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定邊縣造林工程實施過程中,其造林成活率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這不僅制約了當地林業的發展,還影響了區域生態安全。系統分析了影響定邊縣造林成活率的自然、管理、技術和經濟因素,并提出了針對性的策略,旨在為提高造林成活率、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關鍵詞:造林;成活率;影響因素;定邊縣
中圖分類號:S725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4)12–00-03
隨著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影響的加劇,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作為重要的生態系統組成部分,森林在調節區域氣候、保持水土、維持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定邊縣位于我國西北部,屬于溫帶大陸性干旱氣候,自然條件較為惡劣,森林植被覆蓋率較低。近年來,隨著國家對生態環境的重視和林業政策的調整,定邊縣加大了造林綠化的力度,旨在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和氣候條件。然而,由于自然條件限制和社會經濟因素的影響,定邊縣造林成活率波動較大,嚴重影響了造林效果和生態效益的發揮。因此,深入研究影響定邊縣造林成活率的因素,并提出有效的處理對策,對促進當地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的改善具有重要意義。
1 定邊縣林業發展現狀
定邊縣林業資源相對貧乏,森林覆蓋率不足10%,
生態脆弱區面積較大。長期以來,由于自然條件惡劣和人為活動的影響,水土流失嚴重,土地荒漠化問題突出。近年來,當地政府積極響應國家生態文明建設號召,大力實施退耕還林、三北防護林等重點生態工程,造林綠化面積逐年增加。然而,由于自然條件的限制和管理技術的不足,造林成活率較低,未能充分發揮生態效益[1]。當前,定邊縣正在探索適合本地條件的造林模式和技術,努力提高造林質量和生態效益,逐步改善區域生態環境。同時,該縣積極推動林業與旅游業的融合發展,通過利用林業資源開展生態旅游等活動,為當地經濟注入新的動力。
2 影響定邊縣造林成活率的因素
2.1 自然因素
2.1.1 氣候條件
定邊縣位于我國陜西省北部,屬于溫帶大陸性干旱氣候。年均降水量僅為300~400 mm,蒸發量卻高達1 600~2 000 mm。這種極端的氣候條件導致新苗在生長初期就面臨缺水的嚴峻挑戰,尤其是在干旱季節,新栽植的苗木容易因缺水而死亡。此外,春季多風,風沙較大,對新栽植的苗木造成物理損害,如根系暴露、枝葉受損等,進一步降低新苗的成活率[2]。
2.1.2 土壤條件
定邊縣的土壤以黃綿土為主,質地較輕,保水保肥能力差,易發生水土流失。土壤貧瘠,有機質含量低,不利于樹木的生長。此外,部分地區土壤鹽堿化嚴重,土壤中的鹽分過多會影響根系的正常呼吸和養分吸收,導致苗木根系發育不良,影響苗木的吸水能力和養分吸收,從而降低成活率。
2.1.3 水資源
定邊縣水資源匱乏,主要依賴地下水和少量河流。地下水資源分布不均,部分地區存在嚴重的地下水位下降問題。缺乏充足的灌溉水源,導致新栽植的苗木難以獲得足夠的水分,尤其是在干旱季節,水分供應不足是影響成活率的主要因素之一[3]。此外,水資源的分布不均衡也會導致一部分地區造林難度大,成活率低。
2.2 管理因素
2.2.1 缺乏專業的管理和技術人員
由于缺乏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部分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在整地、挖坑、栽植、澆水等環節的操作不夠規范,導致苗木成活率低。此外,管理人員的職責不明確,責任落實不到位,也影響了造林工作的整體效果。專業人才的缺乏導致新技術和新方法難以實現推廣應用,影響了造林效果。
2.2.2 后期管理不到位
由于自然條件惡劣和人為因素影響,定邊縣在造林后期管理方面存在明顯不足。例如,及時除草、松土、施肥、灌溉、病蟲害防治等措施沒有得到有效落實。由于缺乏專人負責和定期檢查,許多苗木在生長期得不到必要的護理,導致生長不良甚至死亡。此外,部分地方的灌溉設施不完善,無法保證苗木在干旱季節得到足夠的水分供應。后期管理不到位還表現為病蟲害防治不及時,導致病蟲害擴散,影響成活率。
2.2.3 群眾參與度不高
造林不僅是相關部門的責任,還需要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參與。然而,部分地區由于宣傳教育不足,部分群眾對造林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參與度不高。部分農戶對造林項目的積極性不高,不愿意投入時間和精力進行管理和維護,導致苗木成活率低。此外,部分農戶對造林技術的了解不足,缺乏科學的管理方法,也影響了成活率[4]。
2.3 技術因素
2.3.1 造林整地技術
造林整地是提高造林成活率的重要步驟。通過整地,可以改良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為苗木生長創造良好的條件。定邊縣由于土壤貧瘠、鹽堿化等問題嚴重,因此造林整地技術需要更加精細。在整地時,應合理控制整地深度,避免破壞土壤結構;同時,結合施肥、灌溉等措施,提高土壤肥力,為苗木生長提供充足的養分和水分。
2.3.2 苗木培育與栽植技術
苗木的質量和栽植技術也是影響造林成活率的重要因素。在苗木培育階段,注重選擇健壯、無病蟲害的苗木進行培育;在栽植時,掌握好栽植時機、深度和密度等關鍵技術,確保苗木根系完整、生長良好[5]。此外,采取科學的撫育措施,如修剪、間伐等,以促進苗木的生長和發育。
2.3.3 病蟲害防治技術
病蟲害防治是造林工程中不可忽視的一環。在定邊縣,由于氣候干旱、土壤貧瘠等自然條件限制,林木病蟲害的發生頻率較高。因此,在造林過程中,必須采取有效的病蟲害防治措施,如噴灑農藥、設置誘蟲燈等,以減輕病蟲害對林木的危害,提高造林成活率。
2.4 經濟因素
2.4.1 資金投入不足
資金投入是影響定邊縣造林成活率的重要經濟因素。造林工作不僅需要優質的苗木和先進的種植技術,還需要長期的養護和管理。然而,由于資金有限,許多造林項目難以得到充足的資金支持,導致苗木質量不高、養護管理不到位,進而影響了造林成活率。
2.4.2 市場需求不足
由于造林項目通常周期長、見效慢,且收益相對有限,因此難以吸引足夠的社會資本投入。同時,市場對林木產品的需求不足也制約了造林項目的發展。這導致造林項目缺乏足夠的經濟驅動力,難以形成良性循環,進而影響了造林成活率。
2.4.3 技術培訓和推廣不足
造林技術相對復雜,需要專業的知識和技能,而許多造林人員缺乏相關的技術培訓和指導,導致造林過程中存在操作不規范、技術不到位等問題。因此,加強技術培訓和推廣,提高造林人員的專業素質和技能水平,是提高造林成活率的重要途徑。
3 提高定邊縣造林成活率的措施
3.1 優化植物選擇與配置
定邊縣屬于溫帶大陸性干旱氣候,自然條件較為惡劣。在選擇樹種時,應優先考慮耐旱、耐鹽堿、抗逆性強的樹種。例如,樟子松、油松、沙柳等樹種在干旱和鹽堿環境中表現出較強的適應性和生存能力[6]。這些樹種不僅能在惡劣的自然條件下生長良好,還能有效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從而提高成活率。同時,采用多種樹種進行混交種植,如喬木與灌木搭配、常綠樹與落葉樹搭配。混交種植可以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抗逆性,增強對病蟲害的抵抗能力。此外,兼顧經濟效益。例如,可以選擇經濟價值較高的樹種,如枸杞、核桃等,這些樹種不僅能改善生態環境,還能帶來經濟效益,調動農戶的參與積極性。經濟樹種的種植還可以帶動相關產業鏈的發展,促進地方經濟的增長。
3.2 加強苗木培育與質量控制
建立標準化的育苗基地,確保苗木的健康和質量。育苗基地應具備良好的基礎設施,如溫室、灌溉系統等,以提供適宜的生長環境。同時,采用科學的育苗技術,如無土栽培、組培技術等,提高苗木的生長質量和抗逆性。
在苗木出圃前,進行嚴格的質量檢測,確保苗木的健康和質量。檢測內容包括苗木的高度、地徑、根系發育情況等。不合格的苗木應及時淘汰,避免在造林過程中使用劣質苗木,影響成活率。此外,應對苗木進行病蟲害檢測,確保苗木無病蟲害。
在苗木運輸和儲存過程中,應采取科學的方法,確保苗木的安全和健康。例如,在運輸過程中應避免苗木長時間暴露在高溫或低溫環境中,防止根系受損。儲存時應選擇通風良好、濕度適中的場所,避免苗木失水或霉變。定期檢查苗木的生長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處理[7]。
3.3 改進種植技術與方法
整地可以改善土壤條件,減少雜草競爭,提高苗木的成活率。挖坑深度和寬度應適宜,確保苗木根系能夠充分展開。例如,挖坑深度一般為苗木根系長度的1.5倍,寬度為根系寬度的2倍左右。挖好的坑應提前進行土壤改良,增加有機質含量,提高土壤肥力。同時,栽植時應確保苗木直立,根系舒展,避免根系受損。栽植后,要及時澆水,首次澆水要澆透,以保證土壤與根系緊密結合。澆水次數和量應根據土壤濕度和天氣情況靈活調整,避免過多或過少。此外,可以根據樹種的不同適當進行修剪,去除病弱枝條,以促進新根的生長;加強對造林后的管理和維護,包括及時除草、松土、施肥、灌溉、病蟲害防治等,為苗木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提高成活率。
3.4 強化后期管理與維護
第一,建立完善的管理機制,明確各級管理部門的職責和任務,確保每個環節都由專人負責。例如,可以成立專門的造林管理小組,負責整個造林項目的監督和管理,確保各項措施落實到位[8]。
第二,定期進行巡檢和維護,及時發現并解決問題。巡檢內容包括苗木的生長情況、土壤濕度、病蟲害發生情況等。一旦發現問題,應立即采取措施進行處理。例如,及時除草可以減少雜草對苗木的競爭,松土可以提升土壤透氣性,施肥可以補充營養,灌溉可以保證水分供應,病蟲害防治可以預防和控制病蟲害的發生。
第三,提供技術支持和服務,幫助管理人員和農戶掌握科學的管理方法。可以通過組織培訓班、發放技術手冊、開展現場示范等方式,提高管理人員和農戶的技術水平和管理能力。此外,還可以設立技術服務熱線,隨時解答他們在管理過程中遇到的問題[9]。
3.5 增強生態恢復與保護意識
第一,加強宣傳教育,提高社會各界對生態保護的認識和重視。通過舉辦講座、制作宣傳資料、開展主題宣傳活動等方式,普及生態知識,增強公眾的環保意識。尤其是要加強對農戶的宣傳教育,讓他們認識到造林的重要性和長遠利益,調動他們的參與積極性。
第二,建立生態保護示范區,樹立典型示范效應。通過在示范區實施科學的造林和管理技術,展示生態恢復的成果,引導周邊地區學習和借鑒。示范區的成功經驗可以為其他地區提供參考和借鑒,推動生態恢復工作的深入開展。
第三,鼓勵社區和群眾參與造林和生態保護工作,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良好氛圍。通過組建志愿者隊伍、開展義務植樹活動等方式,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參與造林和生態保護工作。此外,還可以設立獎勵機制,表彰在造林和生態保護工作中表現突出的個人和集體,調動其參與積極性。
3.6 增加經費支持與政策激勵
第一,加大對造林項目的財政支持力度,確保資金到位。財政投入應涵蓋苗木采購、運輸、栽植、后期管理等環節,確保每個環節都有充足的資金支持。還可以設立專項基金,用于支持先進技術的引進和推廣,增加造林效益。
第二,完善政策激勵機制,調動各方參與造林的積極性。例如,可以出臺財政補貼政策,對參與造林的農戶和企業提供一定的補貼,減輕他們的經濟負擔;實施稅收減免、貸款貼息等優惠政策,吸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造林項目。
第三,加強政策宣傳和落實。可以通過媒體、網絡、宣傳欄等渠道,廣泛宣傳造林政策,讓社會各界了解和支持相關政策[10]。
3.7 推動科研合作與技術創新
第一,推動科研合作,引進和應用先進的造林技術和管理經驗。可以與科研院所、高校等機構建立合作關系,開展聯合研究和技術攻關。通過科研合作,解決造林過程中遇到的技術難題,提高造林成活率。
第二,引進和推廣新技術,提高造林的科技含量。可以通過引進先進的育苗技術、病蟲害防治技術、土壤改良技術等,增強苗木的抗逆性。還可以推廣智能化管理技術,如遙感監測、無人機巡檢等,提高管理水平。
第三,搭建科技創新平臺,促進技術交流和成果轉化。可以設立造林技術研發中心,匯聚各方資源,開展技術研發和成果推廣。通過科技創新平臺,及時將最新的科技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提高造林成活率。此外,還可以舉辦技術交流會、科技成果展示會等活動,促進技術交流和合作。
4 結束語
自然條件的惡劣、管理措施的不到位、技術水平的不足及經濟支持的缺乏,是導致定邊縣造林成活率低下的關鍵因素。針對上述影響因素,提出了一系列的處理對策,從優化植物選擇與配置、加強苗木培育與質量控制、改進種植技術與方法、強化后期管理與維護、增強生態恢復與保護意識、增加經費支持與政策激勵等方面入手,采取綜合性措施,才能有效提高造林成活率,改善區域生態環境,進而促進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推動生態建設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 董曉明,崔宏亮,張喜儉.探析影響造林成活率的主要因素[J].新農業,2020(23):17.
[2] 苑井超.遼西地區造林成活率的影響因素及改進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20(6):142.
[3] 王纖爾,艾尼瓦爾·艾買提.哈密市造林成活率的影響因素及對策[J].新疆林業,2022(4):20-21.
[4] 王光慧.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的關鍵技術:以山西省中條山國有林管理局南樊林場為例[J].山西林業科技, 2024,53(S1):59-60.
[5] 陳建國.加強營林造林工作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J].現代園藝,2017(24):224.
(下轉第頁)
(上接第頁)
[6] 孫濤,田媛.提高荒山造林成活率的方法分析[J].南方農業,2015,9(27):115,117.
[7] 王麗娜.探究林業育苗技術管理中的問題與應對策略[J].農民致富之友,2015(16):124.
[8] 魏本榮,張寶翠.提高更新造林成活率的相關因素及具體措施[J].農村科學實驗,2020(3):68-69.
[9] 胡祥仁,袁強.造林成活率與造林質量的有效提升對策分析[J].綠色科技,2018(1):27-28.
[10] 王紅,許望龍,喻應輝,等.岳陽地區油茶造林成活率影響因素分析及應對措施[J].岳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
32(6):70-73.
收稿日期:2024-09-12
作者簡介:曹國斌(1978—),男,陜西定邊人,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林業生產。#通信作者:閆強(1986—),男,陜西定邊人,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林業生產,E-mail:61072879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