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某單位一把手因只手遮天、大權獨攬而受到黨紀政務處分。然而其在懺悔時竟然說出了這樣一番話,即其之所以有今天,除了個人原因外,其實還與屬下總是保持沉默有著莫大的關聯。
一石激起千層浪。明顯的,“沉默惹了禍”與通常人們口中的“沉默是金”相悖論,也由此說明對于“沉默是金”必須辯證地看、透切地思,而不能人云亦云,讓“沉默是金”始終成為真理。事實也是如此,設若沉默意味著對某人或某事確實認可、高度認同,再無不同意見或好的建議可陳述、可表達,此時“沉默是金”的命題才能成立。
然而實際上很多時候,有的人沉默并非就是贊同或無異議,相反可能是五味雜陳,需要細心探究、再三琢磨、耐心分辨。譬如明明有意見,卻因為其他人都不發聲,所以干脆也保持沉默,為的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又如,完全不贊同,但因為勢單力薄,或長期以來本身就一直被孤立、被邊緣化,所以寧愿保持沉默,怕“秋后算賬”;再如,緣于與自己切身利益并無多大關聯,所以主動保持沉默,追求的是明哲保身、但求無過。如此等等,足以說明沉默未必是金,因此必須重新認識沉默,正確面對沉默,有效處置沉默。
一方面,身為領導,應該鼓勵大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不得不說,個別時候單位之所以一再出現沉默現象,正與其領導不歡迎、不允許有“雜音”“噪音”“刺耳音”密不可分。而正是身處如此困頓語境下,某些下屬縱有“千言萬語”“金玉良言”,也情愿于腹中漚爛,何必要招惹領導的不快與慍怒?所以只有虛懷若谷,明示言者無罪,才能讓大家開誠布公、坦露心聲。
另一方面,作為群眾或下屬,應該打破“沉默是金”的迷思,主動地變沉默為不沉默。畢竟試圖以沉默來表達不滿、不認可、不贊同,很有可能在個別領導那里被誤認為是同意、高興、贊許,從而讓這種領導因為越發沾沾自喜而漸行漸遠,卻也凸顯自己身為單位一員,沒有盡到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大家身處同一單位,原本是責任共同體,因而只要是有益單位工作改進、事業發展,就應該勇于打開窗戶說亮話,而不能以沉默應付、搪塞。如此摒棄“沉默是金”的精致利己主義做法,才能俯仰無愧、光明磊落,“明明白白我的心”。
既然沉默未必是金,身為領導必須時時處處以群眾的沉默為警醒,努力讓群眾由沉默變為不沉默。應該看到,讓群眾開口說話,本身就是一門領導藝術與方法;否則說與不說,悉聽尊便,看似開明,實則因為沒有打開群眾的心結,只會彼此間越發形同陌路,遑論親如家人、情同親人。譬如臺上不說,咱們可以臺下說;當面不說,咱們可以借助互聯網說,等等。總之,努力營造讓群眾說話的氛圍,讓群眾“竹筒里倒豆子”,將不滿也好、委屈也好,統統說出來,才能對癥下藥、有的放矢,實現做群眾工作與促進事業發展的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既然沉默未必是金,“倒逼”群眾不能當“老好人”,不能總是慣著領導,而是必須堅持原則,堅守立場,義正辭嚴,針鋒相對。實踐中,正是有的群眾信奉“沉默是金”,才讓個別領導越來越目中無人,越來越狂妄自大,最后不僅自己一失足而成千古恨,也同步給單位帶來影響與損失。因此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要求群眾敢于發聲,勇于建言,勤于進諫,推動領導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無疑此時有聲勝無聲,眾口一詞的聲音才真正堪比黃金,能夠使領導深刻認識到聯系群眾魚得水,脫離群眾樹斷根。
有事好商量,有事多商量,大家的事由大家商量著辦,才能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言,沉默未必是金,只有以沉默為例外、以不沉默為常態,才能構建風清氣正的單位政治生態,推動共同的事業欣欣向榮、蒸蒸日上。
(作者系湖北省荊門市委黨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