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枸杞紅茶,福建茶產業與寧夏枸杞產業融合發展結出的碩果,續寫了閩寧合作的山海情。
01 兩個發源地都很“紅”
世界紅茶看中國,中國紅茶看福建。
正山小種,1568年在福建省武夷山桐木關誕生,而中國紅茶大都與其有關聯。
1875年,安徽官員余干臣從福建罷官回原籍,將紅茶制法帶到了祁門,利用正山小種紅茶制作技藝和當地茶葉進行融合加工,從而產生了祁門工夫紅茶。隨著紅茶聲名鵲起,全國各地茶產區如法炮制,成功衍生出不同的工夫紅茶品種:諸如四川的川紅、云南的滇紅、湖北的宜紅、湖南的湖紅、江西的寧紅、福建的閩紅、廣東的英紅、浙江的越紅、江蘇的蘇紅等紅茶品種,在紅茶走紅的同時,武夷山正山小種“紅茶鼻祖”的地位漸被確立。
世界枸杞看中國,中國枸杞看寧夏。
這固然與寧夏位于北緯37°的世界最佳農產品生產帶有關,更因為北有賀蘭山、南有六盤山,加之黃河穿越而過所形成的“兩山夾一河”的獨特地理環境,賦予了寧夏枸杞“甘美異于他鄉”的特有品質。
迄今為止,寧夏的枸杞種植面積達32萬畝,不僅種植面廣,而且產品迭出,圍繞枸杞“果用、葉用、莖用”,當地不斷豐富產品種類,延伸產業鏈,探索高質量發展新路,至2023年底,已有精深加工產品10大類120余種,全產業鏈綜合產值突破290億元。
一個是“世界紅茶發源地”,一個是“世界枸杞發源地”;一個是優質紅茶產區,一個是道地枸杞產區,盡管中間相距3000多公里,但是,“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
02 跨山越海的“牽手”
兩個發源地是如何牽手的呢?
2022年一次偶然的機緣,寧夏智慧宮國際文化傳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時榮了解到,枸杞葉中的某些營養成分高于枸杞果,這一信息顛覆了人們的認知。以往人們認識枸杞,是利用枸杞果,經過晾曬、烘干后,或直接食用,或作為烹飪的輔料,增加菜肴的營養價值和口感。對于其葉,只是采擷芽尖、嫩葉做菜,利用價值不高。能不能將枸杞葉作為原料生產茶葉,來提高附加值呢?突發的靈感,實質是植根于深沉的家鄉情懷。枸杞葉制茶之前有人嘗試過。如用枸杞芽菜結合當地炒制的綠茶工藝制作的枸杞芽茶,由于青草味重,不被更多人所接受。
張時榮與正山堂和金駿眉的創始人江元勛相識于前些年,兩人同為全國人大代表,相處不長卻很投緣。張時榮知道正山堂這些年一直在非茶葉產區做一些代用茶試驗,比如青海果洛地區的藏雪茶等。枸杞葉能不能引入獨創制作紅茶的駿眉工藝呢?他當即電聯了江元勛。
心有靈犀一點通,張時榮的話打動了江元勛。這些年公司業務已由兒子江志東打理,自己抽身專心做好一杯茶,拓展代用茶是他孜孜以求的一項內容。
公司即派高管江浩攜專業技術人員來到寧夏進行試制,現場采集不同區域、不同品種、不同樹齡的枸杞葉,經過精心挑選與科學配比,對果用、葉用枸杞葉先后進行了80多批次試驗,證實枸杞葉中的多糖與黃酮含量是枸杞果的10倍之多,具有很好的抗氧化、降血糖和保護肝腎的作用。
2023年12月,新成立的寧夏正山堂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成功將駿眉紅茶工藝與寧夏道地枸杞葉結合,研制出一款枸杞紅茶,這不僅填補了行業空白,還為南北產業融合發展鋪展開一條更為寬廣的途徑。
03 兩片葉子的融合
爬梳紅茶400多年發展史,歷經坎坷,幾經興衰,是江氏族人長年堅持,才迎來復興的轉機。尤其正山小種第24代傳人江元勛,2005年,在北京專家的指導下,攜手技藝精湛的制茶師傅,僅采摘細嫩的單芽為原料,成功開發了紅茶新品——金駿眉。
難能可貴的是,正山堂不只是以金駿眉填補高端紅茶空白,而且是以正山堂作為品牌背書,輸出創新紅茶生產加工技術——駿眉工藝,甄選出全國原生態優質茶產區:河南信陽、浙江紹興、四川廣元、貴州普安、湖南古丈、湖北巴東、山東諸城(最北的產區)、云南鳳慶、安徽黃山、福建武夷山、西藏林芝(海拔最高的產區)、海南白沙、廣西隆林等13個產區,打造了駿眉中國紅茶產業體系,推動中國紅茶標準化,帶動了國內紅茶產業的復興與發展,正山堂不愧為中國紅茶的領跑者。
當正山堂科研團隊接手枸杞葉時,同樣是先從枸杞文化入手。枸杞文化的淵源可追溯至殷商時代,在甲骨文中就有“杞”字的記載,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枸杞自古就是藥食同源的佳品。枸杞因為養生作用顯著,有增強免疫力、延緩衰老的功效。由此,團隊把握保健消費趨勢,充分挖掘枸杞紅茶獨特的健康價值與文化底蘊,力爭以優質茶品成為茶界新寵。
枸杞紅茶不是兩片葉子的疊加,而是深化“枸杞+紅茶”的創新融合。
目前,枸杞紅茶以寧夏當地枸杞樹的新芽或嫩葉為原料,經過萎凋、揉捻,發酵、烘干等紅茶加工工藝,以科技賦能、文化賦魂,開發出七款茶品,涵蓋了代用茶與調配茶兩大類。其中,“杞”是以純枸杞葉精制,純粹自然。其余六款則巧妙融合代用紅茶“杞”與駿眉工藝紅茶,調和出層次分明的調味茶,每一款風味交融,甘滑醇厚,兼具枸杞葉的養生功效與紅茶的溫雅柔和,是味覺與健康的雙重獻禮。
枸杞紅茶不只是提高了枸杞葉的附加值,也不只是一款單純的新品代用茶,而是用“兩片葉子”續寫了新時代閩寧協作山海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