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魯國有位能工巧匠,名叫魯班。魯班擅長機械,做過不少東西,有鋸子、墨斗、云梯等等,還曾做過木鳶,曾飛到敵國偵探敵情。魯班名氣很大,有些人專程跑來拜他為師,向魯班學習手藝,魯班挑了一批人,收為徒弟。
有道是:“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學習關鍵要看自己。自己不努力,誰也教不好。魯班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檢查弟子的學習情況,遇到不認真的學生,直接趕走。在一批弟子中,有一個人叫泰山,喜歡研究竹子,對木工不太感興趣,手工活自然做得不怎么好,魯班發現后,把他逐出了師門。
幾年后,魯班有一次去集市,看到有個年輕人在賣竹器。由于那些竹器美觀實惠,技藝高超,人們都在搶著買。魯班一打聽才知道,原來這個年輕人就是當年被他逐出師門的泰山。他后悔地說一句:原來泰山手藝這么棒,我真是有眼不識泰山啊!
這個故事,是不是確有其事,人們已然不得而知,也沒有必要去“較真”。但歷史上卻不乏一些“有眼不識泰山”的故事。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時任云南省委書記宋任窮同志因公務路過家鄉湖南瀏陽縣葛水鄉時,想順便回去看看。來到鄉政府后,他問:“鄉長在嗎?”一名鄉干部連頭都沒抬,隨口便答道:“在里面開會,有事在外面等著。”宋任窮坐在門檻上等了半個小時,仍不見鄉長人影。這時,一位老者認出了衣著樸素的宋任窮。頓時,屋里擁出一群人來,鄉長一見面,低著頭連聲道歉:“對不起,我不知道是您來了!”那個鄉干部也連賠不是:“我真是有眼不識泰山。”
要避免“有眼不識泰山”的蠢事,就必須先搞清楚誰才是“泰山”。就像宋任窮同志說:“我不是泰山,群眾才是泰山。”我們共產黨的干部,就要弄清楚誰是“泰山”。這是一個感情問題,也是一個作風問題,更是一個立場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闡述人民時,總是飽含著深情,常常見到這樣的句子:“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忘記了人民,脫離了人民,我們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就會一事無成。”對人民敬得越重,人民群眾對你才會愛得更深。一個把人民敬為“泰山”的人,才能小心翼翼地為人民服務,才能為了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而奮斗,才能把人民舉過頭頂、不讓人民“有事在外面等著”、冷落人民。
周恩來總理日理萬機,卻時刻關心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和實際困難,他時刻提醒各級領導:“我們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人民的。”視人民為“泰山”,才能做周總理那樣的人民公仆,“永遠不與群眾隔離,向群眾學習,并幫助他們”。“群眾才是泰山”,不是長在嘴上,而是長在心上;不是需要時做做樣子,而是一生把服務人民落到實處。一名領導干部,只有弄清楚誰是“泰山”,才能不犯脫離群眾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