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談起香山,就不能不談香山慈幼院;而談起香山慈幼院,就不能不談翰林熊希齡。筆者因從事翰林文化研究多年,對熊希齡先生早有關注,崇拜有加;又與香山公園管理處諸友多有交游,情誼深厚。因此,將熊希齡先生與香山慈幼院之塵封舊事、往日輝煌予以梳理、展示,責無旁貸?,F就所知草草成文,匆匆奉上,以饗讀者,并祈就正于同道方家。
一、鳳凰神童入翰林
熊希齡,世稱熊鳳凰。字秉三,號明志閣主人、雙清居士。晚年皈依佛門,法號妙通。清同治八年己巳六月二十五日(18 6 9 年8 月2 日), 出生于湖南省鳳凰縣鎮竿鎮(今沱江鎮)文星街一個三代行伍的軍士家庭。自幼天資聰穎,勤奮好學,而膺“神童”之譽;聞一知十,過目成誦,文思泉涌,聯考聯捷。先后成秀才, 中舉人。光緒二十年(18 9 4), 希齡年二十五,公車赴京,金榜題名。據朱保炯等編《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卷下,希齡獲甲午恩科二甲第六十三名進士;另據朱汝珍編《詞林輯略》卷九載:“ 熊希齡, 字秉三, 湖南鳳凰人。選庶吉士, 未散館?!倍瓷^(畢業)之原因,乃赴家鄉湖南興辦教育,與譚嗣同過從甚密。先于長沙創辦時務學堂,任總理;又參與成立南學會,創《湘報》,以推動變法維新。戊戌變法失敗, 嗣同喋血京師, 希齡遭革職,并交地方官嚴加管束。是為其人生之首次大挫。
希齡以亂黨戴罪之身,在時任常德知府的妻兄朱其懿呵護下,蟄伏故里,閉門讀書。庚子(1 9 0 0)之難,迫使清廷幡然警醒,重思振作,對維新黨人之管束逐漸松弛。而新政內容之一,便是創辦新式學堂。希齡得心應手,日趨活躍。光緒二十九年(1903),翰林前輩趙爾巽任湖南巡撫,銳意改革,在湖南各道府設立師范學堂,以希齡才華橫溢,名望崇高,辦事認真,視野開闊,奏請清廷重新起用,并得恩準。希齡亦不負厚望,主持常德西路學堂,為全省之冠。繼而轉入工商界。光緒三十年(1904)東渡日本,考察實業,回湘后創辦了醴陵瓷業公司;并與湘籍名人楊度聯合創辦礦務公司,成為當之無愧的近代湖南實業先驅。
翌年,趙爾巽轉任盛京將軍,對希齡之才干念念不忘,上奏清廷,請開復希齡原官——翰林院庶吉士,又獲俞允。不久希齡得湖南巡撫端方奏保,以二等參贊隨載澤、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憲政。希齡以翰林健筆,起草出洋考察報告、立憲奏折。清廷預備立憲詔書,即在此基礎上形成。希齡以奇才高功,引得內外大臣一時間競相延攬。先是趙爾巽將其調往東北,幫辦新政,任農工商局總辦,再赴日本調查浚河工程及商務;后有江蘇巡撫陳啟泰,請希齡出任江蘇農工商局總辦兼任諮議局籌備處會辦,同時,又被兩江總督端方委任為兩江總督總文案即秘書長。數次出洋,使希齡于立憲與外交方面才具大增,加之多年研習地理、歷史,以及興辦教育、實業之經驗,希齡已成長為晚清罕見能臣,得“通才”美譽。
宣統元年(1909)4月,以清宗室、尚書載澤奏請,希齡得四品卿銜,任東三省財務監理官,兼理奉天鹽運、鹽務。兩年后,趙爾巽任東三省總督,希齡任東三省屯墾局會辦、奉天造幣廠總辦。此時,希齡已從地方實業家,成長為名重一時的理財能手。在立憲運動中,希齡以多年來形成的聲望人脈、奇才高品,溝通于清廷大員袁世凱、端方、趙爾巽與立憲派首領梁啟超等人之間,時而左右逢源,時而力不從心,冀圖以立憲消弭革命,扶大廈之將傾。
辛亥之年,武昌炮響,多省響應,國步遂改。希齡靜觀時局,知清廷大勢已去,即辭東北前往滬上,以同鄉之誼,與革命黨人黃興、宋教仁聯絡,成立湖南共和協會。并出任會長。旋領銜致電袁世凱,促請清帝退位,公開襄贊共和。民國成立,百廢待興。袁世凱任臨時大總統后,命唐紹儀為國務總理,紹儀素知希齡善于理財,即邀其出任財務總長。而建國伊始,千瘡百孔,財務艱巨。可想而知。故無人愿做,亦無人敢做。希齡推辭五次,然紹儀思賢若渴,心如磐石,不惜以閣揆之尊,專程趕往上海,坐等希齡應允并赴任。希齡只得就范,于民國元年(1912)就職財務總長。一面籌措軍餉,并與外國銀行團磋商借款,同時對全國整體財政的狀況提出總體規劃并設計方案。但此時中央與地方均急需錢款,而外國銀行團借款條件又極為苛刻,希齡用盡解數,然收效甚微。各方輿論亦指責希齡不少做法賣國之嫌。而袁世凱性情專斷,一意孤行,希齡進退維谷,心力交瘁,任職僅僅百日,便提出辭職。是為其人生之第二次大挫。
民初政局,白云蒼狗。世凱獨攬乾綱,閣揆屢遭撤換。毫無相國之尊,卻有殺身之險,故而被視為畏途。1913年7月,在袁大總統首肯及多數議員支持下,希齡出任國務總理。他躊躇滿志,放言在先:誠邀張謇、梁啟超、汪大燮等同時入閣,要組成“第一流經驗與第一流人才內閣”,以期扭轉時局。但組閣伊始,便遭遇難產。袁世凱乾綱獨斷,堅持由心腹掌管財政、交通、外交等重要部門,只剩下農商、司法和教育等三個閑差。希齡無奈,只得邀梁啟超出任司法總長,張謇任農商總長,汪大燮或楊度任教育總長。然而梁啟超卻提出,不能掌財政便不入閣;張謇、汪大燮等又因梁啟超不出山而不就職。希齡言辭懇切,敦請啟超出山,而啟超亦不愿看到希齡內閣流產。袁世凱亦小有讓步,允財政總長由希齡兼任。9月,熊內閣終告組成。
希齡任總理后,曾率先垂范,身體力行,講求法制,推行憲政。但與袁大總統理念南轅北轍,結果可想而知。在世凱高壓之下,希齡被迫簽署解散國民黨、解散國會等命令,而解散國會、解散國民黨之舉措,與追求民主革命背道而馳,當時輿論界紛紛指責熊希齡,希齡心中怏怏,自知其改組內閣之計劃與設想根本無法實現,便于1914年2月6日,辭去總理職務,任職僅不足半載。胸中豪氣,宏偉藍圖,竟化為南柯一夢,水中月影。其時湘籍老名士、特授翰林王闿運正客居北京。世凱對其推崇備至,常命專人陪其游覽古跡名勝。某日,車經總理府,闿運指曰:“此乃動物園也?!甭務卟唤?,問:“怎能說是動物園?”闿運釋曰:“內閣總理熊希齡,湖南鳳凰人也,世稱熊鳳凰。鳳凰乃飛禽,而熊與猿(袁大總統)乃走獸。飛禽走獸聚集于此,不是動物園是什么?”希齡一流人才內閣夢斷,僅留得笑談一則,思之令人唏噓。是為其人生之第三次大挫。
民國五年(1916),袁世凱復辟帝制,改元洪憲。3月,希齡被任命為湘西宣慰使。以多年對世凱之了解,希齡對其失望至極。到職后,不再聽命于袁,而是暗中籌集糧款,資助護國軍。6月,世凱歸西。希齡進京力請恢復民國元年之《臨時約法》,然曲高和寡。目睹國事日非,夙愿難遂,希齡心灰意冷,遂告別仕途,毅然轉入慈善教育事業,此時希齡正值47歲壯年,作此明擇,使其于人生最后二十年,步入事業之輝煌,獲“近代慈善之父”之盛譽。地位突兀,難有其匹。
二、甘為慈善獻終身
翌年夏末秋初,直隸省(包括今河北、京津)境內秋雨連綿,山洪下泄,京津一帶,頓成澤國。哀鴻遍野,滿目瘡痍,災民超過六百萬。隱居天津的熊希齡住所也被河水吞沒。目睹難民流離失所,缺衣少食之慘狀,希齡不忍坐視,當即赴京,一面向中國銀行工會求助,一面向政府呼吁,以其巨大的道德號召力,整合政府、地方士紳與中外慈善團體的力量,成立“京畿水災籌賑聯合會”,自任會長。這次賑災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使災民因凍、餓而斃命的現象明顯減少。同時,希齡還積極開展對泛濫河渠之治理,提倡以工代賑。組織受災青壯年,從事體力活動,通過付出勞動,獲得包括衣食等方面的資助。這樣既救濟了大批災民,也推進了受災地區永久性設施的建設。此次領導賑災的巨大成功,使希齡找到了實現救國救民理想的平臺與途徑,開始了他投身慈善事業的艱難實踐。
民國九年(1920)秋,直隸、山東、河南、山西、陜西五個省暴發嚴重旱災,饑民達三千余萬,經初步估算,需要款項兩億元,才可完成賑災任務,這在當時中國,是不可能之事。希齡知難而進,再次出山,與外國慈善團體“萬國救災會”聯合成立“北五省災區協濟會”,并提出急賑與工賑等切實可行的賑災方案。這又是一次成功的救災活動,使多數災民免于死難。此后,希齡多次領銜各地慈善救濟活動,直至去世。在此過程中,希齡對中國底層社會狀況與民間的苦難,有了全新的認識;對佛教教義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因而皈依佛祖,取法號曰妙通。目睹眾多流離失所的兒童,他痛心疾首地說:“可憐這些孩子,他生下來并無罪惡,為何遭此慘狀呢?”所以立下宏愿:將余生獻給救助和培育這些流落兒童的偉大事業,致力于社會福利和教育事業。創辦了馳名中外的香山慈幼院,成為著名愛國慈善家、平民教育家。
早在1917年京畿水患之時,熊希齡就曾于北京牽頭成立慈幼局兩所,作為收養災區難童的過渡機構,并出任紅十字中國分會會長。水災之后,仍有200多名兒童無人認領。希齡于是決定,創辦一所長期性孤兒學校,對孤貧兒童進行收養和教育。當時于北京城內未能找到合適處所,希齡殫精竭慮,幾經波折,通過翰林前輩、大總統徐世昌與前清皇室內務府協商,將已廢棄的前清行宮——香山靜宜園(即雙清別墅)撥出,專供熊希齡使用,取名“香山慈幼院”,特聘前清翰林、希齡恩師趙爾巽為董事長,諸多社會名流應聘為董事,希齡以曾經的大清翰林、民國總理之尊,親任院長,一個享譽中外的慈善教育機構就此誕生。
創辦之初,慈幼院只設男校和女校。經數年發展,到1926年,已擁有一個總院、五個分院。香山慈幼院為總院,而分院包括萌養院即幼兒園、小學、中學、師范與職業教育,構成一個完整的體系,目標是培養健全、愛國的國民。由于慈幼院教育理念先進,師資優秀、設施完善,很快便成為譽滿全國的一個最為精良、最為前衛的慈善教育機構。
與其他學校相比,慈幼院的突出特色為教養兼施。不僅對這些孤貧兒童進行收養,更重要的是對其進行教育。希齡將多年從事實業、教育、慈善與救助的豐富經驗予以發揮,創立了家庭、學校與社會連為一體的新機制,所制定的具體方針首先是注重兒童人格之培育,關注其社會化習慣之養成;二是注重兒童才能的培養,即注重職業教育,強調實際訓練。盡管慈幼院擁有幾百人甚至上千人的規模,然而為使孤貧兒童享受到村社鄉情與家庭親情,希齡首創“村戶制”即“小家庭式”教育模式,以村戶模式構建成長氛圍,以小班為教學單位,教師兼而充當家長的角色。
希齡深諳家庭教育在幼童人格形成過程中的作用,曾明確指出:“家庭教育實造人才之基礎?!辈Q意將慈幼院建成一個村落即大家庭,同學之間以兄弟姐妹相稱,家庭間以鄉親對待。的確,對于失去家庭的孤兒,必須暖撫其心,施以家庭之愛,方可造就其完善人格,這便是希齡制定“小家庭制”的初衷。時至1933年,慈幼院“村戶制”即“小家庭制”付諸實施。先后建立了11個小家庭,每個家庭十余個孩子,基本由蒙養園和小學部的孩子組成。翌年,希齡又設立家庭總部,擔當起“總家長”之角色,并經常邀請各個小家庭的成員到總部做客。
于此家庭、學校、社會“三合一”教育新模式中,體現出一位傳統士大夫特有的價值關懷:不僅要對孤兒進行嚴格管理與教育,更要造就一個類似家庭的健康成長環境。而村戶之制,分別以“勤、謙、儉、恕、仁、毅、公、平、信、義、醒”命名,帶有傳統理念之清晰痕跡。每一村戶選擇一位富有經驗的保育人員擔任“媽媽”,兒童即村民則彼此相待以兄弟姊妹之情。如此溫馨的成長環境與人文關懷,使許多畢業離院的學生依依不舍,夢繞魂牽。1935年,應畢業生強烈要求,香慈舉辦第一屆回家節,數百畢業學子歸校探親。希齡滿懷喜悅,特賦詩一首,以記其盛:“不覺光陰十五年,鴛行雁序各翩翩。世間無此家庭大,能有兒孫到四千……”感慨之情溢于言表。而這種小家庭教育模式,較之1949年在奧地利建立的世界第一所國際SOS兒童村,提早了十幾年。
香山慈幼院從1919年動工建設,到1920年正式開園,直至1949年使命終結,存在長達30年,先后培養學生6000余人,其中絕大部分成為國家與社會各行各業的有用人才。此外,其建立不僅終止了民國初年香山地區窮苦旗人為生計而盜伐樹木、破壞建筑的瘋狂舉動,并多次組織師生植樹護林,對“香山紅葉”景觀之形成與壯大,作出過不可磨滅的貢獻。至今,受其滋養與恩惠者仍對慈幼院心馳神往,念念不忘。因此可以斷言,香山慈幼院在中國近代史尤其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產生了里程碑式的影響,雄踞不容低估之地位。
三、世間無此家庭大
民國二十年(1931)8月,希齡之妻朱其慧女士因腦出血去世,為紀念亡妻,希齡于1932年10月宣布捐出全部家產,成立“熊朱義助兒童幸福基金社”,將基金用于救助兒童的公益事業。據捐產目錄統計,總計折合大洋27萬,另有白銀6萬余兩,雄健慷慨,令人感佩。熊希齡之“裸捐”義舉,得到社會各界一致稱頌。
而香山慈幼院之后期發展,希齡續弦毛彥文女士功不可沒。希齡一生,姻緣三度。發妻廖氏,結婚一年后病逝。希齡毅然離家,前往湖南沅州攻讀。沅州知府朱其懿,貢生出仕,頗具政聲。有妹名其慧,才貌雙全,待字閨中。其懿為妹試才擇偶,于府上亭柱題一聯曰:“種數盆花,探春秋消息”,邀本州未婚青年秀士游賞征對,以最優者聯姻,應者如云,妙聯亦多。希齡才華橫溢,尤擅擬聯,以“蓄一池水,測天地盈虧”對。其慧仔細品讀,認定希齡才高一籌,境界高遠,因而芳心獨予,托付終身。其懿遂成全其妹與希齡之姻緣,成為一時佳話。成婚后,兩情甚篤,常吟詩作對,夫唱妻和。后其慧染亡故,希齡悲慟欲絕,鰥居數載,不肯續娶。并蓄起長髯,手執黎杖,終日踽踽,形影相吊。
一位奇女子之出現,使希齡夙志悄然更改,雪融冰消。此人便是毛彥文。彥文,一名月仙,英文名海倫,浙江江山須江鎮沙埂人。天資聰慧,才貌雙全;勤奮進取,一路順風。1929年入美國密歇根大學,攻讀教育行政與社會學,兩年后獲教育學碩士學位。后游歷歐洲,旋而歸國,任暨南大學、復旦大學教授,主講教育學。因早年感情受挫,傷害至深,對須眉戒心極大,婚事久延。不經意間,青春逝去,年越三十許,仍無歸宿。
彥文與希齡家族早有交游,并與希齡夫人其慧熟稔。其慧病逝后,希齡漸感內助無人,體力大減,事務繁多,難以料理,始有續弦之意。內侄女朱曦主動為二人搭橋牽線,希齡以彥文曾留學美國,學識、經驗俱豐富,尤其摯愛兒童,可協助其辦香山慈幼院,又與內侄女等同學,從來為一家人,故而十分滿意。而彥文初以年齡懸殊,輩分有差,加之社會地位高下相傾,故而堅拒。而希齡卻一反常態,不能自持。即由北平南下上海,坐鎮滄州飯店,大有“不娶彥文誓不還”之悲壯。希齡不僅每日遣人給毛彥文送信,還于信中附上即時創作、手抄之詩詞,情意濃厚,措詞懇切。既多少年之輕狂與浪漫,亦有老者之持重與柔情。并動員數位親友登門說項,其中竟包括希齡親生女兒熊芷。經過兩個多月的愛情攻堅,彥文束手就擒。
民國二十四年(1935)2月9日,二人喜結連理,希齡時年66歲,彥文37歲,卻被新聞記者訛傳為33歲,兩人合為99歲?;槎Y于上海慕爾禮堂舉行,李石曾、章士釗、杜月笙、吳鐵成、梅蘭芳等名人應邀出席?;槎Y所收賀聯,頗多幽默,甚至出格,例如:“老夫六六,新妻三三,老夫新妻九九;白發雙雙,紅顏對對,白發紅顏齊眉”“舊同學成新伯母;老年伯做大姐夫”,更有“熊希齡雄心不死,毛彥文茅塞頓開”之聯,令人忍俊不禁,拍案叫絕?;檠缟希}g發表新婚感想:“各位所說謂我已老,殊不知所謂老少,不能單以年齡為準。老年人精神好,環境好,意志并不衰老,也可以和少年人一樣地結婚。假如一個青年人精神不好,意志頹唐,時想自殺,他雖然年輕,亦可謂之衰老,那就不必結婚?!钡拇_,兩人婚后生活頗為愉悅,希齡于北平寓所自擬一聯,兩人以博士、尚書自許:“紫府高聞詩博士,青山隱逸女尚書?!弊阕C新婚燕爾,琴瑟合鳴之狀。
彥文后來回憶道:這個年齡,需要求得一個好的歸宿,她不想再在情感和生活中顛沛流離。當時反常心理告訴我,長我幾乎一倍的老者,將永不變心,也不會考慮年齡。況且熊氏慈祥體貼,托以終身,不致有中途仳離的危險。與希齡結婚,在外人看來似乎不可思議,而在彥文心里,卻顯得順理成章?;楹髢扇讼嘤H相愛,彥文辭去教職遷居北平,專心輔助希齡經營香山慈幼院。從希齡婚后所撰諸多詩詞中不難體味,其與彥文十分恩愛,堪稱琴瑟合鳴。1935年3月,結婚滿月之時,希齡特手繪“蓮湖雙鷺圖”一幅,并題詞其上,以示紀念,詞曰:
縞衣搖曳綠波中,不染些兒泥垢。玉立亭亭飄白羽,同占人間未有。兩小無猜,雙飛不倦,好是忘年友。粉靨香腮,天然生就佳偶。但覺萬種柔情,一般純潔,艷福容消受。輕語嬌頻沉醉里,甜蜜光陰何驟?縱與長期,年年如此,也若時非久,一生花下,朝朝暮暮相守。
題識曰:“右詞為乙亥二月九日蜜月紀念,題寫此圖以贈彥,今并錄之,為慈范堂補壁也。乙亥立秋前一日,鳳凰熊希齡記?!痹佄锛那椋硎緝扇藢最^相約,終老林泉。未料僅僅兩年,美滿婚姻便成泡影。民國二十六年(1937)12月,希齡突發中風,溘然長逝,終年六十有八。美滿奇緣戛然而止,恩愛夫妻陰陽兩隔,雖得執手,終難偕老,每每思及,令人唏噓。
希齡去世時,彥文尚未年滿不惑。此后,其繼承希齡事業,于戰火硝煙之中奔走呼號,篳路藍縷,苦心孤詣,艱難維持著香山慈幼院之運作,成為這一著名慈善與教育機構的精神旗幟與希望之光。而其對希齡的感情,不但未因時間之沖刷而淡忘,反而愈加熾烈,老而彌篤。后其去國赴美,先后任教于加州大學和華盛頓大學;1962年定居臺灣,1999年,彥文辭世,享年一百零二。對希齡之懷念與對慈善之熱衷,使彥文終未再嫁。然桃李滿園,恩澤天下;仁者高壽,兩岸同欽。
希齡才華橫溢,尤擅題寫楹聯。曾為慈幼院多處建筑留下墨寶。如蒙養園之“幼幼及人之幼;生生如己之生”;保育村之“保我子孫其永壽;育之道德以終身”;愛育村之“愛人以德勿姑息;育幼之樂見大綱”;樂育村之“教英才是三樂也;致中和而萬育焉”;慈母村之“不獨子其子,慈方是大;勿偏愛所愛,母乃為賢”;公平坊之“大道公,天下公,公而無我;等級平,權利平,平而不爭”等,言切意深,境界高遠。然而歷經歲月消磨,而今面目全非。上述對聯多已不存,黃鐘毀棄,豈不哀哉。
可聊作寬慰者,乃希齡之魂歸香山。希齡對香山慈幼院之投入,可謂毫無保留,生死相依。生前特將長眠之地選在香山慈幼院之西,占地約6畝。而1937年希齡病逝香港,因戰事未息,海天阻隔,只得暫安于茲。1992年,希齡之靈回遷香山,長眠靜宜。九泉之下,得以安息。
四、續絕立命有來人
時過境遷,滄海桑田;回首往事,頗多感慨。隨著教育的普及與生活水準的提高,時代呼喚著自覺克己、奉獻,追求正義、公平,代表著神圣的尊嚴、良好的教養與高尚的品行的“貴族精神”。而細究其內涵外延,其實與先賢孔子所倡導的“君子風范”與孟子推崇的“大丈夫品格”異曲同工。無數前輩秉持并實踐“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當仁不讓、敢為人先”等堅定信念,至大至剛,世人仰視;浩然之氣,名垂千古。熊希齡先生便是其中典范。
希齡先生的成功啟迪我們,投身慈善,尤其是擔綱領銜者,必須具有君子風范,大丈夫品格。不僅需要才華、能力,更需要高尚之情操,良好之教養與完美之人格。依筆者愚見,慈善之事若假手斂財無度之輩,無異于請饑腸轆轆者做大廚,尚未成席,飯菜必定所剩無幾。再者,慈善與高尚相依相伴,而與功利形同水火。世俗之人,大多難以實現超越,而道行高深、虔誠淡定之宗教界人士,反而更加值得信賴。要走出時代局限,提倡包容,增進理解。其實,在文明的最高境界,各種文化理念極易相通,只是表述角度不同,話語方式有異而已。譬如,利他主義是全人類普遍認同的高尚情操,共產主義者的表述是: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最后解放自己;儒家的表述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佛教的表述是: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所以,無任何必要互生芥蒂,爭辯高低,而應追求各自表述,殊途同歸。希齡先生之善舉,便是明證。社會需要慈善事業,同胞需要真誠關懷,我們堅信,有志于為全人類、為祖國、為同胞力盡綿薄的后來者,必定會沿著熊希齡先生的足跡,續絕立命,繼續前行,直到永遠。
熊希齡先生以畢生追求,踐行“戴仁而行,抱義而處”之宏愿,可謂諸美齊備,功德圓滿,無懈可擊,空前絕后。在香山所擁有的浩如煙海的歷史文化遺產中,希齡先生之英名與香山慈幼院之業績,已成為一道交相輝映的靚麗風景,不可割裂,相得益彰,必將歷久彌新,永放異彩。其珍貴價值,值得我們認真總結繼承、發揚光大。而希齡先生以赤心報國,九死未悔,不改其志,不失其雅;更因創建香山慈幼院而立德立言,功在社稷,彪炳汗青,足以不朽。最后,我想以一首七言詩,作為結語:
清茶一盞話當年,心系香山玉水邊。
金榜題名前世夢,尋章摘句此生緣。
希齡大愛澤天下,慈幼厚德潤世間。
我寄真情如皓月,愿為先賢敘悲歡。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