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學科,與實際生活存在著密切聯系。它不僅是人際交往的工具,也是文化交流的載體??紤]到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參差不齊,再加上學生日常接觸英語較少,為了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教師應將英語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構建生活化英語課堂,引領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實踐中應用。
【關鍵詞】新目標;初中英語;生活化教學
生活化教學是基于傳統教學模式的一種形式的補充,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會將更多關注點放在理論知識講解上,忽視了學生是否理解知識,特別是英語思維、應用能力的培養,所采取的教學方式較為單一,嚴重削弱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化教學模式則是擺脫了應試教育理念的桎梏,將實際生活作為重要教學資源,引領學生在生活情境中進行學習,從而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
一、初中英語生活化教學的意義
生活化教學是新課程改革理念的集中反映,強調在教學過程中高度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以實際生活為導向,積極與學生展開雙向互動,以此有效開發學生的創新創造潛能,充分突出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部分教師長期受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在課堂教學中存在過于照本宣科的情況,采取灌輸式教學方式進行課堂教學,學生在未深入理解知識時就要記憶知識,導致所學知識不能靈活應用。生活化教學則是致力于很好地改善上述現狀,引導學生從生活視角出發感受知識、學習知識,進而獲得思維的啟發,讓教材知識更生動,逐步實現深度學習。
(一)激發學習興趣
以生活化理念為導向開展初中英語教學,最顯著的作用就是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根源在于初中生活潑好動,在課堂教學中注意力難以長時間集中,倘若教師按照教材進行機械化的講解,易削弱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望,對于英語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而言,會產生消極抵觸情緒。而生活化教學則可以很好地改善上述狀況,通過應用生活化資源、創設生活化情境,教師引領學生在該情境中展開深度學習,在理解的基礎上扎實掌握知識。以顏色相關知識點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導入生活場景圖片,如草原、花園、藍天、墻壁等,要求學生根據場景色彩標注出對應的英語詞匯。有了圖片的支撐,就能幫助學生快速記憶、掌握詞匯,避免出現混淆。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詞匯訓練游戲,教師隨機出示圖片,學生根據圖片顏色快速拼寫詞匯,讓學生實現快樂學習。
(二)活躍課堂氛圍
初中階段是應用學習習慣形成的關鍵時期,教師在授課時采取的教學方式將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如果教師忽視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未給學生預留足夠的思考、探索空間,就會讓學生陷入被動學習,使學生對英語學習缺乏興趣,讓課堂氛圍變得嚴肅,長此以往,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質量。基于此,教師應當積極地探索生活化教學策略,從學生興趣點、思維習慣出發,提煉生活元素精心設計教學方案、組織趣味化教學活動,引領學生將英語知識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加深學生的記憶。角色扮演也是生活化教學的常用方式,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設置貼合主題的情境,鼓勵學生自由選擇角色展開對話練習,一是可以靈活應用所學知識,二是鍛煉了學生英語語言表達能力,活躍了課堂氛圍,使英語課堂教學變得更加生動靈活,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
二、新目標初中英語生活化教學的具體策略
初中階段是學生身心發展、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深入開展英語教學,有助于讓學生感受多種文化,在豐富英語知識儲備、提升英語語言能力的同時,初步培養跨文化交際意識。為了順利實現上述教學目標,教師必須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積極性,將英語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起來,以此降低理解難度,以生活啟發學生,確保學生輕松理解、內化英語知識,不斷優化英語學習成效。
(一)營造生活化氛圍,激發學習興趣
環境作為隱性教育資源,具有獨特的功能和作用,輕松愉悅的環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驅動學生的學習行為,使之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進行知識探索,促進自身思維能力的發展。教師在面向初中學生開展英語教學時,應當圍繞具體教學內容,有意識地營造生活化氛圍,引領學生基于熟悉的生活環境,切實感受英語、深入體驗英語,從而充分了解到英語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價值,產生強烈的學習興趣。以“What color is it”教學為例,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是讓學生扎實掌握顏色相關詞匯,日常可以做到用英語描述顏色、談論顏色。教師在營造生活化氛圍時,可以從學生的興趣出發,為學生提供充足的互動機會、交流空間。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展示一些色彩鮮艷服裝的圖片,包括T恤、帽子、鞋子、褲子、手套、圍巾等,組織學生開展服裝搭配的游戲活動,要求學生選擇喜歡的顏色和拓展款式,自由進行服裝搭配,再用英語形容出來。很多學生對游戲活動十分感興趣,踴躍參與,使課堂氛圍瞬間活躍起來。在學生表達的同時,教師應當在旁邊密切關注、及時點撥糾錯,以增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借助生活化話題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興趣。
(二)創設生活化情境,提升理解能力
英語是一門語言學科,也是交際的工具。在英語教學過程中,除了要傳授學生豐富的英語知識,還需要著重鍛煉學生的英語應用及表達能力。但受環境因素的影響,我國的英語教學普遍缺少英語交流環境,導致學生僅能停留在“啞巴英語”學習階段,嚴重制約了學生英語交際能力的發展。對此,建議教師在實際教學階段積極創設生活化情境,引領學生身臨其境地學習英語,鍛煉英語表達能力,提高理解能力,在實際應用中深刻感受到英語內涵。以“I’d like some noodles”教學為例,本單元以你喜歡什么食物為話題,要求學生掌握食物類名詞,初步學習如何在餐廳點餐。考慮到該話題極具生活化特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創設餐廳情境,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別扮演服務員和顧客的角色,應用“What kind of noodles would you like?”“ I’d like...”句型展開對話練習,教師要注意學生的表達形式,如果發現錯誤要及時進行糾正,確保學生在兩兩對話中掌握句型的應用技巧。生動、具象的情境為學生提供了英語表達的空間,既很好地鍛煉了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也有助于正確地理解英語詞匯意識和文化內涵。
(三)探索生活化內容,加深英語認知
初中是學習生涯中非常重要的階段,此時學生的學習需求呈現出多元化、個性化趨勢,而傳統教學方式以教師單一口述為主,學生總是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極少有機會獨立思考、深度探索,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思維發展。教師在進行英語教學時,需要充分認識到英語是應用于人際交往中的語言,以教材為核心,從中提取生活化元素,再將生活化內容有機融入其中,引領學生展開自由探索。系統性學習可以讓學生學會在生活中發現英語、體味英語,對英語學科形成多維度認知,為跨文化意識、英語思維的形成奠定堅實基礎。以“How do you get to school”教學為例,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包括正確表達向他人詢問道路、利用何種交通工具去某地、轉述他人如何用何種交通工具去某地。交通工具是人們日常用于出行和運輸的工具,但因各個國家及地區文化不同,交通方式也存在些許不同。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認識差異、理解差異,教師在課堂上可以設置“交通工具發展史”這一主題,鼓勵學生廣泛收集資料,分別探究各個國家及地區的交通變化、歷史交通工具的演變,并合理想象未來交通工具的樣態,嘗試以英語完成上述內容的表達。這樣的一個學習過程既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了學生探索性學習行為,又有助于學生多維度地了解交通特點,初步掌握英語認知策略,進一步提升自身的英語文化意識。
(四)設計生活化作業,促進學以致用
作業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延伸,有助于幫助學生鞏固課堂所學,為學生學以致用奠定基礎。以往教師在布置英語作業時,通常以書面形式作業為主,未控制作業內容的難易程度,再加上作業形式單一,以至于作業完成率不高,沒有充分發揮出作業的效能。基于此,在生活化理念導向下,教師應把作業內容或形式與實際生活關聯起來,以作業為載體鍛煉學生英語知識應用能力,逐步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科水平。以“Where is your pen pal from?”為例,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學會靈活應用各種方式與世界各國的朋友交流,初步了解世界各國及不同地區的人文風俗、地理知識,做到尊重文化的多樣性。在設計英語作業時,除圍繞 Where does sb. live?和Where is sb.from?兩個句式設計選擇、改錯、句型轉換等作業外,教師為了更好地夯實學生知識基礎,還可以設計以“我的朋友”為話題讓學生進行短文寫作,作業內容要詳細描寫朋友家的地理位置、人文風俗及與朋友間的趣事。生活化的作業既能讓學生深入生活中進行品味、感受,也能加深對英語知識的理解,把學到的知識真正運用到生活中。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生活化教學與學生的個性多元學習需求高度適應,也符合新課程標準下對課堂教學提出的全新要求,依托生活化的資源、情境,為學生提供廣闊的思考、探索空間,讓英語學習不再停留于教材,更是朝著實踐與應用延伸,助力學生英語思維的形成,有效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深刻認識到生活化教學的實踐意義,根據教學目標精心制訂教學方案、設計教學活動,多措并舉助力學生實現深度學習,促進英語學科能力和核心素養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志俊.情境化教學提升初中英語課堂有效性的研究[J].學周刊,2023(28):94-96.
[2]張耀文.新目標初中英語生活化教學:讓英語因“生活”而精彩[J].校園英語,2019(4):183.
[3]黃海梅.運用生活化理念構建生活化課堂:談初中英語教學創新路徑[J].當代家庭教育,2023(6):227-229.
[4]江可容.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運用策略研究[J].教師,2023(5):60-62.
[5]孫彩霞.新課標背景下初中英語教學生活化創新研究[J].中學生英語,2022(48):107-108.
[6]胡猛.英語課堂因生活而精彩:初中英語生活化教學實踐與思考[J].求知導刊,2022(33):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