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遺世獨立:珍稀瀕危植物手繪觀察筆記》(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19年版,以下簡稱《遺世獨立》)是一本致敬自然和植物的科普圖書,曾獲第六屆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優秀科普作品獎銀獎、第33屆華東地區科技出版社優秀出版物一等獎和第十一屆江蘇省優秀科普作品圖書類一等獎。全書以植物觀察者與守護人為視角,通過近100幅體現植物特征的精細手繪畫作,對每種植物進行畫像式的立體描摹,在向讀者介紹考究、翔實的植物知識的同時,還對每種植物瀕危的原因進行了解讀,并加入了常年觀察的所思所悟,以細膩又不失嚴謹的筆觸呼吁讀者對環境保護引起重視。
這本書的出版,源于個人和植物打交道的多年經歷。2010年起,我開始在植物園中從事珍稀瀕危植物的遷地保護工作,對32種具有代表性的珍稀瀕危植物持續進行細致入微的觀察。與園林植物相比,珍稀瀕危植物通常缺乏引人注目的“顏值”;較之經濟作物,它們往往沒有顯著的“能吃能用”的價值。因此,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介紹珍稀瀕危植物很難引起讀者的興趣,而且還可能讓人產生“霧里看花,水中望月”般的距離感,能靜下心來了解這一冷門主題的讀者并不多。如何創新表達,讓作品不再是干巴巴的知識卡片,是科普創作者需要共同面對的難題。在《遺世獨立》的創作過程中,情感元素的運用是重要經驗之一,可以為其他創作者提供借鑒分享。
一、緣起:情感元素彰顯美學價值
情感元素是指能夠引發讀者情感共鳴,增強作品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因素。為科普作品增加情感元素的途徑有很多,如在敘事中增加故事,使用詩意的文字,運用抒情、象征、細節刻畫、對比襯托等寫作手法,插入兼具科學與藝術之美的繪畫、攝影作品等。在科普作品中,適度運用情感元素,能夠有效提升讀者興趣,促進讀者理解知識信息,增加作品的記憶點。國內外很多優秀的植物科普著作都運用情感元素進行創作。
在科研工作者兼科普作家蘇珊娜·西馬德(Suzanne Simard)所著的《森林之歌》(Finding the Mother Tree:Uncovering the Wisdom and Intelligence of the Forest,中信出版社2022年版)一書中,作者大量運用情感元素進行創作。首先,作者將自己的生活故事與科學知識兩條線索相互交織,構建起圖書框架,這使得科普作品具備了類似人物自傳的風格,極具故事性。作者的童年生活、家庭成員、重要事件和紀念日、科研經歷等內容,與科學知識一同以故事的形式展開敘述,彼此交織。這與植物互惠互利等生存智慧相契合,令原本就十分精彩的科學內容更具戲劇性,直擊人心,令人動容。其次,書中有著大量生動的細節刻畫,例如,作者在講述她挖開土層,檢測真菌網絡連接實驗結果時寫道:“厚實的菌根色彩豐富,在有機層中縱橫穿插,看上去就像一幅文藝復興時期的油畫,我突然感到更輕松,更加充滿希望。我挖開一棵樹苗的根……它肉嘟嘟的黃色菌絲指引著我找到了一棵老樺樹。這個發現讓我大吃一驚。這棵小樹苗同時與成熟的花旗松和紙樺糾纏到一起,建立了一個繁榮的菌根網絡。”[1]這些描寫十分細膩,生動形象,體現出作者意外發現的欣喜之情,也傳遞著作者對自然的熱愛。這種富有情感元素的寫作方式,讓讀者獲得在場感,仿佛置身科學發現的前沿,與作者同憂同喜。
《花朵的秘密生命:一朵花的自然史》(Anatomy of a Rose:Exploring the Secret Life of Flowers,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的作者是美國知名自然寫作作家沙曼·阿普特·蘿塞(Sharman Apt Russell)。在這本介紹自然界的花朵的科普圖書中,她運用多種手法為全書增添文學美感,強化情感共鳴。例如,在介紹完人們通過花粉粒可以了解幾萬年前人類的生活后,作者插入了納瓦霍人歌頌花粉的傳統詩歌,讓讀者對花朵和生命的理解上升到更大的時間跨度。作者還特別擅長運用抒情、象征等寫作手法,語言富有詩意,恰到好處地夾敘夾議。例如,在介紹不同的花朵壽命時,她寫道:“仙人柱的花是朝生暮死的,只有一天,甚至一個晚上的時間可活,‘黑夜王后’的補救措施是把自己發揮到極致,她的香氣濃郁,美得像個傳奇……物理學家認為人在微醺的時候,對時間的感覺也會改變……時間是可以操弄的。時光在我們看一朵花時,放慢了腳步。也許這樣做,可以讓我們慢點老去。”[2]這樣的文字富有感染力和表現力,不僅恰到好處地點出了不同植物花朵的特征,還能引導讀者對生命與時間等主體進行思考。
前面提到的兩部作品主打文字的美學和情感功能,更加“潤物無聲”,而圖像之美則更能帶來直觀的震撼。高質量的繪畫和攝影作品具有視覺上的美感,當它們作為元素出現在植物科普圖書中時,可以有效為其增加人文價值,并給讀者帶來愉悅的閱讀體驗。近年來,隨著國內植物科學畫的迅猛發展,相關展覽不斷舉辦,越來越多的原創植物科普圖書開始使用植物科學畫作為插圖,如《中國植物,很高興認識你》(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21年版)、" 《擷芳:植物學家手繪觀花筆記》(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20年版)等。精美繪畫作品的插入,為圖書帶來震撼的視覺效果,幫助讀者更直觀地認識植物的形態、結構、色彩等特征,同時也增加了書籍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此外,一些高質量的植物科學畫作品集、考察筆記本身就是很好的科普圖書,如《嘉卉:百年中國植物科學畫》(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20年版)、" 《森林之花:瑪格麗特·米的植物學筆記》(Flowers of the Amazon Forests:the Botanical Art of Margaret Mee,湖南美術出版社2021年版)等,充分發揮了植物科學畫的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
二、運用:情感元素融入科普作品創作
為增強讀者的閱讀興趣,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和記憶書中的內容,《遺世獨立》在創作中大量運用繪畫和詩歌,綜合運用抒情、象征、襯托、托物言志、講故事等寫作手法,靈活運用擬人、比喻等多種修辭手法,為植物科普注入情感,讓冷門題材有了溫度。
(一)以精細手繪傳遞藝術氣息
書中采用了近100幅體現植物形態特征的精細手繪插圖來配合科普知識的介紹,插畫均出自優秀的博物畫畫家出離之手,這些手繪作品或華麗或樸實,高度還原了植物本來的樣貌,準確把握了植物主要的識別特征和物候變化,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翻開書本,讀者即刻便能感受到撲面而來的藝術氣息,注意力被牢牢吸引。和植物照片相比,一筆一畫地描摹和勾勒更能為作品注入感情。采用手繪筆記這一“科學+藝術”的形式,更貼合與世無爭的珍稀植物所應呈現出的文雅與安靜,借助繪畫的藝術性,傳達了全書向生命和自然致敬的意圖。
(二)以優美詩句打開想象大門
詩歌具有獨特的韻律和節奏,語言凝練優美,同時,詩歌也是情感的載體。書中常常根據每種植物的特點,為植物配一句詩。例如,在介紹“活化石”植物銀縷梅時,寫道:“一簇紅葉,一縷銀梅,回首向來蕭瑟處,世上如儂有幾人?”介紹七子花時,考慮到它的花為白色、宿存的花萼為深紅色這一罕見的觀賞特點,寫道:“一雙魔術手,紅白兩身裙。時來風雨芳菲過,落盡成泥也是歌。”介紹春蘭時,結合它常生長在樹木遮蔽、環境幽靜的草叢中,寫道:“枯葉中躲藏,奶油色的月,開林窗。怕只有幽谷的霧氣和風,將你的睡夢,安放。”在介紹孑遺植物伯樂樹(又稱鐘萼木)時,結合它野外種群堪憂的特點,寫道:“鐘萼迷離曉枝臥,身埋神隱歸煙蘿。流光飛轉星河曙,難求伯樂影婆娑。”用詩歌生動的意象和隱喻,打開讀者思維和想象的大門,讓他們更能直觀感受這些珍稀瀕危植物的特點和命運,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科學概念。
(三)運用抒情、講故事等手法引發共情
在進行植物科普創作時,使用抒情性的語言,可以將科學知識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情感體驗相結合,使科普內容更加生動有趣、易于理解。“情動于中而形于言”,抒情性的語言是文章打動讀者、感染讀者的重要手段,也是讓珍稀植物相關知識變得豐滿立體的有效途徑。例如,介紹水杉“高大喬木、樹干通直,葉、芽鱗與種鱗均交互對生,葉線形,在側枝上排成羽狀”這些知識點時,使用抒情性的文字能夠把“干巴巴”的知識變“鮮活”:“整齊、平衡、穩定、標準,水杉的美難道不是通過計算推導出來的嗎?清晨或傍晚,柔和的陽光照射進水杉林,水杉的隊列將光線切割,營造出逆光下神圣的光影效果,一絲不茍的秩序美,凝固成震撼心靈的旋律。”[3]142抒情性的語言展現了水杉動人的形態美,讓它不再是標本般的存在,以此打動讀者。
講故事是科普寫作的重要手法之一,曲折的情節可以引起讀者的情感起伏。通過講述植物生長過程、生存環境中的故事,可以讓讀者更深入地理解植物的生命歷程。這些故事可以是真實的,也可以是虛構的,關鍵是讓讀者產生情感共鳴,并透過植物故事引發思考。一些植物本身具有很好的故事性,在介紹珊瑚菜時,書中講述了一個因為人類掠奪土地,導致植物快速滅絕的故事;在介紹中華獼猴桃時,講述了一個西方搶奪我國植物資源打造獼猴桃產業的故事……講述植物故事的同時,也能帶領讀者理解世界、反觀自我。書中每介紹一種植物,都嘗試引導讀者產生思考:感受植物生命的堅韌不拔;反思人類因貪婪而將許多生命逼到絕境;理解植物一直是我們的衣食父母、保護者和沉默的伙伴;覺察位于食物鏈頂端的人類已占有太多資源,應當學會警醒克制,對其他生命投去平等的眼光……
(四)綜合多種修辭手法體現植物鮮明特性
將植物擬人,可以快速拉近植物與人的距離,讓讀者更好地理解植物的某些特點。例如,描寫一棵樹在風中搖擺的樣子,可以讓人感受到它的堅韌和頑強。其實,這也是我們在描述植物時慣用的方式,從文學到藝術,植物意象的人性化塑造甚至已經成為某種共識,如,談到蘭花就聯想到高潔典雅,提及松柏就象征著堅韌不拔等。
本書的創作中大量運用了擬人化的描述。把蘭科、木蘭科等觀賞性較高的植物種類,比喻成超凡脫俗、美艷不可方物的佳人,在人跡罕至的野外,周身環繞著靈氣與仙氣;把銀杏、水杉等孑遺植物,比作見證了滄海桑田的老者,帶著一身時間的烙印,精神矍鑠地活著,笑而不語地注視著我們這些不懂事的晚輩;把普陀鵝耳櫪、銀縷梅等因為偶然事件奇跡般生存的植物種類,比作命運跌宕起伏的幸運兒,聯系著戲劇性的偶然與奇跡般的必然,像跳脫的音符,靈動了生命的樂章……
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的運用使珍稀瀕危植物個個特色鮮明,它們出落凡塵、生存告急、高冷有余、不接地氣,“遺世獨立”4個字就是它們的真實寫照,增進了讀者想要了解它們的意愿,為后續植物知識的輸出做好鋪墊。
三、共鳴:情感元素影響讀者行為
創作這本書的目的,是讓讀者通過對珍稀瀕危植物的了解,增強環保意識,并將其付諸行動,做出改變。從知識吸收到改變行為之間,還有一個關鍵步驟,即深入理解和情感共鳴。科普作品除了給讀者提供豐富的科學知識,還通過多種情感元素的運用加深讀者對知識的理解并產生思考與共鳴,進而影響讀者行為。這一步是科普作品的重要意義所在,也是科普創作的難點,而情感元素的運用可以有效推動這一步驟的實現。
以介紹蝦脊蘭為例,書中首先用講故事的方式敘述了一段親身經歷:野外調查時,我歷經艱難險阻,在森林幽深處找到了一株蝦脊蘭。隨后,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對其進行描述:“蝦脊蘭飽滿又輕盈地綻放,花葶自葉間抽出,那是它的旗桿,其上疏生10余朵小花,那是它的旗幟。她就像一個女王,搖晃著她的旗幟向我宣告,這里是她守護的地盤,這里正孕育著生命,不是你們人類能主宰的地方。”[3]52接著,我引入自己的觀點:“野花是有態度的。不同于我們想象中,野花百折不撓的態度,這株蝦脊蘭傳遞給我的,是高傲尊貴,是可遠觀不可褻玩,和對自然的敬畏。”[3]52最后,書中表達了創作者的思考:“植物園里也有遷地保護的蝦脊蘭,蘭展上也屢見不鮮,但它們都種植在花盆里,少了野地的襯托,被人們圈養的蘭花雖然也美,但僅剩下美麗的臉孔而已,只會叫人比較是這張臉孔更美,還是那張臉孔更美,那臉譜化的美,難免空洞,是沒有態度的。”[3]52富有情感和思考的文字,配合文中翔實而豐富的蝦脊蘭知識,可以引領讀者一同走進荒野,加深他們對蝦脊蘭這一珍稀植物的認知,使讀者認識到:即使是同一種植物,野生個體與人工栽培個體之間也存在巨大差異,生長在原生環境里的植物,才有自然本來的模樣,珍貴的野生植物不可驚擾采挖。可能不久之后,讀者便忘記了蝦脊蘭這個名字,但若能引發公眾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進而做出行動上的改變,那么科普工作便體現出積極意義和成效。
綜上所述,情感元素在植物科普創作中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通過合理運用情感元素,我們能夠讓植物科普圖書更具溫度、更富感染力,可以平衡作品的科學性和趣味性,幫助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產生更強的收獲感和體驗感,激發人們的興趣和思考,更好地服務科普主題。在未來的植物科普創作中,希望有更多科普創作者積極探索運用情感元素的多種方法,從人性化、故事化和視覺化等方面進行創新,為推動大眾對植物的了解、對自然的熱愛以及對生態保護的重視貢獻更多的力量。
參考文獻
[1] 蘇珊娜·西馬德.森林之歌[M].胡小銳,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22.
[2] 沙曼·阿普特·蘿賽.花朵的秘密生命:一朵花的自然史[M]. 鐘友珊,譯.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7.
[3] 殷茜. 遺世獨立:珍稀瀕危植物手繪觀察筆記[M].南京: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公司,2019.
(編輯 / 齊" "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