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麗

2023年5月31日,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漫步的圖勒麋鹿
可否想象,若靈動的小鹿,變身步伐詭譎的“喪尸”,這會是怎樣的畫面?它們不受控制地流著口水,昏昏欲睡,瞳孔渙散,消瘦如柴,甚至不再懼怕狩獵者,而不久之后,它們的狀態就近乎“癡呆”,不出一年,便尸橫山野。
這樣的畫面,可能會令讀者想到2016年上映的韓國喪尸題材驚悚片《釜山行》中的情節,而近期,這一驚悚事件,真實地發生在了美國黃石國家公園。
2023年12月,美國福克斯新聞網報道了黃石國家公園發現的首例“僵尸鹿”病例。根據報道,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在2023年11月中旬對一具鹿尸體進行了檢測,發現其對高傳染性朊毒體呈陽性。
截至2023年11月底,美國至少31個州、加拿大部分省市、挪威、芬蘭、瑞典以及韓國,均報告了被朊毒體感染的鹿病例。
這引起了專家學者的擔憂,不少民眾也陷入恐慌,尤其是在剛經歷完長達四年之久的新冠疫情之后。那么,這使鹿變為“僵尸”的朊毒體,到底是什么來頭?如果其具有高度傳染性,那么未來是否存在傳人的威脅可能?
在朊毒體被發現之前,所有已知傳染病的病原體都是微生物,它們帶有可復制的遺傳物質核酸,例如細菌、病毒、真菌、原生動物等。
而到了20世紀60年代,針對“羊搔癢癥”(Scrapie)的研究挑戰了這一認知。研究人員表示,該病的感染因子可能僅僅由蛋白質組成,但這在當時,并未受到重視。
直到1982年,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神經學家和生物化學家史坦利·布魯希納進一步從感染羊搔癢癥的羊腦樣品里提取感染因子。在將細菌、病毒和核酸等成分去除之后,他發現,剩下的蛋白質仍具有感染性。
在排除了病毒與類病毒的可能后,布魯希納證明,該病是由蛋白質所造成,并將這種新發現的病原體命名為朊毒體(Prion)。
所以,朊毒體并非病毒,而是僅由蛋白質構成的致病因子。它雖然不含核酸,但可自我復制,且具有感染性。

電影《釜山行》中的僵尸鹿

死于克雅氏病的患者,大腦皮層呈現海綿狀變性(組織切片中出現空泡)
被朊毒體感染之后,宿主的中樞神經系統會逐漸退化,最終腦部組織空洞化。神經退行性疾病如阿爾茨海默病與帕金森病的致病機制,都被認為擁有類似朊毒體的性質。
而本次發生在黃石國家公園的“僵尸鹿”,也正是因朊毒體而起。
“僵尸鹿”到底是什么病?據美國國家衛生機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稱,“僵尸鹿”是一種慢性消耗性疾病(CWD),又稱鹿慢性消耗病、狂鹿癥,是一種首先被發現在鹿科動物的傳染病,并常見于鹿、麋鹿、馴鹿、梅花鹿和駝鹿身上。
該病最早發生在1967年,在美國科羅拉多州一項針對北美黑尾鹿的野外研究中,CWD被首次報道。
1978年,研究人員通過尸檢發現,患病鹿的大腦病變,類似于傳染性海綿狀腦病。直到1982年,布魯希納發現了朊毒體(其因這一發現,獲1997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之后,CWD的病原體才被確定為朊毒體中的一種,“僵尸鹿”的傳染性海綿狀腦病,也被證實由變性朊毒體引起。
感染之后,宿主大腦退化、神志不清,這也是為什么患病的鹿會呈現茫然凝視、跌跌撞撞等“僵尸”癥態。
而這一病原體的致命之處在于,目前尚未有任何藥物和疫苗可以應對朊毒體。
朊毒體是否具有傳人風險?
朊毒體的宿主,是否能從動物轉移到人身上?回顧歷史,這是真實發生過的。
“瘋牛病”就是其一。該病全稱為牛海綿狀腦病(BSE),自1985年在英國首次被發現之后,就逐漸蔓延至世界各地,更是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進入了暴發流行期。
瘋牛病可以通過喂食含有疾病的動物骨粉傳播。一些農場主為了提高生產效率,給牛補充蛋白質,會將其它動物的肉和骨頭混合,制成肉骨粉加入飼料中,而當中可能含有因“搔癢癥”而死亡的病死動物,因其病原體為朊毒體,牛只長期食用,就可能感染瘋牛病。
需要警惕的是,朊毒體疾病具有感染性,且出現過跨物種感染的現象。
如果人類食用了患病的牛肉,則有可能感染變種克雅二氏病(vCJD)—這是人類可患的朊毒體疾病中的一種。此外,人類朊毒體疾病還包括散發性克雅二氏病、遺傳性克雅二氏病、致死性家族失眠癥,還有于食人部落發現的庫魯病。
截至2019年,全球已知有232人患有vCJD,不幸的是,他們全部死亡。
1996年3月,英國首次公開承認了人類感染瘋牛病的病例。自那之后,人類感染vCJD就時有發生。據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數據統計,截至2019年,全球已知有232人患有vCJD,不幸的是,他們全部死亡。
據臺灣大學人畜共通傳染病研究中心記載,2014年,中國臺灣地區就出現了該地區第一位vCJD死亡案例。該患病男性曾在英國瘋牛病疫情最嚴重的時期到當地留學,據稱吃到過被感染的牛畜產品。
時隔數年,該名男性在2012年出現記憶障礙、嗜睡癥狀,并在兩年后去世。
其他常見的,由動物傳播給人類的人畜共患疾病還包括狂犬病、禽流感等。長期以來,這些人畜共患病也構成了程度不一的公共衛生挑戰。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剛剛經歷的歷時四年之久,導致全球數百萬人死亡的新冠肺炎,也有爭議聲音稱,是由動物傳播給人類的。這不得不引起人們的警覺。
不過,同樣由朊毒體引發的“僵尸鹿”疾病,到目前為止,尚未出現傳染給人類的報道。然而這并不表示,CWD沒有傳人風險。
拒絕野味
康奈爾大學疾病生態學家蕾娜·普洛賴特公開表示,應將CWD這類疾病的病原體,置于人畜共患的風險背景之下防范,因為這些病原體極有可能在全球范圍內跨種族、跨物種移動;與患病物種接觸密切的農作區居民,極易有感染及暴發疫情的危險。
美國疾病控制中心和各州也強烈建議,狩獵者要對收獲的獵物進行疾病檢測,并且不應出售、食用患病鹿科動物的肉。世界衛生組織已敦促阻止已知朊毒體疾病的病原體進入人類食物鏈。
然而即便如此,據公共野生動物聯盟2017年的統計數據,每年有7000至15000只感染CWD的動物,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人類吃掉,而且這一數字預計每年會增加20%。

1996年3月25日,倫敦,人們在6GT1htIr3P75aRr/31/plw==英國農業部舉行瘋牛病示威
雖然,尚沒有強有力的證據表明,人類可以從動物身上感染CWD,但美國疾病控制中心指出,朊毒體可通過唾液、尿液、血液或糞便傳播,并在環境中可以保留很長時間。朊病毒具備卓越的穩定性,即使是170℃的高溫,紫外線、電離輻射、甲醛等常見物理化學滅活方式,甚至是蛋白酶,都難以將其滅活—而這些,也都是我們不應當輕看CWD感染人類風險的信號。
那么,我們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來預防CWD朊毒體感染呢?
首先,應該盡量不吃野味,且避免與野生動物有過多接觸。其次,不食用未經監管機構檢驗檢疫的肉,只購買有合法來源的動物及動物制品。對于商家來說,在包裝、售賣動物肉之前,應檢測其是否被病毒感染,如有感染,不可出售。
畢竟,在預防疾病上,我們怎么盡本分,都不應嫌多。
回顧歷史長河,小小微生物的致命威脅,無數次逼近人類:鼠疫、天花、黃熱病、痢疾、霍亂、艾滋病、SARS“非典”、埃博拉病毒、新冠肺炎……而朊毒體流行病的發生與潛在威脅,或許是大自然對人類的又一次怒視與警示。
人與動物、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到底該如何合乎中道地互動與發展,仍是一個復雜而永續的話題。或許唯有看到人類自己生而為人的有限時,才能對那琢磨不透又力量無窮的大自然,發出真誠的敬畏吧。
責任編輯吳陽煜 wyy@nfcma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