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麗 孫華
基金項目:河南省科技廳科技攻關計劃項目(212102310295);河南省教育廳科學技術研究重點項目(19A413004)
作者簡介:郭麗(1981—),女,河南安陽人,講師,研究方向:網絡管理、數字經濟。
通信作者:孫華(1980—),男,河南商丘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無線網絡、網絡安全。
摘 要:數字鄉村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抓手。河南省安陽市積極探索推進數字鄉村建設,取得了一定建設成果。針對推進數字鄉村建設過程中存在的數字基礎設施投入不足、數字農業發展緩慢、數字治理水平不高等方面的問題,提出了彌合城鄉數字鴻溝、加快推進農業數字化轉型、提升鄉村數字化治理水平和完善數字鄉村人才培養體系四個方面的實踐路徑,以期為數字鄉村賦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數字鄉村;鄉村振興;數字農業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鄉村。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內容。當前,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推進數字鄉村建設、用數字技術賦能“三農”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抓手。
一、安陽市數字鄉村建設初見成效
(一)信息化基礎設施不斷完善
目前,全市投入建設3 000多個5G基站,這些站點能夠實現連續覆蓋市區、縣城和鄉鎮,以及實現重點區域和80%的行政村全覆蓋;投入建設2 900個千兆小區,打造出一站式智能娛樂、家庭安防、遠程教育等一體化的數字化管理系統。
(二)數字技術賦能農業生產
安陽市積極推動數字技術與農業生產相結合,初步建成高效、低耗、高產、智能化現代生態體系。安陽市大力推廣無人機航空植保工作,部分鄉鎮實現了無人機作業全覆蓋,節約了人力、物力成本。安陽市還不斷加強農產品質量監督,建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其中內黃縣被命名為全國第一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同時,智慧農業催生了越來越多的“新農人”,他們通過手機App就可以遠程調控溫室大棚的濕度、光照、溫度等。數字技術給農民種田帶來新氣象。
(三)農村電子商務蓬勃發展
安陽市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出臺多項措施支持網絡直播、帶貨、網紅打卡等電商新模式,助推農產品通過“互聯網+”飛入千家萬戶;引導各類電商主體構建鄉村電子商務網絡體系;大力發展鄉村智慧物流體系并建設物流冷鏈基地;加大電商人才培訓力度,為鄉村電子商務蓬勃發展構建一站式服務。2023年1—8月,滑縣農產品網絡零售額20.31億元,同比增長42%,跨境電商交易額2.6億元,同比增長20.2%。
(四)社會治理數字化加快推進
鄉村數字化社會治理讓鄉村變得更加“聰明”。當前,安陽市建成數字鄉村1 400多個,累計安裝安防設備9萬個,助力基層治理、平安鄉村、鄉村生態等建設,實現零風險區域聯防聯控。同時,鄉村基本公共服務逐步實現智能化,村民在手機上動動手指就可以交納居民醫保費、生活費用以及辦理各種證照等,大大提高了辦事效率,節約了群眾的辦事成本。
二、推進數字鄉村建設面臨的問題
(一)數字基礎設施投入不足
由于長期形成的城鄉二元體制,導致城鄉發展不平衡,城鄉數字鴻溝依然存在。第一,鄉村數字化建設需要投入大量資金作為保障,由于當前財政資金有限,在數字鄉村建設方面投入不足,鄉村的數字基礎設施相對落后于城市。第二,數字農業建設存在投入大、周期長、風險高等特點,導致企業等社會力量投資數字農業動力不足,需要相關部門給予更多扶持政策鼓勵社會多方力量加入數字農業建設,共同推進數字鄉村建設的發展。
(二)數字農業發展緩慢
安陽市農業數字化發展面臨一些難題,制約其發展的主要因素包括:成本、技術、人才和數據安全等。第一,農業數字化需大量投入,包括硬件設備投入以及先進技術(物聯網技術、信息采集技術等)軟件方面投入。對于沒有形成產業規模的地方和農戶來講,這部分投入成本難以承受。第二,數字農業人才短缺。農業數字化方面的人才不僅要懂得農業生產知識,還需要具備信息化的專業背景,目前這種復合型人才特別短缺,這也是影響農業數字化推廣的重要制約因素。第三,農業數字化涉及農業大數據,需要大量的數據采集、分析、存儲,可能面臨數據的濫用、篡改、泄露等數據安全問題。第四,農民數字素養有待提高。當前,隨著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大量農村青年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導致鄉村老齡化嚴重,這部分駐守鄉村的村民數字意識不強,對數字農業理解和認識還不到位,需要不斷提升他們的數字化素養。
(三)數字治理水平有待提高
鄉村數字化治理和公共服務數字化水平比較低。第一,“互聯網+政務服務”是實現鄉村治理現代化的重要舉措。調查發現,目前安陽市仍有一半以上的村莊尚未實現電子政務,很多村莊村務電子化平臺仍處于啟動階段,不能實現電子辦公常態化。與發達地區相比,安陽市鄉村電子政務的普及率仍有很大提升空間。第二,公共服務數字化平臺的使用頻率偏低。數字化公共服務平臺建立的初衷是為了提高辦事效率,“讓數據多跑腿、讓群眾少跑腿”。調研發現,很多平臺能夠實現的業務范圍有限,有的平臺只能夠實現社保、醫保等費用繳納;一些村務平臺的開發僅限于日常辦公和村民信息的收集,并沒有真正實現一站式服務的功能;“互聯網+教育”“互聯網+醫療”等在線教育和在線醫療的推廣和普及率偏低,還不能達到利用數字化來縮小城鄉公共服務差距的目標。第四,部分鄉村“智慧黨建”工作進展緩慢,村務、黨務及財務等未能實現網上公開。
三、推進數字鄉村建設的實踐路徑
(一)彌合城鄉“數字鴻溝”
第一,加強農村基礎設施投入。通過加大政府投入、采用PPP合作模式等多種途徑大力加快推進鄉村5G基站、農業物聯網等數字新基建建設,這是加快數字鄉村建設的基礎和前提。同時,加快推進鄉村公共基礎設施改造,在鄉村電力、水利、公路、物流等方面實施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彌合城鄉數字硬件鴻溝。
第二,推動鄉村資源要素數字化。農業部門可建立大數據通用支撐系統,包括數據采集、標準規范、數據應用、網絡安全等,聚焦糧食安全、綠色生產、種業創新等重點領域,建立大數據分析模型,擴展大數據應用場景,提升鄉村數據資源利用水平。
第三,加強數字鄉村文化建設。用傳統文化賦能數字鄉村建設,涵養現代化鄉村精神之魂。可建立鄉村文化數字場館,例如農耕文化館、村史館、家風家訓館、道德模范館等一系列鄉村博物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多種宣傳方式和利用各種媒體平臺來講好鄉村故事,形成全社會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圍。
(二)推動傳統農業向數字農業轉型
第一,加快土地流轉,形成規模經營。只有把分散的土地匯集到一起,形成規模經營,才可以達到降低農業經營成本的效果。比如,可以通過大型植保無人機對土地進行精準化、專業化作業,從而提高機械設備的作業質量和作業效率,同時有效降低農業數字化轉型成本。因此,必須加快土地流轉,利用政府主導、村民協商等形式加快推進土地規模經營,為農業數字化轉型打下良好基礎。
第二,發展生產托管服務,降低經營成本。專業的托管企業可通過大規模采購、集中作業等方式來降低家庭農場、合作社的數字技術投入和使用成本,降低農業數字化轉型的成本。因此,政府應大力扶持發展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盡快出臺相關政策,采取補貼、合作等措施培植本地企業或招引農業龍頭企業為各類農業經營者提供優質托管服務。
第三,延長數字農業產業鏈。打造縣域農業數字化全產業鏈,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將農產品種植、深加工、倉儲、電商銷售、物流等形成產業鏈并發揮其帶動效應,整合更多的市場主體參與創業就業,探索合理的分配機制,打造縣域經濟新高地。
第四,建立農業大數據平臺。相關部門應加強頂層設計,整合各地數據資源,打通數據壁壘,匯聚數據優勢,實現數據共享,形成全省農業數據“一張大藍圖”,通過對農情進行分析、建模,提供科學決策依據,從而指導全省農業生產和銷售。
(三)提升鄉村數字化治理水平
鄉村治理現代化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難點和短板,必須用數字賦能鄉村治理,補齊短板提升鄉村治理水平。
第一,完善“智慧黨建”“智慧監督”平臺。用數字化技術講好黨的理論和政策,采用線上培訓、線上黨課以及發送圖文、視頻學習資料等方式創新基層黨組織學習方式、方法。提升基層黨建管理水平,實行黨務線上公開,讓村民更全面地了解黨務、村務信息,村級工程項目進度、結果公示等情況,真正實現信息透明化、陽光化,促進村務監督數字化、常態化。這不僅可以推進鄉村治理法制化、民主化,同時也可以節約監督成本、提升村民的參與感和獲得感。
第二,加快推進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在人口老齡化背景下,“互聯網+政務服務”可推出更多適老化、貼近農民日常生活的公共服務平臺,從而提升平臺使用效率、增加用戶對平臺的使用黏性;針對現有平臺功能分散的問題,可對各個平臺進行分類整合,打造“一次辦好”平臺,解決農民群眾的實際困難,進一步提升公共服務平臺的便捷性,提升農民的幸福感。
第三,推動平安鄉村建設。平安鄉村建設是平安中國建設的基石。用數字技術賦能平安鄉村建設是提升鄉村治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可為各個村莊安裝監控設備、云廣播等,打造24小時不間斷、常態化聯防聯控平臺,讓人民群眾更安全、更安心。加強數字公共安全體系建設,打造全方位、全天候應急指揮信息管理系統,利用應急廣播、數字“大喇叭”宣傳消防安全、安全生產知識等,增強人民群眾的安全意識,提升鄉村的專業化、智能化、精細化管理水平。
(四)完善數字鄉村人才培養體系
打造一支愿意服務鄉村、扎根鄉村的數字人才隊伍,對于數字鄉村建設至關重要。
第一,提供政策保障,吸引人才。一方面,加強待遇保障。鄉村待遇相對較低,是留不住人才的關鍵因素。相關部門應加大投入,提高鄉村數字人才待遇標準,提高崗位吸引力。另一方面,對于高層次數字技術人才,政府可給予專項經費用于創業創新,讓他們將所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用自己所學服務數字鄉村建設,改變鄉村面貌,帶領農民走向共同富裕。
第二,建立激勵機制,留住人才。相對于城市來講,在鄉村工作職業晉升空間比較小,晉升難度又較大,導致一些人才不愿意扎根農村。首先,國家可從頂層設計入手,讓愿意扎根鄉村的數字人才擁有多條職業晉升通道,而不是僅僅依靠“考出去”,把農村作為職業晉升的敲門磚、墊腳石。其次,設立獎勵基金,對于有突出貢獻的數字人才給予精神和物質的獎勵,提升人才對服務“三農”工作的職業榮譽感和自豪感。最后,發揮鄉賢的獨特作用,以感情為紐帶,把分散在各地的企業家、農業專家、技術人才匯聚起來,請他們擔任顧問、技術指導、志愿者,為服務家鄉數字鄉村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第三,采用多種模式,培養人才。首先,引進外部人才。可以采用校企合作“訂單式”模式,定向培養農村需要的技術人才。其次,培養本土人才。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不少返鄉農民工和退役軍人等都選擇回鄉創業就業,為家鄉的發展貢獻力量,可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模式對他們進行專業培訓、技術指導。最后,可利用“農民夜校”等形式,加強對當地村民數字專業素養的培養,并建立長效機制,為建設數字鄉村做好人才儲備。
參考文獻:
[1]文豐安.數字技術賦能鄉村建設現代化:重要性、梗阻及發展進路[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9(5):134-141+173.
[2]陳文勝.構建農業農村現代化新格局[J].新湘評論,2021(5):47-49.
[3]侯娜,趙婉爭,杜薇.數字賦能鄉村振興的機制研究[J].互聯網天地,2022(8):18-21.
[4]袁俊輝,楊波,楊戴萍.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數字治理的行動邏輯與推進路徑[J].廣西職業師范學院學報,2022,34(3):31-36.
[5]馬林沖.習近平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重要論述研究[D].蘭州:蘭州理工大學,2019.
[6]吳倩倩.數字技術賦能鄉村振興探析[J].山西農經,2021(16):37-38.
[責任編輯:王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