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青春期的到來,青少年的獨立性增強、自我意識高漲,心理和情緒變化較明顯,常表現出溝通障礙、觀念沖突等問題,導致情緒波動較為劇烈,易引發青春期抑郁癥,嚴重影響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那么,如何早期識別并有效干預青春期抑郁癥呢?
青春期抑郁癥是指在青春期所表現出的抑郁癥狀,是一種以明顯的持續性抑郁為特征的疾病。青春期抑郁癥的外在表現有:悲傷、易怒、暴躁,或者對周圍的事物失去興趣,以及學習成績下降、睡眠問題、食欲變化、反復出現身體不適。在青春期,因激素水平的波動導致青少年情緒不穩定,再加上學業壓力、社交問題及自我認知的變化,易誘發抑郁癥。
青春期抑郁癥的常見表現為“6無”——無趣、無力、無望、無能、無助、無價值。
1.無趣
青少年對原本熱衷的游戲、朋友間的聚會及熱愛的興趣愛好感到無聊,提不起絲毫興趣。
2.無力
身體仿佛被按下了暫停鍵。青少年時常感到疲倦不堪,即使睡了很長時間也無法緩解。這種無力感不僅是身體上的疲乏,還伴隨著精神上的倦怠,導致青少年可能無法完成簡單的日常活動。
3.無望
青少年覺得未來一片黑暗,仿佛人生的道路上布滿了濃霧,無論如何努力都看不到前方的光明,導致他們開始質疑自己的人生價值,甚至覺得未來毫無意義。
4.無能
青少年對自己的能力產生質疑。無論是在學業上還是日常生活中,他們會認為自己什么都做不好,甚至對簡單的任務也失去了信心。這種自我懷疑使得他們更加自卑,陷入無助的循環中。
5.無助
青少年時常感覺自己孤立無援。他們會覺得沒有人理解自己的感受,即使在熱鬧的人群中也感到孤單,仿佛與世隔絕。在向家長、朋友或老師尋求幫助時,他們會覺得自己無法被真正理解,亦得不到支持。
6.無價值
青少年對自我價值徹底否定,覺得自己無論怎樣努力,也無法讓別人看到自己的價值。這種自卑感像一塊沉重的石頭壓在他們的心頭,拖住了本該充滿活力的青春。
青春期抑郁癥表現為以上癥狀持續2周以上,且具有“晨重暮輕”的特點,即早晨情緒低落最為嚴重,晚上時這種情緒稍有緩解,但抑郁的情況依然存在。
1.遺傳因素
抑郁癥在家族中有明顯的遺傳傾向,尤其是父母或近親中有抑郁癥病史的青少年,其患抑郁癥的風險較高。但并不是每個有抑郁癥家族史的青少年都會患上青春期抑郁,但他們的情緒調節能力可能低于其他人。抑郁癥的遺傳風險可能潛伏在青少年的基因中,在某種特定環境或壓力下才會被觸發。
2.環境因素
家庭是青少年成長的關鍵環境。如果青少年生活在充滿沖突、冷漠或過度保護的家庭中,他們更容易感受到情感上的缺失或壓抑。例如:父母關系緊張、頻繁的爭吵或離異,會使青少年感到不安和被孤立;而父母的過度控制和高期望,也會讓青少年感受到巨大的壓力和無法滿足他人期待的焦慮感。此外,家庭成員的情感疏忽或暴力等極端行為,往往會給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帶來深遠的負面影響。

3社會心理應激
青春期正是青少年逐漸獨立、探索自我的階段,此時他們不僅要面對學業壓力,還要處理復雜的社交關系與同伴競爭。學業上的挫折、考試成績不佳或被老師批評,都可能成為青少年內心的沉重負擔。而在同伴關系中,被孤立、欺凌或社交排斥等問題也會給青少年帶來巨大的心理應激,令他們感到無助和失落。在現代社會中,社交媒體的廣泛使用也加劇了這種壓力。許多青少年會因為在網絡世界中感到“被忽視”或“被比較”而產生自卑感,這些負面情緒長期積累,很容易轉化為抑郁情緒。
1.家庭干預
在青春期抑郁癥的干預中,家庭的支持和理解是最重要的。家庭干預的核心在于“關愛”“理解”“尊重”“陪伴”,這些是幫助青少年走出抑郁的關鍵詞。家長應避免批評和指責,取而代之的是傾聽和理解。通過營造溫暖、包容的家庭環境,讓青少年感受到家人無條件的愛與支持。家長應主動了解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并與他們進行開放、平等的溝通。
2.學校干預
學校是青少年成長的重要場所,因此學校的干預措施在幫助學生擺脫抑郁情緒中占據一席之地。學校可以通過開設心理健康課程,增強學生對抑郁和其他心理問題的認知,提高自我調節和應對壓力的能力。同時,班主任的敏銳觀察也十分重要,及時發現學生的情緒波動,并給予關心和疏導,能有效防止學生抑郁情緒惡化。此外,學校應為學生提供心理咨詢服務,定期開展心理輔導。同時,學校也應避免給學生施加過度的學業壓力,要為學生創造健康、積極的學習氛圍,減少因學業過重引發焦慮和抑郁。
3.生活干預
合理調整作息:人的身心健康與生活作息習慣密切相關,合理安排作息時間至關重要。青少年由于學業壓力大、長期熬夜,或者過度放松和缺乏運動,都會打破身體平衡,進而影響情緒穩定性。改變不良生活習慣,規律作息能幫助青少年恢復體力和精神。因此,家長和學校應共同努力,幫助青少年建立良好的作息習慣,避免他們因學業和娛樂而忽視身體需求。充足的睡眠不僅能改善抑郁情緒,還能增強大腦對壓力的應對能力。同時,適量進行戶外運動能幫助青少年恢復身心平衡,可通過騎自行車、跑步等運動釋放內啡肽,從而舒緩壓力,放松心情,在增強體質的同時改善睡眠質量。
飲食健康:中醫強調“藥補不如食補”。有抑郁癥狀的青少年可以根據體質選擇適合的食物。如果是陰虛,應多吃滋陰的水果,如橙子、番茄、菠蘿;如果是陽虛,則應選擇溫補的食物,如龍眼和核桃。應避免食用涼性水果如柿子,以及熱性較大的水果如榴蓮、芒果。推薦食用的水果和食物包括:藍莓、橙子、香蕉、櫻桃、烏梅、龍眼、黃花菜、蘑菇、南瓜、大蒜、燕麥、核桃、開心果等。建議減少攝入咖啡、濃茶、巧克力、高糖高脂的甜品、加工肉類、罐頭食品,這些食物可能加劇情緒波動。
4.科學運動
科學運動也是緩解青春期抑郁癥的有效方式之一。日常生活中,青少年可以選擇強度適中的有氧運動,如跑步、游泳、瑜伽等,以改善情緒狀態。同時,運動也是一種社交活動,為青少年提供了與他人交流和互動的機會,通過與朋友或同伴的互動減少孤立感,增強歸屬感。建立健康的運動習慣,不僅能夠增強體質,還能帶來更積極的心態和生活方式。建議青少年每周至少進行3~5次運動,每次30~60分鐘。
5.用藥指導
藥物是治療青少年抑郁癥的重要手段。醫生會根據患者癥狀的嚴重程度和身體狀況選擇藥物。在用藥過程中,家長應監督青少年患者按時按量服藥,同時密切關注藥物的不良反應,如惡心、嘔吐、失眠等。如果藥物的不良反應嚴重影響青少年患者的正常學習和生活,應及時就醫,但不能隨便停藥,以免出現撤藥反應,導致病情反復或加重。
6.心理支持
調動青少年患者的社會資源,如朋友、親屬、心理咨詢師等,對其進行心理支持。親屬應鼓勵青少年多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并耐心傾聽,避免指責,讓他們感覺自己不孤單。同時,正面引導并幫助青少年患者梳理情緒,營造友善包容的氛圍。當發現青少年患者有進步和優點時,應及時給予肯定和稱贊,幫助他們逐漸建立積極、正確的自我認知。心理咨詢師可以通過認知行為治療、精神動力治療等方法進行干預,幫助青少年患者建立自信心,戰勝抑郁。
7.急危處置
青少年重度抑郁癥患者會出現自殘、自殺等過激行為,家長及師生要密切關注,嚴防輕生行為的發生。如發現青少年出現過激行為要及時送往醫院進行救治,挽救生命。
青少年抑郁癥除了與自身因素有關,也受社會和心理等因素的影響。父母應為孩子撐起一把保護傘,避免傳遞社會焦慮和壓力,通過積極溝通疏導孩子的負面情緒,并營造包容、融洽的家庭氛圍,教會孩子用健康的心態化解不良情緒,幫助他們逐漸戰勝抑郁癥,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