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苦山
馬爾戈薩塔 · 拉吉什(Malgorzata Lagisz)研究員認為獎項理應成為透明、健全的研究的標桿,它們本該包容、公平、值得信賴。但如今,它們并非如此。
如今,我收到的幾乎每一份學術報道里都會出現某人獲某獎的公告。但在它們光鮮亮麗的表面之下,我發現這些公告帶有一些模糊不清的意味。我開始思考獲獎者是如何被選出的,誰被排除在外,為什么被排除在外,以及研究界是否可以把頒獎這件事做得更好。
我和我的同事所做的研究表明,事情確實可以做得更好。科學獎項中隨處可見不透明且似乎帶有偏見的評選標準。這需要改變。如果處理得當,此類獎項可以提供一個機會,讓學界認可和重視透明、富有生機的研究,并建立一種更具包容性、更值得信賴的科學實踐方式。
像諾貝爾獎這樣的重大獎項經常引發公眾爭議。我們關注的并非此類,而是數不清的小型獎項,它們主要由期刊和學術團體管理,類別包括“最佳論文”或“最有前途的年輕研究者”等。這些獎項雖然并不會得到太多關注,但它們往往是職業發展的階梯,特別是對于初級和中級科研人員而言。此類獎項可以篩選和強化被視為優秀的研究。
我的團隊由來自各大洲和不同職業階段的志愿者組成。我和我的多元化團隊收集了這些規模較小、以研究為重點的獎項的透明度和公開價值觀的數據。
我們從我本人所在的生態學和演化學研究領域開始,在國際范圍內挑選了13個“最佳研究者”和10個“最佳論文”獎進行研究。研究結果已于2023年發布。此后,一個更大的團隊擴大了評估的樣本范圍,將其拓展到了跨所有學科的222個最佳論文獎,其結果已于2023年12月12日以預印本形式公布。
我們發現,這些獎項的選拔標準描述和流程描述常常簡短且含糊。如果你希望獲得更多信息,常常會發現找不到咨詢的聯系方式。在我們最新的研究調查里,大約一半的獎項中都有期刊編輯參與了提名或選出獲獎者,但其中91%的獎項并未說明如何處理潛在的利益沖突。
在這222個獎項中,有21個提到會在評選過程中考慮影響力指標,即引用或下載次數。令人擔憂的是,有8個獎項將此類度量作為選拔“最佳”論文的唯一標準(有一類單獨的“影響力”獎項,但我們沒有將它們納入我們的分析中)。盡管許多科學組織和機構公開宣稱致力于實現公平、多樣性和包容性,但在這222個獎項中,只有兩個在其獎項描述和選拔過程中提到了相關的價值觀或政策。
由于缺乏明確的科學評估標準,評審人員可以根據被提名者的身份來打分。如果其中存在潛在或實際的利益沖突且未得到管制,這種偏見可能會加劇。依賴簡單化指標(如引用率)的獎項會助長學術上的“馬太效應”——“凡有的,還要給他,叫他有余”。與其他科學榮譽指標(包括發表文章數量和獲得資金數量)一樣,一些科學家的論文更容易獲得引用,這有助于他們獲得晉升、工作和更多的資金,從而滾雪球般地帶來更多、更重大的獎項。
我們的數據顯示,從2001年到2022年,61%的個人獲獎者是男性。盡管這一結果可能與更廣泛的科研就業模式相一致,但我們并沒有發現女性代表比例增加的明顯趨勢。約48%的獲獎者隸屬美國機構。來自中低收入國家的研究人員僅占獲獎者的11%,其中一半以上來自中國。這種不平衡在研究跨度的初期,也就是2001年至2010年,尤為明顯。
我們的結論是,現有獎項和獎勵未能滿足全球對提高科學透明度和公平性的呼吁。改變它們的運作方式和獎勵內容,可以激勵更好的研究實踐,并支持開放科學的推進。鑒于人們在解決學術界普遍存在的許多偏見方面進展緩慢,歷史上未能被充分代表的群體和邊緣化群體可以從頒獎機構中受益,減少模糊性,并明確地促進機會平等和評估實踐平等。
因此,當你下次看到另一個獎項的頒獎公告時,也許可以反思一下這個獎項是否助長了學術界的重復性危機和各種各樣的偏見。它是否透明和公平?它是否認可健全和可重復的科學?如果你是眾多管理現有獎項或正致力于建立新獎項的人之一,那么現在就應該行動起來,接受更具包容性的科學原則和價值觀了。
資料來源 N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