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23-11-06
作者簡介:趙棟(1985—),男,本科,工程師,從事勘察設計工作。
摘要 山區公路運營環境復雜、地質災害頻發,極易產生路基滑坡病害,嚴重威脅交通運輸安全,影響道路正常運營。為有效提升路基滑坡治理水平,保證公路安全穩定運營,該文章依托某山區公路滑坡治理工程實踐,針對公路工程路基滑坡成因及處治措施進行綜合探究,介紹了原公路設計情況及滑坡變形特征,分析了滑坡形成原因,并根據現場地質、水文及滑動因素變化情況,對滑坡體穩定性實施計算及評價,提出了科學有效的滑坡處治措施,取得了顯著成效。
關鍵詞 公路工程項目;滑坡成因;穩定性分析;處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 U418.5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2096-8949(2024)01-0140-03
0 引言
路基滑坡作為公路建設及運營中極為常見的病害,其形成原因、作用機理十分復雜,具有較強的突發性、破壞性和不可預見性,一旦發生滑坡災害,將會直接威脅人們的交通出行安全,影響正常生產生活秩序,對社會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1]。同時,滑坡治理難度較大、成本較高,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長期以來始終是業界研究的重點問題。為此,該文以某山區公路滑坡病害為依托,系統分析了滑坡形成原因,并提出了針對性處治措施,以期能有效提升路基邊坡穩定性,保證公路運營安全。
1 工程概況
某公路項目為山區交通要道,K28+000~K28+200路段左側山體產生大規模滑坡,且滑坡體推倒路側擋墻,占據整幅路面,導致交通中斷,所有車輛均無法通行,給周邊居民交通出行帶來極大不便。
滑坡地段地形以山地為主,中低山丘分布廣泛,總體呈東-西走向,山坡坡度處于40 °~50 °之間,場區內地質條件極為復雜,存在大量斷裂帶[2]。滑體部位巖層主要為泥質砂巖,產狀陡峻,傾斜角度為20 °~30 °,呈節理裂隙發育。滑坡地段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3 g,反應特征周期為0.4 s。滑坡地段地質構造如圖1所示。其中,ZK2、ZK6、ZK9分別為滑坡前、中、后緣部位。
2 原公路設計情況
通過調查發現,該公路在2018年曾開展養護維修工作,滑坡路段原設計為挖方路塹,左側邊坡高度達30 m,且邊坡防護僅在坡腳位置修建漿砌片石擋墻,坡面未采取任何防護措施。經實地勘測,原擋墻高6 m,內部排水孔全部堵死,現場排水系統完全處于癱瘓狀態,且擋墻上方邊坡全部被開墾成農田。
2023年6月此區域內突發暴雨,導致雨水大量匯集,對邊坡造成嚴重沖刷破壞,加之雨水持續滲透,使邊坡土體吸水軟化,引發滑坡災害,且滑坡體擠壓漿砌片石擋墻,導致大規模擋墻崩塌。
3 滑坡變形特征
經實地勘測,滑坡坡面存在大量裂縫,裂縫沿坡腳方向呈直線分布,較大臨空。滑體后緣裂縫較多,與滑體走向大致相同,形態為上寬下窄,寬度位于2~200 mm之間,深度不小于50 cm,滑體中間部位土質相對松散,傾角為20 °~30 °,前緣坡度逐漸變緩,傾角約為5 °。滑體兩側裂縫較多,縫寬為2~5 mm,擴展10~50 cm。邊坡坡腳位置土體大量擠出,并存在滲水問題[3]。
滑坡縱向長度為60~70 m,橫向寬130 m,高差為25~35 m,總面積為7 800 m2,厚度介于7~9 m之間,體積為48 600 m3,總體走向290 °。按體積標準進行劃分,該滑坡為中型滑坡;根據滑移方式來看,此滑坡底部先滑,進而帶動上部整體滑移,為典型的牽引式滑坡。
4 滑坡成因分析
通過實地勘查發現,該滑坡后緣存在大量裂縫,且縫寬及深度均較大,滑體上方存在滲水現象。經綜合分析,該滑坡形成的具體原因如下:
(1)場區內突發暴雨,持續時間較長,雨水大量下滲,土體自重顯著增大,從而造成下滑力增加。由于砂巖質地較為密實,水體下滲困難,導致水體在巖土結合處不斷匯聚,使結合處土體逐漸軟化,土體抗剪強度顯著下降,從而導致邊坡失穩垮塌[4];同時,坡腳擋墻內泄水孔堵塞,現場排水不暢,進一步加劇了滑坡的產生。
(2)原始道路建設過程中,路基開挖對山體造成一定破壞,使邊坡前緣呈現臨空狀態,打破山體結構原始平衡狀態,形成局部應力過大現象,并在坡腳位置形成剪切塑性區,受拉應力影響,邊坡后緣產生開裂,前緣出現變形,從而導致擋墻產生坍塌破壞[5]。
5 滑坡體穩定性計算及評價
結合滑坡現場地質、水文及地形特征,并根據邊坡滑移前后滑動因素變化情況,對滑坡體穩定性實施計算與評價。
5.1 滑面的確定及穩定性計算
滑面具體是指滑坡體與不動體之間的結構面,根據形成原因,可將滑面劃分成三種類型:
Ⅰ類(巖質滑面):主要為直線型,通常位于巖層較為軟弱的界面處,容易形成大型滑坡,破壞性強,危害性大[6]。
Ⅱ類(堆積層滑面):形狀不規則,主要位于上部松散堆積層及下部硬質巖層交界處,其厚度通常介于10~30 m之間,大多是由于外界因素導致。
Ⅲ類(土質滑面):主要為弧線形,大部分是由于大厚度土質邊坡受剪切應力作用,在剪切塑性區形成剪切破壞,從而導致邊坡失穩[7]。
結合地質勘察數據進行綜合分析,該滑體下部為泥質砂巖,風化程度較高,上部為殘破積土,由于前期施工干擾,在與下部硬質基巖交界部位形成軟弱結構層。根據該滑坡形成原因,綜合判定此滑坡滑動面為Ⅰ類(巖質滑面)。針對該滑坡穩定性計算,可借助理正巖土分析軟件完成[8]。
5.2 計算參數
現場提取土樣實施試驗檢測,得到的滑坡土體相關技術指標,如表1所示。
5.3 計算工況
根據最新《公路工程路基設計規程》相關規定,滑坡體計算工況如下:
工況01:天然條件下;工況02:暴雨或持續性降雨條件下;工況03:地震及外界荷載作用條件下。
5.4 穩定性計算結果及評價
滑坡體穩定性計算選取滑坡左、中、右三個斷面。利用不平衡傳遞系數法求得滑坡中間斷面的殘余下滑力介于314.49~1 000.01 kN之間,其中坡底下滑力最大,為滑坡最大斷面[9]。結合滑坡成因、現場環境條件及該路段后續可能存在的施工干擾,滑坡穩定性按照工況01、02、03進行計算。計算結果如表2所示。
按照現行《路基邊坡滑坡防治技術規范》,路基邊坡滑坡穩定狀態劃分標準如表3所示。
從表2、表3可知:①該滑坡在天然工況下穩定性系數為1.03,呈欠穩定性狀態;②暴雨或持續性降雨工況下,該滑坡穩定性系數為0.97,呈不穩定狀態;③地震及外界荷載作用條件下,該滑坡穩定性系數為0.90,呈不穩定狀態。通過綜合評定,此滑坡整體穩定性較差,存在較大安全風險,必須實施加固處理[10]。
6 處治措施
6.1 處治措施方案選擇
依據現場勘查結果,并借鑒以往同類工程邊坡治理實踐經驗,經綜合研究決定,采取防治結合的處治方案。主要分為以下三步:
(1)全面清除滑坡坡面松散土層,清理厚度控制在1~2 m范圍內,有效降低滑坡容重,從而減小下滑力作用。
(2)修復滑坡表面裂縫,防止雨水下滲。由于該邊坡土層主要為黏土,坡面經修復處理后在雨水作用下會出現沉降變形,若采用剛性材料修筑排水系統,勢必會產生開裂病害,影響坡面排水效果。因此,在該滑坡表面布設柔性排水設施,并在滑坡體四周修筑剛性截水溝,防止外界水體進入滑坡區域,減小對滑坡體的干擾,最大限度保證滑坡體穩定性。
(3)滑坡體前緣增設抗滑樁擋墻,提高滑坡整體穩定性,防止出現二次滑移,避免引發次生災害。滑坡體表面卸荷完成后,通過不平衡傳遞系數法求得滑坡中間部位最大下滑力為1 000 kN,由于原有擋墻結構仍能發揮支護效用,所以保留現存完整擋墻,并在其外側2 m位置增設抗滑樁擋墻,擋墻設置完畢,對原始漿砌片石擋墻實施回填反壓。
6.2 處治后穩定性評價
增設抗滑樁加固后,再次對三種工況條件下滑坡體穩定性實施計算分析,結果顯示:
(1)天然工況下,滑坡體穩定性系數增至1.21,滑坡呈穩定狀態。
(2)暴雨工況下,滑坡體穩定性系數增至1.09,滑坡呈基本穩定狀態。
(3)地震及外界荷載作用條件下,滑坡穩定性系數增至1.06,滑坡呈基本穩定狀態。
通過綜合評定,此滑坡采取抗滑樁擋墻加固措施后,穩定性顯著提升,整體處于基本穩定狀態,充分驗證了該處治措施的可行性。
6.3 處治措施設計
該工程路基滑坡具體處治措施如下:
(1)削坡卸荷,降低滑坡下滑力:根據滑坡場區內地形、地質條件,分四級實施卸荷,先清除滑坡坡面松散土層,深度控制在1~2 m范圍內,清理完畢修復邊坡表面裂縫,并實施夯實處理,以有效增強土體密實度及摩阻力。
(2)完善排水設施,減緩雨水滲透:滑坡底部土體滑移是導致滑坡失穩的根本原因,所以,控制滑坡底部土體滑動是防止滑坡失穩的關鍵。因此,完善滑坡區域排水設施,減緩雨水下滲,能有效控制滑坡滑動。根據現場實際情況,在滑坡坡面及外圍布設截水溝、排水溝,及時排除坡面積水,并防止外界水體流入滑坡區域,降低對滑坡的干擾。
(3)前緣增設抗滑樁擋墻:①滑坡體前緣臨空區域是引發滑坡災害的關鍵條件,所以,約束臨空面是控制滑坡形成的重要手段。根據滑坡體具體情況,并參考以往滑坡處治實踐經驗。經綜合分析決定,在滑坡體前緣增設抗滑樁擋墻,以抵抗滑坡體內殘余下滑力,防止產生滑坡災害;②該工程抗滑樁選用圓形鉆孔樁。按照滑坡殘余下滑力為1 000 kN計算,經力學驗算,確定樁體直徑為1.8 m,長度為15 m,出地面5 m,入土深度為10 m,深入基巖層5 m,樁體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30;③抗滑樁布設間距為4 m,樁間設置厚度為0.5 m的鋼筋混凝土擋墻,以有效抵抗殘余下滑力作用。滑坡處治措施橫斷面示意圖如圖2所示。
6.4 實施效果
當前,該滑坡已處治完成,且公路已投入運營,結合管養部門日常維護記錄,滑坡穩定性良好,未出現滑移現象,抗滑樁擋墻工作狀態良好,有效保障了公路運營安全。
7 結論
綜上所述,路基滑坡作為公路項目運營過程中極為常見的地質災害,嚴重影響交通運輸安全,因此加強滑坡災害治理尤為重要。工程實踐中,針對不同路基滑坡病害,應結合滑坡現場地質、水文、地形等各方面條件,全面分析滑坡形成原因,并對其穩定性實施計算,從而制定科學有效的處治措施,提升邊坡整體穩定性,保證道路運營安全。該工程采用抗滑樁擋墻加固處理后,滑坡整體穩定性良好,未出現滑移現象,有效保障了公路使用安全。
參考文獻
[1]楊國慶, 劉漢林, 席卓恒. 某滑坡地質災害點的特征、成因機制及防治處理措施淺析——據貴州省黔東南州臺江縣排羊鄉排扎景區公路景區停車場旁滑坡[J]. 地下水, 2022(1): 191-194+250.
[2]王建偉. 某高速公路填方路基滑坡成因及穩定性分析[J]. 山西交通科技, 2023(3): 56-60.
[3]楊群, 謝立廣, 沈習文. 某復建公路滑坡成因機制分析及穩定性評價[J]. 山西建筑, 2022(24): 148-150+154.
[4]何維山, 唐俊, 宋正輝. 某山區公路碎石土滑坡成因及穩定性分析[J]. 廣西科技大學學報, 2021(4): 100-103.
[5]何宇. 復雜條件下公路滑坡穩定性及綜合治理加固技術探析[C]//《施工技術》雜志社, 亞太建設科技信息研究院有限公司. 2022年全國土木工程施工技術交流會論文集(下冊). 《施工技術(中英文)》編輯部, 2022: 4.
[6]孫徐. 某公路河岸古滑坡成因機制及穩定性分析[J]. 路基工程, 2021(3): 208-213.
[7]殷平, 李江濤. 高速公路玄武巖風化土滑坡分析及處治措施研究[J]. 路基工程, 2020(5): 208-211.
[8]王瑞興. 云南某高速公路隧道出口滑坡變形成因機制與穩定性分析[J]. 甘肅水利水電技術, 2020(6): 33-37.
[9]石天文, 劉朝躍. 貴州某高速公路滑坡成因及穩定性分析[J]. 黑龍江交通科技, 2020(3): 31-32.
[10]石磊, 陳偉祥. 高速公路路塹邊坡滑坡成因分析和處治措施[J]. 工程建設與設計, 2021(8): 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