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成語,作為漢語言文化中的精華,在文言文教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們不僅可以加深對文言文中的各類語言特征的理解,也顯著提升了語言應用能力與文化修養水平。學生通過對成語的學習,可以更精確地掌握文言文的深層意涵,洞察作者的思想與情感,進而實現提高其綜合語文素養的目標。
【關鍵詞】成語;文言文;價值;功用
成語被稱為“古漢語的活化石”,其言簡意賅,具有歷史性、整體性、穩定性和民族性的特征,是對古代漢語的繼承和發展,不僅保留了古漢語許多詞匯特征和語法特征,還包含著豐厚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價值。
在文言文教學中,常見的詞類活用、古今異義、文言修辭、特殊句式等,都能在成語中找到例證。文言文結合成語進行勾連、類比,易于學生的理解和記憶,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文言文的教學效果。
一、詞類活用
詞類在語法上可以劃分為實詞和虛詞。有實際意義,并可單獨作為句子成分的詞語叫實詞;有語法意義或功能,但需要依附于實詞,沒有完整意義的詞匯叫虛詞。
詞類活用是指某些詞臨時改變其基本語法功能,去充當其他詞類,或基本功能未改變而用法比較特殊的現象。這一現象在文言文中十分普遍,是古代漢語重要的語法特征之一。在初中階段,常見的詞類活用現象有名詞作狀語、名詞作動詞、意動用法、使動用法等。
(一)名詞作狀語
當名詞放在動詞前面時,不是作主語,就是作狀語。
如,“手自筆錄,計日以還”(《送東陽馬生序》),“筆”是名詞,放在動詞“錄”的前面,作狀語,意思是“用筆記錄”, 表示工具,相當于“用……”生活中常見的名詞作狀語的成語如“口誅筆伐”,“口”“筆”是名詞,作“誅”“伐”的狀語,意思是“用嘴”“用筆”,指用言論或者文字進行聲討。
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狼》),“犬”作狀語,表示比喻,可譯為“像……一樣”,像狗那樣坐著。成語“龍騰虎躍”中,用作狀語的“龍”“虎”,表示比喻,可譯為“像……一樣”,似龍那樣飛翔,像虎一樣地跳著,形容動作強健有力,場面熱鬧。
再如,“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小石潭記》),“空”作狀語,表示地點,可譯為“在……”“到……”。成語“里應外合”“道聽途說”的“外”和“道”字,都是名詞作狀語,意為“在外面”“在路上”。
(二)名詞作動詞
漢語的語法規范要求,名詞不可以帶賓語,如果名詞帶有賓語,就表示它臨時具備動詞的性質,屬于詞類活用。
如,“腰白玉之環”(宋濂·《送東陽馬生序》),“腰”名詞作動詞,意思是“腰上佩戴”。“衣食所安,弗敢專也”(《曹劌論戰》),“食”屬于名詞作動詞,意思是“吃”。
生活中常見的名詞作動詞的成語,如“袖手旁觀”,“袖”名詞作動詞,意思是“卷袖”。“無所事事”,第一個“事”是動詞,意思是“做事情”。
(三)意動用法
古代漢語中,有些詞語本身就是意動動詞,如“以為”“以”“以……為”,如“愚以為宮中之事”(《出師表》)的“以為”是“認為”的意思,自身就具有意動含義,不屬于詞類活用。
詞語的意動用法是一種表示主語主觀意念的用法,是指用意動動詞以外的詞語來替代意動動詞的職能,形成一種特殊的動賓關系,活用后的動詞認為賓語是什么或者是怎么樣,可理解為“認為……是……”或“以……為……”或“把……當作”。
如,“吾妻美我者也,私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美”是形容詞意動,“以……為美”或“認為……美”。“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怪”形容詞意動,“以……為怪”。
意動用法的成語,如“不恥下問”的“恥”是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恥”,比喻謙虛好學,不介意向地位和學識都不如自己的人請教。“尊師重教”的“尊”和“重”都是形容詞意動,“以……為尊”或“以……為重”,形容尊崇老師,重視教育。
(四)使動用法
古代漢語中,有些詞語本身就是使動動詞,如“使”“令”“命”等詞語,它們不屬于詞類活用現象。使動用法是指動詞對它的賓語有使它產生某種行為動作或發展變化,具有“使……”的意思。
如,“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行”(《陋室銘》),“亂”和“勞”都是使動用法,意思是“使……亂”
“使……勞累”。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才”(《馬說》),“盡”是使動用法,意思是“使……盡”。
“凄神寒骨,悄愴幽邃”(《小石潭記》),“凄”“寒”的意思是“使……凄涼”“使……寒冷”。
成語“息事寧人”的“息”字就是使動用法,
“使……平息”,意思是使事情平息下來,使人們和平共處。再如,成語“禍國殃民”的“禍”和“殃”字也是使動用法,“使……產生禍患”“使……遭殃”,形容使國家、百姓受損害。其他成語還有“賞心悅目”“豐衣足食”“光宗耀祖”“飛沙走石”“驚天動地”等。
二、特殊句式
在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教學中,成語幾乎包括了所有文言文的特殊句式,通過對成語結構分析,幫助掌學生握文言文句式,使學生明白、理解句式的規律。
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來者不善”“來而不往非禮也”“言為心聲”“草木皆兵”等成語可以用于判斷句教學。
“鮮為人知”“見笑大方”“金石為開”“古為今用”等成語可以用來被動句教學。
“吾誰與歸”“何罪之有”“惟利是圖”“授之以漁”“持之以恒”“時不我待”等成語可以用作倒裝句教學。
特殊句式是文言文的重點和難點,在讀文言文時,如果能弄清楚每句話是什么句式,有利于學生理解、讀懂、讀透文言文,不至于理解出現偏差。
三、古今異義
古漢語中,有部分詞語的意思從古到今基本沒什么變化,如“山”“水”“人”“石”“鐵”等,同義的成語有“人山人海”“海枯石爛”“鐵杵磨成針”,利用成語可以進行古今詞義完全相同的詞義教學。
隨著語言文字的演變,古漢語中產生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義、用法不同的詞語。因其演變情形的不同,古今詞義的差別大致有詞義擴大、詞義縮小、詞義轉移、感情色彩變化等幾種形式。
如,“家貧無從置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送東陽馬生序》),“假”是“借”的意思。成語“假公濟私”“狐假虎威”中的“假”也是“借”的意思。現在“假”和“真”相反。再如,“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江城子·密州出獵》)中的“聊”,意思為“姑且”。成語“聊以自慰”“聊以塞責”的“聊”意思為“姑且”。現在的“聊”做動詞,閑聊、談話的意思。相較古義,詞義已經縮小。
再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使至塞上》),“河”特指黃河。成語“江河日下”的“江”,特指長江,“河”,特指黃河。現在“河”是河流的意思。“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章者,太守也”(《醉翁亭記》),“醒”是酒醒的意思。成語“如醉初醒”的“醒”是醒酒,比喻從沉迷中醒過來。后來的“醒”是睡醒了的意思。相較古義,詞義已經擴大。
四、文言修辭
在文言文教學中,常見的修辭,如借代、比喻、頂真等,成語中大量存在運用各種修辭手法的現象。
(一)借代
借代是指不直接把要說的事物名稱說出來,而用與它有關聯的另一種事物的名稱來稱呼它,也稱“換名”。利用外在事物之間微妙的關系進行換名,在可以使人打開思維的同時,使所闡述的對象生動活潑。
“左牽黃,右擎蒼”(《江城子·密州出獵》)中的“黃”是獵狗的顏色,這里用了借代。“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江南絕句》)中的“綠”指的是綠葉,“紅”是指紅花,以色彩的特點代替本體“葉”和“花”。以事物的一個特質,或屬性代此事物。
“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桃花源記》)中的“黃發”是指老年人的發絲從白轉黃;“垂髫”是古時小孩的頭發。用部分代替全體,指老人與兒童。“萬鐘不辨禮儀而受之”(《魚我所欲也》),“萬鐘”形容糧食,俸祿多,用來借代官位高的人。“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陋室銘》)用“絲”“竹”這種樂器形容音樂。
成語“布衣之交”的“布衣”是百姓的衣服,用來借代成百姓。“紅顏薄命”的“紅顏”是形容女性面色紅潤,用來借指美女。“大興土木”的“土”“木”是建造建筑的一部分材料,代替整個建筑。“青梅竹馬”的“青梅”“竹馬”是用具體的事物,代指男女小時候純真的感情。
(二)比喻
比喻包括明喻、暗喻、借喻三種情況。明喻是由本體和喻體加上“如、似、像、仿佛”等喻詞;暗喻也稱隱喻,即把比喻詞換成“是、變成”等喻詞,或者沒有喻詞;借喻是將本體用喻體來替代。在成語中,也有大量的詞匯運用了比喻的修辭。
“未若柳絮因風起”(《詠雪》),“若”比喻詞,雪像風一樣把柳絮吹得滿天都是。“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木蘭詩》),“若”是比喻詞,像飛似的飛過一座座山峰。“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把弓比作霹靂。
以上詩文都使用了明喻,使用明喻的成語也非常多,如“歸心似箭”“心急如焚”“光陰似箭”“如饑似渴”“如火如荼”等。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陳涉世家》),把胸無大志之人比作燕雀,把胸懷抱負人比為鴻鵠。燕雀和鴻鵠是喻體代為本體。“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木蘭詩》),喻體是雙兔,把男女比作兩只兔子,本體沒有出現,所以是借喻。使用借喻的成語有“如狼似虎”“柳暗花明”“浩如煙海”等。
(三)頂真
頂真是用前一句的結尾來做后一句的起頭,使鄰接的句子頭尾蟬聯而有上遞下接趣味的一種措辭法,也叫“聯珠”。
“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木蘭詩》),頂真的運用更好地寫出了木蘭當時代父從軍的現實壓迫感,增加了情節的緊迫感。“世有伯樂;然后又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馬說》),頂真的運用更能體現伯樂的關鍵,使表達效果更佳。
使用頂真的成語有“言必行,行必果”“一傳十,十傳百”“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等。
五、結束語
成語大多脫胎于古代漢語,保留了古漢語的諸多特點,被深深地打上了古漢語的烙印。同時成語也是學生喜聞樂見的語言形式,被廣泛運用于日常生活中。它簡練生動、意蘊豐富,好學也好記,大部分學生都較感興趣。充分利用成語這個中介架起文言詞匯語法學習的橋梁,打開文言詞匯語法學習的大門,讓文言文和成語都能充分發揮出它們的獨特魅力,從而真正提高學生文字和語言素養。
【參考文獻】
[1]王力.古代漢語[M].北京:中華書局,2009.
[2]陳蒲清.文言文基礎知識問答[M].長沙:岳麓書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