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雨桐 侯雨晴 崔燕嬌
(唐山師范學院生命科學系 河北 唐山 063000)
谷子起源于我國黃河流域,是我國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區的重要糧食作物,也是中華民族的哺育作物,具有抗旱、耐瘠薄、耗水少、營養價值高、糧飼兼用等特點[1]。據統計,2020 年我國谷子種植面積已達到150 萬hm2,總產量約為1 000 萬t,在國家糧食生產和糧食安全中占有至關重要的地位。近年來,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谷子的產量潛力、營養保健價值受到重視,社會和市場對于谷子的需求逐步增加,我國谷子產業面臨著難得的發展機遇。因此,培育高產、抗倒、多抗、適應性廣的谷子新品種成為主要的育種目標。針對谷子生產現狀,唐山師范學院通過有性雜交,成功選育出谷子新品種唐雜谷5166,該品種抗拿捕凈除草劑,抗谷銹病、谷瘟病,中抗白發病,抗倒伏,具有高產多抗、綜合性狀優良的特點。該品種2022 年12 月通過農業農村部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登記(登記編號:GPD 谷子(2022)130175)。
1.1 谷51A 的選育。1066A 及其簡單派生系是目前谷子雜種優勢利用中廣泛使用的不育系,而機械組織不發達、秸稈軟、根系平展、下扎深度不夠、谷瘟病較重是其普遍缺點[5]。為改造這些缺點,2007 年夏依據雜種優勢群理論[2~4],分別從各類群中選擇能克服上述缺點的常規谷子材料與母本1066A 進行雜交,配制雜交組合。2008 年夏在間比試驗圃種植F1代,鑒定其表現,并選擇部分單株,同年冬在海南種植F2代,于抽穗期選擇不育單株套袋自交,成熟后收獲種子。2009 年夏在不育系選種圃種植F3代,所有材料幾乎全部套袋,花期結束后1 周左右摘掉紙袋,讓植株充分發育,后期嚴格選擇具有偏向于父本的性狀,抗倒伏、根系較發達、對谷瘟病等病害的抗性較強、不早衰、自交結實率在10%~15%的單株,收獲、脫粒。2010 年夏繼續按照F3代的選擇方法進行定向選擇,并混合收獲其中表現穩定的單株,用于海南配制雜交組合,測定配合力。其中20100051A 來源于1066A谷豐1 號,其具有株型緊湊、根系較發達、抗谷瘟病、不早衰等特點,自交結實率在10%左右,可提高不育系的繁種產量和雜交種的制種產量,定名為谷51A。
1.2 HK66 的選育。JK6-9 是由山西農業大學谷子研究所引進的恢復系,該恢復系抗拿捕凈除草劑,但株高偏高、抗倒性差。為改造上述缺點,2009 年將JK6-9 在河南省農業科學院進行輻射誘變,并在恢復圃種植M1代,苗期噴施拿捕凈除草劑,成熟后混合收獲符合要求的抗拿捕凈除草劑單株。2010 ~2011 年在恢復圃種植M2代,苗期再次噴施拿捕凈除草劑,成熟后單獨收獲符合要求的單株。2012 年,在恢復圃種植M3代,苗期仍進行抗除草劑鑒定,成熟后單獨收獲符合要求的單株,同時對整齊一致、符合目標要求的穗行混合收獲,進行配合力測定。2013 年,繼續種植M4代,按照M3代的選擇方法,成熟后單獨收獲符合要求的單株,同時對整齊一致、符合目標要求的穗行混合收獲,成為穩定的恢復系。其中201300066在2012 年配合力測定中表現配合力較高,定名為HK66。
1.3 唐雜谷5166 的選育。唐山師范學院依據谷子雜種優勢群理論和谷子雜優利用模式[2~4],配制系列雜交組合,經過產量鑒定試驗、產量比較試驗等系列中間試驗,利用分別屬于pC5 群和pC2 群兩個互為優勢類群的不育系谷51A 為母本、抗拿捕凈恢復系HK66 為父本,配制的兩系谷子雜交種(F1代)唐雜谷5166 表現突出。該雜交種2016 年參加產量比較試驗;2017 ~2018 年參加種業公司組織的谷子新品種/雜交種組區域適應性鑒定試驗,2022 年通過農業農村部審定登記,定名為唐雜谷5166(登記編號:GPD 谷子(2022)130175)。
2.1 生物學特性。唐雜谷5166 抗拿捕凈除草劑,農藝性狀和經濟性狀優良。夏播生育期87 d,春播生育期114 d。幼苗綠色,葉姿半上沖,葉鞘綠色;單稈不分蘗;花藥白色,剛毛綠色,剛毛長度短;株高133.8 cm,在留苗52.5 萬株/hm2的情況下,成穗率達92.3%;穗棒形,穗子偏緊;穗長22.6 cm,穗粗2.68 cm,單穗重20.4 g,穗粒重17.2 g,千粒重3.03 g,出谷率84.31%,出米率77.58%,黃谷黃米。
2.2 品質表現。2021 年,經河北金天豐糧食貿易股份有限公司測定,唐雜谷5166 籽粒含粗蛋白13.83%,粗脂肪3.74%,總淀粉75.55%,支鏈淀粉42.09%,賴氨酸0.27%。
2.3 抗逆性。2017 ~2018 年區域適應性鑒定結果表明,唐雜谷5166 抗旱性、耐澇性均為1 級,抗倒性1級,抗紋枯病2 級,線蟲病、紅葉病的發病率分別為1.23%、0.91%,蛀莖率為0.80%。2020 年抗病性接種鑒定結果表明,唐雜谷5166 抗谷銹病、谷瘟病,中抗白發病,抗病性強。
3.1 產量比較試驗。2016 年參加產量比較試驗,產量7847.25 kg/hm2,較對照張雜谷8 號增產30.01%。
3.2 區域適應性聯合鑒定試驗。2017 ~2018 年參加谷子區域適應性聯合鑒定試驗(新品種/ 雜交種組),2 年平均產量為6 612.60 kg/hm2,較對照張雜谷8 號增產14.47%,居參試品種第3 位。其中,2017 年區域試驗平均產量為6 855.00 kg/hm2,較對照張雜谷8 號增產16.73%,居參試品種第2位;2018 年區域試驗平均產量為6 370.05 kg/hm2,較對照張雜谷8 號增產12.01%,居參試品種第3位。2 年12 點次區域試驗全部較對照張雜谷8 號增產,增產幅度為3.42% ~38.87%,增產點率為100%(表1)。

表1 谷子新品種/雜交種組區域適應性聯合鑒定試驗
3.3 生產試驗。2018 年生產試驗平均產量為6 292.35 kg/hm2,較對照張雜谷8 號增產19.19%,4個試點全部增產(表2)。

表2 2018 年唐雜谷5166 小區產量 (單位:kg/hm2)
4.1 適宜種植區域。唐雜谷5166 適宜在河北(張家口、承德除外)、河南、山東夏谷區夏播或晚春播,吉林省松原市周邊及以南區域春播。
4.2 栽培技術要點
4.2.1 播前準備及播種。播種前隨整地施用氮、磷、鉀復合肥600 kg/hm2做底肥。播前將種子用57 ℃左右的溫水浸種。為預防白發病,最好于播種前使用防治白發病的藥劑拌種。冀魯豫夏谷區適宜播期為6 月20 日~25 日,最遲不得晚于6 月30 日;冀東、冀西丘陵山區春播以5 月20 日左右為宜,夏播以6 月10 日左右為宜,最遲不得晚于6 月15 日;吉林、內蒙東北部播期以5 月10 日~15 日為宜。
4.2.2 田間管理。于4 ~5 葉期對谷子噴施拿捕凈除草劑,殺除其中不抗除草劑的假雜種,對谷子進行間苗、除草。注意除草劑應選擇在無風晴天使用,壟內和壟間都要噴施均勻。夏播留苗密度以45.0 萬~52.5 萬株/hm2為宜,春播留苗密度以45.0 萬株/hm2左右為宜。孕穗期追施尿素375 kg/hm2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