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穎

歷史是一門注重邏輯推理和嚴密論證的實證性人文社會學科。對史料的研習與運用,既是歷史學習與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解釋歷史和評判歷史的重要能力體現。[1] 一般而言,教師經常會采用文字史料、影像史料和實物史料。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影像史料大多處于文字史料陪襯的地位。作為影像史料重要組成部分的歷史地圖,其涵蓋內容豐富、表達形式直觀,不僅有利于增強歷史學習的生動與趣味,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可以通過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2]除了地圖上直觀展示的信息外,充分挖掘歷史地圖背后的信息,設計適當的問題鏈,能夠更好地發揮地圖史料的實證作用。因此,本文以《中外歷史綱要(上)》《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和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一課中“紅軍長征史”部分為例,探討如何高效利用歷史地圖,充分挖掘教材史料,落實史料實證的核心素養。
一、歷史地圖運用的必要性
1.運用歷史地圖,呈現歷史進程
“歷史地圖便是表明歷史現象的位置和環境的工具。”[3]它蘊含著高度濃縮的歷史信息,能夠直觀高效地展示歷史事件的空間與進程。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通過歷史地圖直觀呈現歷史事件,將歷史進程可視化,將基本史實與地理空間緊密結合,不僅可以引導學生從宏觀上把握歷史事件,形成整體印象,更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2.深入挖掘史料,培育實證意識
學生對歷史學習問題的真正解決,要通過對有價值的史料進行分析,用實證的方式對問題的要點逐一探討,以可靠的史料作為證據來說明自己對問題的看法。[4]如此才能真正落實核心素養,落實歷史學科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歷史地圖中蘊含豐富的歷史知識,通過對地圖史料的研習,引導學生從地圖中獲得更多有效信息,可提高學生讀圖、識圖、析圖的能力,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的素養。
二、紅軍不怕遠征難——長征史歷史地圖教學實踐
在紅軍長征史教學部分,統編教材提供了兩則重要史料。第一則是一幅歷史地圖——《紅軍長征路線示意圖》,其蘊含歷史信息豐富、具有可挖掘性。第二則是毛澤東《七律·長征》手跡,這首詩亦可作為重要史料予以解讀。因此,在長征史教學設計中,筆者圍繞“紅軍不怕遠征難”設計問題環節,充分挖掘歷史地圖,設計問題鏈,層層深入,引導學生認識紅軍長征的偉大意義。
【環節一】紅軍不怕“遠征”難——感受長征時空之遠
材料1:《中外歷史綱要(上)》,2023年,P132,紅軍長征路線示意圖
材料2:
設問:結合地圖與材料,從時空的角度描述紅軍遠征有多遠。
【設計意圖】通過歷史地圖對紅軍長征路線的展示,學生可直觀感受到紅軍遠征的距離,并對此地圖形成初步的認識。地圖上雖然詳細標注了行軍路線,卻并未標注行軍時間,故而補充材料,引導學生感受紅軍長征時空之遠,并形成對紅軍長征整體的時空認識以及立體化的理解與印象,為下一環節學生理解長征之難奠定基礎。
【環節二】紅軍不怕“遠征難”——分析長征困難之因
材料3:《中外歷史綱要(上)》,2023年,P132,紅軍長征路線局部圖(江西瑞金至遵義部分)
材料4:七律·長征 [毛澤東]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設問:結合地圖與材料,解釋紅軍遠征困難的原因。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關注紅軍長征路線示意圖圖例,圖例顯示國民黨在紅軍長征途中設置了封鎖線。進一步引導學生關注此時紅軍的行軍路線,激發學生思考,為何面對國民黨的重重封鎖,紅軍選擇迎頭直面,損失慘重?結合教材,學生可知由于受共產國際的影響,中共中央犯了“左”傾錯誤,不僅導致第五次反“圍剿”失利,更是被迫進行戰略轉移。長征開始后,“左”傾錯誤領導人又犯了退卻中的逃跑主義錯誤,致使紅軍接連失利,損失慘重。除敵軍圍堵、“左”傾錯誤外,結合主席律詩,展示紅軍行軍途中使用過的行軍鍋、草鞋等圖片史料,創設真實情境,引導學生切實感受紅軍長征路上的艱苦環境,理解生存環境艱苦也是紅軍遠征困難的重要原因。
此環節通過層層設問,引導學生關注歷史地圖的細節,充分挖掘地圖背后所蘊含的歷史信息,并引導學生結合所學予以闡釋,從而培養學生讀圖、析圖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
【環節三】紅軍“不怕遠征難”——探究紅軍不怕困難之由
材料5:《中外歷史綱要(上)》,2023年,P132,紅軍長征路線局部圖(遵義周邊)
設問:觀察地圖,指出遵義會議前后紅軍軍事策略的變化,分析紅軍不怕艱難遠征的原因。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關注紅軍沖破封鎖線后軍事策略的變化,進而追問,為什么紅軍的軍事策略會發生變化?從而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遵義這座城市。繼續追問,為何遵義會議會帶來不同?如何理解遵義會議的重大歷史意義?結合歷史地圖與教材可知,遵義會議后,紅軍采取了迂回靈活的軍事策略,紅軍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轉危為安。軍事策略發生變化是由于遵義會議后,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結束了“左”傾教條主義錯誤在中央的統治,明確了紅軍在戰略戰術方面的是非問題。而所有這些成果都是中國共產黨與共產國際聯系中斷情況下取得的。因此,遵義會議不僅是中國革命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更體現著中國共產黨在政治上開始走向成熟。
此環節繼續引導同學關注歷史地圖的細節,通過歷史地圖創設具體的問題情境,設置具有開放性、真實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在思考問題、解釋歷史的過程中鍛煉思維品質,落實史料實證的核心素養。
材料6:工農解放歌(1934年)
看統治階級經濟恐慌日益崩潰,
矛盾更加緊,為著工農群眾解放要犧牲;
看工農群眾失業破產饑寒交迫,
正在要革命,為著中華民族解放要犧牲。
——丁玲主編《紅軍長征記》上冊
材料7:長征組歌(1965年)[肖華]
風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饑志越堅;
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設問:指出材料6與材料7的史料類型以及它們共同反映了什么現象?
【設計意圖】從時間的角度,史料分為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一手史料即原始史料,指更接近或直接在歷史發生當時所產生的能反映歷史真實的材料;二手史料指后人運用一手史料進行的研究和創作,具有一定的主觀性。兩則史料雖類型不同,但共同反映了長征時期工農官兵具有的崇高理想以及堅定的理想信念。區分兩種不同類型的史料,引導學生認識不同類型史料具有不同的價值,并能夠運用不同類型的史料對歷史問題進行闡述,對所探究問題進行互證,形成對該問題更全面、豐富的解釋。
【教師總結】遵義會議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正確領導,之后紅軍采取靈活的軍事策略,以及紅軍堅定的革命理想信念,共同鑄就了長征的偉大勝利。
【環節四】紅軍不怕“遠”征難——思考長征之深遠影響
材料8:長征是歷史紀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
——《毛澤東選集》第一卷
材料9:偉大長征精神,就是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就是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就是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就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就是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
偉大長征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革命風范的生動反映,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體現。
——習近平《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設問:結合材料和所學,談談你對長征深遠意義的認識。
【設計意圖】選取適當材料,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認識長征的深遠意義。紅軍長征的勝利使得中國革命轉危為安,中國共產黨解決了領導問題,并勝利完成了戰略轉移。經過長征的鍛煉,大批革命骨干成為日后領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重要力量。同時,紅軍在長征途中,播下了革命的種子,極大地提高了紅軍的影響力。紅軍長征表現出的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革命必勝的信念、艱苦奮斗的精神和一往無前、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鑄就了偉大的長征精神,展現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反映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學生通過學習,總結長征的偉大意義,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解釋、闡釋歷史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引導學生了解并認同中華優秀革命文化,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培養家國情懷的核心素養。
三、總結與反思
1.重視地圖史料,提高析圖能力
歷史地圖往往可以從宏觀上反映某一歷史事件的發展進程,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和分析價值。但歷史地圖以圖為主,涵蓋信息豐富,若不加以指導,學生很難通過地圖提取足夠的有效信息,從而加深對歷史事件的理解。因此,在教學中要充分重視地圖史料,培養學生讀圖、析圖的能力,引導學生除了關注歷史地圖表面信息外,更要關注背后隱藏的信息,進而培養學生運用所挖掘的信息解釋歷史,提高學生史料實證能力。
2.以問題為引領,層層挖掘細節
挖掘歷史地圖的隱藏信息,需要設計巧妙的問題鏈。在紅軍長征史教學中,筆者首先引導學生從宏觀上關注長征路線圖,感受長征的“遠”和“難”,進而關注中央紅軍出發路線,設置相關問題,激發學生思考紅軍長征為何如此“難”?進一步關注遵義前后的行軍路線,再次設置問題鏈,引導學生思考紅軍為何不怕“難”。設計層層問題推動學生不斷挖掘歷史地圖的信息,并進行科學推理,提高學生的思維邏輯能力。
3.促進學科融合,落實核心素養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主要是通過各個學科的教學來實現的,是各個學科教育教學共同發生作用的綜合呈現。[5]歷史地圖蘊含著跨學科的內容,提高學生的讀圖、析圖能力,實現歷史與地理知識的融合滲透,從而落實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注釋】
[1][5]徐藍、朱漢國:《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解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55、46頁。
[2]魏恤民:《史料實證的教學設計與學業評價》,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第125頁。
[3]周春元:《中學歷史教學法》,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12頁。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5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