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紅寧
摘要: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建設和發展離不開科學的理論支撐和有效的發展策略,在當代社會背景下,現代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要想謀求新的突破,就必須踐行農村生產托管道路。基于此,本文結合相關文獻資料和工作經驗討論了農業生產托管模式,依據農村生產托管模式的工作特點探究其與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現實意義,并提出針對性的優化策略,以期為規范農業生產托管模式,促進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農業;農業生產托管;新型農村集體經濟
目前,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已取得階段性的勝利,工作重心逐漸走向農業成果改革、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等方面,這也是推進農村現代化改革,從根本上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建設策略。大部分農村地區依舊是以農業為主導產業,而農業生產托管模式是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建設的新目標,但是在推廣過程中存在農戶認識不清,農村建設不完善,導致工作效果不達預期等現實問題亟待解決。
1 農業生產托管模式
依據國家有關部門的指導意見,農業生產托管定義為在確保土地經營權始終屬于農戶等經營主體的前提下,將生產作業予以劃分,其中耕種和防收等工作委托給服務組織實行集中化農業經營。剖析農業生產托管模式可以得知,這一工作既是服務型規模經營的主要內容,又是基于現代社會發展背景下實現農業生產現代化建設的具體路徑;可以有效帶動普通農戶的經濟發展,使其擴大自身的經營規模。這一模式的提出主要是為了進一步提升小農戶的經濟收益,指引小農戶學習和了解現代農業,并將傳統的工作形式與現代農業發展相結合,以專業化分工、社會化協作等方式,盡快實現現代農業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生產的總目標。現有的農業生產托管模式主要有3種,分別是直接服務、間接服務和流轉集中再托管,可以依據實際情況選擇一種或多種工作方案同時進行。
2 農業生產托管對于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現實意義
在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建設及發展中,經常會因為一些客觀因素出現諸多問題,而農業生產托管的提出為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提供了可行的建設路徑,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一方面,農業生產托管為實現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統籌提供堅實的保證。農村集體不僅可以為農村居民提供相應的農業生產服務,還可以在國家相關政策的扶持和引導下,對農村資源進行規劃和統籌。農村家庭承包制改革后,農戶恢復一家一戶的經營模式,農戶家庭農業生產隊伍不斷擴增,使農戶家庭農業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中堅力量,但這也可能導致農業發展受限,農戶家庭收入無保障等問題。農業生產托管是現代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的具體方向之一,是以小農戶為基本單位,使其與中介力量相融合,在鄉村地區建立高標準的合作模式,這也是現代農業發展背景下市場對于農業生產的必然選擇,滿足村民對農業服務的發展需求,也為農業生產服務的完善和補充提供有效的理論依據。另一方面,農業生產托管的提出也是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創新策略,可以實現農村資源的最大化利用。農業生產托管不僅可以將散落的小農戶進行集中化的托管服務,還可以通過穩定可靠的合作關系,實現農村農業總資源的最大化利用,推動農村地區從根本上走集體經濟自主發展道路。
3 農業生產托管促進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優化策略
3.1 加強集體經濟組織紀律
(1)作為鄉村地區的主導產業,農業應當走規范化、科學化發展道路,基于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需求和發展愿景,踐行農村生產托管新形勢,依據農業發展和市場經濟規律變革,盡快實現對于農村生產托管的標準化建立,首先應重視紀律組織的領導作用,加強集體經濟組織紀律隊伍建設[1]。在國家政策的扶持和引導下,大部分農村地區已經對于農業生產托管模式有了一個比較清晰的了解,但在一些貧困村縣依舊存在農業資源不完善、農村思想落后,甚至抵觸現代農業管理模式等問題,阻礙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針對這種現象,有必要改變和革新現有的組織領導形式,從政策管理和思想教育等多個層面提升群眾對農業生產托管新模式的認知,并聯合多個部門多措并舉,聯動建設的目標。在思想上,應針對現有農村農戶的問題實行精準化的教育政策,強化群眾村集體經濟的認知。村委會應起模范代表作用,積極發動村干部到農戶家庭中宣傳和講解,同時杜絕村干部出現農業生產托管不懂、不會、不研究等問題。由于農戶對于農業生產托管和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存在著不同的認知問題,有關部門還應通過調研走訪的方式深入居民內部,與村民友好協商與探討,轉變自身視角,做到真正從農民角度看待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問題,以此謀求村級集體經濟的新突破。
(2)項目、資金、人才隊伍建設是標準化農業生產托管工作模式的必備條件[2]。有關部門在篩選農業項目時,應全面監督和管理項目的可行性和規范性,依據農村建設情況和項目發展需要,為其提供足夠的資金支持,重點對農業生產設備等提供強有力的經濟保障。人才是農村發展的第一動力,無論是規范和完善農業生產托管,還是建設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有關部門都應重視人才問題,通過人才引進或加強人才待遇等方式進一步擴大人才隊伍,確保每個農村都具有相應的專業人才,可以協助居民對農業生產托管有更深層次的認知,為制定精準化的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戰略助力。
(3)為了避免農業生產托管出現責任推諉或責任不清等問題,還應明確村干部的工作責任。在設立農村發展目標時,務必要讓村干部意識到提升村級集體經濟是第一任務,在基層工作中要加強農業生產托管的相關工作。為了提升村干部的工作積極性,有關部門可以將農村生產托管任務納入的村干部黨建述職評議考核中,并將村干部的薪酬待遇與當地村集體經濟發展相聯系,對于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較為優秀的地區,可以適當增加村干部的經濟待遇,并予以書面表揚,強化縣鄉村黨組織的工作能力,推進農業生產托管建設工作。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是基于農村建設大局觀設立的,因此縣鄉村三級還要簽署專有的責任狀,細致劃分農業生產托管的任務,確保經濟平穩發展。
3.2 優化村級集體經濟管理
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建設和發展離不開科學的領導組織,也需要優質的作業班底,需要重視村干部隊伍的建設。針對現代社會背景下的農業發展,應當挖掘更多的新型復合型人才,讓其在貧困村擔任一定職位,提升村級黨組織的領導能力,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在選拔人才時,可先從村民內入手,選拔專業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年輕人,或從農村合作社負責人等方面選拔相應的人才,并進行農業生產托管專項培訓,使其從根本上明確現代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總體規劃[3]。人才流失一直都是影響農村發展的重要問題,有關部門應通過提升人才待遇、加強人才經濟保障等措施,吸引更多的本土人才回歸到農村集體經濟建設中去。此外,各級機關和企事業單位還應提供相應的人才扶持政策,選派優秀人才到貧困農村進行幫扶工作,通過增加農業建設項目和預算資金的方式,為貧困農村地區的原始積累提供幫助。
同時,應當重視管理及監督工作,確保農村農業生產托管模式的科學性和合理性。一方面,應從管理角度出發,盡快成立農村經濟監督管理委員會,村民以集體的形式成立農村理財小組,共同對村級財務情況進行研究和探討,并設立相應的財務公開制度,確保農村財務信息及時更新和補充,避免出現農村財務不明、賬務不清等情況,這也是維護村民知情權和介入權的有效方式。經實踐,這種方案可以最大化地維護農村集體經濟的根本利益,避免出現集體資產流失等情況。另一方面,農村必須走科學規范管理道路,通過優化資源配置等方式,實現農村集體經濟建設資源的良好應用。集體經濟是農村居民共有的財富,在分配集體經濟時,應從總體角度出發[4],避免不必要的經濟浪費,而各級財政單位也應予以支持和幫扶,確保農村集體經濟利用的科學性,為農村基層黨組織提供強有力的工作保障,促進村級組織帶領農村居民走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生活愿景。
3.3 完善農村農業生產托管
農村農業生產托管的設立和發展雖已持續了一段時間,但依據目前的應用狀況,部分居民依舊會對現有的農村農業生產模式持保留意見,對相關政策也存在認知模糊的情況。若要實現農村農業生產推廣的全面普及還需完善和優化現有的工作模式和行為標準。推行農村農業生產托管模式,不僅是對農業發展的進一步改革,也是基于現代社會背景下優化現代農業服務體系的現實策略,通過搭建標準的農業生產托管管理模式可以進一步構筑農村農業服務工作體系。在現代農業經濟中,農村集體經濟是最基礎也是最關鍵的組成部分,不僅承擔著橋梁紐帶的作用,通過緊密聯系小農戶和新型農村服務主體,使其可以在確保雙方各自利益的基礎上,實現真正的農業生產共贏,還起到引領和規范的作用,也是現代農業對于農戶要求的具體指引。對此,有關部門應高度重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調整和優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構架,進一步提升其對于農業質量托管的提升和規范作用,確保農業生產托管的高質量發展,為實現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打下堅實的工作基礎。同時,還應創新現有的農業生產托管模式,通過多方聯合的方式,將分散的小型服務主體集中起來,以集中化的方式實現對新型服務主體的對接和洽談工作,盡快實現現代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的科學化和規范化建立。
此外,在推行農業農村生產托管模式前,有關部門應一要就農業生產托管的價格問題進行協商,通過座談會、研討會等形式,確保農村農業經濟利益的合理分配,從根本上維護托管方與農戶方的經濟利益,以此建立利益共享、經濟共贏的運營機制。二要對農業生產托管模式中潛藏的風險和可能遇到的政策問題、經濟問題等進行討論,提升群眾對于農業農村生產托管模式的關注程度[5]。三要增強監督作用,有關部門應分別向農戶和服務主體制定專有的監督管理制度,對于農戶監督管理任務主要圍繞合同的履約情況展開探究,監督農戶及時繳納農業生產托管的相關費用;對于服務主體監管主要是就農業發展質量和農村經濟收益分配問題等展開管理工作。大部分農村地區都存在產權概念模糊、農業設施不完善等問題,針對這種情況,各個農村還需依據自身的發展情況和現代農業的管理標準,優化農產品倉儲、烘干以及后續的再加工、銷售等環節,調整農村生產資源配置,創造優質的農業生產托管發展環境。
4 結論
要進一步實現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建設和發展,就必須高度重視農業生產托管模式,并通過扶持政策、資金引入、人才引進等方式,為其提供堅實的工作支撐。同時,還要堅持著因地制宜、村民主導的工作理念,規范化轉變農村集體經濟的建設和發展,實現針對性幫扶,以不破壞農村集體經濟利益、不對農民收益造成損失為前提,堅持集體所有制,依據市場導向融入物業管理和混合經營的工作理念,進一步推動農業生產托管模式的建立。
參考文獻
[1] 王瑞香.農業生產托管與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探析[J].中國市場,2023(20):87-90.
[2] 于雅俐.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參與農業生產托管的模式研究[J].農業與技術,2023,43(5):163-166.
[3] 袁靜.鄉村振興戰略下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路徑探究——以南部縣為例[J].營銷界,2022(7):11-13.
[4] 蘆千文,于雅俐,苑鵬.農業生產托管與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J].農村金融研究,2022(2):13-21.
[5] 左洋洋.新時代我國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研究[D].
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