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文
海南熱帶海洋學院體育與健康學院 海南三亞 572000
學校體育是黨的事業,肩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要使命,全面學習和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研究學校體育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價值與實現路徑,為加快中國式現代化助力,是學校體育的責任和發展的必然要求。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是學校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本文在深入挖掘其價值的基礎上,總結其價值的具體實現路徑,以期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貢獻體育力量。
中國式現代化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特別從改革開放開始,經過長期的探索與實踐,又經黨的十八大以來的理論和實踐創新而拓展成的全新文明形態。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也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1]。“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兩項重大原則。黨的二十大報告對中國式現代化的界定分為5 個方面,其中第一個方面是對中國式現代化特征的說明,其余4個方面是對中國式現代化實質內涵的論述[1-2]。根據4個內涵能夠獲得高校民族傳統體育的4個價值。
第一,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這是從價值追求上界定的中國式現代化。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并強調要堅持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著力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確保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堅決防止貧富兩極分化的趨勢。在這一方面,高校民族傳統體育能促進人的身心健康,進而為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打下堅實基礎。
第二,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這是依據文明兩個層次間的關系來界定的中國式現代化。明確物質富有和精神富足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著重提出要在厚植物質基礎、夯實物質條件的同時,“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傳承中華文明,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在這一方面,高校民族傳統體育能夠為促進文明新樣態下人的全面發展貢獻力量。
第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這是根據人與自然間的關系來界定的中國式現代。人與自然是共生關系,無止盡的索取或破壞必然遭受大自然的反噬。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要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實施全面節約戰略,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在這一方面,高校民族傳統體育能夠改變人的想法,為加快形成綠色低碳生活方式轉變思想觀念。
第四,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這是基于中國與世界之間的關系來界定的中國式現代化。黨的二十大報告重申中國始終堅定站在歷史正確和文明進步的一邊,“在堅定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中謀求自身發展,又以自身發展更好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并呼吁“世界各國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一同面對各種全球性挑戰。在這一方面,高校民族傳統體育能增強不同民族、人群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為融通全人類的共同價值構筑基本共識[3]。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對學校體育的重要指示強調,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開齊開足體育課,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四位一體”學校體育目標的生成,為學校體育的發展提供了指引。結合中國式現代化中高校民族傳統體育的價值定位,應該從增強體育育人效果和拓展體育育人功能兩個方面,切實實現中國式現代化中高校民族傳統體育的價值(見圖1)。

圖1 中國式現代化中高校民族傳統體育價值的實現路徑
青少年的全面發展、健康成長是實現美好生活向往的基礎,也是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國現代化的重要保障[4]。“教學、訓練、競賽”相結合的育人模式,不僅能增強體育的育人效果,還能提升大學生的健康水平,是促進其全面發展的關鍵途徑[5]。教學是起點,只有掌握運動的基本動作技術,才能為技術練習和體能訓練提供可能;訓練是過程,通過不斷練習和鍛煉來鞏固技術、提升運動素質,以便為競賽打下基礎;競賽是終點,是對教學和訓練的檢驗,是通過比賽獲得的對教學效果及練習、鍛煉成果的真實評判,競賽也是起點,通過檢驗尋找不足,尋找完善的教學方法、練習方式和鍛煉手段。教學、訓練、競賽3個環節相輔相成、互為銜接,其對應的主要場域是體育課程、課余體育和課外體育,“教會、勤練、常賽”是對教學、訓練、競賽提出的具體要求,也是實現“五育”并舉的重要依托。只有將學、練、賽結合,踏實教會、勤加鍛煉、常常比賽,并將德育、美育等融入其中,才能激發學生的體育參與熱情,增強其身體素質,培養其意志品質,提升其核心能力[6]。
學、練、賽結合提升高校民族傳統體育的育人效果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必須提升體育教師素質。體育教師是教學、訓練、競賽的策劃者和實施者,在育人過程中起主導作用。提升體育教師素質,首先要做好師德師風教育。師德師風是教師人格的直接體現,愛崗敬業、以身作則、尊重和關愛學生是獲得育人效果的前提[7]。其次,要通過培訓,深入挖掘教師潛能,更新教育觀念,使體育教師真正實現全面、持續改進,確保其正確把握體育育人目標,合理選擇教育教學方法手段,并充分利用已有條件,有效增強學生體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最后,要構建科學的教師評價體系,保證評價的公平性及合理性,以通過評價結果反饋促進體育教師業務水平的提高。第二,要強化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與訓練效果,真正教會學生民族傳統體育的基本知識、技能和科學訓練的方式方法,并通過組建體育興趣小組、社團或俱樂部等方式,加強對學生意志品質的培養,促進學生主動參與課余體育訓練和課外體育活動。第三,要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種民族傳統體育競賽,構建或執行相關競賽及選拔賽制度,爭取建立校內學生體育競賽、校際體育聯賽為一體的體育運動競賽體系,使學生在比賽中感悟民族傳統體育精神,享受民族傳統體育運動之美。第四,要改善高校民族傳統體育場地設施的條件,建設好課程教學和實踐活動所必需的場地、設施,進一步加強現有場地設施的共享與共用,以保障學、練、賽結合育人模式的順利落實[8]。
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要決策部署,事關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事關國家發展和民族未來[9]。家、校、社協同能夠極大地拓展體育的綜合育人功能[10]。家庭在體育綜合育人中意義重大,家庭是第一課堂,家長在家庭體育中負主要責任。家長要主動協同學校,理解學校體育工作,積極配合學校管理教育學生。在家庭體育中,要遵循青少年身心發展客觀規律,掌握正確的教育方式方法,指導青少年科學地進行身體鍛煉,還要以體育為手段,培養青少年養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和思維習慣,引導青少年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學校在體育綜合育人中占主導地位,學校體育是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最為基礎的工程,是加快教育現代化進程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學校體育,尤其是民族傳統體育,不但能夠促進學生全面健康成長,而且對于青少年價值觀形成,優秀意志品質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的培養均具有重要價值[11]。社會在體育綜合育人中起重要作用。通過社區機構提供的普惠性體育公共服務,定期開展公益性體育指導與宣傳,還有社會組織舉辦的體育文化活動,免費開放的體育場館,都能在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基礎上,豐富青少年的精神文化生活,促進青少年形成正確的生活理念和人生態度。
家庭體育、學校體育和社會體育中,既有對青少年自然科學知識的傳授,又包含對青少年個性和品格的培養,更涉及青少年世界觀、人生觀及價值觀的塑造和國家觀、民族觀、文化觀的樹立[12]。高校民族傳統體育固有的科學教育屬性,能使青少年“求真”。求真是對真理的不懈追求和對事物發展客觀規律的執著找尋,是在科學理論指導下,應用正確的方法不斷地認識事物的本質,把握事物的規律。其中所涵蓋的自然科學知識,能夠促進學生認識自然科學的客觀規律,幫助學生通過實踐體會科學的真諦,進而形成追求真理、堅持真理的思維意識,促使學生能夠正確認識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內涵和要求[13]。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擁有的人文教育屬性,能讓青少年“從善”。從善是指大學生要謹記“從善如登,從惡如崩”的古訓,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要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特別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能夠提升學生的人性境界,塑造學生的理想人格,促進學生形成追求公平、公正的價值觀念。民族傳統體育具有的思政教育屬性,還能令學生“盡忠”。盡忠是指為國竭盡忠誠而寧愿犧牲生命的精神。大學生要忠于祖國、忠于民族,要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者、中國特色現代化強國的奮斗者,就應轉變觀念,在生活方式和價值取向上作出符合國情的選擇,以不負時代,不負期望[14]。
共同富裕和兩個文明富足是黨的追求和人民的期盼,要想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美好生活,促進兩個文明相協調,就要落實以人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切實提升學生的健康水平,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學生追求美好的生活夢想打下堅實基礎,更為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提供保障。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是實施全面節約戰略,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手段,中國夢是利于世界的和平發展、共同繁榮之夢,走和平發展道路是中國的戰略抉擇。和平和可持續發展需要青少年轉變思想觀念,構筑全人類的基本價值認同。學、練、賽結合的育人模式可以增強體育的育人效果,家、校、社協同的育人機制能夠拓展體育的育人功能。多措并舉,不但有利于大學生正確認識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和特征,而且有助于其按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要求,選擇正確的生活方式,塑造務實的思想理念,并形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的堅定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