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AR技術作為一種創新的交互工具,在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播領域展現出巨大的潛力。云岡石窟作為中國佛教藝術的瑰寶,其樂舞造像以精美雕刻和動態表現著稱。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許多樂舞造像細節模糊、色彩變淡,傳統修復方法難以恢復其原貌。文章旨在探討通過AR技術結合虛擬復原、動態重建及互動游戲等手段,創新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播方式,并分析AR技術在全球文化傳播中應用的潛力。研究采用跨學科方法,結合文化遺產保護、數字技術、游戲設計和文化傳播理論,開展云岡石窟樂舞造像的AR互動游戲開發與設計。首先,文章分析了傳統修復方法的局限性,并通過文獻綜述與技術評估,探討AR技術在樂舞造像復原中的可行性。隨后,文章討論了如何借助現代科技重建樂舞造像的形態與動作,為文化遺產的互動傳播奠定基礎。最后,文章重點探討了如何在AR互動游戲中融入文化元素,以增強用戶的參與感,并促進文化知識的傳播。
關鍵詞:云岡石窟;樂舞造像;AR;互動游戲;文化傳播;復原
中圖分類號:K879.22;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22-0050-04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0年度山西大同大學科研專項課題(云岡學研究)“云岡石窟五華洞樂舞造像美學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0YGZX082
云岡石窟開鑿于北魏,是中國佛教藝術的重要文化遺產,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武州(周)山南麓。其中樂舞造像主要位于云岡石窟的幾個主要洞窟中,也是主要的佛教故事的藝術承載體,體現了北魏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融合[1]。樂舞造像的藝術表現形態、色彩體現,是佛教雕塑、壁畫學術研究的重要內容[2]。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自然環境的侵蝕,許多樂舞造像的細節逐漸消失,傳統修復方法的局限性使其藝術特征無法完全復原。
AR技術把虛擬元素與現實世界疊加,通過相應的設備提供沉浸式、互動性的體驗。在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播中,AR技術不僅能夠恢復和展示遺產的原貌,還能夠將這些遺產呈現為可互動、可探索的虛擬世界,從而推動其文化傳播。文章從AR互動游戲設計的角度,探討如何通過虛擬重建和互動元素將云岡石窟樂舞造像呈現于虛擬世界,并分析AR技術在文化傳播中的潛力。
云岡石窟的樂舞造像分布在多個窟中,集中在主要窟的壁面和雕塑中。第6、7、9、10窟中及第12窟都有樂舞造像的呈現,樂舞造像具有美感的肢體動態、精美的服飾雕刻,反映了北魏時期佛教藝術的精華[3]。
云岡石窟的第12窟被稱為“音樂窟”,位于云岡石窟中部,建于北魏中期(470—494年),此窟前室有大量的樂舞造像,共分為四組。第一組是前室北壁上方手持樂器的十四位天宮樂伎;第二組位于明窗上方,東邊和西邊有17身供養天樂伎的造像;北壁窟門圓拱上方的10身飛天樂伎造像是第三組典型樂舞造像;位于窟頂,與東、西、南各壁相交處開鑿的7身高浮雕逆發夜叉伎樂是第四組樂舞雕刻造像。這些樂舞造像以高超的雕刻工藝展現出樂伎的動態。
雕刻師通過精細的線條處理和肢體表現,成功將靜態的雕塑與動態的舞蹈姿勢結合,形成了“靜中有動”的藝術效果。在當代文物遺產保護及文化傳播的過程中,通過AR技術復原這些造像的動作姿態[4]、細節雕刻和色彩層次,能解決傳統修復中的技術難題,并展示出AR技術在復原文化遺產藝術中的獨特價值。
(一)AR技術概述
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簡稱AR,是將數字信息疊加到現實世界中的科學技術。AR技術將計算機生成的文本、圖像、聲音等虛擬元素,實時疊加到AR使用者的現實環境中,使其獲得對現實世界的增強體驗。與虛擬現實(VR)不同,AR技術并不創造一個完全虛擬的環境,而是通過對現實世界的實時捕捉,疊加虛擬信息,讓用戶既能感知現實環境,又能與虛擬世界中的元素進行互動。
(二)AR技術在云岡石窟樂舞造像復原中的應用
1. AR技術與三維建模結合。三維掃描技術通過高精度設備對云岡石窟樂舞造像進行數據采集,生成精確的數字化三維模型。其核心在于利用激光掃描和結構光掃描兩種主要技術,捕捉雕塑表面的細節和形態。激光掃描技術(Laser Scanning)利用激光束測量物體表面的距離,通過返回信號計算每個點的空間坐標,生成點云數據,具有極高的精度,能夠在短時間內獲取復雜形態的三維數據,精度可達毫米級。這種掃描方式適合大規模的遺產保護工作,可保留微小細節。結構光掃描技術(Structured Light Scanning)通過投射特定模式的光線(如條紋光)到物體表面,并通過高精度相機捕捉物體表面的變形情況,進而計算出物體的三維形態。其優勢在于能夠快速高效地獲取物體表面的細節,處理復雜的幾何形狀。云岡石窟樂舞造像細致的服飾紋理和動態姿勢能夠通過結構光掃描被精準捕捉,從而使面部表情、衣服褶皺等得到高保真的還原。
2.動態復原與動作模擬。云岡石窟樂舞造像的動態美學是其藝術魅力的重要體現,其中以“伎樂飛天”為代表的造像,其流暢的舞蹈姿態充滿動態美感[5]。傳統的雕塑只能定格舞者的姿勢,無法展現其動態效果。AR技術結合骨骼動畫,以歷史文獻、舞蹈理論為參考,進行數據分析及復原,能更好地恢復這些雕像的原始動態美[6]。飛天舞者展示的優雅舞姿動態和飛翔動態的細節,可以通過AR展示從不同角度觀看。
3.色彩復原。云岡石窟樂舞造像的色彩復原是一個科學與藝術結合的多學科交叉過程,考古學家通過非侵入性檢測手段,紅外光譜、拉曼光譜、X射線熒光光譜等技術對殘存的顏料成分進行分析,可以精確地分析出不同歷史時期的顏料種類、化學成分以及制作工藝。云岡石窟廣泛使用朱砂(硫化汞紅)、石黃(鉛錫黃)、石綠(堿性銅鹽)以及青金石等礦物顏料,這些顏料的選用和產地反映了當時的技藝水平,同時顯示了中亞、西域文化對云岡石窟藝術風格的深遠影響。色彩在云岡石窟樂舞造像考古及復原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僅具有藝術的視覺效果,還具有深刻的宗教意義。應通過AR技術手法,參考歷史文獻、化學分析手段,科學地復原云岡石窟中造像的色彩、不同歷史時期顏料的化學成分[7]。
(一)游戲化文化傳播模式
傳統的文化遺產展示方式通常是單向的,觀眾僅作為被動的接收者,通過靜態圖像或物理模型了解文化內容。隨著AR技術的發展,文化傳播方式發生了根本性變化[8]。AR互動游戲通過引入沉浸式體驗與互動性,為文化傳播帶來了新的維度。在這一模式中,用戶不僅是文化遺產的觀察者,還成為參與者,通過與虛擬環境的互動,獲得更深層次的文化體驗。這種游戲化傳播模式打破了文化傳承的單向性,使文化信息通過互動反饋和個性化體驗得以動態傳播。
在云岡石窟樂舞造像的AR互動游戲設計中,核心目標不僅是復原藝術品的外觀,更通過游戲機制讓用戶沉浸于其中,主動參與文化遺產的探討和傳播。例如,可以設計任務如“解鎖樂舞造像的歷史背景”或“通過虛擬角色了解佛教樂舞的宗教寓意”,讓玩家在游戲過程中逐步理解背后的文化與藝術內涵。這種設計不僅增強了娛樂性,也自然地傳播了文化知識,增強了對文化遺產的認同感[9]。
(二)互動式藝術體驗
與傳統展覽相比,AR互動游戲設計使觀眾能夠直接與復原后的樂舞造像互動[10]。通過AR技術,云岡石窟的樂舞造像從靜態雕塑轉變為動態藝術體驗,玩家可通過手持設備或AR眼鏡與虛擬雕像進行交互。例如,利用手勢控制,玩家可在三維虛擬空間中旋轉、放大、縮小樂舞造像,甚至觸發雕像的動作變化,將靜止的藝術作品轉化為動態表現。這一互動方式不僅賦予了藝術品新的生命,還通過模擬佛教樂舞的動作,增強了其藝術表現力[10]。
AR互動游戲不僅能讓玩家感受到雕刻的細節與藝術的美感,還能讓其感知到作品蘊含的文化符號與宗教意義。通過與佛教舞者雕像互動,玩家能夠觸發與佛教儀式相關的場景,或在色彩復原后的樂舞造像中感受到不同顏色的宗教含義。通過這種互動式的藝術體驗,AR游戲將文化遺產的傳播擴展到視覺、感官乃至情感層次,形成身臨其境般的文化感知[11]。
(三)跨文化傳播潛力
AR互動游戲具有巨大的全球傳播潛力。通過AR技術和網絡平臺,文化遺產得以突破時空限制,實現全球傳播。云岡石窟樂舞造像的AR互動游戲可以提供多語言版本和區域性文化定制,通過全球分發平臺,使不同地區的玩家參與其中。在不同語言和文化背景下,玩家可以通過本地化的歷史解說和文化背景介紹,深入體驗云岡石窟樂舞造像的獨特藝術和文化價值。
作為文化傳播的媒介,AR互動游戲能夠消弭文化差異,使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對云岡石窟及其藝術產生共鳴,這種跨文化互動極大地增強了文化遺產的全球認同感,進一步推動了文化間的理解與交流。
(一)積極影響
AR互動游戲為文化傳播注入了新的活力。首先,通過增強參與感和互動性,AR游戲顯著提升了文化體驗的深度和趣味性。與傳統的單向文化展示方式不同,AR游戲通過用戶的互動和沉浸式體驗,使玩家不僅能深入了解文化遺產,還能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與文化產生情感聯結。這種互動性極大地增強了觀眾的參與感,促進了文化認同感的形成[12]。
與傳統展覽的固定展示不同,AR技術提供了靈活的互動方式,允許玩家根據個人興趣和需求,自主探索文化元素的細節、歷史背景及其深層含義[13]。通過將文化遺產與現代娛樂形式相結合,AR互動游戲成功吸引了年輕一代,激發了他們對歷史和藝術的興趣,從而推動了文化教育的普及和傳播。
(二)現實困境
盡管AR互動游戲在文化傳播中展現出巨大的潛力,但在實際應用中仍面臨諸多困境。首先,技術實現的復雜性和開發成本是推廣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障礙[14]。AR技術的實現不僅需要高昂的資源投入,且開發周期較長,這對資金有限的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來說壓力較大。
如何在轉化傳統文化和藝術為虛擬互動內容時保持文化的真實性,仍是設計過程中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避免過度娛樂化或誤讀文化內涵,確保文化的深度和嚴肅性不被損害,是游戲設計者必須謹慎處理的難題[15]。AR互動游戲的開發仍處于初級階段,如何通過創新的設計將文化遺產與現代游戲元素有效融合,吸引更廣泛的受眾,是此過程中必須應對的現實困境。
AR互動游戲作為一種新興的文化傳播形式,為傳統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播提供了創新路徑。AR技術不僅有效重建了藝術作品的歷史面貌,還通過互動設計增強了用戶的沉浸感,提高了用戶的參與度。通過互動游戲,用戶能與文化元素深度互動,打破傳統展覽的單向傳遞模式,推動文化的多元傳播與深度認知。AR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傳播帶來了新機遇,尤其在跨文化交流中能通過打破語言、地域和時間的障礙,提供一個包容性更強的傳播平臺,促使如云岡石窟這樣的文化遺產得到更廣泛的認知和尊重。盡管AR互動游戲在文化傳播中展現了巨大的潛力,但推廣和應用仍面臨技術與社會層面的難題。在技術層面,AR的高質量數字化資源需求和開發成本較大,如何在忠實呈現文化遺產的同時平衡教育性與娛樂性,是未來研究的關鍵方向。在社會層面,文化接受度、設備普及率及受眾的多樣性等問題也需進一步解決。未來的研究不僅應關注技術創新,還需重視對文化遺產保護與數字化傳播的倫理考量,確保AR技術在文化傳播中持續發揮作用。未來的研究應聚焦AR技術與文化遺產的深度融合,推動文化遺產保護與全球文化認知的雙向進步,為全球文化的多樣性與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宿白.云岡石窟分期試論[J].考古學報,1978(1):29-42.
[2] 杭侃.增強云岡石窟藝術的國際傳播力[J].美術觀察,2023(5):19-20.
[3] 劉暢.云岡石窟壁畫中裝飾色彩美的探究[J].吉林建筑工程學院學報,2011(4):49-51.
[4] 霍潔.云岡石窟造型藝術的特色與色彩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24(1):65-67.
[5] 賈曌.云岡石窟造像的美學特征及其對現代設計的影響[J].美術教育研究,2022(2):40-41.
[6] 李偉,程詩婧.增強現實藝術特性的實踐與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4,23(13):39-41.
[7] 李剛.云岡石窟壁畫裝飾中色彩美的體現分析[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3,7(24):6-10,63.
[8] 雷浩鵬,辛玲.基于增強現實技術的沉浸式教學方法設計研究[J].計算機教育,2019(1):130-133.
[9] 王文欣.基于非遺夏布活態傳承的VR嚴肅游戲設計實踐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24(2):60-62.
[10] 白育煒,丁妮,周雯.淺析虛擬交互體驗類游戲的場景設計:以VR游戲《Top Floor》為例[J].現代電影技術,2019(6):45-49.
[11] 張麗君,焦雄飛.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技術在學習資源建設中的融合應用[J].辦公自動化,2024,29(23):3.
[12] 麻淑芳.元宇宙視域下云岡石窟文化傳播路徑與數字資源建設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4,15(8):52-54.
[13] 徐晗. VR游戲設計與實現分析[J].數字技術與應用,2019,37(9):140-141.
[14] 湯勝輝.高校藝術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藝術教育,2018(16):157-158.
[15] 武建鑫,王嘉琳.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技術將把沉浸式學習帶向何方:《沉浸式學習的前景:增強現實和虛擬現實在教育中的潛力》解析[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3(6):95-104.
作者簡介 李晶,講師,研究方向:美術/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