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穎
[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產業與市場研究所(電氣媒體中心),北京 010011]
新媒體時代具有即時性、互動性、多樣性及個性化特點,可通過互聯網等平臺實現信息的即時傳播[1],提高信息獲取效率,增加人們對多元信息的接觸機會,促進跨文化交流與理解[2],使用戶不再被動接收信息,還可以成為內容的創作者和傳播者。隨著互動性和用戶參與度的提高,進一步推動了商業模式的創新與變革,為教育、商業、社會活動等領域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2]。
新媒體時代,學術期刊編輯面臨著出版的即時性壓力,需要快速處理和發表論文,以跟進知識更新速度[3]。如表1所示,2016—2021年,學術期刊編輯的就業人數逐年下降,自媒體領域的就業人數逐年增加,這一趨勢直觀地反映出新媒體時代的全面到來對傳統期刊行業造成了一定的沖擊,這一現象的背后主要是新媒體技術崛起所引發的閱讀習慣和信息獲取方式的深刻變革。隨著移動網絡終端獲取信息的普及化,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平臺成為主要的信息傳播渠道,這得益于互聯網普及率的提升與網民規模的擴大(詳見表2)。

表1 期刊出版及自媒體就業人數統計Tab.1 Statistics of journal publishing and self-media employment 單位:萬人

表2 互聯網普及情況Tab.2 Internet popularization situation
隨著新媒體的廣泛應用,傳統紙質媒體的發行量和覆蓋范圍均明顯下降,間接推動了學術期刊編輯工作環境的變化,使其在新環境下面臨多重挑戰。
新媒體時代,學術期刊編輯角色定位不清晰,主要表現在內容策劃與生產方面,編輯需要更廣泛地涉獵多樣化內容的策劃與創作,包括視頻、社交媒體及互動性內容的生產,具備數字內容管理及在線發行等技能。社交媒體和互動性要素已成為編輯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字化轉型也對編輯在內容的呈現和傳播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編輯善用社交媒體平臺傳播內容,更積極地與讀者互動,與讀者建立更緊密的聯系[4],以滿足新媒體時代讀者的需求。但這些挑戰增加了學術期刊編輯的工作量,使其在工作中的壓力倍增。
新媒體時代,學術期刊編輯在多媒體內容處理方面面臨著一系列問題:①編輯普遍缺乏處理多媒體內容的專業技能和經驗,對視頻、音頻、圖像等多媒體內容的編輯和制作能力有所欠缺,使得期刊在內容呈現上難以達到讀者對多媒體形式的預期,降低了學術期刊在新媒體平臺上的吸引力。②編輯參加專業培訓和訓練的機會不多[5],普遍未接受過多媒體內容處理的相關培訓,經驗和技巧相對匱乏,影響了對多媒體素材的有效利用,不利于新媒體時代學術期刊呈現更多創新和引人入勝的內容。③新媒體時代,讀者更加追求豐富多彩、多元化的內容體驗,但學術期刊編輯在內容形式的選擇上普遍較為單一,無法充分適應讀者對內容多樣化的需求,難以在競爭激烈的媒體市場脫穎而出。
新媒體時代以信息的快速傳遞能力而聞名,而學術期刊編輯出版工作需要經歷較長的審稿、編輯和排版過程,無法滿足信息及時發布與即時更新的需求,且學術期刊的出版周期固定,如每季度或每月一期,這意味著最新的研究成果不能及時見刊,無法及時反映最新的研究進展。
新媒體時代給學術期刊編輯帶來挑戰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機遇,使編輯能夠在提升多媒體編輯技能和拓展內容傳播渠道的過程中不斷突破[6],實現工作方式和期刊發展方向的轉變與創新。
新媒體時代豐富了學術期刊的內容呈現方式,拓展了期刊內容表達的多樣性和深度,這種多元化的內容呈現更具視覺沖擊力,生動地傳達了學術研究的成果和觀點,讓學術內容更易被理解和接受,提升了學術期刊的內容質量,使期刊更符合讀者需求,促進更廣泛的內容傳播與學術交流[7]。
新媒體時代加深了學術期刊編輯與讀者間的聯系,社交媒體平臺等渠道為編輯提供了直接與讀者互動的機會,使編輯可以直接聆聽讀者的聲音,收集他們的反饋和建議,深刻了解讀者對期刊內容的需求,通過分析和借鑒讀者的反饋,編輯能更準確地理解讀者對期刊內容的態度和反映,深入了解讀者的喜好和關注點,進而有針對性地調整內容策略,為讀者提供更具吸引力和實用性的內容。
新媒體時代拓寬了學術期刊的讀者群體,年輕一代讀者從網絡中獲取信息的傾向性明顯增強,這一趨勢為期刊編輯提供了通過新媒體平臺吸引更多讀者的機會,提高了期刊的曝光度[8]及提高讀者對期刊內容的認知和興趣,進而推動學術知識被更廣泛地傳播與接受。讀者群體的拓展有助于提高期刊在學術領域內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為學術內容的普及和傳播創造了更有利的條件。
新媒體時代,學術期刊編輯在應對挑戰時需結合新媒體時代給自身工作帶來的機遇,積極探索和創新業務方向,為此編輯可以從以下方向出發進行探索。
新媒體時代,學術期刊編輯需要更加注重創新意識的提升,對傳統思維模式進行創新,積極培養開放、敏銳的創新思維,全面強化創新意識,敢于突破傳統思維框架。應建立開放的溝通文化,鼓勵團隊成員自由分享新觀點和解決方案,激發創造性思維,調整自身認知,主動學習網絡新技能和互聯網新知識,不斷提升自身能力與期刊質量水平。
新媒體時代,學術期刊編輯必須了解新媒體的特性和要求,將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打造兼具學術期刊特點和時代特色的期刊品牌。媒體傳播的工具和形式具有多樣性,需要編輯深入了解各類型媒體的特點,充分利用其傳播優勢,使期刊內容的傳播產生疊加和交叉的效應,有效避免資源浪費,確保期刊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最大化。為實現新媒體環境下學術期刊出版的最終目標,編輯需加強媒體融合思維,掌握營銷理論,提升營銷意識,挖掘專題元素,從而提高期刊的質量和出版效率。
學術期刊編輯需要積極整合跨學科領域知識,提升自身的知識儲備,能夠對不同領域的知識進行更好地理解與應用。學術期刊編輯不能僅局限于專業領域,還需不斷參加繼續教育與培訓,獲取其他學科的基礎知識及發展動態。該學習過程需要編輯不斷探索[9],敢于接觸不熟悉的學科領域,深入了解不同學科領域的專業術語、核心理論與研究方法,把握其發展方向與新興概念,構建跨學科的知識網絡,將不同學科的知識元素有機融合,促進不同領域間創新觀點的交匯與碰撞。
學術期刊編輯需要熟練掌握和靈活應用自然語言處理、數據分析等先進技術,以便對投遞的稿件進行初步篩選與質量評估,顯著提升編輯的工作效率,使其能更迅速地處理大量稿件,確保期刊的高質量出版,通過應用智能編輯系統,編輯可以更高效地審查文章結構,確保其符合期刊的規范要求,提高編輯工作的準確性。編輯應關注相關技術工具在特定情境下的適用性,確保其對期刊編輯工作幫助的精準性。
新媒體時代,學術期刊編輯應具備全面的技能,包括對基礎知識的夯實和發現、改正文本錯誤的能力,這種能力不僅表現在審核稿件質量的過程中,還需抵制低俗劣質內容,推動期刊內容的高質量持續發展。涉及綜合型期刊時,更需要編輯站在數字化、網絡化的角度審視期刊出版的各個環節,加強自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積極參與到期刊出版的各個環節中,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和自主性。不斷培養自身成為綜合型編輯人才,才能更自主地進行稿件編校、排版等工作,從而更有效地推動期刊出版工作的進步,快速適應數字化環境的發展。
新媒體時代,學術期刊編輯面臨的挑戰與機遇并存。為確保期刊在這一環境下的持續發展,編輯需要更加注重創新意識,打破傳統思維,深入探索對各種新媒體技術的應用,熟練運用新媒體和大數據技術實現自身能力和思維方式的轉型升級,為學術期刊行業的有序發展邁出關鍵一步,提升期刊的影響力和知名度。數字化發展改變了期刊的出版與傳播方式,編輯需在傳統工作與數字化內容間尋求平衡[10]。隨著多媒體形式的需求增加,編輯要處理圖像、視頻等內容,應多關注數據共享的透明度與合規性,具備跨媒體編輯、數字化出版、社交媒體管理及科研倫理等方面的知識儲備,以保證期刊學術內容的準確性,更好地適應新媒體時代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