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23-10-24
作者簡介:郝旭飛(1991—),男,本科,工程師,從事道路設計工作。
摘要 為了提高山區公路橋梁設計水平,文章首先總結了中小跨徑橋梁的設計原則和設計目標,隨后從上部結構(跨徑選擇、梁體選擇、跨徑和梁高組合等)、下部結構(橋墩臺選型、樁基礎優化等)兩方面闡述了中小跨徑橋梁的設計要點,研究成果能為橋梁工程設計提供理論指導。
關鍵詞 山區公路;中小跨徑;上部結構;樁基礎;橋面鋪裝
中圖分類號 U442.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2096-8949(2024)01-0098-03
0 引言
中小跨徑橋梁跨徑一般不超過40 m,在山區公路中的應用較廣泛,其設計質量取決于上部結構、下部結構、橋面鋪裝層等。如果相關設計參數不合理,可能導致橋梁在建設或運營期間出現坍塌。目前,設計人員在開展中小跨徑橋梁設計時,大多是在標準跨徑圖的基礎上進行修改,對橋梁的整體設計思路理解不透徹,導致設計方案適用性差或經濟性差[1]。因此,進一步研究山區公路中小跨橋梁設計關鍵問題意義重大。
1 山區公路中小跨徑橋梁設計理論
在山區公路項目中,只有個別橋梁屬于大橋或特大橋,大部分橋梁都使用標準化程度高、造價低、施工速度快的中小跨徑橋梁。
1.1 橋梁設計原則
山區公路中小跨徑橋梁設計應結合路線線形、地形地貌、工程地質、水文地質等條件,并堅持以下原則[2]:一是安全性。安全是橋梁結構設計首先要考慮的因素,設計時要準確計算結構受力,確保橋梁在運營期間的承載力滿足行車要求。二是耐久性。橋梁結構所處外界環境復雜,在運營期間可能存在混凝土碳化、鋼筋銹蝕、氯離子侵蝕等問題,導致橋梁失效。設計結果必須充分考慮可能影響橋梁結構耐久性的各種外在因素。三是經濟性。橋梁的上部結構、下部結構、鋪裝層等在設計時,要對多種方案進行綜合對比,要在滿足規范要求前提下,盡可能地控制工程造價。四是環保性。橋梁設計時要與周邊環境相適應,減少土石方開挖,減小對周邊環境的破壞,實現工程與環境協調發展。
1.2 橋梁設計目標
山區公路中小跨徑橋梁的設計目標就是以最低的工程造價,使橋梁結構能承受各種荷載,充分發揮使用性能。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設計人員要充分理解荷載組合和結構抗力的關系,選擇合理的上部結構、下部結構、鋪裝層等,準確計算其應力、變形等,并考慮一定的安全富余。需注意,安全富余系數取值要適當,不宜過大或過小。
2 山區公路中小跨徑橋梁上部結構設計
2.1 上部結構選型
2.1.1 跨徑選擇
山區中小跨徑橋梁的跨徑一般不會超過40 m,也不會小于10 m,可結合橋墩高度來選擇,具體可見表1[3]。
2.1.2 上部結構形式
山區公路中小跨徑橋梁有板橋和梁橋兩大類。當橋梁跨徑在5~20 m時,板橋是常用的橋型,空心板和實心板均可作為橋面板。板橋的構造簡單,施工技術成熟,上部結構建筑高度小,能夠縮短引道長度。對于有通航要求的橋梁,板橋適用性更好。同時,混凝土梁橋的造型較美觀,受力條件好,且能適應各種不同的地形環境。但混凝土材料抗拉強度低,結構在車輛荷載作用下容易開裂。為了控制橋梁結構裂縫、提高梁橋的跨越能力,需采用預應力技術。當橋梁跨徑在20~35 m,預應力混凝土小箱梁應用較多。當跨徑在35~50 m,多采用預應力混凝土T梁。
以跨徑20 m的山區公路橋梁為例,對其不同的上部結構從多方面進行對比,見表2[4]。
2.2 跨徑與梁高的組合設計
根據《公路橋涵設計通用規范》(JTG D60—2015)要求,山區公路橋梁的梁高和跨徑要協調,以改善結構承載性能,提高梁體的美觀性。以簡支T梁橋為例,該文統計了其常用的跨徑和梁高,并擬合了兩者之間的函數關系,擬合相關系數為0.998,滿足工程建設需求,如圖1所示。
隨著橋梁跨徑增大,其所需的梁高也增加,且兩者之間基本滿足線性正相關關系,擬合函數為y=0.56x+0.08(y為梁高,x為跨徑)。出現上述現象的原因在于:一方面,跨徑增大后,梁體受力增加,需要更大的梁高來保證橋梁安全;另一方面,為了改善橋梁的整體美觀性。大量工程實踐表明,T梁高跨比在1/8~1/10時,其安全性和美觀性達到最佳狀態。
2.3 不同跨徑含鋼量計算
結合相關研究成果,山區公路中小跨徑橋梁的含鋼量ε與其構件尺寸、配筋率、荷載等參數密切相關,可用來評價橋梁設計的合理性和經濟性。一般情況下,橋梁跨徑越大,結構中的含鋼量越大,具體可按式(1)計算[5]:
(1)
式中,Gs——橋梁構件鋼筋用量(kg);V——橋梁構件混凝土體積(m3)。
3 山區公路中小跨徑橋梁下部結構設計
3.1 橋墩橋臺設計
3.1.1 橋墩選型
由于山區地形復雜,地勢起伏大,設計人員在選擇橋墩截面形式時要考慮墩高。
墩高:中小跨徑橋梁墩高設計要注意高跨比,使橋梁的上、下部結構造價最小。相關研究表明,當橋梁高跨比小于1或接近1時,工程費用較為經濟。因此,山區公路橋梁跨徑取20 m、30 m、40 m時,對應的橋墩高度范圍為10~20 m、20~30 m、30~40 m。
橋墩截面:山區公路中小跨徑橋梁常用的橋墩截面形式有圓形、矩形、十字形、空心薄壁等。當墩高<40 m時,圓柱式橋墩應用最多,能很好地適應橫橋向地形變化,且與樁基礎能很好地銜接。假設橋梁采用雙柱墩,墩與墩之間的距離L可按式(2)計算。如果L>8.5 m,應采用三柱墩。
(2)
式中,B——橋梁寬度(m);α——橋梁傾斜角度(°);k——墩柱間距系數,與上部結構形式有關,板橋可取0.55~0.65,T梁橋0.53~0.57,小箱梁橋0.50~0.55。
3.1.2 橋臺選型
公路橋梁常用的橋臺形式有重力式U形橋臺、肋板臺、柱式臺等,其中重力式U形橋臺多用于傾角較大的斜坡,高度不宜超過8 m;當橋臺所處區域地勢平坦,可采用肋板式或柱式橋臺,高度宜分別控制在8 m、5 m。在實際項目中,要盡可能地選擇無填土高度或挖方的橋臺,避免設置橋臺后造成大面積山體開挖,不利于臺前錐坡的穩定性。
3.1.3 墩臺受力計算
橋墩豎向受力計算簡單,關鍵是水平力計算。橋墩水平力包括汽車制動力、混凝土收縮或徐變產生的水平力等,可用集成剛度法計算,即先把多種水平力在全聯墩臺上分配,再計算橋墩彎矩、截面內力等。橋臺與橋墩受力相似,主要區別在于橋臺受力還包括土壓力、搭板自重等。
3.2 基礎設計
3.2.1 樁基礎選型
山區公路中小跨徑橋梁應用最廣的基礎為樁基礎,按承載機理不同,樁基礎可劃分端承型(端承樁、端承摩擦樁)和摩擦型(摩擦樁、摩擦端承樁)兩類。對于端承型樁基礎,豎向荷載是通過樁體傳遞至樁端性能良好的持力層,其工作形狀與單樁接近,可忽略“群樁效應”。此時,群樁承載力約等于單樁豎向承載力乘以樁基數量。而摩擦型樁基礎的樁側阻力會向樁周巖土體擴散,使荷載傳遞機理更加復雜,必須考慮“群樁效應”。由《公路橋涵地基與基礎設計規范》(JTG 3363—2019)可知,摩擦型群樁的承載力Pu可用式(3)計算:
(3)
式中,η——群樁效應系數,可取當地經驗值;n——樁基礎根數;Qu——單樁豎向承載力極限值(kN)。
3.2.2 樁基礎尺寸優化實例
研究對象為某公路連續箱梁橋,其設計速度為80 km/h,設計荷載為公路-I級,設計使用年限100年,橋梁跨徑為1×20 m,共三跨,跨徑組合為60 m+120 m+60 m。上部結構為等截面小箱梁,單箱雙室下部結構為柱式墩,橋臺為肋板臺,基礎為鉆孔灌注樁基礎,樁徑1.5 m。由勘察報告可知,橋梁所在區域的地基土以粉質黏土(厚1 m)、強風化粉砂巖(厚7 m)、中風化砂巖(未完全揭露)。因此,樁基礎宜采用端承摩擦型,以中風化砂巖為持力層,樁端插入持力層深度不小于1 m。
為了提高計算效率,該文利用有限元軟件建立計算模型,其中樁基礎采用樁單元模擬,樁周巖土體采用實體單元模擬,屈服準則分別選用線彈性模型、Mohr-Coulomb模型。為了使計算結果與實際更相符,對模型底部約束X、Y、Z方向位移,側面僅約束X方向位移,頂面為自由邊界不約束。
在其他參數不變的條件下,利用有限元軟件計算了樁長為9 m、10 m、11 m、12 m、13 m時,樁基的極限承載力,如圖2所示。
圖2計算結果表明:隨著樁長的增加,樁基的極限承載力也增大。以樁長9 m所對應的承載力為基準
(65 250 kN),當樁長從9 m增加至13 m,樁基承載力分別增加了6 930 kN、12 410 kN、13 750 kN、148 00 kN,
增加幅度分別為10.6%、19.1%、21.1%、22.7%。當樁長
<11 m,樁基承載力增加迅速,反之,樁基承載力變化不明顯。在實際項目中,不宜為了提高樁基承載力而盲目增加樁基長度。對于此橋梁,建議樁基長度不超過11 m。
同理,利用有限元軟件計算了樁基礎的樁徑分別為0.8 m、1.0 m、1.2 m、1.5 m、1.8 m時的承載力,計算結果見圖3。
由圖3可知:樁基礎的直徑越大,樁基承載力越大,且變化速率比較均勻。當樁徑從0.8 m增加至1.8 m,樁基承載力增加了25 600 kN,即樁徑每增加0.1 m,樁基承載力平均增加2 560 kN。但是,樁徑對樁基礎混凝土影響較大,從而影響工程造價。因此,在橋梁受力或變形滿足現行設計規范的前提下,樁基礎直徑要盡量選小值。
4 結語
該文總結了山區公路中小跨徑橋梁的設計原則、設計目標,從上部結構、下部結構兩方面分析了設計要點,得到了以下幾個結論:
(1)山區公路中小跨徑橋梁設計應堅持“安全性、耐久性、經濟性、環保性”的原則,使橋梁結構充分發揮使用性能。
(2)中小跨徑橋梁上部結構形式有板式、T梁、小箱梁等,應合理組合跨徑、梁高,選擇承載性和美觀性強的高跨比。
(3)中小跨徑橋梁的橋墩截面形式有圓形、矩形、十字形、空心薄壁等,橋臺有重力式U形橋臺、肋板臺、柱式臺等。
參考文獻
[1]邵國杰. 山區公路中小跨橋梁設計關鍵問題研究[J]. 交通世界, 2023(27): 161-163.
[2]胡斌. 橋梁樁基礎豎向承載力特性研究[J]. 遼寧省交通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23(1): 1-5.
[3]蘇文瑞. 山區中小跨徑橋梁設計要點研究[J]. 黑龍江交通科技, 2022(8): 112-114.
[4]金濤. 密肋式T梁在城市中小跨徑橋梁設計中的應用[J]. 山西建筑, 2021(11): 116-118.
[5]宋彥平, 王廣志, 宋希光. 基于增加樁長的樁基礎沉降控制技術研究[J]. 交通節能與環保, 2019(4): 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