其為銷售任務,幫助客戶形成完整的保險思維才是正確的宣傳方向。
4.2 細化補貼政策分類與區別。新技術、新手段的作用下農業保險與農業種植水平不斷提高,這也意味著我國的農保與農業扶持政策需要不斷調整。新品種的繁育、新技術的應用都在改變著以往的養殖成本和培育方式,政策扶持不能再保持一視同仁的態度,需按照實際情況來定制補貼政策。順應農業種植情況的更替,如今的險種已經細分至不同的作物品種,而農保補貼仍然還是以大類來劃分。因此,需要構建與我國鄉村振興、農業現代化背景相匹配的多層次的農保農業攜手體系制度[5]。
4.3 努力消除社會偏見,壯大兩業人才隊伍。社會偏見普遍導致農保行業和農業人才資源的極度匱乏,嚴重阻礙了我國農保農業的高質量發展。消除社會偏見,不僅要讓群眾具備基本的保險和農業知識,還需要一定的管理和環境意識,建立多渠道的人才培養機制,保障多角度的機構合作教育,培養多層次的農保農業應用人才。
4.4 重視科技賦能投入與轉型。加快建設農保農業一體化服務平臺,努力實現將無人技術、人工智能、機械一體化等科技投入到產業中去。整合兩業相關信息數據,建設承保理賠數據庫,提高產業工作效率。加強兩業領域的信息共享,強化兩業科技賦能,積極打造“科技+”的產業合作模式,為農保與農業的協同發展提供科技助力[6]。
4.5 推動農保農業立法與保障。農保行業與農業立法的完善才能讓兩業的高質量發展得到保障。為優化農保產業與農業的法制建設要求,確保兩業高質量持續穩定發展,相關法制制度應做到常態化,國家應盡快制定政策性法規,立法保障兩業的快速發展。
近年來,在我國鄉村振興戰略與扶貧助農政策的實施過程中,二者實現了從單線發展到農保農業協同合作的結構化轉變。在此過程中,應積極借鑒其他跨產業合作的成功經驗,同時降低運營過程中的風險成本,緩解農業生產壓力,促進農保服務與農業發展形成“手牽手,齊步走”的戰略合作局面,借此破解傳統產業合作難題,夯實我國農保農業發展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