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慈善信托將會成為有需要的家庭傳承行善的基本方式,它將成為中國特色慈善事業的又一重要發展方向
● 社區慈善立足社區、動員社會、服務社區,具有熟人社會、信息對稱的先天優勢,是應當厚植的中國特色慈善事業根基
● 新修改的慈善法從通過之日到實施之日有八個多月的時間,就是為相關政策出臺留出足夠時間,現在是依法制定相關政策的時候了
慈善事業是彰顯社會價值、促進社會和諧、助力共同富裕的社會事業。2023 年1 2 月2 9 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了關于修改慈善法的決定,標志著我國慈善事業在法治的軌道上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這次修法的背景,是國家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起點上,步入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和走向共同富裕的新征途,這一歷史進程需要發展慈善事業,充分發揮第三次分配的作用。因此,修法的目的與2 0 1 6 年制定慈善法一致, 即以法促善, 促使慈善事業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新修改的慈善法回應了新時代的發展需要和社會各界的關切,體現了對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和走中國特色慈善事業發展之路的追求。
概括而言,新修改的慈善法的貢獻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
一是新增應急慈善專章,對重大災害、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等發生時的慈善應急作出了相應的規范,彌補了原有法律的缺失。針對以往一遇重大災難激發社會捐獻熱潮卻因協調不夠出現不少亂象的問題,這次修改作出了較為細致的規定,彌補了現行法律規制的缺失,為有效治理重大災難事件中的慈善應急失靈現象提供了基本依據,有利于避免以往大災大難中慈善應急的失措行為和有違慈善本意的現象發生,使慈善真正成為應對大災大難的有力且有效的民間力量,并確保這種來自社會各界的愛心善意不會受到傷害。
二是完善了公開募捐的規制,有利于從源頭減少公開募捐失控與失范現象。針對現實中有的組織或者個人借用公募資格行欺詐之實或運行違規的現象,新修改的慈善法對不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組織或者個人基于慈善目的而與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的合作作出了更加明確的規制。不僅要求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在合作中必須承擔責任,更規定“合作方不得以任何形式自行開展公開募捐”,同時明確“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負責對合作募得的款物進行管理和會計核算,將全部收支納入其賬戶”,此舉將使公開募捐更加規范運行。
三是進一步完善了對慈善信托的規制。新修改的慈善法充實了慈善信托的內容,進一步明確了慈善信托的屬性及相關主體的確認,規范了慈善信托的運作,強化了對慈善信托的優惠扶持,為有關部門進一步采取有效的政策促進措施提供了更加明確的法律依據。這次修法明確了慈善信托受益人的確定原則,同時授權國務院有關部門制定慈善信托年度支出和管理費用標準,從而進一步發出了支持慈善信托發展的信號??梢灶A期,主管部門將完善相關政策,我國慈善信托將會成為有需要的家庭傳承行善的基本方式,它將成為中國特色慈善事業的又一重要發展方向。
四是增加了發展社區慈善并作為促進措施的規制,有著特殊意義,這是走中國特色事業發展之路的具體體現。因為社區慈善傳承的是千百年來鄰里互助、親友相濟的優良傳統, 特別符合中華文化背景下由近及遠、由親及疏的行善邏輯, 并且社區慈善立足社區、動員社會、服務社區, 具有熟人社會、信息對稱的先天優勢,是應當厚植的中國特色慈善事業根基。這次修法為社區慈善正名, 預料有關部門會以修法為契機和依據, 出臺相應的政策性文件, 為推動社區慈善大發展提供可操作的政策依據, 進而為整個慈善事業大發展奠定牢靠的根基。
五是首次將個人求助行為與網絡平臺納入慈善法規范, 并授權主管部門指定平臺、制定相關政策, 這是對現實情形的尊重, 也是對中國人基于惻隱之心救急難、幫助特定受益人的慈善行為的立法認可, 填補了立法空白。在我國, 個人求助是屬于私人領域的個人自主權益, 但通過網絡平臺求助則具有了公共性。新修改的慈善法明確個人因疾病或者其他原因導致家庭經濟困難, 向社會發布求助信息的, 求助人和信息發布人應當對信息真實性負責, 個人求助網絡服務平臺應當承擔信息查驗義務,同時為了避免網絡平臺一哄而上開通個人求助導致失控、失范,明確“從事個人求助網絡服務的平臺應當經國務院民政部門指定, 對通過其發布的求助信息真實性進行查驗, 并及時、全面向社會公開相關信息。具體管理辦法由國務院民政部門會同網信、工業和信息化等部門另行制定。” 這一規制無疑有利于促進這種具有中國特色的民間行善行為規范發展。
六是其他方面的進步。如明確慈善工作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 進一步強化了政府及其部門促進慈善事業發展的責任, 要求各級政府將慈善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制定促進慈善事業發展的政策和措施, 有關部門將慈善捐贈、志愿服務記錄等信息納入相關主體信用記錄, 健全信用激勵制度等。首次明確提出了“募捐成本”,有利于增進公眾對慈善事業也需要成本的正確認識。明確提出鼓勵開展慈善國際交流與合作, 為我國慈善事業走向國際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據。對公眾十分關注的稅收優惠問題, 明確由國務院財政、稅務部門會同民政部門依照稅收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制定具體的優惠政策, 此舉既讓公眾明了落實稅收優惠的主責機關是財政、稅務部門而非民政部門, 同時也指明了政策制定的方向。對慈善組織有關違法行為的直接責任者, 規定一至五年內禁止擔任慈善組織管理人員, 同時強化了慈善組織、慈善信托受托人等慈善活動參與者的法律責任。這些新的規制都發出了以法促善、實現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明確信號。
當然, 法律的生命力不僅在于制定, 更在于得到落實。新修改的慈善法能否全面、有效貫徹落實, 取決于宣傳是否到位、相關政策能否同步配套。一方面, 加強宣傳與普法十分必要, 推動各界特別是慈善參與主體懂法用法。這次對慈善法的修改解決了若干關鍵問題、增加了不少新內容, 具有與時俱進的新意, 在實踐中應當讓公眾特別是慈善活動的參與者、管理者等明了其中的含義和具體規制, 真正樹立慈善法治意識。唯有如此, 我國的慈善事業才能在法治的軌道上行穩致遠。另一方面, 需要依法加快制定相關政策, 確保法律能夠真正落實。如慈善組織登記、慈善稅收優惠、社區慈善發展、個人求助平臺規制, 以及多個授權性條款, 均需要國務院及相關管理部門出臺具體政策才能實施。新修改的慈善法的正式實施時間定在2 0 2 4 年9 月5 日, 從通過之日到實施之日有八個多月的時間, 就是為相關政策出臺留出足夠時間, 現在是依法制定相關政策的時候了。如果宣傳到位、政策配套到位, 我國的慈善事業一定能夠朝著明確的目標、沿著清晰的路徑實現更好的發展。
還需要指出的是,在慈善法制走向完善的條件下, 還需要將慈善事業納入社會主義國家現代化建設全局和全體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大局中進行精準定位, 為此, 需要扎實做好中國特色慈善事業發展戰略研究, 為慈善事業的科學規劃與長足發展提供理論支撐, 這應當成為慈善學界的重要使命。
(作者系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