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子》一書蘊含著豐富的廉潔文化思想,其“廉”的精神要旨貫通于性善論、大丈夫說、知言養氣、重民本、任人唯賢、士尚志等思想內容中,構成孟子論“廉”的豐富內容。《孟子》中有六處論述涉及孟子的“廉”思想,綜合分析其論述,有助于把握孟子廉德的本義。
《孟子·離婁下》有云:“可以取,可以無取,取傷廉。”該句簡潔道出孟子對“廉”的見解,即要從自己的本心和良知出發,有分辨,不妄取,不茍得;如果取會傷害廉,那就不取。孟子認為,“廉”就是不取身外之物,不貪不義之財,要“取于民有制”(《孟子·滕文公上》),要取之有道。當道義和私欲遭遇現實沖突和生存困境,孟子主張選擇“義”而不失本心。
“不辨禮義”受之則損害人的道義與仁心,失去了最寶貴的本心,這是不合道義的價值判斷,因而“非其道,則一簞食不可受于人”(《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如果不合乎道義,就是一竹籃飯也不接受。正如后來蘇軾所言“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即使自己窮,也窮不失義和茍得。《孟子·盡心章句上》指出:“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孟子認為人應該活出自己的尊嚴和精神價值,這是人的主體自覺和高貴人性。蔡元培先生對此有精彩論述:“孔子以君子代表實行道德之人格,孟子則又以大丈夫代表之。其所為大丈夫者,以浩然之氣為本,嚴取與出處之界,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不為外界非道非義之勢力所左右;即遇困厄,亦且引以為磨煉身心之藥石,而不以挫其志。”
孟子還通過對兩個人物的正反兩面分析道出何為廉。他以陳仲子為反例。如何看待陳仲子之“廉”?在孟子看來,陳仲子離開母親,不吃母親給的食物,卻還是吃妻子做的食物;他避開哥哥,不住哥哥的房屋,卻還是要到於陵這個地方來住,是以小義廢大倫,雖不茍得,但非真正操守的廉士。有“廉”之名而無“廉”之實,因為廉德不能脫離親親人倫實際而走向極端。陳仲子避兄離母,無親戚君臣上下,是無人倫的表現。陳仲子這種無視人倫的作為,背離了廉潔道義精神,孟子譏諷陳仲子之廉名是一種故作姿態的沽名釣譽,非“廉”之真諦。
孟子還對“鄉愿”之“廉”進行了批判。“鄉愿”,即表里不一,四面迎合八面玲瓏之人,表面上看似廉潔,實際上卻損害廉德。《孟子·盡心下》:“非之無舉也,刺之無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眾皆悅之,自以為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故曰‘德之賊’。”意思是說鄉愿人順著流俗,迎合著污世,用心好像忠厚,行為好像廉潔,大家都喜歡他;而他自以為是,這是不能進入堯舜的正道,這是傷害道德的賊,是沽廉名盜清譽的兩面派兩面人。正所謂“真廉無廉名,立名者正所以為貪”。
孟子心目中真正的“廉”是伯夷之廉,要有自己的是非觀、分辨力。《孟子》中兩次提到伯夷之廉,從正面對廉進行了界定。
《孟子·萬章下》:“伯夷,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則進,亂則退;橫政之所出,橫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與鄉人處,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當紂之時,居北海之濱,以待天下之清也。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
《孟子·盡心下》:“圣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聞柳下惠之風者,薄夫敦,鄙夫寬。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聞者莫不興起也。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況于親炙之者乎?”
孟子認為伯夷之行為峻潔,個性剛直,有極高的道德標準:“非其君不事”“不立于惡人之朝”,即不符合心中標準的君王不去侍奉,諸侯用好聽的言辭來請他,也不接受,不屑于接近他們,以免污其高潔。這雖失之太清而不能容,孟子稱其“隘”;但也看出孟子對伯夷之清廉的認可,被稱為“伯夷,圣之清也”。孔子在《論語》中也論述過這種精神:“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論語·子路》)中庸不能實現,中行不得而遇,只好寄望于“狂狷”了,伯夷以其廉德的高風亮節實踐,詮釋了廉的真正含義。伯夷清風,此廉德教化如春風,足以振奮人之心志,君子之風,山高水長。
孟子還以自身的實踐詮釋“取之有道”,即如何在取與不取之間權衡,以義導利,以義取利。
陳臻問曰:“前日于齊,王饋兼金一百而不受;于宋,饋七十鎰而受;于薛,饋五十鎰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則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則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孟子曰:“皆是也。當在宋也,予將有遠行。行者必以贐,辭曰:‘饋贐’予何為不受?當在薛也,予有戒心。辭曰:‘聞戒。’故為兵饋之,予何為不受?若于齊,則未有處也。無處而饋之,是貨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貨取乎?”(《孟子·公孫丑章句下》)
孟子旨在說明君子在接受他人禮物時重在義理,應明白對方的真實目的是否符合道義。反過來,君子也要注重送禮物不在于貴重與否,而是內在恰到好處,分清“是”“非”。君子持身廉潔不可隨意接受無理之“金”,同時也不送無義之金。
綜上所述,孟子破陳仲子之“廉”,批“鄉愿”之“廉”,立伯夷之“廉”,孟子之“廉”是指廉士能樹立崇高價值的取舍標準和主體性人格,在踐行日常親親人倫中確立心中有不能動搖的廉潔定力,能知行合一堅守廉潔,而非偽廉。在面對外物而不妄取、不妄得,窮不茍求,有高貴的獨立人格,身正為范,形成了感化人的道德力量和人格魅力,而產生廉德清風教化之力。
(作者單位系中共新田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