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蹲點報道作為深度報道的一種重要形式,通過記者的深入實地采訪和親身體驗,能夠挖掘出更具深度和廣度的新聞,增強媒體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浙江瑞安市融媒體中心瑞安北麂山燈塔蹲點報道通過深入挖掘燈塔守護人杜忠良34年如一日的堅守故事,展現了燈塔人甘于寂寞、樂于奉獻的精神風貌。報道組運用傳播學和社會學的相關理論,進行了深入的調研和準備,采用移動直播、短視頻、新媒體訪談等多種形式相結合的方式,形成了多元化的報道體系。基于此,文章以瑞安北麂山燈塔蹲點報道為例,分析蹲點報道的背景、意義、實施過程及效果。文章總結蹲點報道增強媒體傳播力的策略與方法,包括深入實地挖掘真實故事、創新形式豐富報道內容、強化互動提升受眾參與度、注重傳播效果提升媒體影響力等。同時,文章對蹲點報道的未來發展進行展望,探討蹲點報道對增強媒體傳播力的作用機制與策略實踐,旨在為新聞工作者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蹲點報道;媒體傳播力;瑞安北麂山燈塔;深度報道;傳播策略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22-0117-04
蹲點報道作為一種深入實地、深入生活的采訪方式,通過記者的親身體驗和深入觀察,能夠挖掘出更加真實、生動、感人的新聞故事,從而增強媒體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一)報道背景、選題策劃與理論框架
北麂山燈塔位于浙江省瑞安市北麂島主峰仙人山頂,是目前溫州市行政轄區內僅有的一座有人值守的國際一級大型燈塔,對于保障船舶安全進出溫州港具有重要意義。
燈塔守護人杜忠良34年如一日地堅守在燈塔上,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守護著這座燈塔和周邊海域的安全。他的事跡和精神感動了無數人,也引起了媒體的廣泛關注。2014年,東海航海保障中心溫州航標處在全國首開先河,啟動北麂山燈塔值守志愿者招募活動。志愿者們通過排班上崗、日常維護、接待參觀者和參與相關活動等方式,體驗航標文化,感悟燈塔精神。這一活動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并持續至今。
瑞安市融媒體中心決定組織一次蹲點報道,深入挖掘杜忠良和燈塔的故事,展現燈塔精神的時代價值,以及燈塔人甘于寂寞、樂于奉獻的精神風貌。在選題策劃階段,報道組運用傳播學和社會學的相關理論,進行了深入的調研和準備。傳播學理論指出,媒體通過選擇特定的議題和報道方式,能夠塑造公眾的認知和態度。因此,報道組在查閱大量關于杜忠良和燈塔資料的基礎上,前往溫州航標處開展前期的踩點工作,進行深入的交流和溝通。這些工作不僅讓報道組對選題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和理解,還為后續的采訪和報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社會學中的符號互動理論認為,人們通過符號進行互動,形成對自我和他人的認知。報道組意識到,通過展現杜忠良與燈塔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可以揭示他們如何通過符號(語言、行為等)傳遞燈塔精神,進而影響公眾的認知。
(二)蹲點采訪、報道實施與理論應用
2023年6月中旬,瑞安市融媒體中心一行五人前往瑞安北麂島燈塔進行蹲點采訪。他們與燈塔上的四名工作人員以及三名志愿者一起生活、工作,拍攝了大量生動、感人的影像素材,包括杜忠良在山洞尋水、島上人員搬離、孤獨行走等場景。在報道過程中,報道組還運用社會學的角色理論來分析杜忠良等人的行為。角色理論認為,每個人都在社會中扮演著特定的角色,并受到角色期望和角色規范的影響。杜忠良與志愿者作為燈塔守護人,他們的角色期望是保障航海安全,角色規范則是堅守崗位、無私奉獻。通過展現他們如何在實際行動中踐行這些角色期望和規范,可以進一步揭示燈塔精神的深刻內涵。
于是,報道組充分發揮融媒體的優勢和特點,根據采訪內容和素材的特點,精心策劃和制作了移動直播、典型人物報道、新聞時評、短視頻專題、新媒體訪談、融合報道等多種形式的新聞報道,這些報道形式各異、互為補充,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報道體系[1]。
(三)報道效果、社會反響與理論反思
瑞安北麂山燈塔蹲點報道一經推出,就引起廣泛關注和熱議。移動直播吸引了大量網友觀看和互動,留言區充滿了對杜忠良與燈塔精神的贊美和感慨。典型人物報道和短視頻專題通過細膩的筆觸和生動的畫面,展現了杜忠良的堅守和燈塔的魅力。新聞時評則對燈塔精神進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解讀,引導受眾思考“詩和遠方”以及如何把握當下的美好與價值。這些作品中,短視頻專題入選“學習強國”2023年秋季全國縣級融媒優秀作品,電視訪談和典型報道分別獲得中國縣市區域媒體優秀作品一等獎。
短視頻《浙江瑞安:一起照亮那片海》,2024年9月在中國縣市報研究會及18家精選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多平臺客戶端、視頻號等渠道發布。“75秒東方海岸”系列短視頻,是經中國記協正式授權,中國縣市報研究會精心策劃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大型新聞行動,通過深情講好中國故事,展現了朝氣蓬勃、開放包容的中國新形象。在取得成績的同時,報道組也意識到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例如,在報道中雖然運用了多種理論和方法來分析解讀杜忠良和燈塔的故事以及燈塔精神的時代價值,但在理論深度和廣度上還有待進一步提升。
(一)深入實地,挖掘真實故事
蹲點報道的核心在于深入實地、親身體驗。只有真正走進報道對象的生活和工作環境,才能夠深入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和真實故事[2]。記者以守塔志愿者的身份登島,在蹲點四天中,以全島作為采訪場景,一路追尋、一路追問。在隨時隨地的采訪中,通過畫面和同期聲共同塑造場景,將一個有著強烈的責任感和奉獻精神的燈塔守護人杜忠良立體地展現在受眾面前。
從傳播學角度看,深入實地采訪和親身體驗有助于記者獲取第一手資料,了解報道對象的真實生活和內心世界[3]。這些真實的故事和細節能夠提升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和可信度,從而吸引受眾關注[4]。
(二)創新形式,豐富報道內容
融媒體時代,需要不斷創新新聞報道形式,豐富新聞報道內容。蹲點報道也不例外[5]。在報道形式上,可采用移動直播、短視頻等多種形式相結合的方式,形成多元化的報道體系。在報道內容上,要注重細節描寫和情感表達,通過細膩的文字和生動的畫面展現報道對象的內心世界和真實情感[6]。
這次蹲點報道的訪談作品創新性地采用沉浸式訪談,將“面對面的靜態訪談”與“跟著訪問對象走的動態訪談”相結合,使訪談內容變得具象化、生動化。16分鐘的訪談分別從艱苦、堅守、信仰三部分層層遞進,最后升華主題。中間采用VCR過渡,內容承上啟下,讓訪談內容似斷非斷,增強可看性,開放性結尾既點題又引發思考,使作品兼具厚度、深度和溫度。
從新聞學角度看,創新形式和豐富內容有助于吸引受眾,提升新聞報道的傳播效果和影響力[7]。采用多種形式的報道,注重細節描寫和情感表達,可以更好地展現報道對象的內心世界和真實情感,增強新聞報道的感染力和吸引力[8]。
(三)強化互動,提升受眾參與度
融媒體時代,互動性是新聞報道的重要特征之一。通過設置留言區、開展線上互動等方式,可以增強受眾的參與感和互動性。
這次蹲點報道的典型報道以融合報道形式最后鏈接“最浪漫的志愿者”報名表,以及點亮星星的互動體驗,凸顯了主題:夜海上最亮的“星”,是北麂山燈塔,是34年守護燈塔的杜忠良,也是守護燈塔的志愿者群體。目前,每月有全國各地50多人通過該作品報名守護燈塔志愿服務,按10天安排三名志愿者計算,報名者已排滿三年。
強化互動和提升受眾參與度,有助于增強新聞報道的傳播效果和影響力,提升受眾的媒介素養,增強受眾的社會責任感。同時,通過報道可以引發受眾思考和討論,引導他們關注社會熱點和民生問題,形成更加積極、健康的輿論氛圍。
(四)注重傳播效果,提升媒體影響力
傳播效果是衡量新聞報道成功與否的重要指標之一。在蹲點報道中,要注重對傳播效果的分析和評估。通過收集受眾反饋、分析報道數據等方式,了解報道的傳播效果和受眾反應。根據評估結果及時調整報道策略和方式,增強報道的傳播力和影響力。短視頻專題《面朝大海》在浙江電視臺國際頻道和國際最大視頻在線網站YouTube展播,在新華網客戶端等新媒體平臺點擊量超百萬,影響力廣泛。目前,燈塔志愿者報名人數已超4000人,杜忠良光榮入選2023年第三季度“中國好人榜”。
(一)加強蹲點報道團隊建設:構建專業與協作并重的團隊
首先,要選拔具有強烈責任感、敏銳洞察力和扎實新聞功底的記者,組建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團隊。記者不僅要具備扎實的新聞采編能力,還要具備跨學科的知識儲備,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報道不同領域的新聞事件[9]。
其次,加強團隊內部的溝通和協作至關重要。蹲點報道往往涉及多個環節和多個部門,需要團隊成員之間緊密配合和高效溝通。因此,要建立健全溝通機制,定期召開團隊會議,分享報道進展和心得,共同商討解決方案。同時,要注重培養團隊成員的團隊協作精神,形成合力,共同推動蹲點報道工作的開展[10]。
(二)深化蹲點報道內涵挖掘:展現深度與溫度并存的報道
蹲點報道的核心在于深入挖掘和呈現報道對象的內心世界和真實故事。這要求在報道過程中,不僅要關注事件的表面現象,更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揭示事件背后的深層原因和邏輯關系[11]。同時,要注重人文關懷[12],關注報道對象的情感變化和內心體驗,用細膩的文字和生動的畫面展現他們的獨特魅力和深刻內涵[13]。
在深入挖掘內涵的過程中,要善于運用多種報道手法和技巧,如訪談、觀察、體驗等,以豐富的表現形式和多樣的敘事角度增強報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時,要注重報道的客觀性和公正性,確保報道內容的真實性和可信度。
(三)拓寬蹲點報道選題范圍:呈現廣度與深度并進的報道
蹲點報道的選題范圍應更加廣泛和多樣,以適應不同受眾的需求和興趣。除關注社會熱點和民生問題外,還可以將目光投向文化、科技、教育等領域的發展動態和熱點問題[14]。這些領域不僅具有廣泛的受眾基礎,還蘊含著豐富的報道資源和深刻的內涵價值。
在拓寬選題范圍的過程中,要注重選題的創新性和前瞻性,緊跟時代步伐和社會發展趨勢[15]。同時,要根據受眾的需求和興趣,精心策劃和組織報道內容,確保報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增強蹲點報道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四)加強蹲點報道技術創新:注重傳統技術與現代技術的融合應用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和進步,蹲點報道要注重傳統技術與現代技術的融合應用。無人機、AI等現代技術手段已經成為蹲點報道的標配。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先進技術可為受眾提供沉浸式體驗,使新聞報道更加直觀、生動。
蹲點報道作為深度報道的一種重要形式,在強化媒體傳播效能、深化公眾認知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瑞安北麂山燈塔蹲點報道的成功實踐,為新聞工作開辟了新的視角,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與深刻的啟示。
展望未來,新聞記者應繼續深耕蹲點報道這一沃土,要勇于探索、敢于創新,不斷拓寬報道的維度與深度。在報道方式與內容層面,應積極擁抱新技術、新理念,利用多元化傳播手段,為受眾帶來更加豐富、立體、沉浸式的新聞體驗。同時,提升報道質量與水平,確保每篇報道都能精準觸達受眾心靈,傳遞真實、深刻的社會價值。應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深入挖掘新聞背后的故事,展現人性的光輝與社會的溫度,為公眾呈現一幅幅生動、鮮活的時代畫卷。
參考文獻:
[1] 李輝.地方媒體如何提升短視頻新聞傳播力[J].新聞文化建設,2024(18):43-45.
[2] 陳戈,張盛良.下沉深融增強傳播力培育內容新質生產力:以南方報業區域記者站實踐為例[J].南方傳媒研究,2024(5):67-70.
[3] 雙傳學.以優良文風提升主流媒體傳播力[J].新聞戰線,2024(17):21-24.
[4] 曾祥敏,高瑤.蹲點報道:從“走基層”到“在基層”:全媒體語境下中國新聞實踐的轉型與行動邏輯[J].當代傳播,2024(4):84-91.
[5] 黃啟艷.“蹲”出輿論引導力:融媒體時代如何做好蹲點式報道[J].新聞文化建設,2024(19):64-66.
[6] 楊柯.論蹲點調查的協同與創新:基于浙江廣電集團蹲點工作室與12家基層觀察點的案例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4,15(8):122-126.
[7] 覃文.電視新聞深度報道傳播力的提升策略[J].采寫編,2024(10):84-86.
[8] 蔣雨平.電視臺記者“走基層”蹲點采訪報道研究[J].中國報業,2024(7):196-197.
[9] 蔣樹泓.全媒體時代主流媒體蹲點調查報道提升策略淺析:以《大眾日報》“蹲點調查”欄目為例[J].現代視聽,2024(2):79-81.
[10] 張雨雁,葉藝,沈嘉寧.用品牌理念賦能主題新聞報道:以浙江衛視主題系列報道《川源蹲點觀察》為例[J].傳媒評論,2023(12):75-76.
[11] 婁和軍,李振,于新悅.時代需要深度調研 人民需要深度調研:大眾日報“蹲點調查”欄目特色及運行經驗[J].中國記者,2023(10):85-88.
[12] 朱松梅.蹲點采訪報道傳唱黨報好聲音:以北京日報《走市界看首都發展系列蹲點報道》為例[J].新聞世界,2023(5):64-67.
[13] 何白.數字時代省級廣電媒體國際傳播力提升策略:福建國際傳播中心的探索實踐[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24(9):109-111,115.
[14] 周俊海.大興調查研究推動新聞創新:《揚州日報》“‘一江清水向北流’蹲點調查”系列報道回眸[J].城市黨報研究,2023(11):67-70.
[15] 何偉.樹立精品意識 注重蹲點調研 突出新媒體優先:高質量做好廣西民族報道的三組關鍵詞[J].中國記者,2024(6):54-56.
作者簡介 張劍,主任記者,研究方向:新聞采編。