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處安徽桐城的六尺巷,因清代大學士張英與鄰居吳家互相退讓三尺地基而成,是中國鄰里和諧禮讓的典范。10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六尺巷,重溫張吳禮讓典故,強調要弘揚好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互禮讓、以和為貴。
體會總書記點贊“六尺巷”的深意,我們要在“六尺巷”中尋覓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人活世上,因為性格、文化背景等種種差異,問題與矛盾肯定有不少,怎么解決,這是一個難題。
走進六尺巷,和氣生財。2021年《南方周末》曾刊發一篇文章,大意是說,現代人不管遇到什么事,只要產生了一點糾紛,一言不合,首先想到的就是法庭上見。這當然表明現代人法治意識的增強,法律是解決問題的重要選擇方式之一。但是,真正做到“在法庭上見”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花費當事人雙方大量的時間、精力。最后,也許還并不能分出個是非黑白來,結果只是兩敗俱傷。這就不得不讓人深思:法庭上見難道是人們處理問題的唯一手段嗎?古人在這方面有著清醒的認識。
當年,四川南部縣民間訴訟案很多,“民間控案,多由訟棍而起。每遇雀鼠細故,本人原不欲告,訟師聞風闖入,輒以不干己事,搬弄是非,挑唆興訟,希圖酒食,需索銀錢。迨至構釁,已成鄉曲,愚民因此傾家破產。”鑒于此,光緒二十八年(1902),縣令張景旭發出一份勸民息訟的告示,內中有“莫聽人唆,莫聽人誑;和氣族鄰,尊敬親長。訟息民安,祥自天降”的話。張景旭認為,為政首在安民,而安民貴于息訟。他認為普通老百姓、鄰里家庭日常生活中發生一些矛盾是很正常的,能不打官司盡量不要打。他這種治理理念非常好,告示一出,果然很多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社會安定。禮讓是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的潤滑劑,2023年,“新時代六尺巷工作法”被寫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入選全國“楓橋式工作法”,也證明了禮讓這一點的可貴。
穿行六尺巷,提升境界。“君子山岳定,小人絲毫爭”,爭的無非名利二字。“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這才是人生應有的態度。常州先賢季子,三讓王位,給世人樹立了典范。《菜根譚》里說:“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張本;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真正有格局的人,必定有包容萬物、寬待眾生的胸懷。有人說,遇事不指責,能讓則讓之,是頂級的修養。如何做到這一點,中國古人非常有智慧,其實已經給了我們很多答案。老子說:“大道之行,不責于人。”孔子一生以“勿我”來要求自己。“勿我”,即不要太自以為是,沉溺于自我。《圍爐夜話》里也有一言:“但責己,不責人,此遠怨之道也。”多嚴格要求自己,才能做到“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步出六尺巷,大有作為。荀子曾說:“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意思是提醒人們,胸中要有大擔當,不要因為糾結于枝節問題而忽略了大局。此話非常到位,欲成大事,又怎么能在無關緊要的小節上計較呢?人生是一盤很大的棋,你在這里迂回一下,就會在那里積蓄力量。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就是這個意思。
能受苦方為志士,肯吃虧不是癡人。任何僵局的打破,都需要對峙的雙方各退一步,理解忍讓,這樣大家才會迎來海闊天空的大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