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i

2018年2月28日,埃及開羅,遙望埃及吉薩金字塔。

2021年3月27日,俯瞰埃及蘇伊士運河。

2023年1月18日,埃及圖赫市,農民們收獲草莓。
今天,如果在街上隨機詢問路人對埃及的了解,很可能會得到“四大文明古國之一”“金字塔”“埃及艷后”這一類標簽式回答。在社交媒體上,搜索埃及旅游攻略,則會發現大部分帖子的主題為“勸退”“落后”“治安不好”“環境很差”。
對一個國家的印象千人千面,但如果要選一個沒有爭議的詞來形容埃及,那“古老”一定榜上有名。縱覽世界,鮮有國家與埃及歷史的悠久、豐富與多樣性相媲美。
公元前6000 年,農牧業在埃及三角洲已有跡可循;公元前3300 年,象形文字出現在尼羅河畔,隨后文學、繪畫、音樂等藝術形式先后問世,建筑、醫學、造紙(莎草紙)等科技也奇跡般誕生。同時,還有讓人津津樂道的古埃及神祇文化。在古埃及人眼中,神不僅創造了世界,還全面參與到世間萬物的日常生活中。比如太陽神賦予萬物生命與光明;尼羅河神讓土地結出碩果;枝繁葉茂的植物則歸功于鱷魚神的庇佑……
要了解埃及,還不得不提到滋養古埃及文明的尼羅河。公元前5 世紀,希臘旅行家希羅多德將埃及描述為“尼羅河的贈禮”,這個觀點直到今天都被反復引述。歷史上,神廟和宮殿都聳立在尼羅河東岸,帝王谷、金字塔則多建在西岸。一直到現代,埃及約95%的人口仍然生活在尼羅河兩岸幾千米范圍內,尼羅河游輪觀光項目百年來游客不斷。
古埃及文明在公元714 年戛然而止,隨著阿拉伯人占領埃及行省,阿拉伯語全面替代希臘語成為官方語言后,這個古老文明被宣告徹底消亡。
古埃及湮滅,但其魅力還鑲嵌在今天的埃及共和國里。神祇與故事,依舊如流淌的尼羅河一樣在世界各地流動。在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等古老遺址里,可以近距離感受歷史的厚重與浩瀚;在紅海沿岸的度假勝地,富饒的水下世界依舊為所有人敞開懷抱……

2020年11月14日,埃及吉薩省塞加拉地區出土100具距今約2500年的彩繪木棺,技術人員在修復部分器具。

2021年10月23日,在吉薩金字塔周邊舉辦的國際藝術展,藝術作品與沙漠景觀和諧并存。

2022年8月22日,埃及阿拉曼,地中海邊的煙火表演。

2023年11月23日,埃及阿斯旺,游客在夜間游覽康翁波神廟。

2019年9月26日,埃及阿斯旺,尼羅河中玩耍的孩子。

2022年11月14日,埃及沙姆沙伊赫,紅海度假城市國際會議中心,人們在噴泉旁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