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科普圖書在童書出版業中的占比日益增加,比故事類童書科學性更強、比文字為主的科普童書內容表達更直觀的科普繪本成為少兒出版的重要領域。在出版行業選題同質化現象嚴重的今天,一個好的選題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圖書的出彩程度,如果加上好的策劃和編創實踐,就基本具備打造一本好書的條件。原創科普繪本《作物起源》(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23年版)選取了偏小眾的題材,自出版以來,獲得北京市宣傳文化引導基金資助,入選“2023年深圳讀書月年度十大童書”、中華優秀科普圖書榜2023年度榜單等多個行業榜單。在原創圖書銷售競爭激烈的當下,《作物起源》首印量達到2萬冊,至2024年6月已加印兩次,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本文將回顧本書的創編歷程,總結經驗,以期為同行提供些許參考。
一、靈感迸發:專家評論,啟發選題策劃
2023年5月,《作物起源》正式出版上市,在宣傳文案里,它是一本歷時三年成書的科普繪本[1]。但若追溯其起源,實則歷時四年之久。時光倒退至2018年年底的某個深夜,筆者偶然看到本書主編陳桂權老師在朋友圈轉發的推送,內容是一張由國際熱帶農業研究中心(CIAT)發表的“農作物多個起源和主要分布地區圖”。這張地圖清楚地展示了世界各地農作物的起源。陳老師轉發時寫道:“這是做科普的好素材。”
陳桂權畢業于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方向為農學史。他治學嚴謹,學術功底深厚。這則朋友圈推送讓筆者在腦海中靈光一閃。我們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食物,比如馬鈴薯、花生、玉米,它們的老家在哪里,又是如何“走”遍全球的?在作物“走”遍全球的旅程中,有哪些故事值得講述?作物起源于野生植物,它們是如何被馴化的?這些日常生活中的常見作物又有哪些自然知識、人文知識可以去挖掘?出于職業敏感,一連串的問題不斷地從筆者腦海中冒出,也奠定了本書最初策劃案的雛形。
于是,筆者便找到陳老師討論起策劃案,我們興趣一致,很快就有了這本書的策劃雛形。一方面,繪本將各種作物按照不同的起源地(比如亞洲、非洲、南美洲等)來分類,從而體現出它們的地理特點;另一方面,講述每種作物時,不局限于自然知識、人文知識,盡量做成一套有通識感的科普繪本。
在科普創作中,探究事物的起源是經典且引人入勝的題材,如同人類的終極三問“我是誰,我來自哪里,我將去往何方”。這一選題策劃案也得到了時任禹田文化知否科普部主編韓青寧老師的認同,大家一致認為,探討作物的起源和發展不僅在科學性上有深度挖掘的價值,而且與日常飲食息息相關,是人們普遍關注的話題,能夠激發不同年齡群體的興趣和好奇心。從功能性角度來說,講述生活中常見作物的前世今生、生長習性,這與當下流行的“自然養育”“通識教育”等關鍵詞相契合,這些知識也是孩子成長過程所需要的。
在禹田文化的選題會上,這個選題順利通過。營銷發行部的老師們在會上還建議將這些內容做成一本精裝大書,因為套系書冊數多,容易使圖書碼洋高,而且作物起源分布于不同大洲,厚薄難統一,再加上主題相對來說較為厚重,市面上尚未見到類似圖書,精裝大開本能讓書的整體氣質更沉穩,也更能凸顯出選題的獨特性。
如今看來,營銷發行部的這些建議很關鍵,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本書的基調。這不是一本專門做給低齡兒童看的科普繪本,而是有“野心”的,定位于作物起源這個相比其他題材要冷門得多的切入點,去講述作物的起源與傳播故事。在完善策劃案時,團隊提煉了這樣一句宣傳語:“一部作物史,也是一部人類文明的進化史。”這句話也讓本書的氣質和內涵更清晰——我們希望從平凡的視角切入,做一本格局不小的科普繪本。
二、尋找初心:打磨樣張,明晰創作方向
在完善策劃案并確定圖書呈現形式后,接下來便是打磨樣張。與故事類繪本一般先有完整故事后再著手繪圖的創作路徑不同,科普繪本尤其是知識類繪本往往需要拆解制作步驟,分階段推進。其中,打磨樣張至關重要,它甚至影響著選題是否能夠按預期目標實現。
考慮到水稻、土豆是比較常見的作物,相關資料也較為豐富,經主編、作者和編輯團隊討論后,我們選擇這兩個主題來打磨樣張,并初步確定了每種作物“一張作物名片+一段綜述文字+分節文字”的寫作節奏和講述方式。
作物名片,顧名思義,要盡可能以簡潔的方式讓讀者能在第一時間看到該作物的關鍵信息,包括名稱、類別、起源地和盛產地等。現在,很多作物的盛產地并非其起源地,有必要分開標注。通過名片形式來呈現這些具有對比性的信息,效果更加清晰明了。
綜述文字是對每種作物的總結文字,需盡量用提綱挈領且通俗易懂的語言體現作物的主要特點、歷史地位等,從而讓讀者在翻閱時迅速了解該作物,并產生閱讀興趣,進一步了解該作物的起源和傳播之旅。
分節文字則圍繞該作物的起源與傳播故事展開,大體以時間為序。考慮到讀者定位及畫面的表現力,需要對有些難以圖像化的文字作出取舍。
通過樣張確定好創作體例后,筆者開始閱讀大量資料,撰寫文稿,并同步寫作繪圖說明,尋找參考圖片,以完成初步的腳本文案,供編輯進一步打磨。編輯在收到稿件后,則會進一步審核文稿及繪圖說明,并畫出簡單的版面草圖,以協助繪者進行創作。
繪者拿到文稿及繪圖腳本后,便需要繪制線稿,這樣才能讓樣張變得更加具體。在初步確定了樣張文稿及繪圖文案后,為本書尋找合適的繪者成了最重要的工作,也成為本選題落實過程里最困難的一環,它要求繪者既要有過硬的場景構圖能力,還要能吃透文本,理解文本所表達的信息,繪制出與文本內容呼應的畫面。
為了尋找合適的繪者,我們前后邀請了近10位履歷合適的海內外繪者試稿,然而都沒有呈現出理想的效果。一次次的試稿失敗不僅增加了繪圖成本,也讓我們多少有些灰心。但也并非一無所獲,我們越來越清楚地意識到,這本書在呈現時畫面要有視覺重心,要有場景圖,要有人文感,同時也不要丟掉自然屬性,這樣才能符合“作物”和“起源”這兩個關鍵詞。
最終,我們找到了有良好合作基礎的于洪燕老師試稿。于老師經驗豐富,手繪圖細膩耐看,在線稿上展現出了強大的場景構圖能力、文本轉化能力、嚴謹的創作態度以及對這個選題的把控能力。不過,跟于老師打磨線稿也有曲折插曲。一開始,為了增加繪本的趣味性和互動性,拉近與讀者的距離,我們希望畫面里能有小朋友作為引領貫穿全書。但是,第一版線稿出來后,整個畫面非常擁擠,一個小朋友在整個跨頁里不同地方出現了十來次。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經過慎重考慮后,我們決定專注于主線,砍掉多余枝葉,把本書的趣味性交給文字和繪圖來體現,不再單獨設置互動性小人物,此舉也讓整本書的氣質更沉穩。按照這一思路,于老師重新繪制了線稿,使畫面既有主圖,又有對應于不同分節文字的小圖,從而有了一定的節奏感。
隨后,美編將文字灌進尚是鉛筆勾勒出來的線稿中,初步確定了每個跨頁里文字及繪圖的承載量。看到文圖搭配的樣張時,我們稍微松了一口氣;等上完色后,我們總算長舒一口氣——這正是我們期望中這本書呈現的模樣。
三、探索創新:反復試稿,提升原創品質
(一)創作:精心布局,反復打磨
在打磨樣張時,我們曾反復試稿、不斷失敗,文本寫作也不斷調整。最初的文本希望“自然屬性與人文屬性并重”,中途舍棄掉“自然屬性”,再到最后決定“以人文屬性為主,自然屬性當點綴”。
之所以如此調整,是因為我們在寫作中發現,如果只是闡述每種作物起源于何處,到過哪里,又去向何方,會顯得單調乏味。而且繪本圖文相輔相成,這種寫法會給繪圖造成限制。為了讓繪圖更有創意,我們決定根據作物特性進行頁面創意布局,因此在寫作每篇文稿時也會有不同側重點。
但即便有了試稿打磨的經驗和心理準備,正式撰稿的過程仍充滿挑戰。本書一共選擇了60種作物,將其分為糧食作物、蔬菜作物、水果作物、經濟作物四大類。我國以農業立國,作物史一直是農史研究的基礎和中心,意義重大,其研究領域涉及生物學、考古學、傳播學、全球史等眾多領域,具有跨學科、跨時代、跨地域的特點[2]。而且,很多作物并沒有成體系的研究成果,相關資料散布于各種圖書、期刊文獻中,甚至不少資料之間存在互相矛盾的情況。因此,尋找資料,篩選資料,并將資料轉化成通俗易懂的語言,成了作者寫稿時需要重點考慮的內容。同時,作者還需考慮文字是否便于畫面呈現,以及每個跨頁里不同小節文字所對應的畫面節奏是否得當。
需要說明的是,由于作物史研究會隨著不同考古資料出土、生物科學的進展而不斷更新,很多作物的現有已知起源地和傳播途徑很可能會被后續研究推翻。我們在完成本書的過程中,腦海里不斷縈繞著這樣的疑問:“這樣寫是否準確?這樣寫是否可行?”在不斷追問中,我們也找到了答案:科學發展無盡頭,沒有至善至美的時候,階段性的科學知識也應進行傳播,并在發展中完善。在“卷首語”部分,我們也對這一點作了特別說明。同時,也邀請了相關領域專家進行詳細審讀,盡可能確保現階段的知識準確性。
為什么選擇用繪本而不是圖文書乃至文字書的形式去呈現這個選題?顯然,在繪本、圖文書、文字書這三者里,繪本的工作量是最大的,所牽涉的各方也是最多的。我們之所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是為了通過繪圖,讓所表達的抽象知識圖像化、趣味化,從而增強圖書的可讀性。
本書的創作難度在繪圖上表現得更加明顯。由于選題的獨特性,我們很難找到直接相關的同類書作為參考,只能廣泛閱讀國內外童書,從中尋找靈感。在提供給繪者的繪圖文案里,很多圖片都只能大概參考,我們還需要用文字去輔助描述,這對繪者而言頗有挑戰性——需要充分理解文字傳遞的信息,再結合一些并不太對口的參考圖片,去構建與文稿描繪的內容相匹配的畫面。
做過繪本的朋友應該知道,電腦繪圖優點很多,尤其是天然可以設置分層文件,利于修改,相比之下,手繪圖一旦需要修改,就會增加很多工作量,甚至重畫。于老師的手繪圖既是本書的優勢,也決定了本書只能“慢工出細活”。她在創作時改了無數次,甚至在校對環節主動修改了100多張圖。全書大大小小的圖加起來有500多幅,很多圖都進行過大量修改。正是她不厭其煩、追求精益求精的態度為作品增添了獨特的魅力,讓本書的繪圖十分耐看。
(二)編輯:充分發揮項目樞紐功能
繪本需要文字作者、繪圖作者、編輯(包括文字編輯與美術編輯)三方通力合作。在樣張階段,編輯團隊便發揮了重要作用,文字作者完成文稿及繪圖說明后,文字編輯進行審核、調整;當繪者完成線稿后,美編便在線稿基礎上進行灌版設計,從而展現初步效果,并及時將需要調整的繪圖反饋給繪者,以盡量減少繪圖成稿的后期修改量。
可以說,編輯充分發揮了項目樞紐的功能,根據項目實際情況及時調整創作方向,讓作者、繪者和美編有機配合,確保創意能夠穩定落地并有效推進。
作為一本高度原創的人文科普繪本,我們沒有明確的參照物可以對標。如前文所述,幾乎每種作物都有其獨特的自然屬性,為了增加閱讀節奏,我們根據每種作物的自然屬性去打造不同頁面,比如獼猴桃是藤本植物,頁面可以有纏繞的枝蔓;椰子樹是棕櫚科植物,植株高大有特色,要突出其昂揚的氣勢;菠蘿是一種大型水果,看上去就像扎著沖天小辮兒的小娃娃,切開之后又很有一番特色……這樣的設計既能體現出作物的特色,讓畫面更有視覺沖擊,也對美術編輯提出了更高要求。
為了讓作品能盡早地“可視化”和“精準化”,原創繪本往往需要設計先行。由于本書采用了純手繪的繪圖方式,圖片沒有分層,因此美術編輯在線稿階段的灌版以及后面的正式排版中都付出了巨大精力。這種設計先行的方法,對繪者精準上色、編輯把控內容、作者構思文本都非常有幫助。
除對內文進行精心設計外,美術編輯在篇章頁、目錄設計、前后環襯設計上也花費了很多心思,從而讓輔文部分能夠與正文部分渾然一體,使全書具有整體感。封面是書的門面,也決定著讀者看到書時的第一印象。為了讓封面能準確表達本書的立意與內容,編輯團隊多次對封面進行調試、修改,甚至在封面第一次定稿后又推翻重來。最終,我們得到了一個既雅致清新又與主題相匹配的封面。
全書圖文完成后,接下來的審校流程也充滿挑戰。由于涉及的知識量太多,文字編輯需要耐著性子仔細審校。除文字編輯外,主編、作者、策劃編輯等團隊成員也反復審核通讀。正是大家的通力合作,讓本書不斷優化,最終達到我們能力范圍內的最佳狀態。
四、結語
和常規圖書一樣,《作物起源》也經歷了策劃、創作、出版及傳播過程,不同的是,這個小眾題材從起意到打磨,再到成書出版,開展了不少有益嘗試,或許能對更多的科普創作者有一定借鑒意義。
(一)保持敏銳的選題嗅覺
有朋友曾問筆者怎么會想到做這樣一個選題。如前文所述,這個選題其實就來源于一則朋友圈消息,由一個靈感萌生而出一個點子,再逐步落實為策劃案、樣張、成稿、成書。在選題同質化嚴重的今天,我們尤其需要去挖掘那些獨特的選題。科學領域如此廣闊,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研究范疇包羅萬象,有許多尚未得到充分關注的研究方向可以挖掘優質選題。無論是作者還是編輯,都需要保持敏銳的選題嗅覺,并勇于探索和實踐,否則再好的點子也是空談。
(二)原創科普繪本需要團隊通力合作
創作一部優質作品,需要團隊中所有成員同心協力。在《作物起源》漫長的創作過程中,團隊成員們始終保持積極的態度,不抱怨、不推諉,我們的熱情相互激勵,最終共同創作出了這部堪稱團隊每個人的代表作。
在編創歷程中,無論是以主編、文字作者、繪者組成的創作團隊,還是策劃編輯、文字編輯、美術編輯組成的編輯團隊,大家都發揮了重要作用,缺一不可。主編提供了選題來源,并確認全書大綱,審核全書準確性;兩位文字作者查閱大量資料,將學術內容進行繪本化,并提供詳盡、扎實的繪圖文案及參考圖片;繪者吃透文本,將文字描述成功轉化為圖像語言,并不厭其煩地反復修改;編輯團隊充分發揮樞紐功能,既對文本糾偏,又跟繪圖較真,確保圖書達到最佳狀態。
(三)直面挑戰,解決問題
做原創童書尤其是知識類科普繪本,是一個充滿挑戰的過程。于我們而言,《作物起源》是直面挑戰、解決問題的典型案例。我們在創作初期廣泛研究和參考國內外優質科普繪本,為項目的穩步推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然而,即便經過周密準備,項目推進過程中仍不可避免地遇到數不清的難題。面對這些挑戰,我們沒有回避,而是通過不斷調整和復盤,確保項目順利進行。
枯燥是知識類科普繪本容易出現的問題,因此我們在內容和形式上盡可能添加新意,比如創新地將作物擬人化、通過精心設計的畫面和版式來創造翻頁的節奏感。此外,盡管地圖送審流程復雜、成本高昂,我們還是堅持使用地圖,以形象化地展示作物的起源和分布,這不僅解決了展示空間變化的問題,也增強了本書的科學性和觀賞性。
(四)將細節精神進行到底
做原創繪本就像繡花,需要逐層有序地添加合適的內容,以確保讀者的閱讀體驗更加豐富。在處理好圖書主體內容后,我們在書中根據作物特點適時增加了許多趣味細節,比如一根沒被人類馴化的野黃瓜,它個頭不大,渾身帶刺,瞪著萌萌的大眼睛說:“嘿嘿,看你們怎么下口?”這個小細節具有一定的漫畫效果。類似的細節還有很多,包括背上書包遠行的豌豆、在船頭迎風而立的獼猴桃等。
我們還挖掘了一些趣味知識點,并嘗試進行中西方文化的融合。比如,“豌豆”篇主畫面的細節處融入了《豌豆公主》(The Princess and the Pea)與《杰克與魔豆》(Jack and the Beanstalk)這兩則西方童話;“蓮藕”篇中加入了周敦頤的《愛蓮說》;“茄子”篇加入了《紅樓夢》里劉姥姥吃茄子的故事;“茶”篇里加入《唐人宮樂圖》中人們喝茶的場景;“西瓜”篇加入吃西瓜的豬八戒。這些精心添加的細節,極大地增加了本書的趣味性和層次感,為讀者創造出更好的閱讀體驗。
總之,打造精品原創科普繪本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這不僅要求創作團隊敢于創新、直面問題、精益求精,還需要出版平臺的鼎力支持和緊密配合。正是依靠團隊和平臺的共同努力,我們才能從相對小眾的作物史題材中打造出一本受到讀者喜愛的優質科普繪本,讓讀者對日常生活中的常見作物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取得良好的科普傳播效果。科學研究領域如此廣闊,我們期待未來能夠繼續創作此類圖書,并歡迎更多同行加入,共同為繁榮原創科普繪本市場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朱清之.非虛構繪本中的鄉村主題生態書寫[J].東方娃娃(繪本與教育),2024(1):4-9.
[2]陳桂權,唐靖,蘆葦,等. 作物起源[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23.
[3]劉啟振,盧勇.新作物史:緣何興起,走向何處?[J].中國農史,2023(2):265-269.
(編輯 / 齊" "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