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玉平
考點概述
議論類、論辯類文章,是中國古代最為重要、作品數量最多、影響最大的主要文體類別之一,“凡秉筆而書,締思而作者”都是論說。由于古代論說內涵的廣泛性,歷代學者對此類文體的界定,可謂是見仁見智。其中,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將論說文分為“論”與“說”。他認為,“論”體的淵源是先秦諸子的學術論文,包括多種子文體:“詳觀論體,條流多品;陳政則與議說合契;釋經則與傳注參體;辨史則與贊評齊行;銓文則與敘引共紀?!敝赋鲎h、說、傳、注、贊、評、敘、引都是論體文,可以用來陳政事、釋經典、辨史實和銓文章?!罢摗笔钦摾?,重在用嚴密的理論來判辨是非,大多是論證抽象的道理;“說”是使人悅服,除了古代常用的口頭上的陳說外,多是針對緊迫的現實問題,用具體的利害關系或生動形象的比喻來說服對方。
古代論說文博大精深、意蘊深刻,展現了古代現實或理想的社會生活??忌陂喿x這類文言文時,不妨聯系生活,將古代文化與現代社會適當聯系,把那些與現實生活有密切關系的古代文化知識挖掘出來,培養理性認識,這樣,對論說傳統也就領悟得更為深刻,更為透徹。方法有二:一是古例今證。聯系所學知識歸納推理,以此判斷文章內容。二是古今對接。如由現實中的文化思想聯想到古代的文化思想。雖然現在與古代相比較,很多名稱變了,內容也不盡相同,但是聯系文化生活積累,也可以完成對古代文化的理解。
考題連線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小題。
材料一:漢用陳平計,間疏楚君臣,項羽疑范增與漢有私,稍奪其權。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愿賜骸骨,歸卒伍?!蔽粗僚沓?,疽發背,死。
蘇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殺增。獨恨其不早爾。”然則當以何事去?增勸羽殺沛公,羽不聽,終以此失天下,當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殺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殺,猶有君人之度也。增曷為以此去哉?增之去,當于羽殺卿子冠軍時也?!庇鹬畾⑶渥庸谲娨玻菑s義帝之兆也。其弒義帝,則疑增之本也,豈必待陳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蟲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讒入之。陳平雖智,安能間無疑之主哉?
吾嘗論義帝,天下之賢主也。獨遣沛公入關,而不遣項羽;識卿子冠軍于稠人之中,而擢以為上將,不賢而能如是乎?羽既矯殺卿子冠軍義帝必不能堪非羽弒帝則帝殺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勸項梁立義帝,諸侯以此服從。中道而弒之,非增之意也。夫豈獨非其意,將必力爭而不聽也。不用其言,而殺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方羽殺卿子冠軍,增與羽比肩而事義帝,君臣之分未定也。為增計者,力能誅羽則誅之,不能則去之,豈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七十,合則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時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雖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項羽不亡。增亦人杰也哉!
(節選自蘇軾《范增論》)
材料二:高祖曰:“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p>
(節選自《史記·高祖本紀》)
1.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
羽既矯A殺B卿子冠軍C義帝D必不能堪E非F羽弒帝G則H帝殺羽
2.下列對材料中黑體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賜骸骨”是古代大臣請求辭職歸家的婉詞,與致仕、致事、致政、休致等詞義相近。
B.“所立”是名詞性短語,與“燕王吾所立”(《五代史伶官傳序》)的“所立”結構不同。
C.“絕”指斷絕,與“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勸學》)的“絕”詞義不同。
D.“人杰”與現在所說的“人杰地靈”含義相同,材料二中具體是指張良、蕭何、韓信。
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劉邦善于采納意見,他使用陳平之策使范增與項羽產生矛盾,范增大怒選擇離開項羽,在路上病亡。
B.蘇軾將范增的命運與義帝的存亡聯系起來,認為項羽懷疑范增與此相關,而與陳平的計策沒有必然的聯系。
C.文中提到范增曾與項羽共事,是平級關系,后來卻成了君臣關系。蘇軾從這個角度分析,認為范增見識淺陋。
D.材料二中劉邦認為相比于項羽,他雖然自身才能有限,但他善于重用人才,最終“取天下也”。
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殺增。獨恨其不早爾。
譯文:
(2)識卿子冠軍于稠人之中,而擢以為上將,不賢而能如是乎?
譯文:
5.請結合材料一分析蘇軾認為范增是人杰的三個依據。
答:
拓展延伸
一、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小題。
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見。有貳鴻飛而過之,桓公嘆曰:“今彼鴻鵠,四方無遠,所欲至而至焉。寡人之有仲父也,猶飛鴻之有羽翼也。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將安聞道而得度哉?”管子對曰:“齊國百姓,公之本也。公輕其稅斂,則人不憂饑;緩其刑政,則人不懼死;舉事以時,則人不傷勞。”行此數年,而民歸之如流水。
此其后,宋伐杞,狄伐邢、衛。桓公不救,裸體紉胸稱疾,曰:“寡人有千歲之食,而無百歲之壽,今有疾病,姑樂乎!”管子曰:“諾?!庇谑橇钪h鐘磬之榬,陳歌舞竽瑟之樂,日殺數十牛者數旬。群臣進諫曰:“宋伐杞,狄伐邢、衛,君不可不救。”桓公曰:“彼非伐寡人之國也,伐鄰國也。子無事焉。”宋已取杞,狄已拔邢、衛矣?;腹?,管子從,大鐘鳴。桓公視管仲曰:“樂夫,仲父?”管子對曰:“古者之言樂于鐘磬之間者不如此。言脫于口,而令行乎天下;游鐘磬之間,而無四面兵革之憂。”桓公曰:“善?!庇谑欠ョ婍嘀h,并歌舞之樂。
桓公曰:“請問所始于國,將為何行?”管子對曰:“宋伐杞,狄伐邢、衛,而君之不救也,臣請以慶。臣聞之,諸侯爭于強者,勿與分于強。今君何不定三君之處哉?”于是桓公命以車百乘、卒千人,以緣陵封杞;車百乘、卒千人,以夷儀封邢;車五百乘、卒五千人,以楚丘封衛。管子曰:“臣聞諸侯貪于利,勿與分于利。君何不發虎豹之皮、文錦以使諸侯,令諸侯以縵帛鹿皮報?”于是以虎豹皮、文錦使諸侯,諸侯以縵帛、鹿皮報。則令固始行于天下矣。
楚王欲吞宋、鄭而畏齊,于是號令于國中曰:“誰能為我交齊者,寡人不愛封侯之君焉。”于是楚國之賢士皆抱其重寶幣帛以事齊。桓公曰:“何不遂交楚哉?”管子對曰:“不可。楚人攻宋、鄭,燒焫熯焚鄭地,使城壞者不得復筑也,屋之燒者不得復葺也。要宋田,夾塞兩川,使水不得東流。楚欲吞宋、鄭,思人眾兵強而能害己者,必齊也。是欲以文克齊,而以武取宋、鄭也。”于是遂興兵而南存宋、鄭,使軍人城鄭南之地,立百代城焉,而楚不敢隳也。東發宋田,使水復東流,而楚不敢塞也。遂南伐,南致楚越之君,而西伐秦,北伐狄,東存晉公于南,北伐孤竹,還存燕公。兵車之會六,乘車之會三,九合諸侯,反位已霸。修鐘磬而復樂。管子曰:“此臣之所謂樂也?!?/p>
(節選自《管子》)
1.根據文意,下列理解與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桓公視管仲為自己的羽翼,希望他能幫自己實現宏圖大業。
B.桓公一心享樂,不肯救助鄰國,管仲和群臣對此深感憂慮。
C.楚人在鄭國縱火,在宋國制造水患,桓公出兵幫兩國解困。
D.“修鐘磬而復樂”時,齊國已經實現了“無四面兵革之憂”。
2.請根據文意,說明在管仲的輔助下齊桓公是怎樣一步步成就霸業的。
答: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小題。
子夏①之門人問交②于子張。子張曰:“子夏云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弊訌堅唬骸爱惡跷崴劊壕幼鹳t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選自《論語·子張》)
〔注〕①子夏:子夏與后文的子張都是孔門弟子。②交:交朋友。
1.以下孔子言語可以支持子夏說法的是? ?,可以支持子張說法的是? ?。
①泛愛眾,而親仁。
②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2.子夏、子張之言皆聞于孔子。針對同一個話題,孔子對子夏與子張的教導為何有所不同?這體現了怎樣的教育思想?請分別結合以下兩則材料分析。
①商(子夏)也寬,師(子張)也褊。(蔡邕《正交論》)
②本章子夏之教門人,蓋初學所宜守;子張之言,則君子大賢之所有事。(錢穆《論語新解》)
答:
(參考答案見下期中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