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景秀 馮永剛
牡丹江師范學院 黑龍江牡丹江 157000
梳理國內外有關平衡訓練和改善偏癱步態的理論和文獻研究,了解已有的研究成果,充分借鑒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在學校圖書館、知網、萬方數據等文獻檢索網站收集信息,完成對平衡訓練以及偏癱步態文獻的歸,納并對其提出相應的建議。
搜集2022年7—12月河北省優撫醫院中康復科住院并符合入院標準的中老年的腦卒中偏癱患者的相關資料,進行實驗設計,通過比較分析法,對偏癱患者訓練前中后的平衡功能進行BBS評分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定,判斷平衡訓練對患者異常步態的影響,并分析患者異常步態康復的效果。
國外不少學者對平衡訓練以及偏癱步態的訓練進行了研究,筆者通過查閱豐富的資料,對其進行了整理,如下。Mohammadian[1]在2019 年的研究中發現,為期6 周的穿梭平衡練習改善了參與者的行走步態,可以降低老年人跌倒的風險。Seale 等人[2]在2020 年的研究中指出,偏癱患者不愿使用矯形器是貫穿功能恢復始終的主題。Barclift 等人[3]在2021 年,通過研究認為,貫穿12周平衡訓練計劃的體力活動可以有效降低老年人跌倒的風險。
最近幾年,我國也有一些關于腦卒中后偏癱步態和平衡性的研究,現整理如下。2020 年,江莉萍[4]在《腦卒中偏癱患者實施早期康復治療對其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影響》中指出,使用早期康復治療的腦卒中偏癱患者,平衡和日常生活能力有較大提升。2021 年,王平和于碩榮等人[5]從平衡功能障礙的發生機制、影響及近幾年腦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礙的康復治療方法展開論述,認為步行和平衡功能訓練能促進腦卒中偏癱患者患肢功能恢復,增加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焦愛菊[6]在2022年發表的文章《Pro-kin 視覺反饋平衡訓練對腦卒中患者平衡及步態的影響研究》中提出,常規康復訓練聯合Pro-kin 視覺反饋平衡訓練可以更好地改善腦卒中后下肢Ⅳ期(Brunnstrom 分期)及以上的偏癱患者平衡與步態功能。同年,張雪伊、劉瑞姣、許峰、萬祥林[7]在《基于步行的雙任務訓練對腦卒中患者步態及平衡影響的meta分析》中指出,平衡與獨立步行能力的恢復是提高腦卒中患者生活質量的基礎。
通過一系列的文獻資料檢索,可以看到,在國內外學者關于平衡訓練與步態的研究中,比較多的研究對象是處于腦卒中發病后1 年或更長的時間。因此,本文選取了腦卒中發作時間比較短暫且狀態穩定,能夠接受康復鍛煉的患者作為實驗對象,而且他們均處于康復前期,此時進行身體平衡鍛煉和步態的恢復,其效果要優于腦卒中發作的中、后期。
本項目擬選取2022年7—12月在河北省優撫醫院中康復部門就診的30名中老年人腦卒中后偏癱患者,根據其運動能力分為觀察組(15 名)與對照組(15 名)。選定標準為腦卒中后偏癱,處于康復早期,有肢體功能和感覺障礙,下肢IV期(Brunnstrom分期)及以上,患者步態異常,血壓穩定,患病時間在半年以內,進行康復訓練時身體無明顯不適[8-9],患者的一般資料如表1所示。

表1 觀察組和對照組的一般資料比較
步態障礙是腦卒中患者的主要癥狀之一。患側肌力下降,肌張力異常,常偏向健側,因此,患者運動時會產生推向力,增加健側機體負荷與跌倒風險[10]。
他逃出保衛科,去大興安嶺前,不認識楊琳一家,他從大興安嶺回來,才知道歐陽橘紅不在廠里了,才知道楊琳是歐陽橘紅的救命恩人。他算了算時間,華安調回吉林的第二年,歐陽橘紅就調到南京去了。
首先,利用RLA 八分法、改良的Barthel 指數、Berg平衡指數等方法,對被試者的步態、日常活動及平衡能力進行評價,進而對被試者的運動模式進行有效的干預,將康復計劃分為非平衡訓練(常規康復訓練)和平衡訓練。
(1)RLA 八分法:基于經典的步態時相劃分,運用步態棒圖形處理技術,對行走循環中8 個具有代表性的運動姿態點進行了全面系統的闡述。
(2)改良Barthel 指數(MBI):包括大小便的控制、修飾、用廁、進食、轉移、步行、上下樓梯、穿著、洗澡10項指標,總分100分,得分越高,患者的生活能力越強,功能恢復得就越好[11]。
(3)Berg平衡量表(BBS):由4個項目構成,可以從不同姿勢的不同維度來反應患者的平衡能力,得分越高,平衡性越好,該量表主要用于測試中樞神經系統的平衡功能,可從靜、動態平衡全面反映患者的平衡能力,具有良好的可信度[12]。
非平衡訓練(常規康復訓練)包括關節活動度訓練、肌力訓練、言語認知訓練和心肺功能訓練等常規的訓練計劃。觀察組在每天進行康復訓練的同時,還會進行專項平衡訓練,具體的訓練方式一般有以下幾種:仰臥位平衡訓練、坐位平衡訓練、跪位平衡訓練、立位平衡訓練等。可借助平衡板、模擬樓梯、平衡杠、雙杠、手拐、腋拐、助行器以及平衡訓練儀等多種輔助器具進行,逐漸恢復平衡功能。平衡訓練計劃分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即患者在床上做仰臥位的平衡性練習,主要是讓患者做一些橋式動作,讓患者能夠在以后的練習中維持橋式的姿態。
第二個階段是坐著進行平衡訓練,讓患者保持在一個固定的位置上,根據患者的身體素質,可以使用平衡木,也可以使用一種平衡訓練設備,讓患者在坐著的時候,進行靜態坐位和動態坐位的平衡訓練。偏癱患者通常可以通過端坐的姿勢來進行平衡訓練。當患者能獨立完成坐位平衡時,可以從其前后左右方推動,對其施加外部干擾,如果患者此時能夠保持坐著的姿勢,這個時候可以做一些動態坐位的平衡訓練,比如從坐到站、軀干的左右旋轉、軀干的側曲等,以提升身體的平衡能力。
第三個階段為跪姿,在治療者的指導下,患者做好兩側膝蓋的屈膝姿勢,在屈膝姿勢下完全掌握平衡后,可練習前后、左右移動身體重心等動作;再進行一次單膝跪位的保持動作,接著進行單膝跪位的動態訓練,比如讓患者上肢或下肢做抬起的動作。
第四個階段是立式的平衡訓練,在患者能夠保持站立姿態的時候,治療者可以使用體位反射鏡,給其一個視覺反饋,讓其進行從坐到站,從站到走,再到重心轉移,到單腳站立,直至走路的平衡訓練。
第五階段進行步態糾正訓練,在平衡訓練的基礎上進行步態糾正,并應用模擬樓梯進行上下樓梯分解動作訓練來調整研究對象步行中的步長、步幅、步寬等影響步態的因素。
對照組只接受非平衡的練習,也就是普通的復健練習,每次30 min,隔日1次,連續5周。觀察組除了常規的康復訓練外還要進行專門的平衡訓練,平衡訓練穿插在常規康復訓練間隔的一天期間,一次30 min,持續5周,治療師在康復治療中,要根據研究對象病情的恢復程度以及評定的結果來選擇從哪個階段開始對其進行科學合理的平衡訓練[13]。5 周之后,對兩組患者在訓練前和訓練后的評估值進行對比。
隨機分組,采取分層隨機化方式。首先將患者按性別進行分層,然后采用隨機數法將患者分成兩組,每一組的患者數量相同,觀察組的平均年齡為(60.8±6.20)歲,對照組為(61.39±7.45)歲,兩組間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表2 數據表明,觀察組患者對比治療組的平衡能力恢復顯著。觀察組的研究對象在進行了平衡訓練之后,其患側下肢在行走時的支撐時間顯著增加,而且患側下肢可以進行屈髖、屈膝以及身體重心的轉移,行走時的平衡性和協調性增強。經過康復訓練后,該疾病模型的Berg平衡量表得分顯著提高。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BBS評分比較(n=15)
本次實驗中,治療師對腦卒中偏癱患者進行了從坐位到立位,再到行走的平衡協調訓練,以及從靜止到動態的負重平衡訓練,促進了正常模式的建立[14]。表3 顯示兩組的ADL 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復,觀察組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恢復更顯著(P<0.05)。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Barthel指數比較(n=15)
本文對患者進行的平衡訓練主要是通過增強患者下肢肌肉力量以及增加腹部核心的力量來使患者的平衡功能得到恢復。因此,可以在一系列的平衡練習中,對軀干肌及患者下肢的承重進行鍛煉,這樣可以促進重心的均勻分布,提升行走的穩定性,從而提高ADL和步行能力[15]。
經統計學處理,結果顯示,在5周逐步進行的平衡功能鍛煉后,觀察組與對照組相比,其平衡能力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都有顯著改善。因此,通過對腦卒中后偏癱患者進行平衡性康復鍛煉,有助于其步態和步行功能的康復[16]。
平衡訓練對改善偏癱患者的異常步態有明顯的治療效果,偏癱患者在步行的過程中平衡能力加強,跌倒的風險降低,異常的步態模式明顯改善。
排除其他非治療因素對研究的干擾,觀察組的平衡功能相比于對照組進步更加顯著且對步態的改善更加明顯。觀察組的偏癱步態經過治療后趨于正常,對照組的步態改善并不明顯。
針對觀察對象的步態問題,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制定科學合理多樣化的平衡訓練可以有效地促進其偏癱步態的糾正。
步態訓練是康復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通過多種方法讓患者學會正確的站立、行走的方式[17-19]。平衡功能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任何一個系統出現障礙,均可導致人體平衡能力的下降,進而影響生活能力及生存質量,增加跌倒風險[20]。因此,本文通過對以往文獻的歸納和對研究對象的分組實驗分析,針對觀察對象的異常步態問題,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制定了科學合理、多樣化的平衡訓練,從而有效地改善了偏癱患者的平衡功能,并促進了其偏癱步態的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