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輝輝?王瑩?孫橋申


在《中外歷史綱要(下)》的教學中,以大概念“中國視角”統領教學,既是課程標準和統編教科書的內在要求,更是整合相關教學內容的實用工具,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正如學者所言:“將中國史真正放在全球史的大背景下來把握,才能更好地理解不同時期中國歷史進程和世界其他地區歷史進程的相互聯系和區別,也才能更正確地理解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成長為學貫中西、胸懷世界的通識型人才。”[1] 在具體操作中,可以將世界歷史分為三大板塊,分別建構學習內容的框架,設計教學過程及環節。
一、世界古代史學習主題:中外歷史上的早期人類文明
古代世界各個地區都產生了文明,形成非常有特點的諸如古代西亞、埃及、印度、中國、希臘、羅馬、中古西歐、阿拉伯、日本、非洲和美洲等文明。[2]中國古代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中國視角”切入,有助于學生克服世界古代史內容較為陌生的學習障礙,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
受到課程標準的啟發,將必修課程中國史的“石器時代中國境內有代表性的文化遺存”與世界史的 “早期人類文明的產生”整合在一起,使中外歷史上早期人類的教學內容形成一個新的學習主題:中外歷史上的早期人類文明。[3]
教學中的具體做法,一是引導學生回顧中國早期文明的內容,從已知到未知導入新課學習;二是對比世界其他地區的文明,梳理古代文明的基本狀況。通過比較,學生可以直觀地認識不同文明的發展情況,理解文明的多元特點,加深對中華文明獨特性的認識。三是運用多種史料構建中國與世界的聯系,尤其是包含中國歷史信息的世界歷史地圖。在突破“古代文明的交流與聯系”這一教學難點時,除了運用教科書的《漢朝與羅馬帝國交往的主要路線示意圖》外,還可以補充典型史料引導學生進一步解讀,例如寧夏固原北周望族李賢夫婦墓出土的鎏金銀壺,其手工藝技術具有典型的波斯薩珊王朝風格,圖案描繪的卻是古希臘神話故事。有學者推測,薩珊王朝與羅馬發生多次戰爭,所俘獲的戰俘中可能有數量不少的羅馬工匠,描繪希臘神話故事的鎏金銀壺當出自他們之手。學生通過對鎏金銀壺的解讀,可以從中看到中外歷史文化交流交融,有利于學生認識中國在世界古代文明交流中的地位。
二、世界近現史學習主題:在全球史中多角度理解中國道路
世界近代史教學的重點在于,引導學生從全球視角把握世界整體發展的脈絡,其發展呈現三條基本線索,即資本主義的產生與發展、社會主義運動的興起、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爭。因此,與“中國視角”相結合,適當延續到現代史,提煉出世界近現代史學習主題為“在全球史中多角度理解中國道路”。從“中國視角” 看,這三條線索的教學立意各有側重,又可以分別凝練出下一層級的大概念,作為引領性單元學習主題。如下頁表 1 所示。
1.從“中國視角”看資本主義發展
采用“中國視角”以認識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進步性和局限性、反思資本主義發展的經驗教訓為教學立意,幫助學生在更寬闊的視野里了解世界歷史發展大勢,能夠更好地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獨特性。在教學中主要是運用圖文資料,設置恰當的問題鏈。例如,首先采用構建時間軸的方式,讓學生將中外經濟發展的重要史事標注在時間軸上,以形成整體認識。其次,引導學生從縱橫兩方面找到其發展的特點與趨勢。在縱向時間上,學生可以看到,兩次工業革命影響下,世界市場最終建立,二戰后科技的新發展推動著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在橫向空間上,將中外重大史事對比呈現,有助于學生認識到不同時期資本主義國家與中國經濟發展的互動聯系,尤其是經濟全球化這一部分,突出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及舉辦國際進口博覽會等內容,引導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中國面對世界發展大勢,如何一步步從被迫卷入到主動應對,從單純學習到逐步探索出適合中國發展的道路,同時為世界發展做出越來越大的貢獻。第三,運用唯物史觀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不同社會制度的本質。一方面,對比二戰前美國實行的羅斯福新政與戰后資本主義國家實行的宏觀調控,學生能夠認識到兩者本質是相同的,都是對生產關系的調整。另一方面,引導學生遷移所學,認識到中國的改革開放也是為了適應本國生產力發展水平而進行的生產關系調整。
2.從“中國視角”看社會主義運動
縱觀社會主義發展史,中國經歷了由旁觀者到跟隨者,再到拓展者的三種角色轉變。在教學中突出“中國視角”,“能夠有效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曲折性、長期性和必然性,理解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實踐性、創新性和發展性,能夠引導學生更好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4]具體做法是在學習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史時,將中國的發展歷程加以參照,在橫向對比中加深認識。例如,第20課“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與變化”反映的內容是社會主義實現由一國到多國跨越。這種跨越不僅僅是數量上的增長,同時也蘊含了社會主義發展模式的拓展。二戰后,社會主義國家迫切需要進一步提高生產力,推動經濟、政治、科技、文化等領域的發展。蘇聯、東歐、中國等國家和地區基于現實需要,對傳統蘇聯模式進行了調整改革,使得這一時期社會主義的發展模式,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但是“蘇聯模式既是樣板又是巨大的壁壘,敢不敢、能不能突破蘇聯模式,走符合本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對新興的社會主義國家是一個巨大挑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開創,標志著社會主義從一國到多國飛躍的完成”。 [5]立足于這一認識展開教學,既能有助于認識二戰后社會主義發展的特征,也有利于學生理解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世界意義。
3.從“中國視角”看民族解放運動
從“中國視角”出發,將中國革命置于民族解放運動的大背景中,幫助學生進一步認識到中國革命道路的艱巨性和獨特性。教學的對策是通過對比分析中外相關史事,探究歷史發展的共性和個性。例如,圍繞“亞洲的覺醒”這一重點內容,老師可以設計如下學生活動:一是梳理“亞洲的覺醒”的背景與基本史實,二是比較當時各國民族解放運動的異同,三是探究列寧為何稱之為“覺醒”。學生通過思考歷史背景,認識到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擴張性所導致,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抗侵略擴張的斗爭具有正義性和合理性。通過對比可以看出各國斗爭的共性,即都是民族資產階級領導的民族民主革命,最終都以失敗告終。但是,同為半殖民地的中國和伊朗,通過反帝反封的革命建立資產階級政體、頒布資產階級性質憲法。不同的是伊朗建立了君主立憲制,中國則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制政體,辛亥革命代表了當時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的最高水平。所以20世紀初亞洲的這場革命風暴被列寧稱之為“覺醒”。
三、世界現代史學習主題:在國際關系格局中看中國地位的提升
在全球國際關系的演變之中,中國經歷了從古代傳統的“天朝上國”、維持朝貢體系到近代為維護主權、提高國際地位進行了不屈的抗爭,再到現代中國國際地位不斷提高的歷程。與近代史按線索分專題凝練單元主題不同,現代史部分更適合分階段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具體做法如下表所示:
以來 通過活動課,將當今中國的發展與世界基本特點聯系起來,理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性
下面以第一階段中國參加一戰為例,展示主要環節的教學過程。學生經過《綱要(上)》的學習知道“華工出國作戰”這一史事,但對于“中國為何要參加一戰?當時是如何做出這一重大決策的?”等復雜問題并不了解,難以體會近代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為提高國家地位所做的種種努力。在講完一戰的基本過程后,教師可以設計“探討華工出國作戰”這一學習活動。
首先,利用教科書中的《一戰墓地》和新補充的《法國諾萊特華工墓園》的照片創設情境,略講背景:“歐戰爆發后,袁世凱總統府秘書長梁士詒即力勸袁世凱參戰。袁世凱兩度擬議參戰,但都因日本強烈反對而未果。法國表示想招募華人到法做工的提議觸發了梁士詒的靈感。”
其次,教師出示一組有關梁士詒的主張及論述的材料,引導學生探究問題。
(一)中國財力兵備,不足以遣兵赴歐,如以工代兵,則不獨國家可省海陸運輸餉械之巨額費用,而參戰工人反得列國所給工資,中國政府不費分文,可獲戰勝后之種種權利。
(二)德國軍械潛艇,世無其匹,然以一德而抗全世界,戰爭經年,恐終為協約國所擊敗,故以工代兵,應助協約各國。
(三)歐戰以法國為最前線,法國壯丁既少,傷亡尤重,則需要華工應以法國為最急,如派遣華工,應先與法國簽訂優待條約。
(四)是時中國尚在中立時期,斷不能由我政府與法政府直接交涉,只可由商人出名,代政府負責,于契約上亦不能有片言只字以工代兵,以免德國報復,及殘害我國海外華僑。
——摘編自陳三井《華工與歐戰》
設置的問題包括:概括梁士詒的主張是什么?結合背景分析其目的何在?他是如何論述其主張的?你如何評價他的主張?通過閱讀材料,學生能夠概括出,梁士詒主張“以工代兵”,向處于戰爭前線急需人力的法國輸出勞工,間接幫助協約國作戰。聯系近代中國的革命任務,引導學生認識到這套策略是基于國家立場,為使中國脫離孤立狀態,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努力提高中國國際地位而擬定。一戰后法國霞飛元帥訪問中國,以法國大十字勛章贈與梁士詒,肯定他招募華工助戰的貢獻。事實上,這確實也為中國戰后參加巴黎和會、華盛頓會議及國際事務提供了機遇。
【注釋】
[1]王永平:《面對全球史的中國史研究》,《歷史研究》2013年第1期,第29頁。
[2]晏紹祥、趙軼歐:《如何理解古代世界文明的多元與交流》,《歷史教學》2023年第7期,第3頁。
[3]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48頁。
[4]陳輝、楊友紅:《基于“四史”育人的<中外歷史綱要>教材的編寫與實施》,《歷史教學問題》2021年第1期,第123頁。
[5]曹普:《社會主義發展史十二講》,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6—1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