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0 2 3 年是南通“ 慈善之城” 建設碩果累累的一年。全市慈善系統年度募集善款4 . 9 5 億元, 救助支出4 . 0 8 億元, 救助各類困難群眾2 3萬余人次。(2 月4 日《南通日報》)
慈善是人類物質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的綜合體現。南通“慈善之城”建設碩果累累,令人欣喜。筆者期待著, 慈善之光長長久久,普照四方,與日月同輝!
慈善事業內涵豐富,是我國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是社會救助制度和兜底保障制度的重要補充, 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體現, 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社會力量。2016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正式頒布實施, 黨和國家對慈善事業的高度重視。第六屆“江蘇慈善獎”表彰大會上,南通市慈善總會實施的困難家庭尿毒癥免費血透慈善救助項目入選最具影響力慈善項目;市誠信會計咨詢服務有限公司經理陳啟興入選最具愛心慈善行為楷模, 這是用最樸實的行動, 傳承道義和楷模的力量,可謂光如日月。
“ 積善成德、明德惟馨” 是人人應該具備的精氣神。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扶危濟困、德行化人的傳統。要讓慈善之光與日月同輝, 我們就要發揚優良傳統, 因地制宜, 多創新內容形式, 讓慈善事業與社會發展、城市建設相結合, 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與企業文化建設等相結合。樹立依法行善觀念, 增強全體市民的慈善意識。正如歌中所唱的那樣:“你不認識我,我不認識你;互相幫幫忙,生活就少了風雨;你不認識我,我不認識你;互相暖暖心,冬天就有了含義。” 慈善事業人人可為、人人能為。每一天, 每個人, 盡己所能, 哪怕一點微小的付出都有價值,都通往溫暖人心的春天。
慈善事業利國利民、功德無量,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 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不可否認, 在利益多元、觀念多樣的時代,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打算、個性的選擇。可是,如果人人只顧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留下的只會是一片冷漠荒原。囿于“私”字,就走不出扶老困境, 伸不出援助的手。要讓慈善之光與日月同輝, 就要弘揚慈善文化, 讓慈善的種子深深地扎根在中國人的基因里。“ 成人善事,其功更倍;動人善愿,其量無涯。”有能力的多捐款, 能力小的盡薄力。可以快樂自己,造福社會, 彌補社會保障制度的不足, 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和有序發展。
人類永遠需要助人為樂, 無論國家多么富強, 個人如何富裕, 人總有困難的時候。能在緊要關頭, 向急需的人伸出援助之手, 永遠是每個人的期待。而善行對很多人來說, 其實并非高不可攀。關鍵就在于能不能激發起從“ 心向往之” 到“ 起而行之” 的正能量, 能不能把行善作為一種信念, 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弘揚慈善文化, 支撐慈善事業, 激發愛心能量, 讓越來越多的人把感恩社會、感恩父母、承擔社會責任、參與慈善作為一種生活方式。點滴善舉, 彰顯大愛, 慈善是社會的溫度, 愛心需要召喚, 熱情需要激發。人人讓慈善之情長存于心, 我們就能集納每個人心中的一團火, 照亮共同的精神家園,讓慈善之光與日月同輝!
“在一切道德品質之中,向善的本性是最重要的。”“一個人有了向善之心,便有了豐盈的人生;一個城市有了向善的內核,便會充滿暖意和生機。” 個個心懷慈善之情, 人人力踐仁愛之行,涓涓細流,匯成大海;點點微光,終成星河。慈善之光,必將輝同日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