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彤宇
摘要:林業經濟發展在國家戰略發展中起到了保障資源安全和能源供應的作用。可以促進農村經濟和鄉村振興,與國家建設、生態環境的關系非常緊密。作者結合目前森林管理的主要工作,同時,根據林業發展趨勢,提出具體防火管理措施,以及切實有效的生態節能發展對策,包括加大宣傳力度、借助水利設施、落實預警巡查、提高機械效率等,林業生態節能發展能夠全面推動林業實現可持續發展,保護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
關鍵詞:森林防火;林業;生態節能
加強森林防火管理對于林業生態節能發展至關重要,其能夠促進林業的穩定發展,提高林業管理水平,避免火災引起的生態環境問題,同時,能夠保證周邊居民的安全,消除火災存在的生命財產安全威脅。因此,應高度重視森林防火管理工作,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手段,確保森林的可持續發展和居民的安全,實現林業生態節能順利發展。
1 森林防火管理措施
1.1 做好宣傳工作
加強森林防火知識宣傳,使民眾了解火災的常見原因、危害和帶來的損失。養成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用火安全,避免因為疏忽大意而引發火災。同時,教授必要的救援逃生技巧,在遇到火災時,能夠迅速采取措施,減少火災帶來的損失。
1.1.1 線上宣傳
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進行宣傳。此類媒體具有覆蓋面廣、傳播速度快特點,能夠讓更多的人群了解到森林防火的重要性。借助媒體時,可開設森林防火專題節目,通過生動的畫面和講解,使大眾更加直觀地認識到火災的危害。
1.1.2 線下宣傳
組織森林防火相關講座、培訓班等活動,邀請專家和消防員現場講解森林防火知識,讓大眾有機會親身參與,增強防火意識。此外,定期開展消防實踐活動,如模擬火災現場的逃生演練等,保證在實踐中掌握救援逃生技巧。
1.1.3 新媒體宣傳
新媒體在現代社會中具有極大的影響力,應充分發揮其優勢,在微博、微信、抖音等媒體平臺上進行宣傳。此類平臺具有互動性強、傳播速度快的特點,能夠讓更多的群體了解到森林防火的重要性。同時,與消防人員合作制作有趣的短視頻、圖文信息等,通過輕松愉快的氛圍讓大眾更加關注森林防火問題。在新媒體平臺上進行宣傳時,要注重內容的針對性和實用性。例如,制作關于火災常見原因、危害和損失的知識性內容,使大眾在了解這些信息的同時,也能夠提高防火意識[1]。此外,分享實用的救援逃生技巧,在遇到火災時,能夠迅速采取措施,減少火災帶來的損失。
1.2 科學建立防火帶
森林防火帶是在出現大火后,控制大面積蔓延的最佳方式,能夠有效將火勢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建立防火地帶十分重要,對此應充分重視以下幾點要求:
第一,在建立防火隔離帶時,對林區的現狀進行充分了解和分析。包括了解林區的地形、植被類型、既往火災發生的歷史等。通過對這些因素的評估,確定防火隔離帶的位置和范圍。防火隔離帶應遵循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劃定隔離帶時,要考慮到保護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的需要。選擇隔離帶的位置和寬度時,要避免對重要生態功能區和珍稀物種棲息地的破壞。此外,建立防火隔離帶應滿足實際防火需求。根據林區的火災風險評估結果,確定隔離帶的寬度和布局。通常隔離帶應位于易燃區域與不易燃燒區域之間,以阻止火勢蔓延。同時,還要考慮隔離帶的可通行性,以便人員和設備能夠進入進行滅火工作。防火帶應制定相應的管理措施和應急預案,防止在長時間后,防火帶失去隔斷效果。
第二,森林防火帶形式通常有兩種,一種為林內防火隔離帶,其作用是防止火勢蔓延到整個森林內部。因此,在開設此類防火隔離帶時,需要考慮到森林的布局和結構。一般來說,防火隔離帶應該與營林和采伐道路相結合,方便工作人員進行管理和操作。此外,防火隔離帶的寬度也需要適當控制,一般在20~40 m。另一種為林緣防火隔離帶,其作用是防止火勢從森林蔓延到灌木或荒山地區。開辟此類防火隔離帶時,需要考慮到森林與灌木或荒山的接壤地帶。可以利用道路、河流等自然地形來劃定防火隔離帶的范圍。能夠有效阻止火勢的蔓延,減少對自然環境的破壞,降低防火帶制作成本。同時,防火隔離帶的寬度同樣需要適當控制,通常在30~40 m。
第三,采用先進技術構建火災監測系統。將各類傳感器安裝在森林的各個角落,實時監測溫度、濕度、煙霧等參數。監控設備可以連接到傳感器,將數據傳輸到數據處理軟件中進行分析和處理。消防人員通過火災監測系統,準確地了解森林的狀況,及時發現火災隱患,并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預防和撲滅。同時,發揮出預警功能[2]。當火災發生時,火災監測系統可以及時發出警報,提醒相關人員采取緊急措施,火災監測系統提供火災的實時位置和火勢情況等信息,為消防人員加寬防火帶,提升防火帶作用提供充足時間,將火災控制在一定范圍內,減少火災危害。
1.3 合理配備水利設施
為了保證森林滅火的有效性,應在森林中修建安排水利設施建設。
首先,在水網建設過程中,充分考慮森林的特點,選擇適合的水源和輸水方式。例如,利用山間的溪流、湖泊等自然水源,通過引水渠、輸水管等方式將水引入森林。同時,建設蓄水池、水庫等設施,儲存雨水、雪水等水資源,為森林提供充足的水源。
其次,在水網建設完成后,加強對水網的日常運維管理。包括定期檢查水網設施的運行狀況,及時發現并排除故障;對水網進行維護保養,確保其長期穩定運行;對水網的水質進行監測,確保水質達標。
再次,加強與氣象部門的合作,密切關注氣候變化,提前預警火災風險。一旦發生火災,迅速啟動應急預案,組織消防隊伍進行滅火救援。通過水網的快速響應,迅速將火勢撲滅,減少火災對森林的破壞。
最后,在滅火救援過程中,充分發揮水利滅火的功能作用。通過水網的供水系統,迅速將大量的水資源輸送到火災現場,有效壓制火勢。同時,利用水網的水力資源,進行噴水、抽水等滅火作業,提高滅火效果。
此外,為了提高消防隊伍的滅火救援能力,應定期組織消防隊伍開展滅火救援演練活動。通過這些演練活動,消防隊員可以熟悉水網的使用方法,掌握滅火救援的技巧,提高應對火災的能力。
1.4 落實火災預警巡察
為提高森林火災預警能力,需要從以下幾點出發:首先,創新預警方式,建立了火險模型。通過對火勢的分析,預測火災的發生概率和蔓延趨勢。有助于提前采取相應的措施,減少火災的損失。其次,構建健全的火險預警響應體系。一旦發現火險情況,及時發出預警信號,通知相關人員采取行動。迅速組織人員和資源,進行滅火和救援工作。同時,實現決策科學化和指揮調度實時化。通過集成指揮系統,及時獲取火勢信息和相關數據,進行科學分析和判斷。保障決策更加準確和及時,提高了滅火和救援的效率。最后,提高森林火災的科技含量。通過引入先進的技術和設備,更好地監測火勢、預測火災發展趨勢,并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干預。有助于更好地保護森林資源,減少火災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除上述預警處理外,森林防火工作應不斷開展巡查,提升防火效果。第一,要將火災監控設備與當地消防部門實時連通。通過建立緊密的通信網絡,消防值班辦公室可以實時接收到森林火災監控設備傳輸的數據和報警信息。一旦發生火災,消防值班辦公室能夠第一時間得知,并迅速做出反應。第二,與氣象部門共同收集全國各地的火災新聞。通過與氣象單位的緊密合作,獲取到全國各地的氣象數據和火災預警信息。這些信息對于預測火災的發生和蔓延趨勢非常重要,可以引導提前做好應對準備。第三,利用直升機巡邏、瞭望塔瞭望、地面消防人員巡邏等手段進行全方位的監控[3]。直升機巡邏可以快速覆蓋大片森林區域,及時發現火災跡象。瞭望塔瞭望則可以提供更廣闊的視野,幫助消防人員觀察火勢蔓延情況。地面消防人員巡邏則是對重點地區的細致巡查,確保沒有遺漏任何一處可能引發火災的因素。
2 林業生態節能發展對策
2.1 強化碳匯處理
碳匯是指利用林木能夠吸收轉化空氣中二氧化碳能力,借助森林作用降低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減少當前的溫室效應。相比其他手段,森林轉化能力性價比更高,同時會讓生態系統更加穩定。因此,在實際實施中,應采取相關措施,保障碳匯處理穩定進行。
(1)應加強造林的數量與質量并舉。需要增加森林的面積和密度,同時,確保新種植的樹木能夠健康成長。通過增加森林的覆蓋面積,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從而降低大氣中的濃度。
(2)加強森林撫育經營和低效林改造。例如:對現有的森林進行定期的維護和管理,以確保能夠持續地吸收二氧化碳。
(3)對生長緩慢或者無法有效吸收二氧化碳的低效林進行改造,提高吸收能力。為進一步提高森林的二氧化碳吸收能力,應該大力培育二氧化碳吸收能力強的植物品種。通過選擇和培育具有高吸收能力的植物,增加森林的固碳能力,從而更好地降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
(4)應該優化森林資源結構與分布格局。要根據不同地區的氣候和土壤條件,合理規劃和布局森林資源。通過合理的分布,確保森林能夠最大限度地吸收二氧化碳,從而提高整體的固碳效果。
(5)實現森林蓄積量、森林碳密度、總碳儲量的全面增長。需要在上述措施的基礎上,持續加大投入和努力。通過不斷地增加森林的蓄積量和碳密度,能夠有效地提高森林的固碳能力和生態質量。
2.2 充分利用資源
2.2.1 轉化為可利用能源
為了解決能源短缺問題,可以對林區多余物進行合理使用。實現廢物的再利用,將廢棄物轉化為寶貴的資源。林區剩余物主要是指林木采伐、加工和木材制品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包括樹皮、樹枝、木屑等[4]。通過將這些廢棄物進行氣化處理,可以將其轉化為可燃氣體,用于發電或供熱。可將林區剩余物充分利用,減少對傳統能源的依賴,從而緩解能源短缺問題。
2.2.2 建設良好的生產環境
利用廢棄物期間,可創造出良好的生產環境。傳統的能源生產過程往往會產生大量的污染物,對環境造成嚴重的影響。而利用林區剩余物進行氣化處理,可以減少污染物的排放,降低對自然資源的開采和消耗。進而在保護環境的同時,實現可持續發展。
2.2.3 生產林木副產品
利用技術能夠將爐渣制成有機肥料。爐渣是指在氣化處理過程中產生的固體廢棄物。這些爐渣中含有豐富的有機物質和微量元素,非常適合用作肥料。通過將爐渣進行處理和加工,可以將其轉化為有機肥料,用于農田的施肥和土壤改良。能夠有效解決林區剩余物的處理問題,為農業生產提供高質量的有機肥料。
整個處理過程無污染是技術的重要特點。傳統的廢棄物處理方式往往會產生大量的污染物,對環境和人類健康造成嚴重的影響。而利用林區剩余物進行氣化處理和爐渣制成有機肥料的過程,不會產生任何污染物。在解決能源和廢棄物問題的同時,保護環境和人類健康。
目前氣化爐每年可以生產出1500t有機肥料,足以解決200 hm2林業的用肥和土壤改良問題。隨著農業的發展和人口的增加,對肥料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而傳統的化肥生產方式往往會導致土壤質量下降和環境污染。利用林區剩余物進行氣化處理和爐渣制成有機肥料的技術,可以為農業生產提供高質量的有機肥料,改善土壤質量,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2.3 提高機械效率
在林業建設中,相關管理工作需要機械設備進行處理,提升工作效率,保障林業生態節能發展。為確保機械設備的高效運行和延長使用壽命,應嚴格按照相關規定進行操作,并定期進行檢查和維護。此外,對各類新的節能技術應加以重視,科學應用到實際建設中,促使機械節能發揮出最佳效用。
在選擇林業機械時,需要根據具體的工作需求和條件來確定合適的設備。不同的機械設備具有不同的特點和適用范圍,要仔細評估各種選項,并選擇最適合的設備。同時,考慮設備的質量和性能,以確保其能夠穩定可靠地運行。使用林業機械,仔細閱讀設備使用手冊,并按照手冊中的指導進行操作。更好地了解設備的功能和使用方法,避免因操作不當而導致的故障或事故。同時,需要定期對設備進行檢查和維護,及時發現和解決潛在的問題,確保設備的正常運行。
同時,在林業建設中,全新的節水灌溉技術的應用可以帶來更多好處。遮陽網可以為林木幼苗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促進苗木的健康生長[5]。在實際應用中,遮陽網具有遮光擋陽,降低溫度,保持濕度,防止暴雨侵襲,抵御風力,減輕病蟲害的能力。應用后大幅度提高苗木的成活率和生長速度,為生產提供更好的保障。此外,新的節水灌溉技術可以節約水資源,降低能耗。通過合理的灌溉方式和控制水流量,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水的浪費,提高水的利用效率。有助于保護水資源,降低生產成本。并且節水灌溉技術可以減少對土壤的侵蝕和污染,保護生態環境。
3 結語
通過不斷創新森林防火的理念和技術手段,增強人們的意識和參與度,加強與相關部門的合作和協調,以及提升對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執行,可更好地適應森林節能環保的發展需求,推動國民經濟健康發展。在社會共同努力下,實現森林資源的良好保護,推動森林資源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生保.甘肅林業資源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及其發展對策[J].造紙裝備及材料,2023,52(9):140-142.
[2] 胡安幫.新形勢下森林資源管理和生態林業的發展方向[J].農業技術與裝備,2023(8):85-86+89.
[3] 曹華龍.淺析森林資源保護與森林防火管理[J].農業災害研究,2023,13(4):179-181.
[4] 趙昌彬,張雨鑒.加強森林防火管理對林業生態安全重要性的思考[J].森林防火,2023,41(1):16-19.
[5] 吳孟坤.林業資源保護及森林防火管理對策探析[J].消防界(電子版),2023,9(6):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